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字典常用词典成语词典我的字典
    

易为食,渴易为饮 [jī zhě yì wéi shí,kě zhě yì wéi yǐn]
释义: 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示例: 兄能与协和交欢,此则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之会。(章炳麟《与熊克武书》)

蔼然仁 [ǎi rán rén zhě]
释义: 对人和善的有仁德的人。
出处: 唐·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示例: 子恺为他家华瞻写的文章,真是‘蔼然仁者’之言。 【朱自清《儿女》】

傍观 [bàng guān zhě qīng]
释义: 傍:同“旁”。旁观者:在一旁观看的人。同一事物,在一旁观看的人比当事者看得全面、清楚。常与“当局者迷”连用。亦作“旁观者清”。
出处: 《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必审,何所为疑而不申列?”

傍观审,当局 [bàng guān zhě shěn,dāng jú zhě mí]
释义: 指局外人对事物观察得周详慎密,当事人则往往会迷惑糊涂。

兵多 [bīng duō zhě bài]
释义: 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
出处: 清·赵翼《陔馀丛考》:“古来用兵,往往兵多者败,盖兵过多则号令不齐,气势不贯,必不能有臂指相使之用。”

不知不罪 [bù zhī zhě bù zuì]
释义: 罪:责备,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丹之所藏 [dān zhī suǒ cáng zhě chì]
释义: 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出处: 《孔子家语·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

当局 [dāng jú zhě mí]
释义: 迷:糊涂,迷惑。指当事人反而糊涂。
出处: 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我自是笑别人的,却元来当局者迷。”
示例: 希望我们大家互相勉励……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应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邹韬奋《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关于工作与学习五》】

当局迷,旁观 [dāng jú zhě mí,páng guān zhě qīng]
释义: 当局者:下棋的人;旁观者:看棋的人。当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涂了,旁观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出处: 《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旁)观见审。”
示例: 谁怪着你呢,实在说的不错,倒是没有人说过的话!可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三回】

得人昌,失人 [dé rén zhě chāng,shī rén zhě wáng]
释义: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
出处: 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不可得兼 [èr zhě bù kě dé jiān]
释义: 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
出处: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示例: 你一方面要顾着你们的孝道,一方面又看着眼前的危险;可是二者不可得兼。 【老舍《二马》三】

成堵 [guān zhě chéng dǔ]
释义: 形容观看人数众多。同“观者如堵”。
出处: 明·沈榜《宛署杂记·寺观》:“又见其紫衫衣衲、拽杖挂珠,交错燕市之衢,所在说法衍乐,观者成堵。”

如堵 [guān zhě rú dǔ]
释义: 堵:墙壁。观看的人象一堵墙一样。形容观看人数众多。
出处: 《礼记·射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盖观者如堵墙。”
示例: 在都市偶过市廛,闻弦歌声,观者如堵。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口技》】

如垛 [guān zhě rú duǒ]
释义: 形容观看人数众多。同“观者如堵”。
出处: 《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时琼英这段事,东京已传遍了。当日观者如垛。”

如市 [guān zhě rú shì]
释义: 形容观看的人多。
出处: 唐·牛僧孺《玄怪录·尼妙寂》:“元和初,泗州普光王寺有梵氏戒坛,人之为僧者必由之。四方辐辏,僧尼繁会,观者如市焉。”
示例: 罗方远,江夏人也。刺史春致设,观者如市。 【《云笈七签》卷一一三引前蜀·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罗方远》】

如云 [guān zhě rú yún]
释义: 观看的人就象行云一样密集。形容围看的人非常多。
出处: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一百一十三卷:“言适为项王相召饮酒,欲醉方返。溪滨观者如云。”

如织 [guān zhě rú zhī]
释义: 织:编织的衣物。观众像编织起来的衣物一样密。形容观看的人非常多。

云集 [guān zhě yún jí]
释义: 观看的人如行云那样密集。形容观看的人多。
出处: 《云笈七签》卷一一三引前蜀·杜光庭《墉城集仙录·王奉仙》:“自咸通迄光启四十年间,游淮浙之宛陵,所至之处,观者云集。”
示例: 于是观者云集,皆恐伤其子。计无所出。 【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四】

好骑 [hào qí zhě duò]
释义: 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从马上摔下来。比喻善长某一技艺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败。
出处: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

