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字典常用词典成语词典我的字典
    

不知 [bù zhī sǐ huó]
释义: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示例: 彼时日色将晚,前无行人,就把他尽力一推,推落崖下,不知死活。(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

鸡犬之声相闻,老不相往来 [jīquǎnzhī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释义: 鸡鸣狗吠的声音都能听到,可是一辈子也不互相来往。现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讯。
出处: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活 [nǐ sǐ wǒ huó]
释义: 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形容双方斗争非常激烈。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只将折箸搅,你死我活。”
示例: 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元·无名氏《度柳翠》第一折)

人为财,鸟为食亡 [rén wèi cái sǐ,niǎo wèi shí wáng]
释义: 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相依 [shēng sǐ xiāng yī]
释义: 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运,共存亡。

予夺 [shēng sǐ yǔ duó]
释义: 生:让人活;死:处死;予:给予;夺:剥夺。形容反动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大权。
出处: 《韩非子·三守》:“使杀生之机,予夺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荀子·王制》:“故丧祭、朝聘、师旅一也。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示例: 今王沈等乃处常伯之位,握生死予夺于中,势倾海内。(《晋书·刘聪传》)

一把 [yī bǎ sǐ ná]
释义: 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示例: 祥子没说什么,等高妈走了,对自己点了点头,似乎是承认自己的一把死拿值得佩服,心中怪高兴的。(老舍《骆驼祥子》八)

哀莫大于心 [āi mò dà yú xīn sǐ]
释义: 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示例: 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我的心已经死了。我不该再到你们公馆里来,打扰你们。【巴金《家》二回】

爱生恶 [ài shēng wù sǐ]
释义: 恶:厌恶。喜爱生存,厌恶死亡。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可见爱生恶死,亦是物之恒情。”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 [ài zhī yù qí shēng,wù zhī yù qí sǐ]
释义: 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讨厌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出处: 《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示例: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卿何不容一宦官耶?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五回】

一生 [bǎi sǐ yī shēng]
释义: 形容生命极其危险,处于死亡的边缘。
出处: 《北齐书·杜弼传》:“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示例: 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唐·元稹《叙诗寄乐天书》】

百足之虫,而不僵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
释义: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出处: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示例: 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百足之虫,至不僵 [bǎi zú zhī chóng,zhì sǐ bù jiāng]
释义: 百足:虫名,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肢体僵硬不能活动。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出处: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故语曰:‘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此言虽小,可以譬大。”
示例: 又道是百足之虫,至死不僵,跌扑不多时,转眼就高官大禄,仍旧贵显。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九】

半生 [bàn sǐ bàn shēng]
释义: ①未全死。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出处: 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其根半死半生。”
示例: 惟独半死半生的苟活,是全盘失错的。因为他挂了生活的招牌,其实却引人到死路上去!” 【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

不活 [bàn sǐ bù huó]
释义: 指没有生机和活力。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
出处: 参见“半死半生”。
示例: 想跑,水裹住他的脚,他就那么半死不活的,低着头一步一步的往前曳。 【老舍《骆驼祥子》十八】

辣活 [bàn sǐ là huó]
释义: 指死又死不了,活着又受罪。
出处: 参见“半死半生”。
示例: 忙跑几步,好失了脚步掉得下去,好跌得烂酱如泥,免得半死辣活,常驻苦常驻罪。 【《醒世姻缘传》第七五回】

留皮 [bào sǐ liú pí]
释义: 豹子死了,皮留在世间。比喻将好名声留传于后世。
出处: 《新五代史·王彦章传》:“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示例: 则其人肉体虽死,精神永生。俗语说:‘人死留名,豹死留皮’,也就是这个意思。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三十八章】

不到黄河心不 [bù dào huáng hé xīn bù sǐ]
释义: 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也比喻不到实在无路可走的的境地不肯死心。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这种人不到黄河心不死。现在我们横竖总不落好,索性给他一个一不做二不休。”
示例: 他自己心里何尝不明白呢?不到黄河心不死罢哩! 【茅盾《清明前后》第四幕】

不得其 [bù dé qí sǐ]
释义: 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处: 《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不顾 [bù gù sǐ huó]
释义: 顾:顾念,考虑。连生死也不考虑了。形容拼命蛮干,不顾一切。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三回:“这呆子不顾死活,闯上宫殿,一路钯,筑破门扇,打破桌椅,把些吃酒的家伙之类,尽皆打碎。”
示例: 他们更希望有经验的人来领导他们,他们原意不顾死活地保卫家乡。 【巴金《火》第二部十】

不活 [bù sǐ bù huó]
释义: 说死没死,说活未活。形容没有生气或处境尴尬。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四八:“箕子虽不死,然便死却又到了,唯是被囚不死不活,这地位如何处,直是难。”
示例: 你买东西忙什么呢?先来给我送个信儿多好,叫人家盼望的不死不活的干么呢?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三回】

不自由,毋宁 [bù zì yóu,wú nìng sǐ]
释义: 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
出处: 法国大革命时《马赛曲》的最后一句。
示例: 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不自由,毋宁死”,…… 【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

长生不 [cháng shēng bū sǐ]
释义: 生命长存,永不死亡。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辨问》:“长生不死,以此责圣人,何其多乎?”

朝生暮 [zhāo shēng mù sǐ]
释义: ①早晨刚生,晚上就死亡。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暂。
出处: 《重修政和证类本草·草下之上》:“朝生幕落花……生粪秽处,头如笔,紫色,朝生暮死。”
示例: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只要不是朝生暮死的东西,总会让一些人喜欢,让另一些人讨厌。 【巴金《探索集·灌输和宣传》】

朝生夕 [zhāo shēng xī sǐ]
释义: ①早晨刚生,晚上就死亡。②今亦形容事物生命短暂。
出处: 《山海经·海外东经》:“[君子国]有薰华草,朝生夕死。”

朝闻道,夕可矣 [zhāo wén dào,xī sǐ kě yǐ]
释义: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朝闻夕 [zhāo wén xī sǐ]
释义: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出处: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示例: 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出入生 [chū rù shēng sǐ]
释义: 犹出生入死。
出处: 唐·韩偓《海山记》:“吾常亲锋刃,冒矢石,出入生死,与子同之。”

出生入 [chū shēng rù sǐ]
释义: 原意是从出生到死去。后形容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个人安危。
出处: 《老子》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示例: 这一层,不烦圣虑,他们是出生入死的老兄弟,何况国家如此,不至于还闹义气。 【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断亡 [chū sǐ duàn wáng]
释义: 指效死捐生。
出处: 《荀子·富国》:“故仁人在上,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愉者,无它故焉;其所是焉诚美,其所得焉诚大,其所利焉诚多。”

入生 [chū sǐ rù shēng]
释义: ①从死亡里获救。②犹出生入死。
出处: 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夫如是大雄之力,出死入生;至诚之神,感天动地。”
示例: 我们该追随丞相出死入生,为国尽力。 【郑振铎《桂公塘》】

