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字典常用词典成语词典我的字典
    

别树一 [bié shù yī qí]
释义: 比喻与众不同,加成一家。
出处: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唐义山、香山、牧之、昌黎,同学杜者;今年内其诗集,都有是别树一旗。”

扯鼓夺 [chě gǔ duó qí]
释义: 形容作战勇敢。
出处: 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统雄兵劈面相持,驱貔虎扯鼓夺旗。”
示例: 扯鼓夺旗千般勇,三停刀上血光飞。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

放炮 [chě qí fàng pào]
释义: 比喻公开张扬。
出处: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九章:“她扯旗放炮来考工厂,考不上怎样回下堡村蛤蟆滩呢?”
示例: 不用扯旗放炮的,不要弄得谁也知道了。 【李准《李双双小传·不能走那条路》】

扯顺风 [chě shǔn fēng qí]
释义: 形容随风摆动,顺势迎合,奉承别人。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每到一处先替他向人报告,说这位就是唐观察;有些扯顺风旗的,亦就一口一声的观察。”

大张 [dà zhāng qí gǔ]
释义: 张:陈设,展示;旗鼓:旗帜和战鼓。形容进攻的声势和规模很大。也形容群众活动声势和规模很大。
出处: 清·张春帆《宦海》第九回:“李参戎带著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的向前进发。”
示例: 至于那一部小说,本来当属于古董之部,若要大张旗鼓,颂为二十世纪的新作品,则小子不敏,实不敢也。 【鲁迅《书信集·致胡适》】

鼓馁 [gǔ něi qí mí]
释义: 鼓点无力,旗帜歪倒。形容军队士气不振。
出处: 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凡行阵参伍弥缝之际,略觉鼓馁旗靡处,得健锐兵数十屹立其间,则整而复进。”

相当 [gǔ qí xiāng dāng]
释义: 两军对敌;对抗。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同“旗鼓相当”。
出处: 《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报捷 [hóng qí bào jié]
释义: 清代军队出征,打了胜仗,派专人手持红旗,急驰进京报捷。现用作报喜的意思。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四回:“刚才部里来送信,说剑南倭寇已被文隐平定,一两日就有红旗报捷到京。”

紫盖 [huáng qí zǐ gài]
释义: 天空中出现状如黄旗紫盖的云气。旧为皇帝出世的征兆。
出处: 《三国志·吴志·孙皓传》:“三年正月晦。”裴松之注引《江表传》:“黄旗紫病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杨之君乎?”

蔽日 [jīng qí bì rì]
释义: 旌旗:旗帜的通称,这里特指战旗。战旗遮住了日光。形容军队数量众多,阵容雄壮整齐。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于是楚王游于云梦,结驷千乘,旌旗蔽日。”

卷舒 [jīng qí juǎn shū]
释义: 舒:展开。战旗随风飘动,有时卷起,有时展开。比喻战事持续。
出处: 《三国志·魏书·傅嘏传》:“扫除凶逆,芟荑遗寇,旌旗卷舒,日不暇给。”

息鼓 [juǎn qí xī gǔ]
释义: 犹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出处: 清·孙郁《绣帏灯·公讨》:“须等那不贤之妇亲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暂宽一时。”

拉大作虎皮 [lā dà qí zuò hǔ pí]
释义: 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布星峙 [qí bù xīng zhì]
释义: 犹言星罗棋布。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鼓相当 [qí gǔ xiāng dāng]
释义: 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出处: 《后汉书·隗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鼓旗相当。”
示例: 单说何孝先自办此事以来,居然别开生路,与申大善士一帮旗鼓相当,彼此各不相干。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

开得胜 [qí kāi dé shèng]
释义: 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出处: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示例: 旗开得胜姜文焕,一怒横行劈董忠。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四回】

靡辙乱 [qí mí zhé luàn]
释义: 指阵脚已乱,抵挡不住。

帜鲜明 [qí zhì xiān míng]
释义: 本指军旗耀眼,军容整齐。现比喻立场、观点、态度等十分明确。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曹操指山下颜良排的阵势,旗帜鲜明,枪刀森布,严整有威。”
示例: 兀术好生疑惑,忙出营前观看;果然依旧旗帜鲜明,枪刀密布,不知何故。(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五十七回)

