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字典常用词典成语词典我的字典
    

出无名 [shī chū wú míng]
释义: 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出处: 《礼记·檀弓下》:“君王计敝邑之罪,又矜而赦之,师与有无名乎?”《汉书·高帝纪》:“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示例: 且劳民伤财,穷兵默武,师出无名,皆非盛世所宜有者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

百世 [bǎi shì shī]
释义: 品德学问可以做为百代的表率。
出处: 《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
示例: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宋·苏轼《东坡后集·卷十五·潮州韩文公庙碑》】

百世之 [bǎi shì zhī shī]
释义: 世世代代的老师,指才德高尚而永远可为人师表的人。
出处: 先秦·孟轲《孟子·尽心下》:“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示例: 卓为百世之师;杰作雄辞,散落四夷之远。 【宋·陆游《贺薛安抚兼制置启》】

百万雄 [bǎi wàn xióng shī]
释义: 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出处: 宋·张载《庆州大顺城记》:“百万雄师,莫可以前。”
示例: 钟山风雨起苍茫,百万雄师过大江。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拜赐之 [bài cì zhī shī]
释义: 用以讽刺为复仇而又失败的出兵。
出处: 《左传·文公二年》:“春秋时,秦晋殽之战,秦将孟明视被俘。获释时,孟谓晋君曰:‘三年将拜君赐。’后三年,秦果然出兵伐晋复仇。又败,晋人讥之为“拜赐之师”。

得胜 [bān shī dé shèng]
释义: 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
出处: 明·无名氏《破天阵》三折:“将颜洞宾活捉拿,把韩延寿首级剽,班师得胜人欢乐,三军踊跃。”

回朝 [bān shī huí cháo]
释义: 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
出处: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奉圣旨破吐蕃,定西夏,班师回朝,便当请功受赏。”
示例: 后主(刘禅)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回】

回俯 [bān shī huí fǔ]
释义: 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廷。同“班师回朝”。
示例: 我们的球队终于获得了甲A联赛冠军,队员们今天班师回俯。

鞠旅 [chén shī jǖ lǚ]
释义: 陈:陈列;鞠:告;师旅:军队。出征之前,集合军队发布动员令。
出处: 《诗经·小雅·采芑》:“钲人伐鼓,陈师鞠旅。”《南史·宋本纪上》:“鞠旅陈师,赫然大号。”
示例: 一旦去文就武,鼓三军而进之,陈师鞠旅,亲为辛苦。 【唐·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

不利 [chū shī bù lì]
释义: 师:军队。利:顺利。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
出处: 王朔《顽主》续篇二:“‘出师不利出师不利。’马青探头探脑往前后胡同口张望,见确实没有作家追杀而来,这才放下心,对于观说,‘谁想到今儿作家全出街了。’ ”

无名 [chū shī wú míng]
释义: 指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兵征伐。
出处: 《新唐书·东夷传·高丽》:“莫离支杀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师无名哉?”

有名 [chū shī yǒu míng]
释义: 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
出处: 京剧《将相和》第一场:“赵若献璧,乃惧怕我邦,不难臣服;若是不献,再去征讨,方算出师有名。”

多口阿 [duō kǒu ā shī]
释义: 指喜欢多话的人。
出处: 宋·圆悟《碧岩录》卷五:“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

狗头军 [gǒu tóu jūn shī]
释义: 比喻爱给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比喻专门出坏主意的人。
出处: 清·张南庄《何典》第十回:“次日,又宣众鬼入朝,论功行赏;便封活死人为蓬头大将,地里鬼为狗头军师。”
示例: 还不是他用狗头军师自作主张自讨好,敲锣放炮的硬出头! 【洪深《香稻米》第三幕】

勿掩,穷寇勿追 [guī shī wù yǎn,qóng kòu wù zhuī]
释义: 掩:乘人不备进行袭击。不能袭击撤退的军队,也不能追杀走投无路的敌人。指特定情况下要防止敌人拼死反击,以免不测的牺牲。
出处: 《孙子·军事》:“归师勿遏,师必阙,穷寇勿追。”

好为人 [hào wéi rén shī]
释义: 喜欢当别人的教师。形容不谦虚,自以为是,爱摆老资格。
出处: 《孟子·离娄下》:”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示例: 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半德 [jiǎn shī bàn dé]
释义: 谓只学到老师的一半。
出处: 宋陈善《扪虱新话·右军书东坡字鲁直诗》:“若乃学退之而不至者为孙樵;学渊明而不至者为白乐天,则以所谓减师半德也耶。”

教无常 [jiào wú cháng shī]
释义: 受教育不必有固定的老师。
出处: 《尚书·咸有一德》:“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动众 [jīng shī dòng zhòng]
释义: 师:众人。比喻惊动很多人来做一件事。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只怕燕窝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

精锐之 [jīng ruì zhī shī]
释义: 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军队。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
出处: 《后汉书·铫期传》:“明公据山河之固,拥精锐之师,以顺万人思汗之心,则天下谁人不从?”

