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字典常用词典成语词典我的字典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 [qiān lǐ bù tóng fēng,bǎi lǐ bù tóng sú]
释义: 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阿时趋 [ē shí qū sú]
释义: 阿:迎合。迎合时尚和世俗。
出处: 恽代英《再复毕几庵书》:“故办杂志者,当研究社会心理。然此决非阿时趋俗,只以顺其势而利导之耳。”

阿世媚 [ē shì mèi sú]
释义: 指曲意迎合当时社会的陈规陋俗。
出处: 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如其《民敌》一书,谓有人宝守真理,不阿世媚俗,而不见容于人群。”

安于故,溺于旧闻 [ān yú gù sú,nì yú jiù wén]
释义: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白丁 [bái dīng sú kè]
释义: 白丁:没有功名的平民。泛指粗俗之辈。
出处: 明·无名氏《庞掠四郡》一折:“往来无白丁俗客,谈笑有上士高宾》”

伤风 [bài sú shāng fēng]
释义: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出处: 参见“败俗伤化”。
示例: 行者道:“菩萨,虽是这般故事,奈何他玷污了皇后,败俗伤风,坏伦乱法,却是该他死罪。” 【《西游记》第七一回】

伤化 [bài sú shāng huà]
释义: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出处: 《汉书·叙传下》:“侯服玉食,败俗伤化。”
示例: 王夷甫方以盛名处大位,然败俗伤化,必此人也。 【《晋书·羊祜传》】

避世绝 [bì shì jué sú]
释义: 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出处: 《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晋书·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避世离 [bì shì lí sú]
释义: 指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出处: 汉·王充《论衡·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示例: 山林之士,避世离俗以为亢者,其侏张不群,与夫贪墨佣驽之役夫,诚相去远矣。 【章炳麟《訄书·原变》】

趋新 [bì sú qū xīn]
释义: 指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
出处: 叶圣陶《未厌集·苦辛》:“‘拜年’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崇尚虚文的陋俗罢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趋新。”

砭庸针 [biān yōng zhén sú]
释义: 指救治凡庸鄙陋。砭:刺。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
出处: 清·龚炜《巢林笔谈·双忠寺碑文》:“其文足以砭庸针俗,卓识大力,一空当世作者。”

变风改 [biàn fēng yì sú]
释义: 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出处: 汉·王符《潜力夫·论三式》:“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者也,必使足惊心破胆,民乃易视。”

变风易 [biàn fēng yì sú]
释义: 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向使秦缓其刑罚,薄赋倒敛……变风易俗,化于海内,则世世必安矣。”
示例: 浩曰:“太祖用漠北淳朴之人,南人汉地,变风易俗,化洽四海,自与羲、农、舜、禹齐烈,臣岂能仰名?” 【《北史·崔浩传》】

变古易 [biàn gǔ yì sú]
释义: 改变传统的法制和习俗。
出处: 《楚辞·九辩》:“变古易俗兮世衰,今之相者兮举肥。”

变容改 [biàn róng gǎi sú]
释义: 指改变风貌习俗。
出处: 《吕氏春秋·上德》:“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

易教 [biàn sú yì jiào]
释义: 改变原有的习俗和教化。
出处: 《管子七法》:“变俗易教,不知化不可。”

不落 [bù luò sú tào]
释义: 不因袭陈旧的格式。
出处: 贺宜《<一九五八年儿童文学选>序言》:“这个作品的结构也比较新颖,不落俗套。”
示例: 我学习写评论性质的文章,给自己立了两个标准。一个是独立思考,另一个是不落俗套。 【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

不僧不 [bù sēng bù sú]
释义: 犹言不三不四,不伦不类。
出处: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时没眼色,配着个不僧不俗如醉如痴蠢物,岂不添了终身?”