挣扎 [chuí sǐ zhēng zhá]
释义: 垂:将近。临死前的挣扎,妄想延长生命。比喻行将灭亡之时的孤注一掷。
出处: 冯德英《迎春花》第十七章:“不料,炸成重伤的蒋子金,垂死挣扎地用手里的小剜刀去刺好的腿。”

春蚕到丝方尽 [chūn cán dào sǐ sī fāng jìn]
释义: 丝:双关语,“思”的谐音。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出处: 唐·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ǎ sǐ hǔ]
释义: 比喻抨击已失威势的人。

老虎 [dǎ sǐ lǎo hǔ]
释义: 比喻打击失势倒台的人。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二十八回:“大家一窝蜂打死老虎。”

大难不 [dà nàn bù sǐ]
释义: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形容幸运地脱险。
出处: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夫人云:皆是先生阴德太重,救我一家之命。因此遇大难不死,必有后程,准定发迹也。”
示例: 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一】

蹈节 [dǎo jié sǐ yì]
释义: 蹈:履行,实行。坚守节操,以身殉义。
出处: 《晋书·元帝纪》:“惟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庶赎斧钺之诛。”

得人 [dé rén sǐ lì]
释义: 死力:以死效力。得到别人以死来效力。形容非常得人拥护。

谩生 [dǐ sǐ màn shēng]
释义: 底:通“抵”。竭尽全力,想尽办法。
出处: 南唐·冯延巳《应天长》词:“兰房一宿还归去,底死谩生留不住。”

瞒生 [dǐ sǐ mán shēng]
释义: 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同“抵死漫生”。
出处: 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三折:“我安排着脱身利己的机谋,正中这抵死瞒生的手策。”

谩生 [dǐ sǐ màn shēng]
释义: 谩:谎骗。形容殚智竭虑,绞尽脑汁。
出处: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待阎王道俺无凭准,抵死谩生断不定,也不共他争,我专指着伊家做照证。”

漫生 [dǐ sǐ màn shēng]
释义: 犹言竭尽思虑;千方百计。
出处: 宋·向滈《西江月》词:“抵死漫生要见,偷方觅便求欢。”

扶伤 [diào sǐ fú shāng]
释义: 吊祭死者,扶救伤者。
出处: 《南史·齐纪上·高帝》:“公奉辞伐罪,戒旦晨征,兵车始交,氛祲时荡,吊死扶伤,弘宣皇泽。”
示例: 震孺出关,延见将士,吊死扶伤,军民大悦。 【《明史·方震孺传》】

问疾 [diào sǐ wèn jí]
释义: 吊祭死者,慰问病人。形容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
出处: 《淮南子·修务训》:“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

饿事小,失节事大 [è sǐ shì xiǎo,shī jié shì dà]
释义: 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出处: 《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如饴 [gān sǐ rú yí]
释义: 甘:情愿;饴:饴糖。甘愿去死,就像吃糖一般。形容不怕死,把死作为快事。
出处: 《清史稿·任举传》:“举忠愤激发,甘死如饴,而朕以小丑跳梁,用良臣于危地,思之深恻。”

槁木 [gǎo mù sǐ huī]
释义: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
出处: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示例: 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侍亲养子。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

首丘 [hú sǐ shǒu qiū]
释义: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示例: 我告诉过你“狐死首丘”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 【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

兔泣 [hú sǐ tù qì]
释义: 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出处: 《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得独存?”

回生起 [huí shēng qǐ sǐ]
释义: 起死回生。形容医道高明,能把垂死的人求活。也用以形容挽回了看来没有希望的事物。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七十回:“回生起死妙难言,拯惫扶危更多益。”
示例: 转败成功,伊谁之力;回生起死,实尔之由。 【清·李渔《奈何天·闹封》】

计出万 [jì chū wàn sǐ]
释义: 指谋划来自必死的决心。

狡兔,良狗烹 [jiǎo tù sǐ,liáng gǒu pēng]
释义: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左下》:“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狡兔,良犬烹 [jiǎo tù sǐ,liáng quǎn pēng]
释义: 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同“狡兔死,良狗烹”。
出处: 《东周列国志》第八三回:“吾闻‘狡兔死而良犬烹’。敌国如灭,谋臣必亡。”

不救 [jiàn sǐ bù jiù]
释义: 看见人家有急难而不去救援。
出处: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你做的今见死不救,羞见这桃园中杀马宰乌牛。”
示例: 周金大哥死在国民党军阀、官僚手里,你们见死不救。 【欧阳山《三家巷》三一】

不悔 [jiǔ sǐ bù huǐ]
释义: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出处: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示例: 忠臣挟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难自奋,之死靡他。 【明·李贽《焚书·杂述·昆仑奴》】

未悔 [jiǔ sǐ wèi huǐ]
释义: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出处: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一生 [jiǔ sǐ yī shēng]
释义: 九:表示极多。形容经历很大危险而幸存。也形容处在生死关头,情况十分危急。
出处: 战国·楚·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示例: 您哥哥剑洞枪林快厮杀,九死一生不当个耍。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一折】

扶伤 [jiù sǐ fú shāng]
释义: 扶:扶助,照料。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现形容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半当,虏救死扶伤不给。”
示例: 做外科医生的能够以肉补肉,以血补血,则救死扶伤,造福人群,岂不大哉!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四章】

扶危 [jiù sǐ fú wēi]
释义: 救护生命垂危者,照顾危亡者。
出处: 唐·张鷟《龙筋凤髓判·左右骁卫》:“重人贱畜,往哲之嘉猷;救死扶危,明王之盛事。”

鞠躬尽力,而后已 [jú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
释义: 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鞠躬尽瘁,而后已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释义: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示例: 臣兄荷皇上知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敢言病。 【清·黄宗羲《巡抚天津右佥都御史留仙冯公神道碑铭》】

决一 [jué yī sǐ zhàn]
释义: 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示例: 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决一死战耶? 【《清史稿·文宗本纪》】

君辱臣 [jūn rǔ chén sǐ]
释义: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出处: 《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示例: “君辱臣死”,吾被李傕所杀,乃分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他乡 [kè sǐ tā xiāng]
释义: 客死:死在异乡或国外。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
出处: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不争我病势正昏沉,更那堪苦事难支遣,忙赶上头里的丧车不远,眼见客死他乡有谁祭奠。”

枯木 [kū mù sǐ huī]
释义: 死灰:燃烧后余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极其消极悲观。
出处: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杭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示例: 若说他既看得入眼,这心就同枯木死灰,丝毫不动,这心地也就太冷了,更不是情理。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

老而不 [lǎo ér bù sǐ]
释义: 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老而不是为贼 [lǎo ér bù sǐ shì wéi zéi]
释义: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示例: 常言道:老而不死是为贼。正是你这样人! 【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

