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字典常用词典成语词典我的字典
    

边风 [dāng ěr biān fēng]
释义: 比喻对听到的话毫不在意。
出处: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示例: 他把爹妈的劝告当耳边风,结果一误再误,后来竟铸成大错。

贱目 [guì ěr jiàn mù]
释义: 重视传来的话,轻视亲眼看到的现实。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出处: 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示例: 太守何得贵耳贱目。(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

而听 [qīng ěr ér tīng]
释义: 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出处: 《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示例: 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故陈胜大呼,天下响应。(《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搔腮 [pá ěr sāo sāi]
释义: 形容焦急而又无可奈何。
出处: 鲁迅《华盖集续编·不是信》:“还有一个小目的,是在对于以我去年的免官为‘痛快’者,给他一个不舒服,使他恨得扒耳搔腮,忍不住露出本相。”

闭目塞 [bì mù sè ěr]
释义: 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出处: 《隋书·东夷传·高丽》:“王乃坐之空馆,严加防守,使其闭目塞耳,永无闻见。”
示例: 设有人闭目塞耳,跣而疾趋,前遇险阻,安有不颠踬者哉! 【宋·司马光《遗表》】

避人 [bì rén ěr mù]
释义: 指避免走漏消息。
出处: 清·俞达《青楼梦》第二十八回:“我欲姐姐迁个住处,他日相迎,亦可以避人耳目。”
示例: 以后切记在心,汝等亦不许向后花园闲玩,当避人耳目。 【《驻春园小史》第四回】

不绝于 [bù jué yú ěr]
释义: 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不堪入 [bù kān rù ěr]
释义: 堪:可,能;入耳:听。指说的话使人听不进去(多指脏话)。
出处: 明·李开先《市井艳词序》:“二词哗于市井,虽儿女子初学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艳亵狎,不堪入耳。”
示例: 姚老夫子见他们所说的都是一派污秽之言,不堪入耳。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十六回】

长目飞 [cháng mù fēi ěr]
释义: 看得远,听得远。比喻消息灵通,知道的事情多。
出处: 《管子·九守》:“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鸣,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

不闻 [chōng ěr bù wén]
释义: 充:塞住。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
出处: 《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示例: 这里袁伯珍只装作充耳不闻,一面出了告示,按户收起捐来。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九回】

出口入 [chū kǒu rù ěr]
释义: 指品德、才能超出同类之上。
出处: 《左传·昭公二十年》:“言出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

下首 [chuí ěr xià shǒu]
释义: 犹俯首帖耳,形容驯服听命。
出处: 宋·陈亮《酌古论·李愬》:“故虽驱而用之,而垂耳下首,卒不敢动。”

垂头塞 [chuí tóu sāi ěr]
释义: 指不问不闻,装聋作哑。
出处: 《后汉书·殇帝纪》:“刺史垂头塞耳,阿私下比,‘不畏于天,不愧于人’。”
示例: 谏诤之徒,以正人君之失尔,必在得言之地,当尽匡赞之规,不容苟免偷安,垂头塞耳。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

旁风 [dāng ěr páng fēng]
释义: 见“当耳边风”。当做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对所听的话不放在心上。
出处: 语出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
示例: 袭人道:‘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拿着我的话当耳旁风,夜里说了,早起就忘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

道听 [dào tīng ěr shí]
释义: 对传闻之辞不加去取,盲目轻信。
出处: 清·叶燮《原诗·外篇下》:“村学究道听耳食,窃一言以诧新奇,此等之论是也。”

盗铃掩 [dào líng yǎn ěr]
释义: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同“盗钟掩耳”。
出处: 清·伤时子《苍鹰击·戕藩》:“你看他盗铃掩耳欺天下,卖国甘心作帝皇,有甚商量。”

盗钟掩 [dào zhōng yǎn ěr]
释义: 盗:盗窃;钟:古代一种乐器。偷钟时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欺欺人。
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鼎铛有 [dǐng chēng yǒu ěr]
释义: 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出处: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东风吹马 [dōng fēng chuī mǎ ěr]
释义: 风吹过马耳边。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出处: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示例: 我当初劝谏你多少来,你就当东风吹马耳,反被旁人说我是苛待侍妾的,今日你可省得了。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四十回】

东风过 [dōng fēng guò ěr]
释义: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同“东风射马耳”。
出处: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学生在美国……绝无敬师之礼,对于新监督之训,若东风之过耳。”

东风马 [dōng fēng mǎ ěr]
释义: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出处: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示例: 我当初劝谏你多少来,你就当东风吹马耳,反被旁人说我是苛待妾的,今日你可省得了!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四十回】

东风射马 [dōng fēng shè mǎ ěr]
释义: 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出处: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示例: 我的话对你来说还不是东风射马耳了。

洞心骇 [dòng xīn hài ěr]
释义: 形容使人震惊。
出处: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金鼓迭起,铿锵铛鼞,洞心骇耳。”

恶闻 [dù ěr è wén]
释义: 塞住耳朵不愿听。
出处: 《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怀忠抱直之人,虚心谒见;便佞诡随之说,杜耳恶闻。”

顿足捩 [dùn zú liè ěr]
释义: 形容束手无策的困态。
出处: 宋·王銍《默记》卷上:“晋公候于阁门,见其甚久。则顿足捩耳云:‘无及矣。’”

报神 [ě bào shén]
释义: 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么快。”

顺之年 [ér shùn zhī nián]
释义: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示例: 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 【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