不同流 [bù tóng liú sú]
释义: 流俗:流行的习俗。与世俗习气不同。形容品德高尚。
出处: 《礼记·射义》:“不从流俗。”
示例: 庄绍光见萧昊轩气宇轩昂,不同流俗,也就着实亲近。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

采风问 [cǎi fēng wèn sú]
释义: 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出处: 清·俞蛟《梦厂杂著·潮嘉风月》:“采风问俗,纪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
示例: 采风问俗周详甚,应有輶轩异代求。 【柳亚子《<盛湖竹枝词>题辞》诗之十二】

超尘拔 [chāo chén bá sú]
释义: 尘、俗:指尘世、人间;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示例: 在明天的《新川南日刊》发表出来,让全个卢州城开开眼界,知道新人物的行径是怎样的超尘拔俗能够异想天开尊重女性的。 【茅盾《虹》】

超尘出 [chāo chén chū sú]
释义: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示例: 孟明登太华山,至明星岩下,果见一人羽冠鹤氅,玉貌丹唇,飘飘然有超尘出俗之姿。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七回】

超然绝 [chāo rán jué sú]
释义: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指远过于寻常之辈。
出处: 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
示例: 《茧庵记》及《初营》、《落成》二诗,大老手笔,超然绝俗。 【宋·陆游《与姜特立书》:“】

超世拔 [chāo shì bá sú]
释义: 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同“超尘出俗”。

超世绝 [chāo shì jué sú]
释义: 指超出世俗,无人可比。
出处: 《宣和书谱·送先辈诗》:“及乘兴一寓于挥洒,自然有超世绝俗之态矣。”

绝世 [chāo sú jué shì]
释义: 指超出世俗,无人可比。
出处: 汉·赵壹《非草书》:“夫杜崔张之,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游手于斯。”

绝物 [chuò sú jué wù]
释义: 犹言超世绝俗。
出处: 清·周亮工《书影》卷五:“吾无务为逴俗绝物之行,而天下已不能不群然趋向。”

浮沉 [cóng sú fú chén]
释义: 顺着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够随着世俗或时势的变化而变化。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感。”

就简 [cóng sú jiù jiǎ]
释义: 依照通俗的做法,以求简易。
出处: 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下:“今士人有作一二十字简帖,必旋检本,模仿笔画,从俗就简。”
示例: 开始的时候,他只能从俗就简,买回一台旧电脑用。

村夫 [cūn fū sú zǐ]
释义: 指粗野鄙俗的人。
出处: 明·胡文焕《群音类先〈赛四节记·踏雪寻梅〉》:“今朝乐事古应稀,数瓯满饮,休负明时,村夫俗子,枉营营岂知滋味。”

调风变 [tiáo fēng biàn sú]
释义: 犹言移风易俗。
出处: 《南齐书·崔祖思传》:“详察朝士,有柴车蓬馆,高以殊等;雕墙华轮,卑其称谓。驰禽荒色,长违清编,嗜音酣酒,守官不徙,物识义方,且惧且劝,则调风变俗,不俟终日。”

敦风厉 [dūn fēng lì sú]
释义: 使民风纯朴敦厚。
出处: 《魏书·郭祚传》:“是以先王沿物之情,为之轨法,故八刑备于昔典,奸律炳于来制,皆所以谋其始迹,访厥成罪,敦风厉俗,永资世范者也。”

敦世厉 [dūn shì lì sú]
释义: 使民俗敦厚,世风振兴。
出处: 宋·苏轼《御试制科策》:“欲兴利除害,则无其人,欲敦世厉俗,则无其具。”

遁世绝 [dùn shì jué sú]
释义: 指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同“遁世离俗”。
出处: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能使人有孤臣孽子摈弃而不容之感,遁世绝俗之悲,泥而不滓,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

遁世离 [dùn shì lí sú]
释义: 指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出处: 《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无闷 [dùn sú wú mèn]
释义: 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同“遁世无闷”。
出处: 唐·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遁俗无闷,因时有待。”

凡夫 [fán fū sú zǐ]
释义: 泛指平庸的人。
出处: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四十三回:“吾等又不是凡夫俗子,恃强斗勇,皆非仙体。”
示例: 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儿。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九回】