不相往来 [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
释义: 指彼此不联系,不交流情况。
出处: 《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乐而忘 [lè ér wàng sǐ]
释义: 形容胸襟旷达,忘怀一切。

鹿不择荫 [lù sǐ bù zé yīn]
释义: 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出处: 见“鹿死不择音”。
示例: 不则,职之重命,必且重于官,鹿死不择荫,微臣有褫,无以加焉,在台台必有大不忍者。 【明·袁宏道《乞改稿三》】

鹿不择音 [lù sǐ bù zé yīn]
释义: 指庇荫的地方。音,通“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示例: 传称:‘鹿死不择音’,谨冒昧略上。 【《后汉书·皇甫规传》】

鹿谁手 [lù sǐ shuí shǒu]
释义: 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处: 《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示例: 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十七章】

以闻 [mèi sǐ yǐ wén]
释义: 昧:冒。闻:使听到。冒着死罪来禀告您。表示谨慎惶恐。
出处: 《史记·赵世家》:“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宮。昧死以闻!”

民不畏 [mín bù wèi sǐ]
释义: 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出处: 《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面如 [miàn rú sǐ huī]
释义: 死灰:冷却的灰烬。形容因心情沮丧或受惊吓而脸色灰白。
出处: 《淮南子·修务训》:“昼吟宵哭,面若死灰,颜色霉墨,涕液交集。”

面若 [miàn ruò sǐ huī]
释义: 形容因心情极度沮丧或惊恐而脸色灰暗。

不辱 [níng sǐ bù rǔ]
释义: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示例: 能临危不惧,宁死不辱的人才是真正有骨气的人。

不屈 [nìng sǐ bù qū]
释义: 宁愿死也不屈服。
出处: 明·赵弼《宋进士袁镛忠义传》:“以大义拒敌,宁死不屈,竟燎身于烈焰中。”
示例: 许大马棒转回身,提着枪,恶狠狠地瞅着宁死不屈工作队的同志们。 【曲波《林海雪原》二】

贪生 [pà sǐ tān shēng]
释义: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出处: 《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示例: 我不象你这等怕死贪生,甘心卑污苟贱,给那恶僧支使,亏你还有脸说来劝我。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七回】

骈首就 [pián shǒu jiù sǐ]
释义: 指一并被杀。同“骈首就戮”。

拼活 [pīn sǐ pīn huó]
释义: ①不顾一切地斗争。②用尽全部精力。

忘生 [pò sǐ wàng shēng]
释义: 不顾性命危险;不顾一切。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张太太]今日在舅太太屋里听得姑爷果然中了,便如飞的从西过道儿里直奔到这里来,破死忘生的大着胆子上去,要当面叩谢魁星的保佑。”

七生七 [qī shēng qī sǐ]
释义: 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同“七死七生”。

八活 [qī sǐ bā huó]
释义: 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
出处: 元·吴昌龄《张天师》楔子:“今日弄的我一个身子,七死八活。仙子,你那里是报恩,分明害杀小生也。”
示例: 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回】

七生 [qī sǐ qī shēng]
释义: 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亦作“七生七死”。

回生 [qǐ sǐ huí shēng]
释义: 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出处: 明·张岱《鲁云谷传》:“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肊见起死回生。”
示例: 对于时人那虚弱的感情,这真有起死回生的力量。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人,肉白骨 [qǐ sǐ rén,ròu bái gǔ]
释义: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
出处: 《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示例: 先生之来,实出天赐。如起死人而肉白骨,孤敢不奉教!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

人而肉白骨 [qǐ sǐ rén ér ròu bái gǔ]
释义: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
出处: 《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示例: 真正的好比作‘吹泥絮上青云,起死人而肉白骨。’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

人肉白骨 [qǐ sǐ rén ròu bái gǔ]
释义: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
出处: 《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示例: 先生之来,实出天赐。如起死人而肉白骨,孤敢不奉教!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

千生万 [qiān shēng wàn sǐ]
释义: 指历尽艰险。

赖活 [qiǎng sǐ lài huó]
释义: 比喻非常勉强。同“强死强活”。

强活 [qiǎng sǐ qiǎng huó]
释义: 比喻非常勉强。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探春哪里肯饮?却被湘云、香菱、李纨等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了一钟才罢。”

重气 [qīng sǐ zhòng qì]
释义: 指以义气为重而不怕死。

重义 [qīng sǐ zhòng yì]
释义: 指以义气为重而不怕死。同“轻死重气”。

庆父不,鲁难未已 [qìng fù bù sǐ,lǔ nàn wèi yǐ]
释义: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出处: 《左传·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示例: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战犯不除,国无宁日。这个道理,难道现在还不明白么? 【毛泽东《南京政府向何处去?》】

人生自古谁无 [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
释义: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但应死得有价值。
出处: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示例: 人生自古谁无死,嗟此恨凭谁语。可怜衰绖拜坟茔,不作锦衣归故里。 【元·高明《琵琶记·风木余恨》】

留名 [rén sǐ liú míng]
释义: 指人生前建立了功绩,死后可以传名于后世。
出处: 《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人之将,其言也善 [rén zhī jiāng sǐ,qí yán yě shàn]
释义: 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
出处: 《论语·泰伯》:“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出生 [rù sǐ chū shēng]
释义: 形容冒着生命危险。

色如 [sè rú sǐ huī]
释义: 比喻脸色惨白难看。
出处: 唐·皇甫枚《三水小牍·王知古》:“保母忽惊叫仆地,色如死灰,既起,不顾而走入宅。”

色若 [sè ruò sǐ huī]
释义: 面目惨白。原比喻面部没有什么表情。现形容十分害怕的神情。
出处: 《庄子·盗跖》:“目茫然无见,色若死灰。”

山枯石 [shān kū shí sǐ]
释义: 极言年代久远。

舍生忘 [shě shēng wàng sǐ]
释义: 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处: 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忘生 [shě sǐ wàng shēng]
释义: 舍死:舍得牺牲;忘生:忘掉性命。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出处: 元·无名氏《锁魔镜》第二折:“你须索舍死忘生,建立功勋。”
示例: 近来被一妖魔在此欺虐,强要占我们水帘洞府,是我等舍死忘生,与他争斗。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

生关 [shēng guān sǐ jié]
释义: 生的关头,死的劫数。泛指生死命运。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

生寄 [shēng jì sǐ guī]
释义: 寄:暂居。生似暂寓,死如归去。指不把生死当作一回事。
出处: 《淮南子·精神训》:“生:寄也;死:归也。”
示例: 吾游遍灵境,颇有所遇,已知生寄死归,亦思乘化而游,当更无所墨碍耳。 【明·徐宏祖《徐霞客游记·续编》】

