汉语字典常用词典成语词典我的字典
    

草庐 [cǎo lú sān gù]
释义: 顾:拜访。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几次 [jǐ cì sān fān]
释义: 番:次。一次又一次。形容次数之多。
出处: 清·顾琐《黄绣球》第四回:“本官到任以来,就几次三番的传谕董事,出过告示。”
示例: 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鲁迅《朝花夕拾·滕野先生》)

接二连 [jiē èr lián sān]
释义: 一个接着一个,接连不断。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示例: 满屋子的手都拱起来,膝关节和腿关节接二连三地屈折,仿佛就要蹲了下去似的。(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日出竿 [rì chū sān gān]
释义: 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 《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日晕,虹抱珥直背。”
示例: 日出三竿春雾消,江头蜀客驻兰桡。(唐·刘禹锡《竹枝词》)

入木 [rù mù sān fēn]
释义: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示例: 我们读这首诗,尤其有一种入木三分、痛快淋漓的感受。(秦牧《手莫伸》)

茶六饭 [sān chá liù fàn]
释义: 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六回:“你却要好生服侍我师父,逐日家三茶六饭,不可欠缺。”
示例: 你妹妹,我也亲身接了来家,生怕老太太,太太生气,也不敢回,现在三茶六饭,金奴银婢的住在园里。(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八回)

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sān gè chòu pí jiàng,sài guò zhū gě liàng]
释义: 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生有幸 [sān shēng yǒu xìng]
释义: 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很幸运。比喻非常幸运。
出处: 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久闻老师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
示例: 贱妾蒲柳之姿,幸蒙太太见爱,今日登宝地,真是三生有幸。(清·曾朴《孽海花》第十二回)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sān shí nián hé dōng,sān shí nián hé xī]
释义: 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
示例: 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

省吾身 [sān xǐng wú shēn]
释义: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出处: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示例: 三省吾身,谓予无愆。(宋·洪迈《容斋续笔·十五·逐贫赋》)

旨相公 [sān zhǐ xiàng gōng]
释义: 用来讽刺庸禄低能的大官。
出处: 《宋史·王圭传》:“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

长年 [zhǎng nián sān lǎo]
释义: 古时指船工。
出处: 唐·杜甫《拨闷》诗:“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捷有神。”

顶五 [āi sān dǐng wǔ]
释义: 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出处: 明·冯梦龙《平妖传》:“众人挨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示例: 但见红尘滚滚,车马纷纷,许多商贩客人驮着货物,挨三顶五的进店安歇。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五】

顶四 [āi sān dǐng sì]
释义: 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出处: 《平妖传》第四回:“半仙到栅栏门首下马,也不进宅,径在堂中站着,众人捱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示例: 覆帐之后,宾客如市,捱三顶五,不得空闲。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

顶五 [āi sān dǐng wǔ]
释义: 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覆帐之后,宾客如市,捱三顶五,不得空闲。”

八难 [bā nàn sān zāi]
释义: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出处: 元·无名氏《小张屠》第三折:“但有些八难三灾,一心斋戒。”

览四 [bā sān lǎn sì]
释义: 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
出处: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白璧 [bái bì sān xiàn]
释义: 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出处: 见《韩非子·和氏》。
示例: 明珠暗投反按剑,白璧三献还遭刖。 【明·何景明《田子行》】

揽四 [bā sān lǎn sì]
释义: 形容说话东拉西扯。
出处: 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揽四。”

不四 [bàn sān bù sì]
释义: 指心神不定,无精打采。
出处: 《西湖二集·李凤娘酷妒遭天谴》:“勾引得官家一心在你身上,就在我身边,也是半三不四。”

半夜 [bàn yè sān gēng]
释义: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
出处: 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三折:“这船上是什么人,半夜三更,大呼小叫的。”
示例: 他常常工作到半夜三更。

避军 [bì jūn sān shè]
释义: 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出处: 见“避君三舍”。
示例: 但是笑声过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因为那个夕佳轩主总是不冷不热,避军三舍,实在令人恼火。 【邢院生《叛女》十七】

避君 [bì jūn sān shè]
释义: 指退让和回避。一舍:三十里。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穀?’……(重耳)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 放子一头嗟我老,避君三舍与之平。 【宋·刘克庄《题蔡炷主簿诗卷》诗】

冰冻尺,非一日之寒 [bīng dòng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
释义: 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出处: 高阳《胭脂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局坏到如此,也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错。”

不成 [bù chéng sān wǎ]
释义: 比喻不能要求齐全。
出处: 《史记·龟策列传》:“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

不管七二十一 [bù guǎn sān qī èr shí yī]
释义: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没有银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示例: 我因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语,每逢辩论,辄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迎头一击,所以每见和我的办法不同者便以为缺点。 【鲁迅《两地书》十二】

不四 [bù sān bù sì]
释义: 指不正派,也指不象样子。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示例: 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不壹而 [bù yī ér sān]
释义: 指再三;多次。
出处: 《孔子家语·弟子行》:“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

错四 [chā sān cuò sì]
释义: 颠倒错乱。形容差错很多或虚假不实。
出处: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四折:“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示例: 这小厮本说的丁一确二,这婆子生扭做差三错四。 【《元曲选·合同文字》】

暮二 [zhāo sān mù èr]
释义: 比喻主意多变。

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释义: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示例: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鲁迅《坟·灯下漫笔》】

垂涎 [chuí xián sān chǐ]
释义: 涎:口水。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
出处: 老舍《赵子曰》第三章:“对面坐着一个垂涎三尺的小黑白花狗,挤眉弄眼的希望吃些白薯须子和皮。”

此地无银百两 [cǐ dì wú yín sān bǎi liǎng]
释义: 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
出处: 民间故事:有人把银子埋藏地下,上面留字写道:“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也留字写道:“隔壁阿二不曾偷”。

此中 [cǐ zhōng sān mèi]
释义: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
出处: 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颠四 [dǎo sān diān sì]
释义: 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倒三颠四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场,瞒上不瞒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来,拣上色的与他两套。”

得其 [dé qí sān mèi]
释义: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
出处: 宋·苏轼《又赠老谦》:“泻汤旧得茶三昧。”

下四 [dī sān xià sì]
释义: 形容态度卑贱低下也指工作性质卑贱低下。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
示例: 想当初,我在城里头作艺,不肯低三下四地侍候有势力的人,教人家打了一顿。 【老舍《龙须沟》第一幕】

倒四 [diān sān dǎo sì]
释义: 三、四:表示杂乱。形容说话做事错杂紊乱。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四回:“连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颠三倒四,坐卧不安。”
示例: 奶奶年岁大了,做起事来常常是颠三倒四的。

惑四 [tiáo sān huò sì]
释义: 指挑拨是非。同“调三斡四”。
出处: 《红楼梦》第十回:“恼的是那狐朋狗友,搬是弄非、调三惑四。”

窝四 [tiáo sān wō sì]
释义: 指挑拨是非。同“调三斡四”。
出处: 《红楼梦》第六三回:“晴雯笑道:‘你如今也学坏了,专会调三窝四。’”

斡四 [tiáo sān wò sì]
释义: 指挑拨是非。
出处: 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调三斡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
示例: 他正是节外生枝,调三斡四,只教你大浑家吐不的咽不的这一个心头刺。 【元·无名氏《货郎旦》第四折】

寸舌 [diào sān cùn shé]
释义: 掉:摆动,摇。玩弄口舌。多指进行游说。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余城。”

鼎分 [dǐng fēn sān zú]
释义: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鼎足三分”。
出处: 《水浒传》第二十回:“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鼎足而 [dǐng zú ér sān]
释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示例: 老头儿在席上,看着安老夫妻的这个佳儿,这双佳妇,鼎足而三,未免因羡生感,因感生叹。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

鼎足 [dǐng zú sān fēn]
释义: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示例: 汉家王气已将尽,鼎足三分各自雄。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二折】

拉四 [diu sān lā sì]
释义: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同“丢三落四”。
出处: 刘白羽《一个温暖的雪夜》:“老是这样死活不顾,老是这样丢三拉四,这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

忘四 [diu sān wàng sì]
释义: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同“丢三落四”。
出处: 《红楼梦》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示例: 她经常丢三忘四,打坏东西,青稞在锅里炒糊了,牛乳挤不干净,甚至割着草会把刀丢了。 【刘克《央金》】

落四 [diū sān là sì]
释义: 形容做事马虎粗心,不是丢了这个,就是忘了那个。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七回:“咱们家没人,俗语说的‘夯雀儿先飞’,省的临时丢三落四的不齐全,令人笑话。”

读书 [dú shū sān dào]
释义: 形容读书十分认真。
出处: 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紧。”

读书 [dú shū sān yú]
释义: 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指读好书要抓紧一切闲余时间。
出处: 《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

二满 [èr mǎn sān píng]
释义: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同“三平二满”。
出处: 宋·陈亮《三部乐·七月送丘宗卿使虏》词:“小屈穹庐,胆二满三平,共劳均佚。”
示例: 二满三平,粗衣淡饭,钟鼎山林。 【宋·洪咨夔《柳梢青·老人生日》词】

君子 [èr sān jūn zǐ]
释义: 犹二三子。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汉书·楚元王传》:“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
示例: 六十老翁无所取,二三君子不相遗。 【唐·包佶《戏题诸判官厅壁》诗】

其德 [èr sān qí dé]
释义: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出处: 《诗经·卫风·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示例: 我旧许甘家二郎,因家贫远途,遂绝耗问。近方归,复闻郎家二三其德,背弃前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阿英》】

其意 [èr sān qí yì]
释义: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
出处: 《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外为御难,内实乞罪,既不见赦,而屠各二三其心,临阵叛戾。”

二桃杀 [èr táo shā sān shì]
释义: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出处: 《宴子春秋·谏下二十四》
示例: 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 【唐·李白《惧谗》诗】

二心 [èr xīn sān yì]
释义: 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出处: 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六回:“念佛是一桩正事,岂有二心三意?”