凡桃 [fán táo sú lǐ]
释义: 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
出处: 明·王冕《题墨梅图》:“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贩夫 [fàn fū sú zǐ]
释义: 贩夫:指贩卖货物的小商人。泛指商贩等下层平民。
出处: 明·顾大典《青衫记·茶客娶兴》:“况且刘员外是个为客的人,贩夫俗子,教我怎生伴着他。”

飞遁离 [fēi dùn lí sú]
释义: 飞遁:指隐退。指隐退而远离尘俗。
出处: 三国·魏·曹植《七启》:“隐居大荒之庭,飞遁离俗。”
示例: 我羡慕那种飞遁离俗的隐居生活。

诽誉在 [fěi yù zài sú]
释义: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出处: 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故趋舍同,诽誉在俗;意行钧,穷达在时。”

忿世嫉 [fèn shì jí sú]
释义: 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同“愤世嫉俗”。
出处: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自尊至者,不平恒继之,忿世嫉俗,发为巨震,与对跖之徒争衡。”

愤时疾 [fèn shí jí sú]
释义: 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同“愤世嫉俗”。
出处: 《明史·姜士昌传》:“居恒愤时疾俗,欲以身挽之。”
示例: 望溪同时友戴潜虚先生……愤时疾俗之作尤多。 【清·方宗诚《〈桐城文录〉序》】

愤世疾 [fèn shì jí sú]
释义: 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同“愤世嫉俗”。
出处: 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

愤世嫉 [fèn shì jí sú]
释义: 愤:憎恶,痛恨;嫉:仇恨,痛恨;世、俗: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正义感的人对黑暗的现实社会和不合理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
出处: 唐·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示例: 不见面就罢,一见面就是愤世嫉俗地破口大骂,要不就是针针见血地讽刺不休。 【欧阳山《苦斗》四八】

人情 [fēng sú rén qíng]
释义: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出处: 唐·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
示例: 她问他关于日本的风俗人情。 【巴金《雾》】

之讥 [fù sú zhī jī]
释义: 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同“负俗之累”。

之累 [fù sú zhī lèi]
释义: 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

迁风 [gǎi sú qiān fēng]
释义: 迁:改。改变风俗习气。
出处: 《梁书·何胤传》:“兼以世道浇暮,争诈繁起,改俗迁风,良有未易。”

高世骇 [gāo shì hài sú]
释义: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革风易 [gé fēng yì sú]
释义: 改变风气和习俗。
示例: 我们要革风易俗,形成讲科学的好风气。

观风察 [guān fēng chá sú]
释义: 指观察国风民俗。
出处: 唐·刘知幾《史通·载文》:“其理谠而切,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

诡雅异 [guǐ yǎ yì sú]
释义: 和雅正相背,与常俗相违。谓异端邪说。
出处: 章炳麟《与人论文书》:“使奇耦之言,文章之议,日竞于世,失其所以■(木敬),而诡雅异俗者据之,斯亦非足下之所惧邪!”

哗世动 [huá shì dòng sú]
释义: 用浮夸的言行去惊动世俗之人。

化民成 [huà mín chéng sú]
释义: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

化民易 [huà mín yì sú]
释义: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毁风败 [huǐ fēng bài sú]
释义: 败坏良好的风俗。同“伤风败俗”。
出处: 《晋书·刘毅传》:“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

和光 [hún sú hé guāng]
释义: 浑俗:与世俗混同;和光:混合所有光彩。比喻不露锋芒,与世无争。也比喻无能,不中用。
出处: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俺先人甚的是浑俗和光,真一味风清月朗。”
示例: 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二回】

和光 [hùn sú hé guāng]
释义: 同于尘俗,不露锋芒。指不求特异,与世无争。

积习成 [jī xí chéng sú]
释义: 一种做法反复多次实施就成了习俗。
出处: 晋·申绍《上疏陈时务》:“宰相侯王,迭以侈丽相尚,风靡之化,积习成俗,卧薪之谕,未足甚焉。”