生老病 [shēng lǎo bìng sǐ]
释义: 佛教指人的四苦,即出生、衰老、生病、死亡。今泛指生活中生育、养老、医疗、殡葬。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鸡猪鱼蒜,逢著便;生老病死,时至则行。”《仁王经·无常偈》:“生老病死,事与愿违。”
示例: 只是在家受不得那爱欲牵缠,生老病死,世态炎凉,人情险恶。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生离 [shēng lí sǐ bié]
释义: 分离好象和死者永别一样。指很难再见的离别或永久的离别。
出处: 汉·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诗:“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北周·庾信《拟连珠》:“盖闻死别长城,生离函谷。”
示例: 他们已有那样的情感,又遇着那些生离死别的事。 【闻一多《冬夜评论》】

生荣 [shēng róng sǐ āi]
释义: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处: 《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人谁不没,达士徇名,生荣死哀,亦孔之荣,呜呼哀哉。”

生荣 [shēng róng sǐ shuāi]
释义: 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处: 《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生生 [shēng shēng sǐ sǐ]
释义: 犹言一辈子。指从生至死。
出处: 清·周亮工《书影》卷二:“宽复洒泣诉其父母生生死死之苦日:‘傥伊父母必欲归,且随其主母起居耳。’”
示例: 一人唱呵千万人和——生生死死为祖国! 【贺敬之《放歌集·向秀丽》】

不渝 [shēng sǐ bù yú]
释义: 渝:改变。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不会改变。形容对理想、信念、友谊、盟约等忠贞不移。

存亡 [shēng sǐ cún wáng]
释义: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出处: 《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
示例: 亲承懿旨到西宫,生死存亡掌握中。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

关头 [shēng sǐ guān tóu]
释义: 指极其紧要的契机或时刻。
出处: 明·高攀龙《讲义·仁远乎哉章》:“此一转念,是生死关头,千圣都从此做成。”
示例: 现在是总罢工的生死关头,没有时间让你去从容整理! 【茅盾《子夜》十五】

肉骨 [shēng sǐ ròu gǔ]
释义: 生、肉:用作动词。使死人复生,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示例: 文致诋欺之法,久矣不行;生死肉骨之恩,今焉创见。 【宋·陈亮《谢郑侍郎启》】

未卜 [shēng sǐ wèi bǔ]
释义: 或生或死结果尚难测定。
示例: 他自从离家出走后数年来一直音讯全无,生死未卜。

攸关 [shēng sǐ yōu guān]
释义: 攸:所。关系到生和死。指生死存亡的关键。
出处: 《龙虎风云记》:“这是千百名难友生死攸关的大事体啊!”
示例: 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与共 [shēng sǐ yǔ gòng]
释义: 同生共死,相依为命。形容情谊极深重。
出处: 《深情忆念周伯伯》:“几十年来,周总理与我父亲生死与共,休戚相关。”
示例: 让我们在这斗争的风暴中,生死与共呵,走向胜利! 【贺敬之《放歌集·胜利和我们在一起》】

之交 [shēng sǐ zhī jiāo]
释义: 同生共死的交谊。
出处: 元·郑德辉《绉梅香》:“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示例: 对于在老阎和梁建这一对生死之交的老战友之间所发生的严重分歧,深深感到烦恼。 【胡采《<在和平的日子里>序》】

生拖 [shēng tuō sǐ zhuāi]
释义: 形容强行拖扯。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遂打了个落花流水,生拖死拽,把个英莲拖去,如今也不知死活。”

十生九 [shí shēng jiǔ sǐ]
释义: 形容历尽艰险。
出处: 唐·韩愈《八月十五赠张功曹》诗:“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不问 [shí sǐ bù wèn]
释义: 指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九活 [shí sǐ jiǔ huó]
释义: 形容难以幸存。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一生 [shí sǐ yī shēng]
释义: 形容生命非常危险。
出处: 《汉书·孝宣许皇后传》:“妇人免乳大故,十死一生。”

知己 [shì sǐ zhī jǐ]
释义: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士为知己者 [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
释义: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如归 [shì sǐ rú guī]
释义: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三军既成阵,使士视死如归,臣不如公子成父。”《吕氏春秋·勿躬》:“三军之士,视死如归。”
示例: 我们已经是视死如归,我们大踏步地走着我们的大路。 【郭沫若《如火如荼的恐怖》诗】

如生 [shì sǐ rú shēng]
释义: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同“视死若生”。

如饴 [shì sǐ rú yí]
释义: 指甘心死去。

若归 [shì sǐ ruò guī]
释义: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若生 [shì sǐ ruò shēng]
释义: 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
出处: 《庄子·秋水》:“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犹归 [shì sǐ yóu guī]
释义: 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不二 [shì sǐ bù èr]
释义: 誓死: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
出处: 鲁迅《华盖集·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不贰 [shì sǐ bù èr]
释义: 立誓至死不生二心。形容忠贞不渝或意志坚定专一。

不屈 [shì sǐ bù qū]
释义: 立誓宁死也不屈服。

不渝 [shì sǐ bù yú]
释义: 立誓至死不变。

誓同生 [shì tóng shēng sǐ]
释义: 立誓同生共死。形容十分密切,不可拆散。

束手待 [shù shǒu dài sǐ]
释义: 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同“束手待毙”。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回:“曹兵既至,岂可束手待死,某愿助使君破之。”
示例: 愿先生早示良策,我必不肯束手待死。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十四回】

败涂地 [sǐ bài tú dì]
释义: 指惨败而死伤严重的景象。

标白缠 [sǐ biāo bái chán]
释义: 指极力纠缠。

别生离 [sǐ bié shēng lí]
释义: 永久的离别或难期再见的离别。

不改悔 [sǐ bù gǎi huǐ]
释义: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坚持错误。
示例: 他死不改悔,始终坚持他的错误论调。

不悔改 [sǐ bù huǐ gǎi]
释义: 到死也不追悔、改正。形容非常顽固。

不瞑目 [sǐ bù míng mù]
释义: 瞑目:闭眼。死了也不闭眼。原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现常用来形容极不甘心。
出处: 《三国志·吴书·孙坚传》:“今不夷汝三族,悬示四海,则吾死不瞑目。”

不旋踵 [sǐ bù xuán zhǒng]
释义: 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出处: 《战国策·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示例: ?蛛人之口,裂肝腐肠,死不旋踵。 【宋·吕祖谦《管仲言宴安》】

不足惜 [sǐ bù zú xī]
释义: 足:值得;惜:吝惜或可惜。形容不怕死或死得没有价值。
出处: 《宋史·苏洵传》:“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
示例: 妾一身死不足惜,但自蒙爱幸,身怀六甲,已两月矣。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得其所 [sǐ dé qí suǒ]
释义: 所:处所,地方;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出处: 《魏书·张普惠传》:“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
示例: 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而不朽 [sǐ ér bù xiǔ]
释义: 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而复生 [sǐ ér fù shēng]
释义: 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出处: 三国·魏·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
示例: 经过死而复生的挣扎,他才在风雪中摸下了祁连山。 【碧野《山高水长》】