后来居上 [hòu lái zhě jū shàng]
释义: 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出处: 《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不忙 [huì zhě bù máng]
释义: 行家对自己熟悉的事,应付裕如,不会慌乱。

姜太公钓鱼,愿上钩 [jiāng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
释义: 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出处: 清·邗上蒙人《风月梦》第十回:“我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贾老爷若是爱厚我,我就不留他,他也不走;若是不爱厚我,我就再留他些,他也不在这里。”
示例: 据传说他[姜太公]心肠好人公正,鱼若从水中跳出三尺吞他的饵,那是鱼自己的过错。普通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便是此意。 【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六章】

近朱赤,近墨 [jìn zhū zhě chì,jìn mò zhě hēi]
释义: 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
出处: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示例: 原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樱日日伏侍小姐,绣床之暇,读书识字,此窃颇通。 【清·无名氏《西湖二集·洒雪堂巧结良缘》】

易饮 [kě zhě yì yǐn]
释义: 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 [lái shì shì fēi rén,qù shì shì fēi zhě]
释义: 犹言解铃还是系铃人。指谁惹起的是非,还得由谁来了结。

不拒 [lái zhě bù jù]
释义: 拒:拒绝。对于有所求而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东西概不拒绝。
出处: 《孟子·尽心下》:“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示例: 弟子就学者不知多少,先生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七回】

不善 [lái zhě bù shàn]
释义: 善:亲善,友好。强调来人不怀好意,要警惕防范。
出处: 《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示例: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亦本《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句。 【清·赵翼《陔余丛考·成语》】

不善,善不来 [lái zhě bù shàn,shàn zhě bù lái]
释义: 来的不怀善意,有善意的不会来。
出处: 《老子》:“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居上 [lái zhě jū shàng]
释义: 后来居上。原指资格浅的新进反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后亦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
出处: 语出《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示例: 陈人束阁,让他来者居上。 【宋·刘克庄《念奴娇·丙寅生日》词】

可追 [lái zhě kě zhuī]
释义: 可追:可以补救。过去的事已无法挽回,但是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赶上。
出处: 《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勿拒 [lái zhě wù jù]
释义: 对于有所求而来的人或送上门来的东西概不拒绝。同“来者不拒”。

流言止于智 [liú yán zhǐ yú zhì zhě]
释义: 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出处: 《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之歌 [lóng zhě zhī gē]
释义: 聋者学人唱歌,却听不到歌声,无以自乐。形容模仿别人的行为,实际上並不了解其中真义。
出处: 《淮南子·原道》:“夫内不开于中,而强学问者,不入于耳而不着于心,此何以异于聋者之歌也,效人为之而无以自乐也,声出于口则越而散矣。”

绿衣使 [lǜ yī shǐ zhě]
释义: 原指鹦鹉。近代称邮递员。
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鹦鹉告事》:“其时仆妾辈并无所觉,惟有鹦鹉一只在堂前架上。……封鹦鹉为‘绿衣使者’。”

荦荦大 [luò luò dà zhě]
释义: 荦荦:明显。指明显的重大的方面。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
示例: 今天讲的内容很多,我们抓住荦荦大者就行。

得镜 [máng zhě dé jìng]
释义: 形容事物不能发挥正常作用。也比喻埋没人才。
出处: 《淮南子·人间训》:“盲者得镜,则以盖卮。”

多劳 [néng zhě duō láo]
释义: 能干的人做事多、劳累也多。
出处: 《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
示例: 官厅子上,有些同寅见了面,都恭维他“能者多劳”。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七回】

为师 [néng zhě wéi shī]
释义: 会的人就当老师。即谁会就向谁学习。
出处: 《礼记·学记》:“能博喻,然后能为师。”

旁观 [páng guān zhě qīng]
释义: 当事人被碰到的问题搞糊涂了,旁边观看的人却看得很清楚。
出处: 《旧唐书·元行冲传》:“当局称迷,傍观见审。”
示例: 俗话说:“旁观者清。”这几年姑娘冷眼看着,或有该添减的去处,二奶奶没行到,姑娘竟一添减。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五回】

善堕 [qí zhě shàn duò]
释义: 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从马上摔下来。比喻善长某一技艺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败。
出处: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记吴王占梦》:“悲哉,夫好船者溺,好骑者堕,君子各以所好为祸。”
示例: 旨哉古言!骑者善堕。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念秧》】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 [qián bù jiàn gǔ rén,hòu bù jiàn lái zhě]
释义: 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
出处: 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无古人,后无来 [qián wú gǔ rén,hòu wú lái zhě]
释义: 指空前绝后。亦用作讽刺。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三回:“但今日我们所行之令,并非我要自负,实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竟可算得千古独步。”