边风 [ěr biān fēng]
释义: 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出处: 唐·杜荀鹤《赠题兜率寺闲上人院》诗:“百岁有涯头上雪,万般无染耳边风。”
示例: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回】

鬓斯磨 [ěr bìn sī mó]
释义: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的情景(多指小儿女)。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九回:“宝玉思及当时姊妹耳鬓斯磨,从今一别,纵得相逢,比不得似先前这等亲热了。”

鬓厮磨 [ěr bìn sī mó]
释义: 鬓:鬓发;厮:互相;磨:擦。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相处亲密。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 :“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示例: 自此耳鬓厮磨,亲同形影。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鬓撕磨 [ěr bìn sī mó]
释义: 鬓:面颊两旁近耳的头发;撕:同“厮”,互相。形容亲密相处。
出处: 清·曾朴《孽海花》第八回:“顺手拉了彩云的手,耳鬓撕磨的端相的不了,不知不觉两股热泪,从眼眶中直滚下来。”
示例: 我回想起我们耳鬓撕磨的日子,心中泛起幸福的暖流。

聪目明 [ěr cōng mù míng]
释义: 聪:听觉灵敏;明:眼力敏锐。听得清楚,看得明白。形容头脑清楚,眼光敏锐。
出处: 《周易·鼎》:“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
示例: 此时服了朱草,只觉耳聪目明,谁知回想幼年所读经书,不但丝毫不忘,就是平时所作诗文,也都如在目前。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

根清净 [ěr gēn qīng jìng]
释义: 耳边无事噪聒。指无事打扰。
出处: 《集论》卷一:“何等耳根?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静色。”
示例: 张海棠也,自从嫁了员外,好耳根清净也呵。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

红面赤 [ěr hóng miàn chì]
释义: 耳朵和面部都红了。形容过于用力、情绪激动或羞愧时的脸色。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一回:“忽见禁子走来,轻轻的向倪完耳边说了几句。倪完吃了一惊,不觉耳红面赤。”

后生风 [ěr hòu shēng fēng]
释义: 像耳后刮风一样。形容激烈、迅速运动时耳后根产生的感觉。
出处: 《梁书·曹景宗传》:“景宗谓所亲曰:‘我昔日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年少辈数十骑,……觉耳后生风,鼻头出火,此乐使人忘死,不知老之将至。”

满鼻满 [ěr mǎn bí mǎn]
释义: 满耳朵满鼻子都是。形容听得烂熟。

目闭塞 [ěr mù bì sāi]
释义: 比喻少见寡闻,对于世事情况了解甚少。
示例: 住在边远地区的居民耳目闭塞,文化落后,当地的经济、文化建设刻不容缓。

目股肱 [ěr mù gǔ gōng]
释义: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起到耳朵、眼睛、手臂的作用。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也比喻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出处: 唐·吴兢《贞观政要·政体》:“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事有不安,可极言勿隐。”

目一新 [ěr mù yī xīn]
释义: 耳目:指见闻。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
出处: 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记》:“关塞之气色,龙潭之景象,香山之泉石,石楼之风月,与往来者耳目一时而新。”
示例: 如今一上船,便觉得另是一番风味,耳目一新。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

目昭彰 [ěr mù zhāo zhāng]
释义: 昭彰:十分明显,人所共见。众人已听到和看到,十分明显。形容被众人了解得清清楚楚,无法藏匿。
出处: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十七回:“说刑部审问过,见耳目昭彰,料难隐瞒十分为过学士不安,只得会同礼臣复奏一本。”

目众多 [ěr mù zhòng duō]
释义: 耳目:指为别人打探消息的人。周围注意的人很多。也指为刺探情报的人很多。
出处: 清·石昆玉《三侠五义》第十六回:“只是目下耳目众多,恐有泄漏,实属不便。”
示例: 谭相公要回去,须从我后门出去。街上耳目众多,怕人看透行藏,便有谣言风波。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二回】

旁风 [ěr páng fēng]
释义: 同“耳边风”。在耳边吹过的风。比喻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又听袭人叹道:‘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凭人怎么劝,都是耳旁风。”

濡目染 [ěr rǔ mù rǎn]
释义: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示例: 她完全没有读过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一些字,而且能够暗诵得好些唐诗。 【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软心活 [ěr ruǎn xīn huó]
释义: 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七回:“那司棋也曾求了迎春,实指望能救,只是迎春语言迟慢,耳软心活,是不能做主的。”

食之论 [ěr shí zhī lùn]
释义: 形容听来的没有确凿根据的言论。同“耳食之谈”、“耳食之言”。

食之谈 [ěr shí zhī tán]
释义: 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
出处: 《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示例: 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 【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

食之言 [ěr shí zhī yán]
释义: 耳食:耳朵吃饭。指没有确凿的根据,未经思考分析的传闻。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序》:“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视目食 [ěr shì mù shí]
释义: 用耳朵看,用眼睛吃。比喻颠倒错乱。
出处: 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视目听 [ěr shì mù tīng]
释义: 用耳朵看,用眼睛听。三代道家荒唐地认为视听由精神主宰,可以不受器官限制。
出处: 《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

熟能详 [ěr shú néng xiáng]
释义: 指听得多了,能够说得很清楚、很详细。
出处: 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提面命 [ěr tí miàn mìng]
释义: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出处: 《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示例: 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载之于书者,不异耳提面命。 【清·李渔《曲话·结构》】