别两 [fēn sān bié liǎng]
释义: 详细分说;清楚,明白。同“分星擘两”。
出处: 老舍《牛天赐传》二十:“更使他惭愧的是,他分三别两,谁的是谁的。”

观隅反 [guān yú fǎn sān]
释义: 犹言举一反三。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序》:“进无方一知二之机,退无观隅反三之慧。”

河东 [hé dōng sān qiè]
释义: 指亡失的书籍。
出处: 语出《汉书·张安世传》:“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
示例: 及梓成,果大行于时,宝爱之者,比于吉光片羽,莫不思复得河东三箧,以睹其全焉。 【清·宋荦《〈唐百家诗选〉序一》】

河清 [hé qīng sān rì]
释义: 为升平祥瑞的预兆。
出处: 《易纬乾凿度》卷下:“天之将降嘉瑞应,河水清三日。”明·张居正《承天大志纪赞·龙飞纪》:“吾圣主始生,此河清者三日。黄河清,圣人出,今果然矣。”
示例: 逾年辛酉,钦天监奏日月合壁,五星连珠……豫河监督奏河清三日。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四十七回】

竖四 [héng sān shù sì]
释义: 犹言横七竖八。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顺四 [héng sān shùn sì]
释义: 形容纵横杂乱。
出处: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办公室的床上、桌子上、地上,横三顺四地睡着人。”

红日竿 [hóng rì sān gān]
释义: 指天已大亮,时候不早。
出处: 《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示例: 我笑你个殢酒色的东坡,直睡到红日三竿,恁时节懂。 【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三折】

虎生子,必有一彪 [hǔ shēng sān zì,bì yǒu yī biāo]
释义: 比喻众多子女之中,一定有一个超群出众的人。
出处: 《癸辛杂识》:“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华封 [huá fēng sān zhù]
释义: 华:古地名。封:疆界,范围。华封:华州这个地方。华州人对上古贤者唐尧的三个美好祝愿。即:祝寿、祝富、祝多男子,合称三祝。
出处: 《庄子外篇·天地篇》:“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寿…圣人富…圣人多男子。”

喙长 [huì cháng sān chǐ]
释义: 喙:嘴。嘴长三尺。形容人善于辨说。
出处: 《庄子·徐无鬼》:“丘愿有喙三尺。彼之谓不道之道,此之谓不言之辩。”

火冒 [huǒ mào sān chǐ]
释义: 形容愤怒到极点。同“火冒三丈”。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 》第一卷第十五章:“当自成在路上才得到报告时,他不禁火冒三尺,恨恨地骂了一声:‘该死!’”
示例: 却说孙定邦在大雨里寻找史更新,找了多半宿也没见个影子,急得他真是火冒三尺,手脚无措。 【刘流《烈火金钢》第七回】

火冒 [huǒ mào sān zhàng]
释义: 冒:往上升。形容愤怒到极点。
出处: 陶菊隐《筹安会六君子传》:“章太炎以自己惨淡经营《民报》多年,一旦复刑,竟被摈斥,不由得火冒三丈。”

颊上 [jiá shàng sān háo]
释义: 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同“颊上三毛”。

颊上 [jiá shàng sān máo]
释义: 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假眉 [jiǎ méi sān dào]
释义: 方言。装模作样。

狡兔 [jiǎo tù sān kū]
释义: 窟:洞穴。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
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狡兔有三窟,仅得兔其死耳。”
示例: 见柴曰:“汝狡兔三窟,何归为?”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九娘》】

狡兔 [jiǎo tù sān xué]
释义: 比喻隐蔽的地方或方法多。同“狡兔三窟”。

连四 [jiē sān lián sì]
释义: 接连不断。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又没逃了,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

金人 [jīn rén sān jiān]
释义: 比喻因有顾虑而闭口不说话。
出处: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
示例: 于是奉老氏多败之戒,思金人三缄之义。 【晋·葛洪《抱朴子·重言》】

九烈 [jiǔ liè sān zhēn]
释义: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出处: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九流 [jiǔ liú sān jiào]
释义: 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出处: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九衢 [jiǔ qú sān shì]
释义: 指繁华的街市。

九蒸 [jiǔ zhēng sān shēng]
释义: 热气上升为蒸,火干为熯。比喻久经熬炼。

径一周 [jìng yī zhōu sān]
释义: 径:圆的半径;周:圆的周长。即圆的半径与圆的周长比为1:3,比喻两者相差很远。
出处: 《周髀算经》上卷:“勾股圆方图。”汉·赵爽注:“圆径一而周三。”
示例: 即使寻到一点光明,‘径一周三’,却更分明的看见了周围的无涯际的黑暗。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举一反 [jǔ yī fǎn sān]
释义: 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处: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示例: 我是凭着一卷《诗韵》学说话,倒可以有“举一反三”的效验。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四回】

距跃 [jū yuè sān bǎi]
释义: 指欢欣之极。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魏伤于胸。公欲杀之,而爱其材。使问,且视之。病,将杀之。魏束胸见使者,曰:‘以君之灵,不有宁也!’距跃三百,曲踊三百。乃舍之。”
示例: 吾闻海上诸君子,发大愿合大力,既赓续此报,复求所以改良者,吾未尝不为之距跃三百,喜而不寐也。 【王某《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

君子 [jūn zǐ sān jiè]
释义: 戒:戒规。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

犒赏 [kào shǎng sān jūn]
释义: 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现指陆、海、空三军。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再命户部颁发粮草彩缎,……,差出内臣田思忠,解往潭州岳爷军前,犒赏三军。”

诈四 [kuáng sān zhà sì]
释义: 狂:诓的假借,诓骗。一味欺诈。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扯四 [lā sān chě sì]
释义: 指谈话或议论乱牵扯到无关的人或事。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犯不着拉三扯四的。”
示例: 不能拿了金凤来,你不必拉三扯四的乱嚷。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

立时 [lì shí sān kè]
释义: 立刻、马上。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1回:“有天听了朋友一句玩笑话,便立时三刻逼我母亲出去,一刻不能相容。”

利市 [lì shì sān bèi]
释义: 利市:利润;三倍:几倍。形容买卖得到的利润极多。
出处: 《周易·说卦》:“为近利,市三倍。”

连二并 [lián èr bìng sān]
释义: 犹言接连不断。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只见两边铺面排山也似价开着,大小客店也是连二并三。”

连二赶 [lián èr gǎn sān]
释义: 急忙;赶快。
出处: 姚雪垠《长夜》三二:“菊生不敢怠慢,连二赶三地穿好衣服,跳下床来。”

并四 [lián sān bìng sì]
释义: 犹言接连不断。
出处: 老舍《赵子曰》第十九:“赵子曰一声不发,只连三并四的磕瓜子。”又《二马》第四段三:“李子荣拉住马威的手不放,连三并四的说:‘谢谢你!’”

