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字典常用词典成语词典我的字典
    

败德 [bài dé rǔ xíng]
释义: 败坏道德和操守。
示例: 从古到今,人们总是唾弃那些败德辱行的人。

使命 [bù rǔ shǐ mìng]
释义: 指不辜负别人的差使。
出处: 郭沫若《洪波曲》第三章六:“寿昌大笑起来,掉头对着立群说:‘不辱使命!’”

城下之 [chéng xià zhī rǔ]
释义: 指兵临城下屈膝求和的耻辱。
出处: 梁启超《知耻学会叙》:“越惟无耻,故安于城下之辱。”

不惊 [chǒng rǔ bù jīng]
释义: 宠:宠爱。受宠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个人得失而动心。
出处: 晋·潘岳《在怀县》诗:“宠辱易不惊,恋本难为思。”
示例: 不过他经的大风大浪太多,虽未到宠辱不惊,名利皆忘的境地,却已能不动声色,淡然置之。 【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皆忘 [chǒng rǔ jiē wàng]
释义: 受宠或受辱都毫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出处: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若惊 [chǒng rǔ ruò jīng]
释义: 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出处: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含垢忍 [hán gòu rěn rǔ]
释义: 忍、含:忍受。形容忍受耻辱。
出处: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示例: 宋徽宗在位时,不可一世,而被掳后偏会含垢忍辱。 【鲁迅《南腔北调集·谚语》】

降志 [jiàng zhì rǔ shēn]
释义: 降低自己的意志,屈辱自己的身分。指与世俗同流合污。
出处: 《论语·微子》:“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
示例: 怪不得我问他做甚事,他不肯说,说怕辱没了师傅。不知你肯降志辱身,做这等事,正是为人所不能为呢! 【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四回】

进荣退 [jìn róng tuì rǔ]
释义: 以仕途的进升为光荣、降职为耻辱。

进退荣 [jìn tuì róng rǔ]
释义: 指仕途的迁升或降职,荣耀或耻辱。
出处: 唐·白居易《答户部崔侍郎书》:“虽鵩鸟集于前,枯柳生于肘,不能动其心也;而况进退荣辱之累耶?”

臣死 [jūn rǔ chén sǐ]
释义: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
出处: 《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示例: “君辱臣死”,吾被李傕所杀,乃分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

胯下之 [kuà xià zhī rǔ]
释义: 胯下:两条腿之间。从胯下爬过的耻辱。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宁死不 [níng sǐ bù rǔ]
释义: 宁愿被处死也不肯受辱。
示例: 能临危不惧,宁死不辱的人才是真正有骨气的人。

蒲鞭示 [pú biān shì rǔ]
释义: 对有过错的人用蒲做的鞭子抽打,只是为了使他感到羞耻,并不使他皮肉受苦。旧时用于宣扬官吏的所谓宽仁。
出处: 《快心编》第十回:“我若将此重棒责之,岂不是伤其肌肤,而使彼贻忧日后耶!古人有蒲鞭示辱则可矣。”

奇耻大 [qí chǐ dà rǔ]
释义: 奇:异常。极大的耻辱。
出处: 欧阳山《三家巷》一七:“我们和帝国主义结下了深仇大恨,我们忘不了那些奇耻大辱。”

屈节 [qū jié rǔ mìng]
释义: 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
出处: 《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负重 [rěn rǔ fù zhòng]
释义: 为了完成艰巨的任务,忍受暂时的屈辱。
出处: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示例: 胡仇叹道:“‘忍辱负重’。郑兄,真不可及!”

含垢 [rěn rǔ hán gòu]
释义: 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出处: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含羞 [rěn rǔ hán xiū]
释义: 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出处: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示例: 他都忍辱含羞,不敢出头,蹲在水中哩。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二回】

偷生 [rěn rǔ tōu shēng]
释义: 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

国丧师 [rǔ guó sàng shī]
释义: 指国家蒙受耻辱,军队遭到损失。
出处: 《明史·彭泽传》:“琼遂劾泽妄增金币,遗书议和,失信启衅,辱国丧师。”

国殄民 [rǔ guó tiǎn mín]
释义: 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同“辱国殃民”。

国殃民 [rǔ guó yāng mín]
释义: 使国家受辱,人民遭殃。亦作“辱国殄民”。
出处: 《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韩侂胄居相位一十四年,陷害了赵愚丞相,罢黜道学诸臣,轻开边衅,辱国殃民。”
示例: 夷人放肆,无恶不作,皆由官无血性,恬不识羞,以致辱国殃民。 【郭沫若主编《中国近代史》第一章】

门败户 [rǔ mén bài hù]
释义: 指败坏门风,使家族受到差异辱。
出处: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哥哥,俺是甚等样人家,着他辱门败户。”
示例: 留此无益,不若逐回,庶免辱门败户。 【《清平山堂话本·刎颈鸳鸯会》】

身败名 [rǔ shēn bài míng]
释义: 指自身受辱,名声败坏。
出处: 《说岳全传》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败名,是为不智。”

丧权 [sàng quán rǔ guó]
释义: 丧:丧失;辱:使受到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示例: 清政府腐败无能,与英法等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行条约。

丧师 [sàng shī rǔ guó]
释义: 军队损失,国家蒙受耻辱。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七回:“前日正被蔡京、童贯、高俅在天子面前,劾奏你的哥哥宋先锋复军杀将,丧师辱国,大肆诽谤,欲皇上加罪。”

盛衰荣 [shèng shuāi róng rǔ]
释义: 兴盛、衰败、荣耀、耻辱。指人事变化发展的各种情况。
出处: 《周易·杂卦》:“损、益,盛衰之始也。”《周易·系辞上》:“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
示例: 虽盛衰荣辱,所遇难齐,而道德文章,俱垂不朽。(明·方孝孺《文会疏》)

士可杀不可 [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释义: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出处: 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示例: 鏊谓谨曰:‘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明史·王鏊传》】

肆言詈 [sì yán lì rǔ]
释义: 肆:任意妄为,放肆。詈:骂。辱:侮辱。毫无畏惧地侮辱谩骂。

死生荣 [sǐ shēng róng rǔ]
释义: 指死亡,生存,荣耀,耻辱。

榆次之 [yú cì zhī rǔ]
释义: 用以指无故受辱之典。
出处: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
示例: 性既迟缓,与人无伤,虽出胯下之负,榆次之辱,不知贬毁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 【《后汉书·孔融传》】

知荣守 [zhī róng shǒu rǔ]
释义: 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出处: 《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知足不 [zhī zú bù rǔ]
释义: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出处: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汉书·疏广传》:“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示例: 常言:“知足不辱。”官人宜急流勇退,为山林娱老之计。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一】

主忧臣 [zhǔ yōu chén rǔ]
释义: 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
出处: 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知止不 [zhī zhǐ bù rǔ]
释义: 见“知足不辱”。

包羞忍 [bāo xiū rěn rǔ]
释义: 包:包容。形容人有忍辱含垢的大气量。
示例: 明·王廷讷《狮吼记》:“在家做小伏低,好似哑子吃了黄连在心里苦,到人前包羞忍辱。”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