听八方 [ěr tīng bā fāng]
释义: 耳朵同时察听各方面来的声音。形容人很机警。
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十六回:“为将之道,须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听心受 [ěr tīng xīn shòu]
释义: 用耳朵听,并记在心里。
示例: 长辈们的谆谆教导,晚辈们当耳听心受。

闻不如面见 [ěr wén bù rú miàn jiàn]
释义: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出处: 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闻不如目见 [ěr wén bù rú mù jiàn]
释义: 听到的不如看到的真实可靠。比喻实际经验的重要。
出处: 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示例: 就行也不是话,再住也不是话,口说无凭,耳闻不如目见,我背了马,且请师父亲去看看。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

闻目睹 [ěr wén mù dǔ]
释义: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示例: 我从乡下跑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闻目击 [ěr wén mù jī]
释义: 击:接触。亲自听说,亲眼看见。
出处: 宋·刘克庄《后村全集·回刘汀州书》:“仆不佞,于世之杰士仁人,……皆耳闻目击,一旦因贤嗣显扬之请,遂得附名骥尾,以诏不朽,岂非幸欤!”

闻目见 [ěr wén mù jiàn]
释义: 亲自听见和亲眼看见的。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夫信谤之徵,有如影响;耳闻目见,其事已多,或乃精诚不深,业缘未感,时傥差阑,终当或报耳。”

闻是虚,眼观为实 [ěr wén shì xū,yǎn guān wéi shí]
释义: 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
出处: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九回:“‘耳闻是虚,眼观为实’,叔叔此时,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请再去一访,……那时再来取笑侄女,却也不迟。”

闻则诵 [ěr wén zé sòng]
释义: 听过就能背出来。形容记忆力强。
出处: 《晋书·苻融载记》:“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法不传六 [fǎ bù chuán liù ěr]
释义: 指极端秘密,不能让第三者知道。
出处: 《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这话可法不传六耳。”
示例: 佛门有句话,法不传六耳。大师父总该知道。 【《花城》1981年第4期】

方面大 [fāng miàn dà ěr]
释义: 方脸盘,大耳朵。旧指富贵相。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 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

肥头大 [féi tóu dà ěr]
释义: 一个肥胖的脑袋,两只大耳朵。形容体态肥胖,有时指小孩可爱。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二回:“看上去有七八岁光景,倒生得肥头大耳。”

肥头胖 [féi tóu pàng ěr]
释义: 形容体态肥胖,有时指小孩可爱。同“肥头大耳”。
出处: 《何典》第八回:“识宝太师的女儿,叫做畔方小姐,生得肥头胖耳,粗手大脚。”

风吹马 [fēng chuī mǎ ěr]
释义: 比喻对别人的话无动于衷。
出处: 克非《春潮急》二五:“我嘴皮都磨起茧巴,他都当成风吹马耳。”

伏首贴 [fú shǒu tiē ěr]
释义: 畏缩恐惧的样子。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

俯首戢 [fǔ shǒu jí ěr]
释义: 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同“俯首帖耳”。
出处: 孙中山《大总统告陆海军士文》:“我军人俯首戢耳以听其鞭策者,亦既二百六十有馀年。”

俯首弭 [fǔ shǒu mǐ ěr]
释义: 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同“俯首帖耳”。
出处: 《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送亲》:“其虎见勤自励到来,把前足跪地,俯首弭耳,口中有声,似有乞怜之意。”

俯首贴 [fǔ shǒu tiē ěr]
释义: 俯首:低头。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恭顺服从,屈卑驯服的样子。
出处: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示例: 他只好俯首贴耳,唯命是从了。

俯首帖 [fǔ shǒu tiē ěr]
释义: 象狗见了主人那样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屈驯服的样子。
出处: 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示例: 他们习惯于猛于虎的官威,以为老百姓只要一加威吓,便自会俯首帖耳。 【郭沫若《少年时代·反正前后》】

低言 [fù ěr dī yán]
释义: 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出处: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侯官县烈女歼仇》:“……遂附耳低言道:‘这桩事,除非先如此如此,种下根基,等待他落入我套中,再与你商量后事。’”

射声 [fù ěr shè shēng]
释义: 指传闻异辞,捕风捉影。
出处: 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陵谷迁移,忘注芜没,郢书燕说,附耳射声。”

隔墙有 [gé qiáng yǒu ěr]
释义: 隔着一道墙,也有人偷听。比喻即使秘密商量,别人也可能知道。也用于劝人说话小心,免得泄露。
出处: 《管子·君臣下》:“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示例: 又谁料知己倾谈,忘了隔墙有耳,全灌进了杨子衢的耳中。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三回】

忘私 [gōng ěr wàng sī]
释义: 一心为公而忘却私事。同“公尔忘私”。
出处: 汉·贾谊《治安策》:“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上之化也。”

忘家 [guó ěr wàng jiā]
释义: 指为国事而忘其家。同“国而忘家”。
出处: 汉·贾谊《陈政事疏》:“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轰雷贯 [hōng léi guàn ěr]
释义: 打雷的声音贯满耳边。形容人的声名很大。
出处: 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久闻贤士大名,如轰雷贯耳。”

传书 [huáng ěr chuán shū]
释义: 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出处: 《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豁人 [huò rén ěr mù]
释义: 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
出处: 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疾雷不及塞 [jí léi bù jí sāi ěr]
释义: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故善用兵者,见敌之虚,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击其犹犹,陵其与与,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疾雷不及掩 [jí léi bù jí yǎn ěr]
释义: 突然响起雷声,使人来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
出处: 《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示例: 他们或者未必起身,给他们个疾雷不及掩耳,拿了就走,必不使一名漏网。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七回】