接二 [lián sān jiē èr]
释义: 犹言接连不断。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王夫人不免暗里落泪,悲女哭弟,又为宝玉耽忧.如此连三接二,都是不随意的事,那里搁得住?”
示例: 最初沉醉在男性的柔情里,一年之后,孩子连三接二的来了,又一下子跌入所谓神圣的母爱里了。 【王西彦《古屋》第二部七】

接四 [lián sān jiē sì]
释义: 犹言接连不断。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原来平儿出去,有赖林诸家送了礼来,连三接四,上中下三等家人来拜寿送礼的不少。”

接五 [lián sān jiē wǔ]
释义: 犹言接连不断。
出处: 清·顾禄《清嘉录·放断鹞》:“晚或系灯于线之腰,连三接五,曰鹞灯。”

跨五 [lián sān kuà wǔ]
释义: 形容动作迅速。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说着,出门下阶,嗖的一声,托地跳上房去,顺着那屋脊,迈步如飞,连三跨五,霎时间不见踪影。”

连中 [lián zhòng sān yuán]
释义: 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八:“论他的志气,便象冯京商辂连中三元,也只算他便袋里东西,真个是足蹑风云,气冲斗牛。”

两般 [liǎng bān sān yàng]
释义: 不一样,不一致。

两次 [liǎng cì sān fān]
释义: 多次,好几次。
出处: 元·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你看这个苍蝇两次三番落在这笔尖儿上。”
示例: 到而今,两次三番添忧虑,终日昏迷。 【《白雪遗音·马头调·长远计》】

两道 [liǎng dào sān kē]
释义: 说三道四,花言巧语。

两两 [liǎng liǎng sān sān]
释义: ①指三两为群。②形容稀疏。

两面 [liǎng miàn sān dāo]
释义: 比喻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出处: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岂知他有两面三刀,向夫主厮搬调。”
示例: 你这“两面三刀”的东西,我不稀罕。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两头 [liǎng tóu sān miàn]
释义: 形容作事情表里不一,两面糊弄,两头讨好。同“两头白面”。

两头 [liǎng tóu sān xù]
释义: 形容心意烦乱。
出处: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都则道百媚千娇,送的人四分五落,两头三绪。”

两意 [liǎng yì sān xīn]
释义: 三心二意。心里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坚定。
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休得慕富嫌贫,两意三心,自贻后悔。”
示例: 似怕人知道我们曾相识,两意三心,把旧时的好话都撇在一边。 【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

六臂 [liù bì sān tóu]
释义: 比喻人的本事非凡,神通广大。
出处: 明·孟称舜《死里逃生》第一折:“便六臂三头待怎么,料应飞不出这天罗嘑。”
示例: 六臂三头,后先辉映,无怪乎这小木头人,有时候也就真的‘不可一世’了。 【郭沫若《洪波曲》第六章】

六街 [liù jiē sān mò]
释义: 泛指大街小巷。同“六街三市”。

六街 [liù jiē sān shì]
释义: 六街:唐代长安城中的六条大街;市:古代称早晨、中午、傍晚为三时之市。泛指大街小巷。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元年》:“中书舍人韦元徼巡六街。”《周礼·地官·司市》
示例: 果然那厢有座城池,六街三市,万户千门,来来往往,人都在光天化日之下。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

六韬 [liù tāo sān lüè]
释义: 《六韬》、《三略》:都是古代的兵书。后泛指兵书、兵法。
出处: 《后汉书·何进传》李贤注:“太公《六韬篇》第一《霸典文论》,第二《文师武论》,第三《龙韬主将》,第四《虎韬偏裨》,第五《豹韬校尉》,…”《隋书·经籍志》:“《三略》,下邳神人撰。”
示例: 六韬三略,淹贯胸中,唯吾所用,何担孙武子十三篇而已哉。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二折】

六问 [liù wèn sān tuī]
释义: 指反复审讯。

屡次 [lǚ cì sān fān]
释义: 许多次。形容反复多次。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九回:“徐大军机本来是最恨舒军门的,屡次三番请上头拿他正法。无奈上头天恩高厚,不肯轻易加罪大臣。”

茅庐 [máo lú sān gù]
释义: 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同“草庐三顾”

孟母 [mèng mǔ sān qiān]
释义: 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出处: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暮四朝 [mù sì cháo sān]
释义: ①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
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示例: 婚姻簿中应细览,俺姐姐只解清谈,陪不得寻常俗物胡淫滥,使不得暮四朝三。 【明·孙仁孺《东郭记·媒妁之言》】

搬四 [ná sān bān sì]
释义: 比喻不服从调派。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袭人笑道:‘倘或那件孔雀褂子襟再烧了窟窿,你去了,谁能以补呢?你倒别和我拿三搬四的。’”

目无 [mù wú sān chǐ]
释义: 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向四 [piān sān xiàng sì]
释义: 指偏向、袒护某方。

七年之病,求年之艾 [qī nián zhī bìng,qiú sān nián zhī ài]
释义: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出处: 《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瞒四 [qī sān mán sì]
释义: 一再欺骗隐瞒。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一闻之时,心头火起,大骂尤辰无理,做这等欺三瞒四的媒人,说骗人家女儿。”

让再 [ràng sān ràng zài]
释义: 指几次三番地推让。同“让再让三”。
出处: 康有为《大同书》辛部第四章:“且各曹长被举之人,亦必须让三让再以副举贤若夔龙之美事,及再三为大众所推乃得受之,以弘让德而镇嚣争焉。”

让再让 [ràng zài ràng sān]
释义: 指几次三番地推让。
出处: 明·史可法《复多尔衮书》:“群臣劝进,今上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
示例: 就譬如世兄孝敬老师万金,难道老师也合他让再让三不成?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

绕梁 [rǎo liáng sān rì]
释义: 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出处: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示例: 参见“余音绕梁”。

日高 [rì gāo sān zhàng]
释义: 犹日上三竿。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 明·汤显祖《南柯记·录摄》:“日高三丈,还不见六房站班,可恶可恶!”
示例: 金和尚他们一伙五六十个火柴厂工人到了老板周仲伟住宅附近的时候,已经日高三丈。 【茅盾《子夜》十六】

日上竿 [rì shàng sān gān]
释义: 太阳升起有三根竹竿那样高。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
出处: 《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唐·韩愈《岁华纪丽》卷一:“日上三竿。古诗云:日上三竿风露消。”
示例: 及日上三竿,方有旨意出来道:“朕心不快,众官免朝。”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

日已竿 [rì yǐ sān gān]
释义: 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时间不早了。也形容人起床太晚。同“日上三竿”。
出处: 明·王錂《春芜记·探遗》:“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百六十行 [sān bǎi liù shí háng]
释义: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出处: 明·无名氏《白兔记·投军》:“左右的,与我扯起招军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买卖的,愿投军者,旗下报名。”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三百六十行中人,尽有狼心狗行,狠似強盜之人。”
示例: 其实名利双收,三百六十行生意,再没有强如做官的了。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六回】

百瓮齑 [sān bǎi wèng jī]
释义: 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瓮,极言其多,一时吃不完。

班六房 [sān bān liù fáng]
释义: 三班:指皂、壮、快班,均为差役;六房:指吏、户、礼、兵、刑、工房,均为书办胥吏。明、清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回:“想这新年大节,老爷衙门里,三班六房,那一位不送帖子来。”

般两样 [sān bān liǎng yàng]
释义: 指多个,也指耍手段,弄花样。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67卷:“天下只是一个道理,更无三般两样。”
示例: 唱戏的小粉头们都三般两样,掂人的分量。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0回】

榜定案 [sān bǎng dìng àn]
释义: 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病四痛 [sān bìng sì tòng]
释义: 指病痛很多。

不拗六 [sān bù niù liù]
释义: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步两脚 [sān bù liǎng jiǎo]
释义: 快速行走的样子。
出处: 周立波《民兵》:“她靸着鞋子,三步两脚赶到侧铺的跟前。”

曹对案 [sān cáo duì àn]
释义: 指审问对质。

茶六礼 [sān chá liù lǐ]
释义: 犹言明媒正娶。旧指正式婚姻。
出处: 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差两错 [sān chā liǎng cuò]
释义: 比喻偶然的差错。

差五错 [sān chā wǔ cuò]
释义: 泛指差错。常指意外的事故。
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22回:“要有什么三差五错,那事情就难说了!”