而后已 [sǐ ér hòu yǐ]
释义: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处: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示例: 臣披肝沥胆,尚不能补报皇上之恩。今奉诏命,敢不竭力尽忠,死而后已。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三回】

而无悔 [sǐ ér wú huǐ]
释义: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而无怨 [sǐ ér wú yuàn]
释义: 即使死了,也毫不怨恨。形容心甘情愿。
出处: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不是我闲淘气,便死呵死而无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示例: 求大人请臬台大人升一升冠,露一露头部,倘没有受伤痕迹,小人死而无怨。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七回】

告活央 [sǐ gào huó yāng]
释义: 指苦苦恳求。

骨更肉 [sǐ gǔ gèng ròu]
释义: 犹起死回生。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

灰复然 [sǐ huī fù rán]
释义: 比喻失势者重新得势或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灰复燃 [sǐ huī fù rán]
释义: 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
出处: 《史记·韩长儒列传》:“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示例: 儒家的理论,非等到董仲舒不能死灰复燃的。 【闻一多《什么是儒家》】

灰槁木 [sǐ huī kū mù]
释义: 冷了的灰烬,枯槁的树木。比喻毫无生气或意志消沉,对世事无动于衷。
出处: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晋·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
示例: 我所居室,汝知之乎?沉寂湛然,无有喧争,嗒然其中,死灰槁木,以异而同。 【宋·苏轼《观妙堂记》】

里求生 [sǐ lǐ qiú shēng]
释义: 指在极其危险的境地中求取生存。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合我师傅父女两人,费了无限精神,成全得我转祸为福,死里求生,重归故里。”
示例: 新军中的一些革命分子便决心起来反抗,以图死里求生。 【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

里逃生 [sǐ lǐ táo shēng]
释义: 从极危险的境地中逃脱,幸免于死。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俺一家儿死里逃生。”
示例: 今日死里逃生,夫妻再合。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二】

马当活马医 [sǐ mǎ dāng huó mǎ yī]
释义: 比喻明知事情已经无可求药,仍然抱万一希望,积极挽救。也泛指做最后的尝试。
出处: 宋·集成《宏智禅师广录》卷一:“若恁么会去,许尔有安乐分,其或未然不免作死马医去也。”

眉瞪眼 [sǐ méi dèng yǎn]
释义: 眉不活,眼不动。比喻不灵活,不能应付。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十回:“偏偏那日来的多,里头的人都死眉瞪眼的。凤姐只得在那里照料了一会子。”

模活样 [sǐ mó huó yàng]
释义: 半死不活的样子。

皮赖脸 [sǐ pí lài liǎn]
释义: 形容厚着脸皮,胡搅蛮缠。
示例: 每个人都应有自尊心人家不给你,你不要死皮赖脸地去要。

乞白赖 [sǐ qǐ bái lài]
释义: 形容纠缠不休。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三十二回:“这可亏了他三个死乞白赖的拉住我,不叫我打他。”

乞百赖 [sǐ qǐ bǎi lài]
释义: 形容纠缠不休。同“死乞白赖”。

气沉沉 [sǐ qì chén chén]
释义: 形容气氛不活泼。也形容人精神消沉,不振作。
出处: 冯德英《迎春花》第八章:“我要是能把他拖出那死气沉沉的顽固家庭,送去参了军,他不就变好啦!”

犹生 [suī sǐ yóu shēng]
释义: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出处: 晋·常璩《汉中士女志·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示例: 至曾晢、晏子,身为贤士,名传不朽,其人虽死犹生。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六回】

之日,犹生之年 [suī sǐ zhī rì,yóu shēng zhī nián]
释义: 犹:如同。指人虽死,精神不灭,楷模犹存。也指心无牵挂、憾事,虽死犹同活着。
出处: 晋·常璩《汉中士女志·文姬》:“先公为汉忠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顺我者生,逆我者 [shùn wǒ zhě shēng,nì wǒ zhě sǐ]
释义: 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
出处: 语出《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

且不朽 [sǐ qiě bù xiǔ]
释义: 犹言至死不忘。

求白赖 [sǐ qiú bái lài]
释义: 指不停地纠缠。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只怕死求白赖,或者竟拦住他也不可知。”

求百赖 [sǐ qiú bǎi lài]
释义: 形容纠缠不休。同“死乞白赖”。

去活来 [sǐ qù huó lái]
释义: 指因极度的疼痛或悲哀,晕过去,又醒过来。多形容被打得很惨,或哭得很厉害。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回:“柳知府已经吓得死去活来。”

生存亡 [sǐ shēng cún wáng]
释义: 生存或者死亡。常用比喻事态已经到了决定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亦作“生死存亡”。

生荣辱 [sǐ shēng róng rǔ]
释义: 指死亡,生存,荣耀,耻辱。

生有命,富贵在天 [sǐ shēng yǒu mìng,fù guì zài tiān]
释义: 指万事皆由天命注定。
出处: 《论语·颜渊》:“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示例: 岂不闻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何惧之有。 【元·无名氏《刘弘嫁婢》楔子】

声活气 [sǐ shēng huó qì]
释义: 阴阳怪气的声音。

声咷气 [sǐ shēng huó qì]
释义: 大声嘶喊、哭叫。

声淘气 [sǐ shēng táo qì]
释义: 大声嘶喊、哭叫。同“死声咷气”。

亡无日 [sǐ wáng wú rì]
释义: 无日:没有多少日子。死期将近。

亡枕藉 [sǐ wáng zhěn jiè]
释义: 枕藉:纵横相枕而卧。形容死的很多。

无对证 [sǐ wú duì zhèng]
释义: 对证:核实。当事人已死,无法核对事实。
出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那厮死了,可不好了,你做的个死无对证。”

无葬身之地 [sǐ wú zàng shēn zhī dì]
释义: 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惨死或严厉的惩罚。
出处: 明·王世贞《鸣凤记·写本》:“相公坚执如此,夫妇死无葬身之地矣!”