疾雷不暇掩 [jí léi bù xiá yǎn ěr]
释义: 比喻事情或动作来得突然,使人来不及防备。同“疾雷不及掩耳”。
出处: 晋·傅玄《傅子·阙题》:“我欲战而彼不欲战者,我鼓而进之若山崩河溢,当其冲者摧,值其锋者破,所谓疾雷不暇掩耳,则又谁御之。”

交头互 [jiāo tóu hù ěr]
释义: 犹交头接耳。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交头接 [jiāo tóu jiē ěr]
释义: 交头:头靠着头;接耳:嘴凑近耳朵。形容两个人凑近低声交谈。
出处: 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示例: 看见门上那些人在那里交头接耳,好象要使贾政知道的似的,又不好明回,只管咕咕唧唧的说话。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三回】

捷雷不及掩 [jié léi bù jí yǎn ěr]
释义: 犹迅雷不及掩耳。比喻事起突然,不及防备。

贱目贵 [jiàn mù guì ěr]
释义: 指轻视眼前所见,重视远道传闻。比喻舍近求远。
出处: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三·蛇床》:“世人舍此而求补药于远域,岂非贱目贵耳乎?”
示例: 而贱目贵耳者,顾谓今不如古,方隅之别也。 【清·李调元《<蜀雅>序》】

骇目 [jīng ěr hài mù]
释义: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示例: 又‘长亭酒未醒,千里风动地’,‘天仗森森练雪拟,身骑骏马白鹰臂’,斯并惊耳骇目。 【唐·殷璠《河岳英灵集·王昌龄》】

酒酣 [jiǔ hān ěr rè]
释义: 酒酣:酒喝得很痛快。形容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出处: 汉·杨恽《报孙会宗书》:“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乌乌。”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示例: 酒酣耳热,攘袂持杯。 【清·张潮《虞初新志·王翠翘传》】

酒酣 [jiǔ hān ěr shú]
释义: 酒酣:饮酒尽兴而痛快。耳热:指面红过耳,非常兴奋。形容酒兴很浓,喝得痛快。

挠腮 [juē ěr náo sāi]
释义: 形容焦急无计的样子。
出处: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你这般撧耳挠腮,可又便怎生。”

顿足 [yǎn ěr dùn zú]
释义: 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

揉腮 [yōng ěr róu sāi]
释义: 形容焦急无计的样子。同“撧耳挠腮”。

并重 [kǒu ěr bìng zhòng]
释义: 对说和听的训练同等重视。
出处: 鲁迅《彷徨·肥皂》:“好容易给他进了中西折中的学堂,英文又专是‘口耳并重’的。”

相承 [kǒu ěr xiāng chéng]
释义: 指接受传闻。

相传 [kǒu ěr xiāng chuán]
释义: 口说耳听地往下传授。
出处: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之学 [kǒu ěr zhī xué]
释义: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出处: 《荀子·劝学》:“小人之学耳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苦口逆 [kǔ kǒu nì ěr]
释义: 苦口:药吃起来特别苦;逆耳: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形容真诚的规劝。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赖有此 [lài yǒu cǐ ěr]
释义: 赖:依赖、倚靠。幸亏有一着(才得解救)。
出处: 《晋书·石勒载记》:“尝使人读《汉书》闻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谏,乃曰:‘赖有此耳。’”

历历在 [lì lì zài ěr]
释义: 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
出处: 宋·陈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暂违,今焉永诀,历历在耳,言犹未绝。”

脸红 [liǎn hóng ěr chì]
释义: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亦作“脸红耳热”。
出处: 萧殷《桃子又熟了》一:“没有等翻译同志把所有的问题都提出来,那个美国人竟脸红耳赤地吼起来。”
示例: 只要我们聚在一起,哪怕是吵得脸红耳赤,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陈宜浩《冤家》】

脸红 [liǎn hóng ěr rè]
释义: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同“脸红耳赤”。

两豆塞 [liǎng dòu sāi ěr]
释义: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出处: 《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示例: 他做事的时候非常专心,好象两豆塞耳,什么都听不见。

塞豆 [liǎng ěr sāi dòu]
释义: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佣目 [lìn ěr yōng mù]
释义: 指借助于所见所闻。
出处: 清·钱谦益《覆徐巨源书》:“流浪壮齿,记滥俗学,侵寻四十,赁耳佣目,乃稍知古学之由来。”

聊复尔 [liáo fù ěr ěr]
释义: 聊:姑且;尔:如此;耳:而已,罢了。姑且如此而已。
出处: 《晋书·阮咸传》:“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示例: 殊不尔,聊复尔耳,尔犹言如此也。 【清·陆以湉《冷庐杂识·世说新语里谚》】

不同谋 [liù ěr bù tóng móu]
释义: 原意是三个人知道就不能保守秘密。后也比喻轻信传闻的话没有益处。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六耳不同谋。且去,来日来。”

春风 [mǎ ěr chūn fēng]
释义: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同“马耳东风”。
出处: 金·元好问《谷圣灯》诗:“纷纷世议何足道,尽付马耳春风前。”

东风 [mǎ ěr dōng fēng]
释义: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出处: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钓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示例: 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宋·苏轼《和何长官六言》诗】