激贪厉 [jī tān lì sú]
释义: 指抑制贪婪之风,劝勉良好的世俗。

简傲绝 [jiǎn ào jué sú]
释义: 指高傲而超越世俗。
出处: 清·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三:“亡友文小勇有句云:‘人谁从问字,风不可开门。’于江西宗派体中自居胜地,而其荒凉寒苦之状,简傲绝俗之致,亦概可见矣。”

降心顺 [jiàng xīn shùn sú]
释义: 降低心志,随顺流俗。

矫国革 [jiǎo guó gé sú]
释义: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
出处: 《战国策·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矫国更 [jiǎo guó gēng sú]
释义: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同“矫国革俗”。
出处: 《战国策·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作“矫国更俗”。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矫世变 [jiǎo shì biàn sú]
释义: 指纠正和改变不良的世风民俗。
出处: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矫世厉 [jiǎo shì lì sú]
释义: 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同“矫世励俗”。
出处: 明·唐顺之《莆田林氏先墓表》:“矫世厉俗、捐私奉公、崭崖狷洁之行,可以无谴诃憎疾于鬼神,然或不免谴诃憎疾于人。”

矫世励 [jiǎo shì lì sú]
释义: 矫世:纠正世风。励:鼓励。改变颓废的世风,鼓励淳厚的民俗。

浇风薄 [jiāo fēng bó sú]
释义: 指社会风气轻浮庸俗。
出处: 唐陈黯《辩谋》:“得之则逸身丰家,不得则嫉时怨命,噫,此真浇风薄俗者之心也。”

惊世骇 [jīng shì hài sú]
释义: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
出处: 宋·朱熹《答陈抑之》:“勤劳半世,汩没于章句训诂之间,黾勉于规矩绳约之内,卒无高奇深眇之见可以惊世而骇俗。”
示例: 这超越自我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度,这是大自然有意作出的惊世骇俗之举吗? 【薛尔康《北国秋叶》】

惊世绝 [jīng shì jué sú]
释义: 指卓绝特异,使世人震动。

惊世震 [jīng shì zhèn sú]
释义: 世、俗:指一般人。使一般人感到惊骇。同“惊世骇俗”。

惊愚骇 [jīng yú hài sú]
释义: 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惊。

救时厉 [jiù shí lì sú]
释义: 匡救时弊,纠正风气。

守常 [jū sú shǒu cháng]
释义: 指受世俗平庸见解的束缚。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论仙》:“而浅识之徒,拘俗守常,咸曰世间不见仙人,便云天下必有此事。”

绝国殊 [jué guó shū sú]
释义: 绝国:异国。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身在异国不同风俗的地方。

抗尘走 [kàng chén zǒu sú]
释义: 抗:举,引伸为表现;尘:尘世;走:跑;俗:世俗。形容为了名利,到处奔走钻营。
出处: 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而制裂茶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示例: 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之状。 【宋·赵佶《宣和画谱》卷十】

匡谬正 [kuāng miù zhèng sú]
释义: 纠正错误,矫正陋习。
出处: 唐·颜师古有《匡谬正俗》八卷。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嗟呼!后人之于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因其一节之长,遗其全体之短,习非胜是,好恶不公,有起而匡谬正俗者,辄谓伤忠厚焉。”

匡时济 [kuāng shí jì sú]
释义: 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出处: 唐·元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一道》:“故禹拜昌言而嘉猷罔伏,汉征极谏而文学稍进,匡时济俗,罔不率繇。”

济时 [kuāng sú jì shí]
释义: 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出处: 《宋书·明帝纪》:“王公卿尹,群僚庶官,其有嘉谋直献,匡俗济时,咸切事陈奏,无或依隐。”

离世绝 [lí shì jué sú]
释义: 犹言离世异俗。指超脱世俗。
出处: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伯夷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可谓离世绝俗矣。”
示例: 且北方之人,不为离世绝俗之举,而日周旋于君臣父子夫妇之间。 【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