长两短 [sān cháng liǎng duǎn]
释义: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特指人的死亡。
出处: 明·范文若《鸳鸯棒·恚剔》:“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
示例: 要是万一李嫂子有三长两短,真是可惜!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

长四短 [sān cháng sì duǎn]
释义: ①特指人的死亡。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朝五日 [sān cháo wǔ rì]
释义: 指三、五天。

朝元老 [sān cháo yuán lǎo]
释义: 元老: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老臣。原指受三世皇帝重用的臣子。现在用来指在一个机构里长期工作过的资格老的人。
出处: 《后汉书·章帝纪》:“行太尉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
示例: 享堂落成,数人直宿其中,天明见堂上一匾云:“三朝元老”。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三朝元老》】

从四德 [sān cóng sì dé]
释义: 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之一。
出处: 《仪礼·丧服·子夏传》:“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示例: 从来不出闺门里,羞答答怎便将男儿细窥,则我这三从四德幼闲习,既嫁鸡须逐他鸡。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三折】

寸不烂之舌 [sān cùn bù làn zhī shé]
释义: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示例: 小生必须自去那里,凭三寸不烂之舌,说他们入伙。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寸鸟,七寸嘴 [sān cùn niǎo,qī cùn zuǐ]
释义: 比喻能说会道(多用于讽刺)。

寸之舌 [sān cùn zhī shé]
释义: 比喻能说会辩的口才。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示例: 他凭着三寸之舌,使许多人听信了他的谎言。

等九般 [sān děng jiǔ bān]
释义: 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同“三等九格”。

等九格 [sān děng jiǔ gé]
释义: 犹三六九等。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迭阳关 [sān dié yáng guān]
释义: 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出处: 唐·王维《渭城曲》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示例: 我做甚三迭阳关愁不听,也只为一段伤心画怎成。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楔子】

叠阳关 [sān dié yáng guān]
释义: 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
出处: 宋·周邦彥《苏幕遮》词:“《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
示例: 肺腑,恨怎舒,《三叠阳关》愁万缕。 【元·宋方壶《斗鹌鹑·送别》套曲】

冬二夏 [sān dōng èr xià]
释义: 犹言三两年。

对六面 [sān duì liù miàn]
释义: 人 指会同当事双方及中间人或见证人。
出处: 茅盾《子夜》:“回头我自会请三先生来,大家三对六面讲个明白。”
示例: 张孔既然来这里检查工作,就只听一面之辞?走,咱们去三对六面谈谈。 【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六章】

番两次 [sān fān liǎng cì]
释义: 指屡次,多次。

番五次 [sān fān wǔ cì]
释义: 番:遍数。一再,多次。
出处: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你将书呈三番两次调发小生到此,萧条旅馆,个月期程,不蒙放参。”

翻四复 [sān fān sì fù]
释义: 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出处: 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因此革命的文学者,就不但应该留心迎面的敌人,还必须防备自己一面的三翻四复的暗探了。”

翻四覆 [sān fān sì fù]
释义: 翻:转。反复无常。
出处: 明·张岱《石匮书后集·烈帝本纪》:“先帝焦于治,以致十七年之天下,三翻四覆,夕改朝更。”
示例: 因此革命的文学者,就不但应该留心迎面的当然,还必须防备自己一面的三翻四覆的暗探了。 【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

反四覆 [sān fǎn sì fù]
释义: 指反复无常。

分鼎立 [sān fēn dǐng lì]
释义: 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同“三分鼎足”。
出处: 《魏书·匈奴刘聪等传序》:“论土不出江汉,语地仅接褒斜,而谓握皇符,乘帝籍,三分鼎立,比踪王者。”

分鼎足 [sān fēn dǐng zú]
释义: 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分似人,七分似鬼 [sān fēn sì rén,qī fēn sì guǐ]
释义: 詈词。骂人长相难看。
出处: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你看我家那身不满尺的丁树,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示例: [琏哥]牵了个驴子沿了城墙放驴,作践的三分似人,七分似鬼,打骂的肚里有了积气。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回】

分像人,七分似鬼 [sān fēn xiàng rén,qī fēn sì guǐ]
释义: 骂人的话。骂人长相难看。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我嫁得这等一个,也不枉了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寸丁谷树皮,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
示例: 忠贤道‘你这老乞婆,三分像人,七分似鬼,有甚奇方,可以疗病?’ 【清·佚名《明珠缘》第三十八回】

分像人,七分像鬼 [sān fēn xiàng rén,qī fēn xiàng guǐ]
释义: 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
出处: 宋·无名氏《张协状元·大公资助张协》:“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示例: 朱世远见女婿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好生不悦。《醒世恒言》卷九

坟五典 [sān fén wǔ diǎn]
释义: 相传为我国最早的古籍。
出处: 《左传·昭公十二年》:“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风十愆 [sān fēng shí qiān]
释义: 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夫成市虎 [sān fū chéng shì hǔ]
释义: 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出处: 《宋书·乐志三》:“三夫成市虎,慈母投杼趋。”

夫之对 [sān fū zhī duì]
释义: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同“三夫之言”。
出处: 《晋书·王濬传》:“今臣之信行,未若曾参之著;而谗构沸腾,非徒三夫之对,外内扇助,为二五之应。”

夫之言 [sān fū zhī yán]
释义: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
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示例: 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栗。 【《后汉书·马援传》】

复白圭 [sān fù bái guī]
释义: 指慎于言行。
出处: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复之,是其心慎言也。”

复斯言 [sān fù sī yán]
释义: 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出处: 《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示例: 愿天下有心人三复斯言而早为之所焉可耳。 【严复《原强》】

纲五常 [sān gāng wǔ cháng]
释义: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出处: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
示例: 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

告投杼 [sān gào tóu zhù]
释义: 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出处: 《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更半夜 [sān gēng bàn yè]
释义: 一夜分为五更,三更是午夜十二时。指深夜。
出处: 《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示例: 他常常工作到三更半夜。

宫六院 [sān gōng liù yuàn]
释义: 泛指帝王的妃嫔。
出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楔子:“兀那三宫六院,妃嫔彩女听者:明日圣驾亲到御园,打一金弹,金弹落处,有拾得者。”
示例: 天子封我掌国邦,三宫六院皆钦付。 【弹词《英烈春秋》】

姑六婆 [sān gū liù pó]
释义: 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出处: 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示例: 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顾草庐 [sān gù cǎo lú]
释义: 刘备为请诸葛亮,三次到草庐中去拜访他。后用此典故表示帝王对臣下的知遇之恩。也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或过访。同“草庐三顾”。

顾茅庐 [sān gù máo lú]
释义: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示例: 我住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

跪九叩 [sān guì jiǔ kòu]
释义: 叩:磕头。最敬重的礼节。
出处: 清·昭槤《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福晋父率阖族谢恩,行三跪九叩礼。”
示例: 于是,三支高香,一盅酒,二尺红布挂枝头,俞文芊三跪九叩,拜了大柳树做干娘。 【刘绍棠《小荷才露尖尖角》】

过其门而不入 [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
释义: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出处: 《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好二怯 [sān hǎo èr qiè]
释义: 指时好时病。形容体弱。同“三好两歹”。
出处: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风月相思》:“娘子与冯官人相见之后,至今三好二怯。”

好两歹 [sān hǎo liǎng dǎi]
释义: 身体三天好,两天不好。指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虔婆道:‘也常时三好两歹的,亏的太平府陈四老爷照顾他。’”

好两歉 [sān hǎo liǎng qiàn]
释义: 指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四:“那女儿年方一十二岁,一貌如花,且是聪明,单只从小的三好两歉,有些小病。”
示例: 文虚自奚囊落水,常是三好两歉,只可在家照看门户。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三回】

户亡秦 [sān hù wáng qín]
释义: 三户:几户人家;亡:灭。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正义而暂时弱小的力量,对暴力的必胜信心。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槐九棘 [sān huái jiǔ jí]
释义: 中国周代朝廷种三槐九棘,公卿大夫分坐其下,后因以“槐棘”指三公或三公之位。
出处: 《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示例: 黄卷青灯一腐儒,三槐九棘位中居。世人只说文章贵,何事男儿不读书。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楔子】

环五扣 [sān huán wǔ kòu]
释义: 形容捆绑结实。

皇五帝 [sān huáng wǔ dì]
释义: 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五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原为传说中我国远古的部落酋长。后借指远古时代。
出处: 《周礼·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示例: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回九转 [sān huí jiǔ zhuǎn]
释义: 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

回五次 [sān huí wǔ cì]
释义: 指多次。

荤五厌 [sān hūn wǔ yàn]
释义: 泛指荤腥食物。

魂出窍 [sān hún chū qiào]
释义: 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魂七魄 [sān hún qī pò]
释义: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
出处: 《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示例: 但凡精血成胎者,有三魂七魄,被桂芳叫一声,魂魄不居一体,散在各方,自然落马。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七回】

饥两饱 [sān jī liǎng bǎo]
释义: 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

家村 [sān jiā cūn]
释义: 指偏僻的小乡村。
出处: 宋·苏轼《用旧韵送鲁远翰知洛州》:“永谢十年旧,老死三家村。”

缄其口 [sān jiān qí kǒu]
释义: 缄:封。在他嘴上贴了三张封条。形容说话谨慎。现在也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
出处: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示例: 危行言逊,祸免生肘;金人示诫,三缄其口。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三回】

谏之义 [sān jiàn zhī yì]
释义: 指事君之正道。
出处: 《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

江七泽 [sān jiāng qī zé]
释义: 泛指江河湖泽。

江五湖 [sān jiāng wǔ hú]
释义: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脚两步 [sān jiǎo liǎng bù]
释义: ①形容走得快。②指走不多远。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回:“太太三脚两步,走进房间。表老爷周大权,押着行李也就来了。还有跟来的丫头,忙着替太太找梳头家伙,又找盆打洗脸水。”
示例: 路又不远,三脚两步,就是一个来回。 【王汶石《大木匠》】