俛首帖 [mǎ shǒu tiē ěr]
释义: 驯服恭顺的样子。

面红 [miàn hóng ěr chì]
释义: 脸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
出处: 《朱子语类》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示例: 不住的面红耳赤,意往神弛,身上不知怎样才好。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面红 [miàn hóng ěr rè]
释义: 形容因紧张、急躁、害羞等而脸上发红的样子。
出处: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可怜裴兰孙是个娇滴滴的闺中处子,见了一个陌生人,也要面红耳热的。”
示例: 想到这里,不免面红耳热起来,也就讪讪的进房梳洗去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九回】

面命 [miàn mìng ěr tí]
释义: 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
出处: 《诗经·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目达 [mù dá ěr tōng]
释义: 形容感觉灵敏,非常聪明。

目睹 [mù dǔ ěr wén]
释义: 睹:看见;闻:听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示例: 仆遭遇明时,寓游京国,目睹耳闻,殆非一日,不得不为集录。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序】

目击 [mù jī ěr wén]
释义: 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示例: 我又愿意知道一点十七年前的三月二十九日的情形,但一时找不到目击耳闻的耆老。 【鲁迅《而已集·黄花节的杂感》】

目见 [mù jiàn ěr wén]
释义: 指亲眼看见,亲耳听到。

目染 [mù rǎn ěr rú]
释义: 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同“目擩耳染”。

目濡 [mù rǔ ěr rǎn]
释义: 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 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目擩 [mù rù ěr rǎn]
释义: 擩:通“濡”,沾染。因耳目经常接触而受到感染,影响。亦作“耳濡目染”、“耳染目濡”、“目染耳濡”、“目濡耳染”。

目食 [mù shí ěr shì]
释义: 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出处: 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挠腮撧 [náo sāi juē ěr]
释义: 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
出处: 元关汉聊《蝴蝶梦》第一折:“我这里急忙忙过六街三市,行行里挠腮撧耳,抹泪揉眵。”

利行 [nì ěr lì xíng]
释义: 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

良言 [nì ěr liáng yán]
释义: 虽然使人听起来感到刺耳,但却是有益的好话。逆:抵触,不顺从。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示例: 你不妨耐心地听一听逆耳良言,也许这对于你是有好处的。

之言 [nì ěr zhī yán]
释义: 听起来不舒服的话(多指尖锐、中肯的劝告或批评)。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搔腮 [pá ěr sāo sāi]
释义: 指急切无奈的样子。

蹑足附 [niè zú fù ěr]
释义: 踩人足以示意,附耳说悄悄话。
出处: 《史记·淮阴侯传》:“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飘风过 [piāo fēng guò ěr]
释义: 比喻对某件事情漠不关心或不当一回事。

墙有 [qiáng yǒu ěr]
释义: 比喻秘密易于外泄。同“隔墙有耳”。
出处: 语出《诗·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墙有耳者,微谋外泄之谓也。”

细听 [qīng ěr xì tīng]
释义: 侧耳留意而听。
示例: 不绝如缕的音乐从窗外传进来,倾耳细听,原来是月光曲。

注目 [qīng ěr zhù mù]
释义: 注目:集中视线注意看。原形容权势极大,为众敬畏。后也形容注意力极其集中。
出处: 《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

秋风过 [qiū fēng guò ěr]
释义: 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示例: 那一个不指皇天各般说咒,恰似秋风过耳早休休。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

悦心 [qīng ěr yuè xīn]
释义: 耳为之清宁,心为之欢喜。形容乐曲美妙动人。

如风过 [rú fēng guò ěr]
释义: 象风在耳边吹过一样。比喻漠不关心,不相关涉。
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示例: 凤孙听了这些话,倒也如风过耳,毫不在意。 【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三回】

如雷贯 [rú léi guàn ěr]
释义: 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出处: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一折:“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如雷灌 [rú léi guàn ěr]
释义: ①形容声音大(多指语音)。②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出处: 《三国志平话》卷中:“‘吾乃燕人张翼德,谁敢共吾决死?’叫声如雷灌耳,桥梁皆断。”
示例: 季苇萧道:‘先生大名,如雷灌耳。小弟献丑,真是弄斧班门了。’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八回】

盗钟 [sāi ěr dào zhōng]
释义: 比喻自欺欺人,硬要掩盖掩盖不了的事情。
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偷铃 [sāi ěr tōu líng]
释义: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行为。
出处: 《五灯会元·雪峰存禅师法嗣》:“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鬼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

搔头摸 [sāo tóu mō ěr]
释义: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一时无法可想的焦急神态。
出处: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两个人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搔头抓 [sāo tóu zhuā ěr]
释义: 抓抓头皮,摸摸耳朵。形容焦急的神态。
出处: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2回:“两个搔头摸耳,没有法想。”
示例: 王柏臣那面也晓得了,急得搔头抓耳,坐立不安。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1回】

舌敝 [shé bì ěr lóng]
释义: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妥首帖 [tuǒ shǒu tiē ěr]
释义: 犹言俯首帖耳。形容非常驯服恭顺。

当招 [wā ěr dāng zhāo]
释义: 见别人举手挖耳朵,却误以为是在招呼自己。比喻希望达到目的的心情非常迫切。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那吴衙内记挂着贺小姐,一夜卧不安稳。早上贺司户相邀,正是挖耳当招。”