心搭地 [sǐ xīn dā dì]
释义: 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同“死心塌地”。

心落地 [sǐ xīn luò dì]
释义: 犹死心塌地。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

心塌地 [sǐ xīn tā dì]
释义: 原指死了心,不作别的打算。后常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
出处: 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这洛阳城刘员外,他是个有钱贼,只要你还了时方才死心塌地。”
示例: 那呆子纵身跳起,口里絮絮叨叨的,挑着担子,只得死心塌地,跟着前来。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回】

心踏地 [sǐ xīn tà dì]
释义: 形容打定了主意,决不改变。同“死心塌地”。

样活气 [sǐ yàng huó qì]
释义: 形容没有生气。

有余辜 [sǐ yǒu yú gū]
释义: 辜:罪。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出处: 《汉书·路温舒传》:“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
示例: 这个杀人犯,谋财害命,真是死有余辜。

有余僇 [sǐ yǒu yú lù]
释义: 犹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有余责 [sǐ yǒu yú zé]
释义: 犹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有余诛 [sǐ yǒu yú zhū]
释义: 犹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有余罪 [sǐ yǒu yú zuì]
释义: 犹死有余辜。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刑也抵偿不了他的罪恶。

于非命 [sǐ yú fēi mìng]
释义: 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出处: 《孟子·尽心上》:“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示例: 我三个若舍不得性命相帮他时,残酒为誓,教我们都遭横事,恶病临身,死于非命。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五回】

欲速朽 [sǐ yù sù xiǔ]
释义: 指人死了以后尸体腐朽得越快越好。人死入土为安。

中求活 [sǐ zhōng qiú huó]
释义: 指死中求生。

中求生 [sǐ zhōng qiú shēng]
释义: 在极危险的境地中努力挣扎以求生路。
出处: 《后汉书·公孙述传》:“述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

重泰山 [sǐ zhòng tài shān]
释义: 比喻死得光荣。
出处: 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示例: 不畏强御,忠肝沥血。死重泰山,名光日月。 【《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

诸葛能走生仲达 [sǐ zhū gé néng zǒu shēng zhòng dá]
释义: 诸葛:诸葛亮;走:吓走;仲达:司马懿。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出处: 傅専《题自书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横卷》诗:“君不闻‘死诸葛能走生仲达’,千古奇事真堪诧。?

诸葛吓走生仲达 [sǐ zhū gé xià zǒu shēng zhòng dá]
释义: 指人虽死,余威犹在。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贪生恶 [tān shēng è sǐ]
释义: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同“贪生畏死”。

贪生怕 [tān shēng pà sǐ]
释义: 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出处: 《汉书·文三王传》:“今立自知贼杀中郎曹将,冬月迫促,贪生畏死,即诈僵仆阳(佯)病,徼幸得逾于须臾。”
示例: 他们没有一个贪生怕死而逃跑的,他们知道多一个人多一分力量。 【曲波《林海雪原》二】

贪生畏 [tān shēng wèi sǐ]
释义: 贪恋生存,害怕死亡。

同利相 [tóng lì xiāng sǐ]
释义: 指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

同生共 [tóng shēng gòng sǐ]
释义: 生死与共,形容情谊极深。
出处: 《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急此,何日忘之。”
示例: 一对同生共死的战友,肩并着肩;火热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罗广斌、杨益言《在烈火中永生》】

同生,共存亡 [tóng shēng sǐ,gòng cún wáng]
释义: 一同生,一同死。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
出处: 《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急此,何日忘之。”

狗烹 [tù sǐ gǒu pēng]
释义: 烹:烧煮。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示例: 大凡古来有识见的英雄功成名就,便拂袖而去,免使后来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之祸。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九回】

狐悲 [tù sǐ hú bēi]
释义: 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出处: 《宋史·李全传》:“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元·无名氏《赚蒯通》第四折:“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芝焚蕙叹。”
示例: 鼋鸣而鳖应,兔死则狐悲。 【明·田艺蘅《玉笑零音》】

犬饥 [tù sǐ quǎn jī]
释义: 比喻敌人灭亡后,功臣不受重用。

凫举 [tǔ sǐ fú jǔ]
释义: 象兔敢奔跑,象野鸭急飞。比喻行动迅速。
出处: 《吕氏春秋·论威》:“知其不可久处,则知所兔起凫举,死 之地矣。”

不辞 [wàn sǐ bù cí]
释义: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冒生命危险。万一万次也不推辞。表示愿意拼死效劳。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貂蝉曰:‘适间贱妾曾言,但有使令,万死不辞。’”

一生 [wàn sǐ yī shēng]
释义: 死的可能极大,活的希望极小。比喻冒生命危险。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宋·陆游《晚泊》诗:“身游万死一生地,路入千峰百嶂中。”
示例: 有当时一个遗民,于万死一生之中,逃出性命,做了一本《扬州十日记》,叙述杀戮之惨。 【清·陈天华《狮子吼》第二回】

犹轻 [wàn sǐ yóu qīng]
释义: 处死万次,还嫌惩罚太轻。极言罪大。
出处: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臣以狂妄戆愚,不识礼度,上表陈佛骨事,言涉不敬,正名定罪,万死犹轻。”
示例: 云喘息而言曰:“赵云之罪,万死犹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

忘生舍 [wàng shēng shě sǐ]
释义: 忘却性命,不怕牺牲。

无寇暴 [wu kou bào shi]
释义: 在没有变乱的情况下就死于非命

疆场 [xiào sǐ jiāng chǎng]
释义: 到边疆拼死报效国家。
出处: 明·张居正《再乞休致疏》:“虽执殳荷戈,效死疆场,亦所弗避。”
示例: 八旗士卒,多争先用命,效死疆场,丁口稀少。 【清·昭梿《啸亭杂录·一·爱惜满州士卒》】

输忠 [xiào sǐ shū zhōng]
释义: 指竭尽忠诚。
出处: 《旧五代史·晋书·皇甫遇王清等传伦》:“若乃世道方泰,则席宠恃禄者实繁;世运既屯,则效死输忠无几。”

勿去 [xiào sǐ wù qù]
释义: 指竭尽忠诚。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示例: 设在围城中,内无粮刍,外无救援,当如何?先生应声曰:“效死勿去”。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

心如 [xīn rú sǐ huī]
释义: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
出处: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示例: 我纵然心如死灰,也难把往事轻易忘记。 【巴金《家》二十】

心若 [xīn ruò sǐ huī]
释义: 死灰:已冷却的灰烬。形容不为外物所动的一种精神状态。现多用以形容灰心失意。
出处: 《淮南子·精神训》:“若然者,正肝胆,遗耳目,心志专于内,通达耦于一,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浑然而往逯然而来,形若槁木,心若死灰。”

弟及 [xiōng féi dì jí]
释义: 原指哥哥死了,弟弟即位做君主。后也指弟弟接替哥哥的职位和事业。
出处: 《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朽木 [xiǔ mù sǐ huī]
释义: 枯干的树木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极端消沉,对任何事情无动于衷。
出处: 《庄子·齐物论》:“形容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靴刀誓 [xuē dāo shì sǐ]
释义: 指战死沙场的决心。
出处: 《旧唐书·李光弼传》:“及是击贼,常纳短刀于靴中,有决死之志,城上面西拜舞,三军感动。”

觅活 [xún sǐ mì huó]
释义: 寻:求,找。闹着要死要活。多指用自杀来吓唬人。
出处: 元·关汉卿《金钱池》第二折:“只为杜蕊娘他把俺赤心相待,时常与这虔婆合气,寻死觅活,无非是为俺家的缘故。”
示例: 直至日晚,身边无银子还酒钱,便放无赖,寻死觅活,自割自吊。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六】