教九流 [sān jiào jiǔ liú]
释义: 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出处: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示例: 他是个社会活动家,朋友遍及三教九流。

街两市 [sān jiē liǎng shì]
释义: 泛称各街市。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终日只是三街两市,和着酒肉朋友串哄。”

街六市 [sān jiē liù shì]
释义: 泛称各街市。
出处: 《荡寇志》第七十五回:“虽有三街六市,出门便被纱兜儿厮蒙着脸,真是讨厌。”

街六巷 [sān jiē liù xiàng]
释义: 泛指大街小巷。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四回:“这三街六巷,凭他是谁,有人得罪了我醉金刚倪二的街坊,管叫他人离家散。”

节两寿 [sān jié liǎng shòu]
释义: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三节两寿,孝敬上司的钱,虽不敢任情减少,然而总是照着前任移交过来的簿子送的。”

句不离本行 [sān jù bù lí běn háng]
释义: 本行:个人从事的行业。形容一说话总要讲到自己从事的行业。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冊来送给人看。”清·颐琐《黄绣球》第十回:“我是业医的,你们不要笑我三句不离本行。”
示例: 你们三句不离本行,教育,教育,把我门外汉冷落了。 【叶圣陶《倪焕之》第四章】

句话不离本行 [sān jù huà bù lí běn háng]
释义: 行:行当,职业。指人的言语离不开他所从事的职业范围。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四回:“每到一处,开口三句话不离本行,立刻从怀里掏出捐册送给人看。”

老四少 [sān lǎo sì shǎo]
释义: 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爷们。

老五更 [sān lǎo wǔ gēng]
释义: 相传古代统治者设三老五更,以尊养老人。
出处: 《礼记·文王世子》:“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

邻四舍 [sān lín sì shè]
释义: 泛指邻居。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九卷:“王三老闻知此事,率了三邻四舍,提壶挚盒,都来庆贺,吃了好几日喜酒。”

令五申 [sān lìng wǔ shēn]
释义: 令:命令;申:表达,说明。多次命令和告诫。
出处: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铁钺,即三令五申之。”汉·张衡《东京赋》:“三令五申,示戮斩牲。”

六九等 [sān liù jiǔ děng]
释义: 指等级和类别多,有种种差别。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五回:“你们这些兔子,真是些没良心的忘八羔子!天天在一处,谁的恩你们不沾?只不过这会子输了几两银子,你们就这样三六九等儿的了。”

马同槽 [sān mǎ tóng cáo]
释义: 隐指司马懿父子三人将篡夺魏的政权。也泛指阴谋篡权。
出处: 《晋书·宣帝纪》:“三国魏正始后,司马懿与其子师昭执军政大权,屏除异己,时有‘三马同槽’之目。三马,隐指懿父子三人。”
示例: 孤向日曾梦三马同槽,疑是马腾父子为祸;今腾已死,昨宵复梦三马同槽,主何吉凶?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

毛七孔 [sān máo qī kǒng]
释义: 指心思,心机。
出处: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
示例: 及至第二日见着十三妹,费尽三毛七孔,万语千言,更不是容易,一桩桩,一件件,都把他说答应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三回】

媒六证 [sān méi liù zhèng]
释义: 旧时婚姻,由父母包办,还必须有媒人介绍。表示郑重其事。
出处: 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我大茶小礼,三媒六证,亲自娶了个夫人。”

命而俯 [sān mìng ér fǔ]
释义: 旧是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
出处: 《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

[sān mù sān xūn]
释义: 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亦作“三沐三熏”。

[sān mù sān xūn]
释义: 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亦作“三沐三熏”。

窝两块 [sān wō liǎng kuài]
释义: ①指有多房妻妾。②指众多的子女。

五成群 [sān wǔ chéng qún]
释义: 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
出处: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二:“三五成群,高谈嬉笑。”
示例: 一般也有轻薄少年及儿童之辈,见他又挑柴,又读书,三五成群,把他嘲笑戏侮。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七】

徙成都 [sān xǐ chéng dōu]
释义: 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徙成国 [sān xǐ chéng guó]
释义: 形容圣人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同“三徙成都”。

下五除二 [sān xià wǔ chú èr]
释义: 珠算口诀。形容做事及动作干脆利索。

写成乌 [sān xiě chéng wū]
释义: 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同“三写易字”。
出处: 清·黄宗羲《辩野史》:“去今五十年,耳目相接,其大者已牴悟如此。向后欲凭纸上之语,三写成乌,岂复有实事哉。”
示例: 若两《会仙记》,邑中尚少副本,故未免传讹,何怪此事之三写成乌。 【清·任安上《与吴拜经书》】

写易字 [sān xiě yì zì]
释义: 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心二意 [sān xīn èr yì]
释义: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
出处: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示例: 可是眼下大敌当前,后有追兵,你可千万不要三心二意,迟疑不决,误了大事。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四章】

心两意 [sān xīn liǎng yì]
释义: 常指不安心,不专一。同“三心二意”。

[sān xìn sān yù]
释义: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出处: 《国语·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星在户 [sān xīng zài hù]
释义: 表示新婚之喜。
出处: 《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楚,三星在户。”

星在天 [sān xīng zài tiān]
释义: 指新婚。
出处: 《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sān xūn sān mù]
释义: 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sān xūn sān mù]
释义: ①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同“三衅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旬九食 [sān xún jiǔ shí]
释义: 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形容家境贫困。
出处: 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晋·陶潜《拟古》诗:“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言讹虎 [sān yán é hǔ]
释义: 犹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 清·秋瑾《致琴文书》:“况三言讹虎,众口铄金;因积毁销骨,致他方糊口。”

言两句 [sān yán liǎng jù]
释义: 几句话。形容话很少。同“三言两语”。
出处: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俱休。”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里,不消三言两句,管教他随顺哥哥便了。”
示例: 半月前有媒婆来曾说亲,不拟三言两句便说成。 【元·无名氏《小孙屠》第八出】

言两语 [sān yán liǎng yǔ]
释义: 几句话。形容话很少。
出处: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俱休。”
示例: 若不是我这老手三言两语拿他降伏住,还不晓得闹点什么事情出来哩。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

阳交泰 [sān yáng jiāo tai]
释义: 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同“三阳开泰”。
出处: 《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示例: 三阳交泰产群生,仙石胞含日月精。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

阳开泰 [sān yáng kāi tài]
释义: 《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
出处: 《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示例: 设此三羊,以应开泰之言,唤做“三阳开泰”,破解你师之否塞也。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十一回】

[sān yíng sān xū]
释义: 盈:满。虚:空。指孔子的满门弟子,被少正卯讲学所吸引,多次离开孔子之门。形容讲学效果好,影响大。

余读书 [sān yú dú shū]
释义: 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读书。
出处: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示例: 余尝以三余读书,讲习之暇,读其文。 【晋·陶潜《感士不遇赋序》】

[sān yù sān xìn]
释义: 衅:以香涂身。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
出处: 《国语·齐语》:“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怨成府 [sān yuàn chéng fǔ]
释义: 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月不知肉味 [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释义: 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处: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灾八难 [sān zāi bā nàn]
释义: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二回:“我想你林妹妹那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作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去装裹,岂不忌讳。”

灾六难 [sān zāi liù nán]
释义: 比喻小孩生来多病。也形容经常遭遇不幸。同“三灾八难”。

占从二 [sān zhān cóng èr]
释义: 三个人一同算卦,听从其中两个人的意见。比喻听从多数人的意见。
出处: 《书·洪范》:“三人占,从二人之言。”

[sān zhān sān běi]
释义: 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
出处: 《国语·吴语》:“吴师大北。越之左军右军,乃遂涉而从之,又大败天没。又郊败之。三战三北,乃至于吴。”
示例: 待彼三战三北余,试我七纵七擒计。 【清·黄遵宪《度辽将军歌》】

折肱,为良医 [sān zhé gōng,wéi liáng yī]
释义: 几次断臂,就能知道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成为内行。也指高明的医道。
出处: 《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折肱为良医 [sān zhé gōng wéi liáng yī]
释义: 几次断臂,就能懂得医治断臂的方法。后比喻对某事阅历多,富有经验,自能造诣精深。
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
示例: 必不敢薄视公以后之史而以为不足学;三折肱为良医,而喟然三叹也。 【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

贞九烈 [sān zhēn jiǔ liè]
释义: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出处: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示例: 若辈一经用了手脚,随你三贞九烈,玉洁冰清,亦不能跳出圈外。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贞五烈 [sān zhēn wǔ liè]
释义: 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同“三贞九烈”。