取将 [qiān qí qǔ jiàng]
释义: 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出处: 《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取将,必有能者。”

斩将 [qiān qí zhǎn jiàng]
释义: 拔取敌旗,斩杀敌将。
出处: 《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示例: 即使搴旗斩将,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 【《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卷伞 [shōu qí juàn sǎn]
释义: 比喻停止活动。

电戟 [xīng qí diàn jǐ]
释义: 军旗象繁星,剑戟如闪电。比喻军容之盛。

仆鼓 [yǎn qí pú gǔ]
释义: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出处: 宋·苏洵《权书·法制》:“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

卧鼓 [yǎn qí wò gǔ]
释义: 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出处: 《梁书·王僧辩传》:“及贼前锋次江口,僧辩乃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
示例: 慎列树三棚,相去数里,偃旗卧鼓。于中栅声鼓,三栅悉兵以击,贼众大乱。 【《旧唐书·伊慎传》】

息鼓 [yǎn qí xī gǔ]
释义: 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出处: 《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示例: 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偃旗息鼓,卷包而去。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息鼓 [yǎn qí xī gǔ]
释义: ①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②比喻停止行动。
出处: 《明史·流贼传·张献忠》:“献忠因得与山民市盐刍米酪,收溃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示例: 秦显家的听了,轰去了魂魄,垂头丧气,登时掩旗息鼓,卷包而去。 【《红楼梦》第六二回】

呐喊 [yáo qí nà hǎn]
释义: 原指古代作战时摇着旗子,大声喊杀助威。现比喻给别人助长声势。
出处: 元·乔孟符《两世姻缘》第三折:“你这般摇旗呐喊,簸土扬沙。”
示例: 球场上球迷们摇旗呐喊,为各自的球队助威。

斩将夺 [zhǎn jiàng duó qí]
释义: 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
出处: 《群音类选·官腔类·八义记·拷问如姬》:“只消受得瘗粉埋香,索强似斩将夺旗。”
示例: 为文者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为武者冲围破阵,斩将夺旗。 【《孤本元明杂剧·万国来朝》第一折】

斩将搴 [zhǎn jiàng qiān qí]
释义: 搴:拔取。拔取敌旗,斩杀敌将。形容勇猛善战。
出处: 《吴子·料敌》:“然则一军之中,必有虎贲之士,力轻抗鼎,足轻戎马,搴旗斩将,必有能者。”
示例: 即使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斩将刈 [zhǎn jiàng yì qí]
释义: 砍杀敌将,拔取敌旗。形容勇猛善战。同“斩将搴旗”。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辙乱 [zhé luàn qí mǐ]
释义: 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示例: 阵势一动,辙乱旗靡,眼见得无法支持,纷纷败走。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二十七回】

正正之 [zhèng zhèng zhī qí]
释义: 正正:整齐。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出处: 《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示例: 看子牙兵按五方而出,左右顾盼,进退舒徐,纪律严肃,井井有条,兵威甚整,真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三回】

重兴 [chóng xīng qí gǔ]
释义: 犹言重整旗鼓。
出处: 清·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现下招集人才,团练军马,倘有机会可乘,一定重兴旗鼓。”

重振 [chóng zhèn qí gǔ]
释义: 比喻失败后,整顿再起。
出处: 清·湘灵子《轩亭冤·惊梦》:“侬欲重振旗鼓,烦你拟篇男女平权文劝戒女子。”
示例: 我深信我们在这样挣扎苦斗中所获得的极可宝贵的经验,对于将来重振旗鼓的《生活日报》是有很大的裨益的。 【邹韬奋《经历》五九】

重整 [chóng zhěng qí gǔ]
释义: 整:整顿,收拾。比喻失败之后,整顿力量,准备再干。
出处: 清·萧山湘灵子《轩亭冤》卷上:“依欲重振旗鼓,烦你拟篇男女乎权文,劝戒女子。”
示例: 至清室已覆,袁为总统,他自然重整旗鼓,又复上台。”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八回】

易帜 [bá qí yì zhì]
释义: 旗:旗帜;易:换。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示例: 我已经无能为力了,趁早拔旗易帜,让别人干吧。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