眼穿心 [yǎn chuān xīn sǐ]
释义: 眼穿:望眼欲穿;心死:心如死灰。眼睛望穿,心也死了。形容殷切的盼望落空而极度失望。
出处: 唐·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诗:“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着寒灰。”
示例: 职无任眼穿心死之至。 【明·袁宏道《去吴七牍·乞改稿二》】

养生丧 [yǎng shēng sàng sǐ]
释义: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同“养生送死”。丧,治丧。

养生送 [yǎng shēng sòng sǐ]
释义: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和殡葬。
出处: 《孟子·离娄下》:“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要活 [yào sǐ yào huó]
释义: 形容闹得很凶。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七卷:“那婆娘索性抓破脸皮,反要死要活,分毫不让。”
示例: 虔婆也慌了,叫了老乌龟上来,再三劝解,总是不肯依,闹的要死要活。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

一棍子打 [yī gùn zi dǎ sǐ]
释义: 比喻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而全盘否定。
出处: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收,就是不许人家说不同的意见,不许人家发表错误的意见,发表了就‘一棍子打死’。这不是解决矛盾的办法,而是扩大矛盾的办法。”

一生九 [yī shēng jiǔ sǐ]
释义: 指经历多次生命危险而幸存。
出处: 明·刘道开《畴昔》诗:“畴昔干戈里,飘零剩此身;一生九死客,两代六朝人。”

一生 [yī sǐ yī shēng]
释义: 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
出处: 《史记·汲郑列传》:“太史公曰:始翟公为廷尉,宾客阗门;及废,门外可设雀罗。翟公复为廷尉,宾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门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示例: 情知白日不可私,一死一生何足算。 【唐·王翰《相和歌辞·蛾眉怨》】

一潭 [yī tán sǐ shuǐ]
释义: 潭:深水坑。一池子死水。比喻停滞不前的沉闷局面。
示例: 假如把中国封建社会比喻做一潭死水的话,那么异族的侵入就象突然投入一块大石头。(蒲韧《二千年间》八)

无二 [yǒu sǐ wú èr]
释义: 表示意志坚定,虽死不变。
出处: 《左传·僖公十五年》:“必报德,有死无二。”

网破 [yú sǐ wǎng pò]
释义: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指拼个你死我活。
出处: 《杜鹃山》第五场:“他就是张网捕鱼,我也拼他个鱼死网破。”

扶伤 [yú sǐ fú shāng]
释义: 指抬运死者,扶持伤者。形容死伤之众。
出处: 《管子·轻重甲》:“若此,则士争前战为颜,行不偷而为用,舆死扶伤,死者过半,此何故也?士非好战而轻死,轻重之分使然也。”
示例: 其交兵之际,虽未免舆死扶伤之泣,然而天下和平,不闻有战争之事。 【清·唐甄《潜书·全学》】

贼心不 [zéi xīn bù sǐ]
释义: 不放弃坏念头,而继续做下去。
示例: 尽管警方一再通缉,他仍然贼心不死继续作案,终于难逃法网被捕入狱。

仗节 [zhàng jié sǐ yì]
释义: 指坚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出处: 宋·苏轼《上皇帝书》:“前山阳亡徒苏令,纵横史士,临难莫肯仗节死义者,以守相威权素夺故也。”
示例: 杜子美《送严武还朝》诗:‘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劝以仗节死义也。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八》】

不渝 [zhī sǐ bù yú]
释义: 至死不变。形容忠贞不二。同“之死靡它”。
出处: 宋·苏辙《祭亡婿文逸民文》:“女有烈志,留鞠诸孤。赋诗《柏舟》,之死不渝。”

靡二 [zhī sǐ mí èr]
释义: 至死不变。形容忠贞不二。同“之死靡它”。
出处: 《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
示例: 白崖君之谏君泽民,之死靡二,在在所当祀者也。 【清·曹寅《重修二郎神庙记》】

靡他 [zhī sǐ mí tā]
释义: 至死不变。形容忠贞不二。同“之死靡它”。
出处: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一言革面,愿比家奴,之死靡他。”明·李贽《昆仑奴》:“忠臣侠忠,则扶颠持危,九死不悔,志士侠义,则临危自奋,之死靡他。”
示例: 又不见张公鏖战暮及晡,之死靡他期捐躯! 【清·伍观澜《西炮台行为提督张公作》诗】

靡它 [zhī sǐ mǐ tā]
释义: 之: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出处: 《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示例: 妾此生不二,之死靡它。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罗刹海市》】

不变 [zhì sǐ bù biàn]
释义: 纛:到。到死不改变(现常用在坏的方面)。
出处: 《礼记·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不悟 [zhì sǐ bù wù]
释义: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出处: 唐·柳完元《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不渝 [zhì sǐ bù yú]
释义: 至:到;渝:改变。到死都不改变。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靡它 [zhì sǐ mǐ tā]
释义: 至:到;靡:没有;它:别的。到死也不变心。形容爱情专一,致死不变。现也形容立场坚定。
出处: 《诗经·鄘风·柏舟》:“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置之 [zhì zhī sǐ dì]
释义: 有意使人处于无法生存下去的境地。
出处: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置之地而后快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
释义: 快:痛快。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出处: 宋·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然后为快。”
示例: 且以朕为难儿,遇事掣肘,故在朝如黄道周之忠纯,何楷之梗直,莫不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清·浴日生《海国英雄记》卷下)

置之地而后生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释义: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出处: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重赏之下,必有 [zhòng shǎng zhī xià,bì yǒu sǐ fū]
释义: 指用重金悬赏,就会有勇于出来干事的人。
出处: 《后汉书·耿纯传》:“重赏甘饵,可以聚人者也。”李贤注引《黄石公记》:“芳饵之下,必有悬鱼,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lù yǒu dòng sǐ gǔ]
释义: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出处: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沟壑 [zhuǎn sǐ gōu hè]
释义: 指弃尸于山沟水渠。
出处: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六十二:“国相会稽骆俊素有威恩,是时王侯无复租禄,而数见虏夺,或并日而食,转死沟壑,而陈独富强,邻郡人多归之,有众十馀万。”

沟渠 [zhuǎn sǐ gōu qú]
释义: 指弃尸于山沟水渠。同“转死沟壑”。
出处: 《梁书·武帝纪上》:“征发闾左,以充缮筑。流离寒暑,继以疫厉,转死沟渠,曾莫收恤,朽肉枯骸,乌鸢是厌。”
示例: 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 【《宋书·良吏传》】

捉生替 [zhuō shēng tì sǐ]
释义: 指晨昏颠倒。常用在无限制地享乐。
出处: 元·王仲文《救孝子》第三折:“官人每枉请著皇家禄,都只是捉生替死,屈陷无辜。”
示例: 把宪规当作生涯做,捉生替死报阎罗。 【清·李渔《怜香伴·冤褫》】