危言逆 [wēi yán nì ěr]
释义: 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

嵬目鸿 [wéi mù hóng ěr]
释义: 犹言动人观听。同“嵬眼澒耳”。

嵬眼澒 [wéi yǎn xiāng ěr]
释义: 犹言动人观听。亦作“嵬目鸿耳”。

恭听 [xǐ ěr gōng tīng]
释义: 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
出处: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请大王试说一遍,容小官洗耳恭听。”
示例: 如此甚妙,我们洗耳恭听。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八回】

拱听 [xǐ ěr gǒng tīng]
释义: 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指专心地听。同“洗耳恭听”。

褎如充 [yòu rú chōng ěr]
释义: 褎:常带笑容。面带笑容,塞耳不闻。
出处: 《诗经·邶风·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

迅雷不及掩 [xùn léi bù jí yǎn ěr]
释义: 雷声来得非常快,连捂耳朵都来不及。比喻来势凶猛,使人来不及防备。
出处: 《六韬·龙韬·军势》:“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
示例: 因此我给他个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袭击,一口把他吃掉,是完全有可能的。 【曲波《林海雪原》二九】

言提其 [yán tí qí ěr]
释义: 揪着他耳朵。指恳切地教诲。言,助词。
出处: 《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郑玄笺:“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其耳。此言以教道之,孰不可启觉。”
示例: 故丁宁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序》】

言犹在 [yán yóu zài ěr]
释义: 犹:还。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出处: 《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示例: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唐·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盗铃 [yǎn ěr dào líng]
释义: 掩:遮蔽,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出处: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示例: 硬把汉奸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 【闻一多《谨防汉奸合法化》】

盗钟 [yǎn ěr dào zhōng]
释义: 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出处: 语出《吕氏春秋·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偷铃 [yǎn ěr tōu líng]
释义: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同“掩耳盗钟”。
出处: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难道他掩耳偷铃,则待要见世生苗。”
示例: 姐姐何必部他,他自掩耳偷铃,好似失心疯的一般。 【《天雨花》第四回】

掩人 [yǎn rén ěr mù]
释义: 遮掩别人的耳朵和眼睛。比喻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
出处: 《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虽欲掩人之耳目,不可得也。”
示例: 必须假手他人,死于道路,方可掩人耳目。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二回】

眼观四处,听八方 [yǎn guān sì chù,ěr tīng bā fāng]
释义: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示例: 他得有灵敏的感觉,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第六章】

眼观四路,听八方 [yǎn guān sì lù,ěr tīng bā fāng]
释义: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出处: 清·文康《新儿女英雄传》:“强盗的本领,讲的是观六路,耳听八方。”
示例: 金香,你捡煤核要放聪明点,得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碰见了那些嘎七马八的日本腿子们就躲开。 【吴祖光《闯江湖》】

眼花 [yǎn huā ěr rè]
释义: 两眼昏眩,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出处: 唐·李白《侠客行》诗:“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示例: 眼花耳热言语多,霍然已醒如过烧。 【宋·陆游《野饮》诗】

眼饧 [yǎn xíng ěr rè]
释义: 两眼半睁半闭,朦胧而视,双耳燥热。形容饮酒微醉时的感觉。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至晚饭后,宝玉因吃了两杯酒,眼饧耳热之际,若往日则有袭人等大家喜笑有兴,今日却冷清清的一人对灯,好没兴趣。”

洋洋盈 [yáng yáng yíng ěr]
释义: 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出处: 《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示例: 今也名贤秀士,济济一堂,大义正音,洋洋盈耳。 【清·归庄《静观楼讲义序》】

代目 [yǐ ěr dài mù]
释义: 以:用;代:代替。拿眼睛当耳朵。指不亲自去调查了解,光听信别人说的。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王具白请教之意。僧笑曰:‘是谁多口,无目何以论文?’王请以耳代目。”

为目 [yǐ ěr wéi mù]
释义: 拿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比喻不亲自了解情况,只听信别人说的。
出处: 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抚,也都是些以耳为目、不分黑白的人。”
示例: 据我那小东人说得来十三妹姑娘怎的个孝义,怎的个英雄,我那老东人以耳为目,便轻信了这话。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俗目 [yōng ěr sú mù]
释义: 指学识浅薄的人。

游心骇 [yóu xīn hài ěr]
释义: 发人遐想,动人听闻。

在人 [zài rén ěr mù]
释义: 表示为人们所听到看到,都已熟知。
出处: 明·张岱《奇字问·序》:”近取《左(传)》、《国(语)》、《史记》……诸书在人耳目前者,聊摘其一二奇字解释之。”
示例: 豫省一灾,官吏以吞赈款兴大狱,昭昭在人耳目。 【章炳麟《满洲总督侵吞赈款书》】

遮人 [zhē rén ěr mù]
释义: 遮:遮掩。遮掩他人视听。指玩弄手法,掩盖真相。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因为幕友赵大架子被参在内,留在衙门恐怕不便,就叫自己兄弟二大人通信给他,叫他暂时搬出衙门,好遮人耳目。”

遮掩 [zhē yǎn ěr mù]
释义: 指遮掩别人的视听,掩饰真情。
出处: 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

欲聋 [zhèn ěr yù lóng]
释义: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出处: 沙汀《呼嚎》:“每座茶馆里都人声鼎沸,而超越这个,则是茶堂倌震耳欲聋的吆喝。”