纸无驴 [sān zhǐ wú lǘ]
释义: 形容写文章废话连篇,不得要领。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智五猜 [sān zhì wǔ cāi]
释义: 比喻用尽心思,多方猜测。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娘也不消得三智五猜,只一智便猜个十分。”

足鼎立 [sān zú dǐng lì]
释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臡八菹 [sān ní bā zū]
释义: 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年化碧 [sān nián huà bì]
释义: 指忠心不泯。
出处: 《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年五载 [sān nián wǔ zài]
释义: 三、五:表示大概数量;载:年。指多年。
出处: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也须知俺这三年五载,看看衰迈,还有甚精金响钞,暗暗藏埋。”
示例: 要一一介绍出来,恐怕三年五载也说不完。 【马烽《吕梁英雄传·起头的话》】

年之艾 [sān nián zhī ài]
释义: 病久了才去寻找治这种病的干艾叶。比喻凡事要平时准备,事到临头再想办法就来不及。
出处: 《孟子·离娄上》:“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朋四友 [sān péng sì yǒu]
释义: 泛指各种朋友。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五:“常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有一班无赖子弟,三朋四友,和他擎鹰放鹞,驾犬驰马,射猎打生为乐。”
示例: 大学毕业,年届三十,婚姻难就,累得三朋四友八方搭线,但一次一次介绍终未能成就。 【贾平凹《笑口常开》】

平二满 [sān píng èr mǎn]
释义: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
出处: 宋·黄庭坚《四休居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妨,老即休。”

婆两嫂 [sān pó liǎng sǎo]
释义: 犹言三妻四妾。

妻四妾 [sān qī sì qiè]
释义: 妻妾众多的意思。
示例: 在今天,男人三妻四妾是可耻的事,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期贤佞 [sān qī xián nìng]
释义: 以之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出处: 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着,后为御史大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

迁之教 [sān qiān zhī jiào]
释义: 比喻选择居住合适的环境以利于教育子女。
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载:孟母带着年幼的孟子,起初住在公墓附近,孟子就模仿哭丧;后迁居集市,又跟着学商人自吹自夸;孟母迁居学堂附近,孟子从此学习礼节,要求上学。

亲六故 [sān qīn liù gù]
释义: 亲戚故旧的总称。

亲六眷 [sān qīn liù juàn]
释义: 三亲:父母、兄弟、夫妇;眷:家属、亲戚。泛指众亲戚。
出处: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一折:“那里管三亲六眷尽埋冤。”

亲四眷 [sān qīn sì juàn]
释义: 泛指众亲戚。同“三亲六眷”。

清四白 [sān qīng sì bái]
释义: 指非常清白。

求四告 [sān qiú sì gào]
释义: 指再三求告。

拳不敌四手 [sān quán bù dí sì shǒu]
释义: 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拳两脚 [sān quán liǎng jiǎo]
释义: 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出处: 《金瓶梅词话》第一回:“三拳两脚,和大虫敌斗,把大虫登时打死了。”
示例: 也就经不起三拳两脚,一样跌倒地下,想《拳经》不起来了。 【《何典》第二回】

人成虎 [sān rén chéng hǔ]
释义: 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出处: 《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人为众 [sān rén wèi zhòng]
释义: 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出处: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从尤功。”

人行,必有我师 [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释义: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出处: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日打鱼,两日晒网 [sān rì dǎ yú,liǎng rì shài wǎng]
释义: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
示例: 体育锻炼要每天坚持,不要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日新妇 [sān rì xīn fù]
释义: 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两两 [sān sān liǎng liǎng]
释义: 三个两个地在一起。形容人数不多。
出处: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引晋人《娇女》诗:“鱼行不独自,三三两两俱。”宋·辛弃疾《念奴娇·双陆》词:“袖手旁观初未说,两两三三而已。”
示例: 时文林街一带已有歪戴呢帽的人三三两两散在街上。 【《闻一多全集·年谱》】

四四 [sān sān sì sì]
释义: 犹三三两两。形容人数不多。
出处: 汉·王延寿《梦赋》:“尔乃三三四四,相随踉■(足旁)而历僻。”

五五 [sān sān wǔ wǔ]
释义: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出处: 唐·李白《采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示例: 却有那恶薄同袍,轻浮年少,三三五五,去看苏秀才前妻。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四回】

山五岳 [sān shān wǔ yuè]
释义: 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出处: 清·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示例: 三山五岳的好汉们各引着同宗同派,摆开了阵势,拚一个你死我活。 【茅盾《我们这文坛》】

蛇七鼠 [sān shé qī shǔ]
释义: 比喻为害的东西多。
出处: 清·翟灏《通俗编·禽鱼》:“一亩之地,三蛇七鼠。”

牲五鼎 [sān shēng wǔ dǐng]
释义: 原形容祭品丰盛。现形容食物丰富美好。
出处: 元·高明《琵琶记·蔡公逼伯喈赴试》:“三牲五鼎供朝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
示例: 纸灰起归何处?摆列着三牲五鼎,止不住短叹长吁。 【明·冯惟敏《端正好·涞邑初度自述》套曲】

尸暴跳 [sān shī bào tiào]
释义: 形容人气愤到极点。

尸五鬼 [sān shī wǔ guǐ]
释义: 比喻奸佞之臣。

十而立 [sān shí ér lì]
释义: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十六策,走为上策 [sān shí liù cè,zǒu wéi shàng cè]
释义: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十六计,走为上计 [sān shí liù jì,zǒu wéi shàng jì]
释义: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
出处: 《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十六行 [sān shí liù háng]
释义: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
出处: 清·李渔《玉搔头》:“三十六行,行行相妒。”
示例: 三十六行者,种种职业也。 【徐珂《清稗类钞·农商类》】

[sān shí sān tiān]
释义: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
出处: 《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示例: 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 【元·石子章《竹坞听琴》】

豕涉河 [sān shǐ shè hé]
释义: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
出处: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首六臂 [sān shǒu liù bì]
释义: 神道的形状。后比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同“三头六臂”。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子牙见对营门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
示例: 猓猓奉土主之神甚谨。其像三首六臂,项挂髑髅。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卷一】

兽渡河 [sān shòu dù hé]
释义: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
出处: 《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思而后行 [sān sī ér hòu xíng]
释义: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 《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示例: 他非常细心,办事总是三思而后行。

思而行 [sān sī ér xíng]
释义: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 《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示例: 终身大事也应该三思而行。 【欧阳山《三家巷》三0】

台八座 [sān tái bā zuò]
释义: 泛指高官重臣。

汤两割 [sān tāng liǎng gē]
释义: ①泛指烹饪之事。②指各种肴馔。

汤五割 [sān tāng wǔ gē]
释义: 泛指烹饪之事。也指各种肴馔。同“三汤两割”。

天打鱼,两天晒网 [sān tiān dǎ yú,liǎng tiān shài wǎng]
释义: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示例: 体育锻炼要每天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天两头 [sān tiān liǎng tóu]
释义: 隔一天,或几乎每天。形容经常、频繁。
出处: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二:“西北悬天起了乌黑的云朵,不大一会,瓢泼大雨到来了,夹着炸雷和闪电,因为三天两头地下雨,道上黑泥总是不干的,出门的人们都是光着脚丫子,顺着道沿走。”

头八臂 [sān tóu bā bì]
释义: 神道的形状。后比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同“三头六臂”。
出处: 《法苑珠林》卷九:“[修罗道者]体貌粗鄙,每怀瞋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示例: 未及数合,哪吒现了三头八臂,登起风火轮,先在潼关城上。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二回】

头对案 [sān tóu duì àn]
释义: 指有关双方在证人或中间人在场时一起对质,讲清楚事情真相。
出处: 郭宝昌《大宅门》第二十八章:“白氏三兄弟‘三头对案’,现场监督,明唱明记核查账簿,那情景很是庄重。”
示例: 这件事情我们三头对案,一次弄清,从此毫无瓜葛。

头两面 [sān tóu liǎng miàn]
释义: 看对方的脸色而改变态度。比善于迎和奉承和玩弄两面手法。
出处: 唐·李商隐《杂篡·愚昧》:“三头两面趋奉人。”
示例: 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十】

头两日 [sān tóu liǎng rì]
释义: 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一切日用盘费,三头两日俱是通州差人送来。”

头两绪 [sān tóu liǎng xù]
释义: 形容事务繁杂,不易弄清头绪。
出处: 宋·朱熹《答张敬夫书》:“不知以敬为主,而欲存心,则不免将一个心把捉一个心,外面未有一事时,里面已是三头两绪矣。”

头六臂 [sān tóu liù bì]
释义: 三个脑袋,六条胳臂。原为佛家语,指佛的法相。后比喻神奇的本领。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三:“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钟。”
示例: 吕岳在金眼驼上,现出三头六臂,大显神通。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五十九回】