罪当万 [zuì dāng wàn sǐ]
释义: 形容罪恶极大。
出处: 《汉书·东方朔传》:“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
示例: 臣既犯天宪,罪当万死。臣死之日,必见叔陵,愿宣明诏,责之于九泉之下。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五】

罪该万 [zuì gāi wàn sǐ]
释义: 尤死:处一万次死刑。形容罪恶极大。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随命侍者领去,弃之沟渎。婢子罪该万死。”
示例: 他是一个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罪该万死的罪犯。

罪应万 [zuì yīng wàn sǐ]
释义: 形容罪恶极大。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下》:“弟冲不识义方,孤背国恩,臣罪应万死。”
示例: 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蹈大戮,罪应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者,实惟社稷之故。 【明·史可法《复多尔衮书》】

醉生梦 [zuì shēng mèng sǐ]
释义: 象喝醉酒和做梦那样,昏昏沉沉,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出处: 宋·朱熹《小学》卷五引程灏曰:“虽高才明智,胶于见闻,醉生梦死,不自觉也。”
示例: 一切有志者都不应该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地虚度年华。

梦生 [zuì sǐ mèng shēng]
释义: 像在醉梦中那样昏昏沉沉度日。形容生活目的不明确,糊里糊涂。
出处: 郭沫若《前茅·哀时古调》:“陈涉、吴广起田间,农民之中今在否?一笔,全勾,醉死梦生俦!”

不易 [shēng sǐ bù yì]
释义: 见“生死不渝”。

长夜 [shēng sǐ cháng yè]
释义: 佛教语。指漫长昏昧的生死轮回。

骨肉 [shēng sǐ gǔ ròu]
释义: 见“生死肉骨”。

苦海 [shēng sǐ kǔ hǎi]
释义: 犹言生死海。

无贰 [shēng sǐ wú èr]
释义: 至死无异心。表示坚定。

醉梦 [shēng sǐ zuì mèng]
释义: 形容非常专心。

不二 [shǐ sǐ bù èr]
释义: 见“矢死无贰”。

无贰 [shǐ sǐ wú èr]
释义: 发誓宁死不变。

牖下 [lǎo sǐ yǒu xià]
释义: ①语本《仪礼·士丧礼》:“死于適室,幠用敛衾。”郑玄注:“疾时处北牖下,死而迁之当牖下。”后因以“老死牖下”谓终其天年。②喻碌碌终生。

诸葛哧走生仲达 [sǐ zhū gé chī zǒu shēng zhòng dá]
释义: 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不二 [zhì sǐ bù èr]
释义: 到死也不改变。

如归 [fù sǐ rú guī]
释义: 犹言视死如归。形容不怕牺牲。

贪生 [wèi sǐ tān shēng]
释义: 害怕死亡,贪恋生存。

回骸 [qǐ sǐ huí hái]
释义: 犹言起死回生。

虚生浪 [xū shēng làng sǐ]
释义: 谓虚度一生,终老无成。

睡生梦 [shuì shēng mèng sǐ]
释义: 整天像在睡梦里一样。形容糊里糊涂地生活。

睚眦触 [yá zì chù sǐ]
释义: 谓因小怨而被处死。

事生 [āi sǐ shì shēng]
释义: 哀恸死者,侍奉生者。
出处: 西汉·司马迁《吴太伯世家》:“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示例: 唐·独孤及《吴季子札论》:复命哭墓,哀死事生,孰与先衅而动,治其未乱?

安难乐 [ān nàn lè sǐ]
释义: 安难:不避危难。不惧危难,把死视为快乐。形容不怕牺牲。
出处: 《战国策•楚策》:“法令既明,士卒安难乐死。”

案萤干 [àn yíng gān sǐ]
释义: 书案上借以照明的萤火虫都干死了。形容正直的读书人做官被贬或死后,居处荒凉的景况。
出处: 唐·杜甫《题郑十八著作虔》:“穷乡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

留皮,人留名 [bào sǐ liú pí,rén sǐ liú míng]
释义: 豹子死后留下珍贵的毛皮,人死后留下美名于后世。
示例:
●宋·无名氏《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豹死留皮,人死留名,大丈夫怎肯负人恩德?”
●清·钱谦益《和州鲁氏先茔神道碑铭》:教授公训戒子姓,每称引古语,‘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斯其芳风流尘,顾不远与?

伯仁由我而 [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
释义: 伯仁:晋周颙的字。表示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出处: 《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示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倘伯仁由我而死,尚不免罪有所归。

不到乌江心不 [bù dào wū jiāng xīn bù sǐ]
释义: 犹不到黄河心不死。同“不到乌江不尽头”。
示例: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我道:‘你不到乌江心不死,今已到了乌江,这心原也该死了。’”

不生 [bù sǐ bù shēng]
释义: 指超脱生死的境界。
出处: 《庄子•大宗师》:“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郭象注:“夫系生故有死,恶死故有生。是以无系无恶,然后能无死无生。”
示例: 不生不死,不死不生;即生即死,即死即生,那里会错过一丝毫呢?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不生不 [bù shēng bù sǐ]
释义: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现指半死不活。
出处: 《入楞伽经》第八卷:“如来藏世间,不生不死,不来不去,常恒清凉不变。”
示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动不动一顿皮鞭,打得你不生不死。

大难不,必有后禄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lù]
释义: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
示例: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所以说:‘贵人无死法。’又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禄。’”

大难不,必有后福 [dà nàn bù sǐ,bì yǒu hòu fú]
释义: 难:灾祸。遇到巨大的灾难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幸福。
示例: 余华《活着》:“常言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我想我的后半截该会越来越好了。”

问生 [diào sǐ wèn shēng]
释义: 吊祭死者,慰问生者。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
示例: 《北史•循吏传·杜纂》:吊死问生,甚有恩纪。

发狂变 [fā kuáng biàn sǐ]
释义: 形容不顾生命。
出处: 鲁迅《华盖集续编·厦门通信(二)》:“教书和写东西是势不两立的,或者死心塌地地教书,或者发狂变死地写东西,一个人走不了方向不同的两条路。”

方生方 [fāng shēng fāng sǐ]
释义: 方:正在。指万物万事正在在不断地出生成长,也在不断地死亡消失。
出处: 《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示例: 郭沫若《苏联纪行·八月九日》:我们是处在方生方死之间的……我们要使方死的迅速死去,方生的蓬勃成长。

伏节 [fú jié sǐ yì]
释义: 伏节:坚守节操而死;死谊:为情谊而死。指坚守节操,致死不相负。
出处: 《汉书•讲葛丰传》:“今以四海之大,曾无伏节死谊之臣。”

赴东海而 [fù dōng hǎi ér sǐ]
释义: 跳进东海淹死。形容人所下的决心极大。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示例: 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