开山祖 [kāi shān zǔ shī]
释义: 开山:指在名山创立寺院;祖师:第一代创业和尚。原指开创寺院的和尚。后借指某一事业的创始人。
出处: 宋·辛弃疾《水龙吟》词:“只应白发是开山祖。”
示例: 迨今龙济奉为重开山祖师。 【明·李昌祺《剪灯余话·听经猿记》】

抗颜为 [kàng yán wéi shī]
释义: 抗颜:不看别人脸色,态度严正不屈;为师:为人师表。不为他人所制约,不为潮流所左右,这种意志坚定的人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
出处: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梅,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来好息 [lái hǎo xī shī]
释义: 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动众 [láo shī dòng zhòng]
释义: 劳:疲劳,辛苦;师、众:军队;动:出动,动员。原指出动大批军队。现指动用很多人力。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一回:“长兄,不必劳师动众,他自然尽绝,也使旁人知我等妙法无边。——不动声色,令周兵六十万余人自然灭绝。”
示例: 为了这一点点小么魔,便闹的劳师动众,未免过于荒唐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八回】

糜饷 [láo shī mí xiǎng]
释义: 指徒劳兵力,空费军饷。

袭远 [láo shī xí yuǎn]
释义: 发动军队袭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
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示例: 剿贼于既聚之余,何如蹙贼以难聚之势?又而无劳师袭远之危,轻进损威之失,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是也。 【《清史稿·毛昶熙传》】

宿儒 [lǎo shī xiǔ rú]
释义: 宿儒:原指长期钻研儒家经典的人,泛指长期从事某种学问研究,并具有一定成就的人。指年辈最尊的老师和知识渊博的学者。亦作“老手宿儒”。

益友 [liáng shī yì yǒu]
释义: 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处: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示例: 和一位缔交半个多世纪的良师益友诀别,悲痛之情是难以尽述的。 【夏衍《知公此去无遗恨——痛悼郭沫若同志》】

诤友 [liáng shī zhèng yǒu]
释义: 良:好;诤:敢于直言。很好的老师,能够直言相劝的朋友。
示例: 他是我的良师诤友。

出高徒 [míng shī chū gāo tú]
释义: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能者为 [néng zhě wéi shī]
释义: 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出处: 《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前事不忘,后事之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释义: 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示例: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争取下次实验成功。

仁义之 [rén yì zhī shī]
释义: 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吾欲兴仁义之师,伐无道之主,汝安敢逆吾意!”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十九回:“君候起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四海引领而望,孰不归心?”
示例: 如此说来,虽然谋叛之徒,倒也忠义可嘉。本帅仁义之师,何愁杨枭不灭。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九回】

辱国丧 [rǔ guó sàng shī]
释义: 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出处: 《明史·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

三人行,必有我 [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释义: 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
出处: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辱国 [sàng shī rǔ guó]
释义: 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贯、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锋复军杀将,丧师辱国,大肆诽谤,欲皇上加罪。”

出有名 [shī chū yǒu míng]
释义: 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出处: 《礼记·檀弓下》:“师必有名。”
示例: 这会儿我们突然转回去再搜,来他个措手不及,而且是师出有名哩。 【曲波《林海雪原》十三】

道尊严 [shī dào zūn yán]
释义: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老兵疲 [shī lǎo bīng pí]
释义: 师、兵:军队;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出处: 《左传·襄公九年》:“晋师可击也,师老而劳,且有归志,必大克也。”《魏书·许谦传》:“慕容无道,侵我疆场,师老兵疲,天亡期至。”
示例: 上以师老兵疲,遂废交址布政司,以黎利权署国事。(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老挝反覆》)

老兵破 [shī lǎo bīng pò]
释义: 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心自是 [shī xīn zì shì]
释义: 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是: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心自用 [shī xīn zì yòng]
释义: 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示例: 夫陆王之学,质而言之,则直师心自用而已。 【严复《救亡决论》】