执牛 [zhí niú ěr]
释义: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后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出处: 《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忠言逆 [zhōng yán nì ěr]
释义: 逆耳:不顺耳。正直的劝告听起来不顺耳,但有利于改正缺点错误。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史记·留侯世家》:“忠言逆耳利于行。”
示例: 烟馆里的人,都看这人来历不明,劝他不要与那人要好,却是忠言逆耳,哪里听得。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十三回】

属人 [shǔ rén ěr mù]
释义: 属:集中在一点。指引人注意。

属垣有 [zhǔ yuán yǒu ěr]
释义: 有人靠着墙偷听。
出处: 《诗经·小雅·小宛》:“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
示例: 属垣有耳有耳,阿七听私言。 【《九命奇冤》第二十九回】

挠腮 [zhuā ěr náo sāi]
释义: 挠:搔。抓抓耳朵,搔搔肋帮子。形容心里焦急而无法可想的样子。
出处: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大郎听罢,气得抓耳挠腮,没有是处。”
示例: 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

搔腮 [zhuā ěr sāo sāi]
释义: 形容焦急、苦闷,生气时想不出办法的样子。也形容高兴得不知怎么办才好的样子。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多九公道:‘那送礼人说:国舅因今日王妃进宫,送这礼物,预备王妃赏赐宫人。岂非送给林兄么?’唐敖听了,只急的抓耳搔腮。”
示例: 饶鸿生那里经见过这种境界?直喜得他抓耳搔腮。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一回】

后风生 [ěr hòu fēng shēng]
释义: 形容驰驱极速。

染目濡 [ěr rǎn mù rú]
释义: 同“耳濡目染”。

濡目击 [ěr rú mù jī]
释义: 见“耳濡目染”。

濡目及 [ěr rú mù jí]
释义: 见“耳濡目染”。

提面训 [ěr tí miàn xùn]
释义: 同“耳提面命”。

闻目览 [ěr wén mù lǎn]
释义: 同“耳闻目见”。

闻目染 [ěr wén mù rǎn]
释义: 同“耳濡目染”。

闻眼见 [ěr wén yǎn jiàn]
释义: 见“耳闻目见”。

窃钟掩 [qiè zhōng yǎn ěr]
释义: 见“窃锺掩耳”。

袖手充 [xiù shǒu chōng ěr]
释义: 谓不闻不问。

眼观六路,听八方 [yǎn guān liù lù,ěr tīng bā fāng]
释义: 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眼跳 [yǎn tiào ěr rè]
释义: 眼皮跳动,耳朵发热。形容惊恐不安。

眼瞎 [yǎn xiā ěr lóng]
释义: 比喻对周围情况全不了解。

贩目 [bài ěr fàn mù]
释义: 比喻见闻浅薄,如商贩之买货卖货。

春风不入驴 [chūn fēng bù rù lǘ ěr]
释义: 比喻好话听不进去。
示例: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四回:“谁知对牛弹琴,春风不入驴耳,口里阳为答应,背后依旧打点做滑家的新郎。”

戴目倾 [dài mú qīng ěr]
释义: 戴目:仰视的样子;倾耳:侧着耳朵细心倾听。认真听,抬头看。形容殷切期盼。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山传》:“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倾耳耳听。”

恶言不入于 [è yán bù rù yú ěr]
释义: 不听坏话。形容对于坏话、诽谤的话根本不予理睬。
出处: 《孔家子语》:“孔子曰:‘自吾得由而恶言不入于耳。’”

不忍闻 [ěr bù rěn wén]
释义: 不忍心听,形容情景十分凄惨。
出处: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回:“啼哭号呼之声,耳不忍闻。又有唤爹的,叫娘的,抱头鼠窜的,推挤跌倒的。”
示例:
●清·叶燮《原诗•内篇》:“想其时,陈言为之祸,必有出于目不忍见,耳不忍闻者。”
●《中国的西北角·贺兰山的四边》:其启行也,数日前号泣震地,耳不忍闻。

不旁听 [ěr bù páng tīng]
释义: 两耳不往旁边听。形容神情十分专注的样子。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因见他姐妹们说笑,便自己走到阶下竹前,挖心搜胆的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习目染 [ěr xí mù rǎn]
释义: 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出处: 老舍《四世同堂》:“老人自幼生长在北平,耳习目染的和旗籍人学了许多规矩礼路。”

听为虚,眼见为实 [ěr tīng wéi xū,yǎn jiàn wéi shí]
释义: 形容不要轻信传闻,看到的才是事实。听来的传闻是靠不住的,亲眼看到才算是真实的。
出处: 汉·刘向《说苑•政理》:“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示例: 王安忆《长恨歌》第一部四:她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何不自己走一趟,找到那王琦瑶,倘若真是这样,程先生也好死心了。

听是虚,眼见为实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wéi shí]
释义: 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
出处: 《星火燎原·跨上新的高度》:“那时我还缺乏理解,但是也晓得大部分同志习惯于‘耳听是虚,眼见为实’,‘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示例: 京剧《串龙珠》第十场:“有道是耳听是虚,眼见是实。千岁莫要屈赖好人。”

听是虚,眼见是实 [ěr tīng shì xū,yǎn jiàn shì shí]
释义: 虚:虚假。听到的不足信,亲眼看到的才真实可靠。
出处: 京剧《串龙珠》第十场:“有道是耳听是虚,眼见是实。千岁莫要屈赖好人。”

热眼花 [ěr rè yǎn huā]
释义: 眼睛发花,耳朵发热。形容饮酒微有醉意,精神兴奋的感觉。
出处: 南朝·梁·简文帝《筝赋》:“耳热眼花之娱,千金万年之寿。”