窃钩诛,窃国 [qiè gōu zhě zhū,qiè guó zhě hóu]
释义: 偷钩的要处死,篡夺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旧时用以讽刺法律的虚伪和不合理。
出处: 《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见仁,智见智 [rén zhě jiàn rén,zhì zhě jiàn zhì]
释义: 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出处: 《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示例: 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们对这些人的看法应该理解。

能仁 [rén zhě néng rén]
释义: 旧指有身份的人所做的事总是有理。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卖弄你仁者能仁,倚仗你身里出身。”
示例: 都只为美貌潘安,仁者能仁,一会家心中自忖,谁与俺通个殷勤。 【元·白朴《东墙记》第一折】

肉食 [ròu shí zhě bǐ]
释义: 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出处: 《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示例: 彼唯有见于近而无见于远,有察于寡而无察于多,肉食者鄙,端推此辈。 【严复《救亡决论》】

善骑 [shàn qí zhě duò]
释义: 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从马上摔下来。比喻善长某一技艺的人,往往因大意而招致失败。
出处: 《淮南子·原道训》:“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善游 [shàn yóu zhě nì]
释义: 会游泳的人,往往淹死。比喻人自以为有某种本领,因此而惹祸。
出处: 《淮南子·原道训》:“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识时务为俊杰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释义: 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示例: 语曰:“识时务者为俊杰。”我愿今日的三民主义者记取此语。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始作俑 [shǐ zuò yǒng zhě]
释义: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示例: 北镇抚司狱廷杖立枷诸制,此秦法所未有,始作俑者,罪可胜道哉! 【清·张潮《虞初新志·姜贞毅先生传》】

士为知己 [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
释义: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如斯 [shì zhě rú sī]
释义: 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处: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顺道昌,逆德 [shùn dào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
释义: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同“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顺德昌,逆德 [shùn dé zhě chāng,nì dé zhě wáng]
释义: 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顺天昌,逆天 [shùn tiān zhě chāng,nì tiān zhě wáng]
释义: 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同“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顺天存,逆天 [shùn tiān zhě cún,nì tiān zhě wáng]
释义: 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

顺我昌,逆我 [shùn wǒ zhě chāng,nì wǒ zhě wáng]
释义: 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我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我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出处: 《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
示例: 在她控制的文艺阵地,疯狂地实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法西斯统治。 【周立波《一个伟大文献的诞生》】

顺我生,逆我 [shùn wǒ zhě shēng,nì wǒ zhě sǐ]
释义: 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
出处: 语出《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

顺之昌,逆之 [shùn zhī zhě chāng,nì zhī zhě wáng]
释义: 顺:顺从;昌:昌盛;逆:违背;亡:灭亡。顺从他的就可以存在和发展,违抗他的就叫你灭亡。形容剥削阶级的独裁统治。
出处: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顺之兴,逆之 [shùn zhī zhě xīng,nì zhī zhě wáng]
释义: 指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同“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太公钓鱼,愿上钩 [tài gōng diào yú,yuàn zhě shàng gōu]
释义: 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出处: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负命者上钩来!’”
示例: 这有何妨,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四出】

忘战 [wàng zhàn zhě wēi]
释义: 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
出处: 三国·魏·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行百里半九十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jiǔ shí]
释义: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出处: 《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行百里半于九十 [xíng bǎi lǐ zhě bàn yú jiǔ shí]
释义: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示例: 持坚无术,末路蹉跎,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彪之谓也。 【《北史·韩麒麟等传论》】

让路 [xíng zhě ràng lù]
释义: 行走的人相互让路。指大家都谦逊有礼。

不知 [yán zhě bù zhī]
释义: 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出处: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贵行不贵言也。驷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
示例: 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 【唐·白居易《读〈老子〉》诗】

弗知 [yán zhě fú zhī]
释义: 指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同“言者不知”。
出处: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河上公注:“知者贵行不贵言也。驷不及舌,多言多患。”一本作“言者弗知”。