头六面 [sān tóu liù miàn]
释义: 指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头六证 [sān tóu liù zhèng]
释义: 指众多的人证。

[sān tǔ sān wò]
释义: 以之为求贤殷切之典。
出处: 《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推六问 [sān tuī liù wèn]
释义: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
出处: 元·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瓦两舍 [sān wǎ liǎng shě]
释义: 瓦、舍:宋、元时指妓院及各种娱乐场所。旧指富家子弟寻欢作乐的地方。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二回:“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夜。”

瓦两巷 [sān wǎ liǎng xiàng]
释义: 旧指富家子弟寻欢作乐的地方。同“三瓦两舍”。

位一体 [sān wèi yī tǐ]
释义: 比喻三个人、三件事或三个方面联成的一个整体。
出处: 毛泽东《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为什么提出‘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这样三位一体的口号? 张
示例: 我俩没儿没女,洁琼常来,可以说是三位一体,宛如一家 【扬《第二次握手》】

诗家 [shī jiā sān mèi]
释义: 指作诗的诀窍。

士别日,当刮目相待 [shì bié sān rì,dāng guā mù xiāng dài]
释义: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处: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示例: (蔡元培)对于鲁迅始终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

士别日,刮目相待 [shì bié sān rì,guā mù xiāng dài]
释义: 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宋·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事不过 [shì bù guò sān]
释义: 指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常言道:‘事不过三。’我若不去,真是个下流无耻之徒。”
示例: 太公叫媳妇:“事不过三,又有人来得不好。”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待制出身传》】

事无不成 [shì wú sān bù chéng]
释义: 谓办事非经多次努力不会轻易成功。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常言道,事无三不成,你进洞两遭了,再进去一遭,管情救出师父来也。”
示例: 老嬷嬷道:“只怕说他不过。虽然如此,常言道,事无三不成。这遭却是两遭了,老身只得替你再回他去。”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道四 [shuō sān dào sì]
释义: 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
出处: 清·崔灏《通俗编·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三道四。”
示例: 有的人工作不努力,别人有了成绩,却整天说三道四。

岁寒 [suì hán sā yǒu]
释义: 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出处: 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示例: 花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岁寒三友,更堪红白山茶。(元·白朴《朝中措》)

汤去 [tāng qù sān miàn]
释义: 泛言普施仁德。
出处: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蹄间 [tí jìan sān xún]
释义: 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
出处: 《战国策·韩策一》:“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
示例: 七尺曰寻。言马走之疾,前后蹄间一掷过三寻也。 【《史记·张仪列传》引此文,司马贞索隐】

蹄閒 [tí jiàn sān xún]
释义: 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同“蹄间三寻”。

蹄闲 [tí xián sān xún]
释义: 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而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快。同“蹄间三寻”。

拨四 [tiāo sān bō sì]
释义: 指挑拨是非。同“挑三豁四”。

豁四 [tiāo sān huō sì]
释义: 指挑拨是非。

拣四 [tiāo sān jiǎn sì]
释义: 指挑挑拣拣,嫌这嫌那。
出处: 徐特立《让革命的红旗世代相传》:“他们一旦了解了过去的痛苦,就会懂得今天我们对工作挑三拣四是多幺不对!”

检四 [tiāo sān jiǎn sì]
释义: 指挑挑拣拣,嫌这嫌那。同“挑三拣四”。

嫌四 [tiāo sān xián sì]
释义: 指挑挑拣拣,嫌这嫌那。同“挑三拣四”。

窝四 [tiáo sān wō sì]
释义: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推四 [tuī sān tuī sì]
释义: 找各种借口推托。同“推三阻四”。

阻四 [tuī sān zǔ sì]
释义: 找各种借口推托。
出处: 元·无名氏《隔江斗智》第一折:“我如今并不推三阻四,任哥哥自主之。”

退避 [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 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示例: 我说姊姊不过,只得退避三舍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亡秦 [wáng qín sān hù]
释义: 指不畏强暴,奋起推翻黑暗统治之事。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网开 [wǎng kāi sān miàn]
释义: 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

韦编 [wéi biān sān jué]
释义: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示例: 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稳吃 [wén chī sān zhù]
释义: 四人赌博,一个人赢三个人的赌注。比喻凭空的大量收获。

无风尺浪 [wú fēng sān chǐ làng]
释义: 比喻无缘无故也会生出事来。

无事不登宝殿 [wú shì bù dēng sān bǎo diàn]
释义: 比喻没事不上门。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白娘子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去做什么?’”

五大 [wǔ dà sān cū]
释义: 形容人高大粗壮,身材魁梧。
出处: 梁斌《播火记》:“猛回头,身后站着一个五大三粗的人,仔细一看是大贵。”

五典 [wǔ diǎn sān fén]
释义: 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五申 [wǔ shēn sān lìng]
释义: 三令五申。指再三告诫。

咸五登 [xián wǔ dēng sān]
释义: 指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出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

语四 [yán sān yǔ sì]
释义: 言、语:说、讲。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出处: 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小生欲待要不去,悬心挂意,怎生撇得?欲待要去呵,又惹的人言三语四,使人惶恐,好两难也呵!”

阳关 [yáng guān sān dié]
释义: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三迭:反复歌唱某一句。原指古代送别的曲调。后也比喻离别。
出处: 唐·王维《渭城曲》诗:“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杨穿 [yáng chuān sān yè]
释义: 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出处: 《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一板 [yī bǎn sān yǎn]
释义: 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出处: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老弟你看,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
示例: 他说起话来总是慢条斯理,一板三眼,十分清楚。

一波 [yī bō sān zhé]
释义: 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出处: 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宣和书谱·太上内景神经》卷五:“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

一倡 [yī chàng sān tàn]
释义: 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
出处: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一唱 [yī chàng sān tàn]
释义: 一个人领头唱,三个人和着唱。原指音乐和歌唱简单而质朴。后转用来形容诗婉转而含义深刻。
出处: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一而二,二而 [yī ér èr,èr ér sān]
释义: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便可解释这段悲伤。”

一而再,再而 [yī ér zài,zài ér sān]
释义: 再:第二次。一次又一次。
出处: 《尚书·多方》:“至于再,至于三。”《荡寇志》一○九回:“那厮必然再用此法,一而再,再而三,我其危矣。”
示例: 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

一饭吐哺 [yī fàn sān tǔ bǔ]
释义: 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
出处: 《史记·鲁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
示例: 干王恩高量广,不以初交见嫌,不以触犯见罪,虽与周之姬旦,一饭三吐哺, 一沐三握发,无以过也。 【太平天国·洪仁玕《英杰归真》】

一国 [yī guó sān gōng]
释义: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出处: 《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示例: 武夫当道势汹汹,一国三公谁适从。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七十四回】

一举 [yī jǔ sān fǎn]
释义: 指善于推理,能由此及彼。
出处: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口 [yī kǒu sān shé]
释义: 比喻唠叨、话多。
出处: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口三舌,相妨无益。”

一年被蛇咬,年怕草索 [yī nián bèi shé yǎo,sān nián pà cǎo suǒ]
释义: 比喻遭过一次挫折以后就变得胆小怕事。同“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文若虚道:‘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胆气了。只是守了这些银钱回去罢。’”

一日不见,如隔 [yī rì bù jiàn,rú gé sān qiū]
释义: 一天不见,就好象过了三年。形容思念的心情非常迫切。
出处: 《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一日 [yī rì sān fù]
释义: 指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出处: 《梁书·何逊传》:“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

一日 [yī rì sān fù]
释义: 指在一天之内多次反复玩味。
出处: 《孔子家语·弟子行》:“独居思仁,公言仁义。其于诗也,则一日三覆,白圭之玷,是宫绦之行也。”按,《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家语》本此。

一日 [yī rì sān qiū]
释义: 三秋:三个季度。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
出处: 《诗经·王风·采莲》:“彼采葛兮,一是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日 [yī rì sān xǐng]
释义: 每天多次地自我反省。
出处: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一日 [yī rì sān suì]
释义: 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出处: 《诗·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日 [yī rì sān yuè]
释义: 形容对人思念殷切。
出处: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一时 [yī shí sān kè]
释义: 指很短的时间。
出处: 清·李渔《凰求凤·夥媒》:“机缘凑,把愁肠暂丢,便难成,也一时三刻展眉头。”
示例: 你出来不出来?一时三刻就把你烧成黑炭了! 【孔厥《新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一岁 [yī suì sān qiān]
释义: 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出处: 《南史·到儰传》:“怀其旧德,至是一岁三迁。”

一问不知 [yī wèn sān bù zhī]
释义: 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示例: 一连问了几个问题,他都答不出,老师对他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学习态度很生气。

一献 [yī xiàn sān chóu]
释义: 指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
出处: 《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