离世异 [lí shì yì sú]
释义: 指超脱世俗。
出处: 《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示例: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 【宋·王安石《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流风余 [liú fēng yú sú]
释义: 指遗留的风气、习俗。

民淳 [mín chún sú hòu]
释义: 民风质朴敦厚。

悯时病 [mǐn shí bìng sú]
释义: 指忧虑时俗。
出处: 宋·曾巩《答李讼书》:“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示例: 如仆辈虽念此痛痒相关,不能无悯时病俗之意。 【明·唐顺之《答冯午山提学书》】

迁风移 [qiān fēng yí sú]
释义: 犹言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轻举绝 [qīng jǔ jué sú]
释义: 犹言避世隐居。

染风习 [rǎn fēng xí sú]
释义: 指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
出处: 《云笈七签》卷五六:“五气者,随命成性,逐物意移,染风习俗,所以变化无穷,不惟万数。”

入邦问 [rù bāng wèn sú]
释义: 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同“入国问俗”。

入国问 [rù guó wèn sú]
释义: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出处: 《礼记·曲礼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入境问 [rù jìng wèn sú]
释义: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及风俗习惯,以免违犯。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示例: 受命抚躬,已自知于不称;入境问俗,又复过于所期。 【宋·苏轼《密州谢上表》】

入乡随 [rù xiāng suí sú]
释义: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
出处: 《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
示例: 庞贝古城潜藏得过于轰轰烈烈,中国人温文尔雅,连自然力也入乡随俗,一层层地慢慢来。 【余秋雨《文化苦旅·五城记》】

入乡问 [rù xiāng wèn sú]
释义: 进入一个地方,先要问清那里的习俗,以求适应当地的情况。

伤风败 [shāng fēng bài sú]
释义: 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出处: 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示例: 纣王以为妲己好意,岂知内藏伤风败俗之情,大坏纲常礼义之防。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九回】

伤化败 [shāng huà bài sú]
释义: 指败坏教化和风俗。
出处: 《汉书·货殖传》:“又况掘冢搏掩,犯奸成富,曲叔、稽发、雍乐成之徒,犹夏齿列,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
示例: 若有深奸巨猾,伤化败俗,悖乱人伦,不忠不孝,故为背道者,杀一利百,以清王化,重刑可也。 【《周书·苏绰传》】

伤教败 [shāng jiào bài sú]
释义: 指败坏教化和风俗。同“伤化败俗”。
出处: 明·马中锡《罪言》:“今诸小道家浅陋无理,葬得善地,虽杀人巨盗,亦可获福;课得美占,虽弑父与君,亦无大害。伤教败俗,莫过于此。”

时移 [shí yí sú yì]
释义: 移:变动;易:改换。时代变了,社会风气也变了。
出处: 《淮南子·齐俗训》:“时移则俗易。”汉·刘向《说苑·杂言》:“今夫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

世扰 [shì rǎo sú luàn]
释义: 社会骚乱,风气败坏。
出处: 汉·王充《论衡·治期》:“世扰俗乱,灾害不绝,遂以破国亡身灭嗣。”

之见 [shì sú zhī jiàn]
释义: 世人的庸俗见解。
示例: 你不要以世俗之见衡量穷人,以为他们一点骨气也没有。

随时 [shì sú suí shí]
释义: 犹言顺应时俗。

立化 [shù sú lì huà]
释义: 树立风俗教化。

顺时随 [shùn shí suí sú]
释义: 顺应时势,随从习俗。

不可耐 [sú bù kě nài]
释义: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不可医 [sú bù kě yī]
释义: 俗气已深,不可救药。
出处: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下文字 [sú xià wén zì]
释义: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谚口碑 [sú yàn kǒu bēi]
释义: 俗:通俗。谚:谚语。口碑:指流传的口头俗语。广泛流传的通俗的谚语和俗语。

沉浮 [suí sú chén fú]
释义: 顺随世俗,没有己见。
出处: 《晋书·文苑传·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随俗沉浮,为时豪所抑。”