热眼跳 [ěr rè yǎn tiào]
释义: 耳根发热,眼皮跳动。迷信的人认为是不祥之兆,旧俗认为是别人背后咒骂自己或不吉之兆。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十八回:“且不言八戒在此睡觉,却说长老在那林间,耳热眼跳,身心不安。”
示例: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八:两个正饮间,秉中自觉耳热眼跳,心惊肉战,欠身求退。

目之欲 [ěr mù zhī yù]
释义: 欲:欲望。满足声色享乐的欲望。
出处: 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务快耳目之欲,以苟容为度。”

目喉舌 [ěr mù hóu shé]
释义: 喉舌:泛指说话的器官,比喻代言人。起到耳目喉舌的作用。比喻作为搜集、了解情况和宣传方针政策的工具。
出处: 田流《我上的第一堂党的新闻课》:“报纸是党的耳目喉舌,是党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纽带。”
示例: 《人民日报》起到党的耳目喉舌的作用。

目心腹 [ěr mù xīn fù]
释义: 耳目:指侦探消息的人。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如善其便捷,任以耳目心腹,未有不倒持干戈,授人以柄者。”

聋眼花 [ěr lóng yǎn huā]
释义: 年老体衰者听力和视力都不好。也形容人对事物的知觉极为迟钝。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九十回:“晁夫人又不头疼脑热,又不耳聋眼花。”

聋眼黑 [ěr lóng yǎn hēi]
释义: 人糊涂,昏聩。
出处: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那个昏大官人就象耳聋眼瞎的一般。”
示例: 清·翟灏《通俗编•身体·耳聋眼黑》:《传灯录》,百丈被马祖一喝,直得三日耳聋眼黑。

边之风 [ěr biān zhī fēng]
释义: 耳旁之风,一吹而过。比喻不重视,听了不放在心上的话。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4卷:“玉姐听说,只当耳边之风。”
示例: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77回:谁知相主事拿定主意,只是不理,凭他撒骚放屁,只当耳边之风。

闻眼睹 [ěr wén yǎn dǔ]
释义: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
出处: 元·秦简夫《东堂老》楔子:“老夫耳闻眼睹,非止一端,因而忧闷成疾。”

食之徒 [ěr shí zhī tú]
释义: 指全凭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人。
出处: 《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示例: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籍没古玩》:但此后示黠者,伪作半印,以欺耳食之徒,皆出苏人与徽人伎俩。

食目论 [ěr shí mù lùn]
释义: 耳食:轻信听来的话。像用耳朵吃饭而不知食物味道,像眼睛能看见细毛而不见睫毛。比喻轻信他人的话,缺乏确凿根据。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吾不贵其用智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今王知晋之失计,而不自知越之过,是目论也。”
示例: 清·王韬《淞隐漫录•药娘》:此真耳食目论之士也,虽多,奚足贵哉。

鬓相磨 [ěr bìn xiāng mó]
释义: 鬓:鬓发;相:互相;磨:擦。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相处亲密。
出处: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
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 :“咱们从小耳鬓厮磨,你不曾拿我当外人待,我也不敢怠慢了你。”

根清浄 [ěr gēn qīng jìng]
释义: 谓耳中不闻胡言乱语或嘈杂声音。常指不闻闲是闲非。
出处: 《集论》卷一:"何等耳根?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清静色。"
示例:
●《圆觉经》卷上:“闻清浄故,耳根清浄,根清浄故,耳识清浄,识清浄故,觉尘清浄,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
●《清平山堂话本·陈巡检梅岭失妻记》:“当日打发罗童回去,且得耳根清浄。”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鱼》第一折:“我出的這門來, 燕順 也離了家中,可也耳根清浄。”《水浒传》第七回:“ 智深 也乘着酒興,都到外面看時,果然緑楊樹上一個老鴉巢。衆人道:‘把梯子上去拆了,也得耳根清浄。’”

发皇 [fā huáng ěr mù]
释义: 发皇:启发。开阔视听,扩大见闻。
出处: 战国·楚·宋玉《风赋》:“发明耳目,宁体便人。” 汉·枚乘《七发》:“分决狐疑,发皇耳目。”

任目 [fèi ěr rèn mù]
释义: 废:放弃;任:信任。放弃了耳朵,信任眼睛。指不相信别人的意见,只凭信自己眼见的现象。
出处: 唐·韩愈《上考功崔虞部书》:“又叹执事者所守异于人人,废耳任目,华实不兼。”

風吹馬 [fēng chuī mǎ ěr]
释义: 比喻对别人的话无动于衷。
出处: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示例: 克非《春潮急》二五:“我嘴皮都磨起茧巴,他都当成风吹马耳。”

伏首帖 [fú shǒu tiē ěr]
释义: 伏:俯伏;帖:帖伏,顺从。低着头,耷拉着耳朵。形容卑躬屈膝非常驯服的样子。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万石不言,惟伏首贴耳而泣。”何垠注:“伏首帖耳,狗畏人貌。”

低语 [fù ěr dī yǔ]
释义: 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出处: 茅盾《幻灭》:“抱素向李克走进一步,附耳低语道……”

密谈 [fù ěr mì tán]
释义: 附:贴近。贴近别人的耳朵低声说话。形容和对方密谈要事。
出处: 茅盾《动摇》:“胡国光远远地看见王荣昌站在一家小杂货铺前和一个人附耳密谈。”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