一献 [yī xiàn sān shòu]
释义: 指人臣过蒙宠幸。同“一献三酬”。
出处: 唐·刘禹锡《问大钧赋》:“楚臣《天问》不酬,今臣过幸,一献三售。”

一隅 [yī yú sān fǎn]
释义: 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
出处: 《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一着被蛇咬,年怕井绳 [yī zhāo bèi shé yǎo,sān nián pà jǐng shéng]
释义: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赵州道:‘无意者如何?’师曰:‘一度著蛇咬,怕风了断井索。’”
示例: 南星摸着头上的大包,颇有点“一着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神气。 【老舍《小坡的生日·上学》】

壹倡 [yī chàng sān tàn]
释义: 指一人歌唱,三人应和。
出处: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勇冠 [yǒng guàn sān jūn]
释义: 冠:位居第一;三军:军队的统称。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出处: 汉·李陵《答苏武书》:“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

游戏 [yóu xì sān mèi]
释义: 原为佛家语,意思是排除杂念,使心神平静。也比喻事物的精义、决窍。后指用游戏的态度对待一切。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灵》卷八:“扣大寂之室,顿然忘筌,得游戏三昧。”
示例: 凡为小说及杂剧戏文,须是虚实相伴,方为游戏三昧之笔,亦要情景造极而止,不必问其有无也。 【鲁迅《小说旧闻钞·杂说》】

有俩 [yǒu sān yǒu liǎng]
释义: 指有富余钱财。

余声 [yú shēng sān rì]
释义: 形容乐声余韵无穷,不绝于耳。
出处: 语出《列子·汤问》:“(韩娥)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示例: 但令闻一曲,余声三日飞。 【北周·庾信《听歌一绝》】

语四言 [yǔ sì yán sān]
释义: 指信口乱说闲话。
出处: 《群音类选·〈分钗记·计诱皮氏〉》:“为何的语四言三,平白地将人讥诮。”

约法 [yuè fǎ sān zhāng]
释义: 原指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示例: 我们很郑重地和工头约法三章,什么时候交稿,什么时候看校,什么时候拼版。 【邹韬奋《经历·种种尴尬》】

再四 [zài sān zài sì]
释义: 重复好几次。
出处: 《儒林外史》第二十五回:“再三再四拉他丛,他又跪下告了坐,方敢在底下一个凳子上坐了。”

再衰 [zài shuāi sān hé]
释义: 形容士气越来越低落,不能再振作。
出处: 郭沫若《为“五卅”惨案怒吼》:“病根(指不平等条约)不除……我们国民的民气,再衰三涸,将要永远沦为外人的奴隶而不能振拔。”

再衰 [zài shuāi sān jié]
释义: 竭:尽。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
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示例: 希特勒已到再衰三竭之时,他对斯大林格勒、高加索两处的进攻已经失败。 【毛泽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集五 [cuán sān jí wǔ]
释义: 指三五成堆或成群地聚集在一起。
出处: 冰心《寄小读者》十一:“忆起昨夜那些小孩子,接过礼物,攒三集五,聚精凝神,一层层打开包裹的光景。”

聚五 [cuán sān jù wǔ]
释义: 三三五五聚在一起。
出处: 宋·邓椿《画继》卷四:“每作竹,必乘醉大呼,然后落笔。不可求,或强求之,心诟骂而走。然有愧宅相者,于攒三聚五太拘拘耳。”
示例: 因见暖阁之中有一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栽着一盆单瓣水仙。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李四 [zhāng sān lǐ sì]
释义: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出处: 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诗:“张三裤口窄,李四帽檐长。”
示例: 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

瞒四 [zhē sān mán sì]
释义: 说话、做事多方掩饰,不爽快。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三回:“昨夜怎么他两个一同出来,你且告诉了我,我自有主意,可不要遮三瞒四的。”

至再至 [zhì zài zhì sān]
释义: 指一而再,再而三。
出处: 《尚书·多方》:“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二:“妾隔帘故邀其满引,至再至三,终不肯出。”
示例: 臣拟坚持初议,至再至三,与之磋磨。 【清·薛福成《通筹南洋各岛添设领事官保护华民疏》】

迭四 [chóng sān dié sì]
释义: 形容多次重复。

叠四 [chóng sān dié sì]
释义: 形容多次重复。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二:“本朝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又卷一百一十八:“经书中所言只是一个道理,都重三叠四说在理,只是许多头面出来。”

昼日 [zhòu rì sān jiē]
释义: 一日之间三次接见。形容深受宠爱礼遇。
出处: 《易·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孔颖达疏:“昼日三接者,言非惟蒙赐蕃多,又被亲宠频数,一昼之间,三度接见也。”
示例: 摘笔摛词,当筵授简,叨陪昼日三接。 【明·汪道昆《高唐梦》】

朱弦 [zhū xián sān tàn]
释义: 指称音乐的美妙。
出处: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不着两 [zháo sān bù zháo liǎng]
释义: 指说话或做事轻重不当,考虑欠周,注意这里,顾不到那里。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

拳二脚 [sān quán èr jiǎo]
释义: 同“三拳两脚”。

血国 [xuè guó sān qiān]
释义: 喻指众多的诸侯国。商贾及得国者可以从中取利,犹如蚊虫有无穷的血源可以吸食自肥,故称。

顶四 [āi sān dǐng sì]
释义: 形容人多,连接不断。同“挨三顶五”。
示例: 明·冯梦龙《平妖传》:“众人挨三顶四,簇拥将来,一个个伸出手来,求太医看脉。”

冰厚尺,非一日之寒 [bīng hòu sān chǐ,fēi yī rì zhī hán]
释义: 非:不是;寒:冷。冰冻到三尺厚,不是一天冷造成的。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酝酿、积累的结果。
出处: 东汉·王充《论衡•壮留》:“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示例: 明·朱有燉《赛娇容》第四折:这中原天气十分冷,冰厚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不问七二十一 [bù wèn sān qī èr shí yī]
释义: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示例: 朱自清《回来杂记》:“一个警察走来,不问三七二十一,抓住三轮车夫一顿拳打脚踢。”

楚虽户,亡秦必楚 [chǔ suī sān hù,wáng qín bì chǔ]
释义: 三户:几户人家;亡:灭;秦:秦国。虽只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虽小,决心大也能成功。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示例: 柳亚子《济南惨案纪念日感赋》序: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金元帝国之梦,岂久长哉?

此地无银十两 [cǐ dì wú yín sān shí liǎng]
释义: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
示例: 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里巷间有个笑话:……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

倒四颠 [dǎo sì diān sān]
释义: 颠:颠倒。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
示例: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33回:“来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颠三,一个黑沙,也是不值。”

东宫 [dōng gōng sān shī]
释义: 古代辅导太子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官的合称。
示例: 《通典·职官十二》:“后魏有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东宫三师。”亦称“东宫三太”。《文献通考·职官十四》:“后魏有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东宫三太。”

肚束 [dù shù sān miè]
释义: 篾:薄竹片,可编制成席子。用三根篾条勒住肚子。指勒紧腰带。比喻忍受饥饿,安于贫困。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药山维俨禅师》:“子之所得,可谓协于心体,布于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

其操 [èr sān qí cāo]
释义: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出处: 南朝·梁·任昉《求为刘献立馆启》:“贫不陨获其心,穷不二三其操。”

其节 [èr sān qí jié]
释义: 二三:不专一;节:节操。不能坚持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语曰奕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节,可以摧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二帝 [èr dì sān wáng]
释义: 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昔在二帝三王……财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
示例: 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如吾徒者,宜当告之以二帝三王之道。

二意 [èr yì sān xīn]
释义: 形容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或意志不坚定。
出处: 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我怎肯二意三心,背意忘恩,有始无终。”

二桃 [èr táo sān shì]
释义: 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示例: 潘飞声《秋感》诗:迟暮仍为《梁甫吟》,二桃三士费沉吟。

冯谖 [féng xuān sān kū]
释义: 冯谖:冯驩,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窟:窝。比喻为安全设置多处藏身之地或采取多种避祸之策。
出处: 三国·魏·吴质《答东阿王书》:“深蒙薛公折节之礼,而无冯谖三窟之效。”
示例: 对待狡猾的敌人,就要多留几个心眼,所谓冯谖三窟,不得不防啊。

无私 [fèng sān wú sī]
释义: 奉:奉行;三无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象天地日月那样无私。旧时比喻帝王以天下为公,不谋一己私利。
出处: 《礼记•孔子闲居》:“奉三无私,以劳天下。”

逢人只说分话 [féng rén zhǐ shuō sān fēn huà]
释义: 逢:遇见。指人与人互相欺瞒,不把实际情况或心里话说出来。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1卷:“如今俗语云,逢人只说三分话,只此便是不忠。”
示例: 我们要记住逢人只说三分话的古训。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