严道尊 [shī yán dào zūn]
释义: 本指老师受到尊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后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 《荀子·致士》:“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直为壮 [shī zhí wéi zhuàng]
释义: 师:军队;直:理由正当;壮:壮盛,有力量。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

事不 [shì bù shī gǔ]
释义: 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出处: 《书·说命下》:“事不师古,以克永世。”

事无常 [shì wú cháng shī]
释义: 谓处事没有固定不变的准则,要择善而从。
出处: 春秋·王诩《鬼谷子·忤合》:“世无常贵,事无常师。”陶弘景注:“主善为师,故无常师。”

万世 [wàn shì shī biǎo]
释义: 万世:很多世代,非常久远;师表:表率。值得永远学习的榜样。
出处: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

为人 [wéi rén shī biǎo]
释义: 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出处: 《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
示例: 敬宗忝为人师表,而求谒中贵,他日无以见诸生。 【明·焦竑《玉堂丛语·方正》】

问罪之 [wèn zuì zhī shī]
释义: 比喻前来提出严厉责问的人。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日已向辰,喜无问罪之师。”

无名之 [wú míng zhī shī]
释义: 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自通 [wú shī zì tōng]
释义: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出处: 唐·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誇。”

先圣先 [xiān shèng xiān shī]
释义: 旧时尊称孔子;也称周公和孔子或孔子和颜渊。
出处: 《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动众 [xīng shī dòng zhòng]
释义: 兴:发动;众:大队人马。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
出处: 《吴子·励士》:“夫发号布令,而人乐闻;兴师动众,而人乐战;交兵接刃,而人乐死。”
示例: 既然怕兴师动众,不如不养活这些闲人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

问罪 [xīng shī wèn zuì]
释义: 发动军队,声讨对方罪过。也指大闹意见,集合一伙人去上门责问。
出处: 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示例: 他们哪里是来拜望我的呵,他们是来兴师问罪的。 【蒋光慈《田野的风》】

动众 [xíng shī dòng zhòng]
释义: 谓指挥大军作战。
出处: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癸丑,葬高平陵”裴松之注引晋·王沈《魏书》:“即位之后,褒礼大臣,料简功能,真伪不得相贸,务绝浮华谮毁之端,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

学无常 [xué wú cháng shī]
释义: 求学没有固定的老师。指凡有点学问、长处的人都是老师。
出处: 《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示例: 三业先通,因博贯五经,兼明图纬,学无常师。 【晋·皇甫谧《高士传·申屠蟠》】

一字 [yī zì shī]
释义: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
出处: 五代·王定宝《唐摭言·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示例: 姐姐真是‘一字师’了!从此只叫你师傅,再不叫姐姐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八回】

一字之 [yī zì zhī shī]
释义: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出处: 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枕席过 [zhěn xí guò shī]
释义: 师:军队。军队从桥上渡河,如在枕席上通过那样安稳而容易。
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治湟陿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十一也。”

枕席还 [zhěn xí huán shī]
释义: 形容行军道路极其平坦安稳。同“枕席过师”。
出处: 唐·李德裕《赠王茂元司徒制》:“必当樽俎制胜,枕席还师,势如风霆,功在刻漏。”

至圣先 [zhì shèng xiān shī]
释义: 至:最。旧时特指孔子。
出处: 《礼记·中庸》:“唯天下至圣,为能联盟睿知,足以有临也。”《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案临 [zōng shī àn lín]
释义: 学政到达他主管的地区主持考试。宗师:学政。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贱姓严,舍下就在咫尺。去岁,宗师案临,幸叨岁荐,与我这汤父母是极好的相与。二位老先生,想都是年家故旧?”

贵道 [zūn shī guì dào]
释义: 尊敬师长,尊重其所传之道。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上》:“帝谓孔僖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非所敢承。”

重道 [zūn shī zhòng dào]
释义: 道: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老师的教导。
出处: 《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振旅 [bān shī zhèn lǚ]
释义: 班:调回;师、旅:指军队;振:整顿。撤回军队,进行整顿。
出处: 《尚书•大禹漠》:“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

东宫三 [dōng gōng sān shī]
释义: 古代辅导太子的太师、太傅、太保三官的合称。
示例: 《通典·职官十二》:“后魏有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东宫三师。”亦称“东宫三太”。《文献通考·职官十四》:“后魏有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东宫三太。”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