无罪,闻足戒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
释义: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出处: 《诗经·周南·关雎·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示例: 对待批评的态度,应该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谆谆,听藐藐 [yán zhě zhūn zhūn,tīng zhě miǎo miǎo]
释义: 谆谆:教诲不倦的样子;藐藐:疏远的样子。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形容徒费口舌。
出处: 《诗经·大雅·抑》:“诲而谆谆,听我藐藐。”

不惧 [yǒng zhě bù jù]
释义: 惧:害怕。有胆量的人无所畏惧。
出处: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有志事竟成 [yǒu zhì zhě shì jìng chéng]
释义: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出处: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千虑,必有一得 [yú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dé]
释义: 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千虑,或有一得 [yú zhě qiān lǜ,huò yǒu yī dé]
释义: 指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
出处: 唐·林蕴《上宰相元衡宏靖论兵书》:“苟有妖孽,某安敢不隳裂肝胆,为相公之腹心乎。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伏愿相公少赐采择焉。”

千虑,亦有一得 [yú zhě qiān lǜ,yì yǒu yī dé]
释义: 指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常以谦指己见。
出处: 《汉书·韩信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也之乎 [zhě yě zhī hū]
释义: 者、也、之、乎都是古汉语里常用的虚词。指讲话或写文章咬文嚼字。含讽刺意。
出处: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一折:“问黄金谁买《长门赋》,好不直钱也者也之乎。”
示例: 见那诗云子曰、者也之乎的人,他就摇首闭目,只与云锷颖臭味相投。 【明·刘璋《凤凰池》第一回】

之乎 [zhī hū zhě yě]
释义: 这四个字都是文言虚词,讽刺人说话喜欢咬文嚼字。也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出处: 宋·文莹《湘山野录》:“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示例: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见智,仁见仁 [zhì zhě jiàn zhì,rén zhě jiàn rén]
释义: 指对待同一问题,其见解因人而异,各有道理。
出处: 语出《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示例: 她这样做正说明她无比高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花城》1981年第6期】

千虑,必有一失 [zhì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shī]
释义: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示例: 再聪明的人,也不应该骄傲,因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千虑,或有一失 [zhì zhě qiān lǜ,huò yǒu yī shī]
释义: 指聪明人对问题深思熟虑,也难免出现差错。
出处: 《旧唐书·宇文融传》:“臣闻智者千虑,或有一失;愚夫千计,亦有一得。”

朱衣使 [zhū yī shǐ zhě]
释义: 指科举考试官。
出处: 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三十八引《侯鲭录》:“欧阳修知贡举日,每遇考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因语其事于同列,为之三叹。尝有句云:‘唯愿朱衣一点头。’”
示例: 朱衣使者,宋人诗中屡见,亦言试官也。 【清·梁章钜《称谓录》】

如宝 [ài zhě rú bǎo]
释义: 喜爱什么,就把什么看成宝贝。
示例: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本不当计较,只是爱者如宝,添些便罢。”

先行 [bǐ zhě xiān xíng]
释义: 秕:瘪谷,比喻无价值的东西。形容自己不如别人。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不知 [bó zhě bù zhī]
释义: 博者:知道事物多的人;不知:不专精。指知道的东西太广泛的人,就不能深入其中一个方面,对事物就会所知不深。
出处: 《老子》第八十一章:“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示例: 他是一个博者不知的人。

为王,败为贼 [chéng zhě wéi wáng,bài zhě wéi zéi]
释义: 成:完功,成就;贼:盗贼。指成功了就可以称王,失败了就被称为盗贼。
示例: 鲁迅《华盖集续编·谈皇帝》:“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乱世时,‘成者为王,败者为贼’,平常是一个照例做皇帝,许多个照例做平民。”

春秋责备贤 [chūn qiū zé bèi xián zhě]
释义: 春秋:孔子修订《春秋》书;贤者:指才德兼备的人。指《春秋》书对贤者常常责备,严格要求。
出处: 《新唐书•太宗纪赞》:“然《春秋》书中,常责备贤者,是以后世君子之欲成人之美者,莫不叹息于斯焉。”
示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春秋责备贤者,未可以士大夫之义律儿女子。

必取其一 [èr zhě bì qǔ qí yī]
释义: 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出处: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两种方针:放还是收呢?二者必取其一。”

必居其一 [èr zhě bì jū qí yī]
释义: 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出处: 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示例: 《毛泽东选集·中共发言人评南京行政院的决议》:而如果要谈判,则只有取消这个毫无理由的‘决议’,二者必居其一。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