浮沉 [suí sú fú chén]
释义: 自己没有一定的想法,随着潮流走。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随乡入 [suí xiāng rù sú]
释义: 到一个地方就按照这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生活。也比喻到什么地方都能适应。同“随乡入乡”。

违时绝 [wéi shí jué sú]
释义: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
出处: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违世乖 [wéi shì guāi sú]
释义: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同“违时绝俗”。

违世绝 [wéi shì jué sú]
释义: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同“违时绝俗”。

违世异 [wéi shì yì sú]
释义: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同“违时绝俗”。

违乡负 [wéi xiāng fù sú]
释义: 离别家乡,违背世俗。

未能免 [wèi néng miǎn sú]
释义: 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示例: 倘使揭穿了这谜底,便是所谓“杀风景”,也就是俗人,而且带累了雅人,使他雅不下去,“未能免俗”了。 【鲁迅《论俗人应避雅人》】

物殷 [wù yīn sú fù]
释义: 物产丰盛,风俗淳厚。

移性 [xí sú yí xìng]
释义: 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习性。
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汨常移质,习俗移性。”

习以成 [xí yǐ chéng sú]
释义: 俗:习惯。长期以来就是这样做,成了习俗。
出处: 《魏书·高允传》:“虽条旨久颁,而俗不革变。将由居上者未能悛改,为下者习以成俗,教化陵迟,一至于斯。”

相沿成 [xiāng yán chéng sú]
释义: 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

共赏 [yǎ sú gòng shǎng]
释义: 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
出处: 明·孙人儒《东郭记·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示例: 这些虽好,不合老太太的意;不如做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回】

扬清厉 [yáng qīng lì sú]
释义: 发扬清操,激励世俗。

一表非 [yī biǎo fēi sú]
释义: 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出处: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他生在无忧愁太平时务,空生得貌堂堂一表非俗。”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过。”
示例: 李蒙见仲翔一表非俗;又且当朝宰相之侄,亲口嘱托,怎敢推委。(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八卷)

一民同 [yī mín tóng sú]
释义: 指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出处: 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移风改 [yí fēng gǎi sú]
释义: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出处: 《宋书·乐志一》:“移风改俗,致和乐之极。”
示例: 公闲邪纳正,移风改俗。 【《南史·宋纪上·武帝》】

移风革 [yí fēng gé sú]
释义: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出处: 《魏书·高闾传》:“移风革俗,天保载定。”
示例: 故威行于下则坏法犯贵之风移矣,礼适其中则破产伤生之俗革矣,移风革俗其在兹乎! 【唐·白居易《策林四·禁厚葬》】

移风平 [yí fēng píng sú]
释义: 转变风气,改变习俗。
出处: 《吕氏春秋·侈乐》:“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

移风易 [yí fēng yì sú]
释义: 移:改变;易:变换。改变旧的风俗习惯。
出处: 《荀子·乐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示例: 我们要移风易俗,形成讲科学的好风气。

移风振 [yí fēng zhèn sú]
释义: 改变风气,振兴习俗。
出处: 《新唐书·刘祥道传》:“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移风振俗,乌可得乎?”

遗风旧 [yí fēng jiù sú]
释义: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出处: 元·揭傒斯《彭州学记》:“土著之姓十亡七八,五方之俗更为宾主,治者狃闻习见,以遗风旧俗为可鄙,前言往行为可鄙。”

遗风余 [yí fēng yú sú]
释义: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出处: 汉·贾谊《治安策》:“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

遗世拔 [yí shì bá sú]
释义: 超脱世俗。同“遗世越俗”。
出处: 明·张居正《与司成马孟河书》:“夫遗世拔俗者,逸民之所操;明道济物者,大贤之宏量也。”

遗世绝 [yí shì jué sú]
释义: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出处: 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遗世越 [yí shì yuè sú]
释义: 指超脱世俗。
出处: 三国·魏·曹植《七启》:“亦将有才人妙妓,遗世越俗,扬《北里》之流声,绍《阳阿》之妙曲。”

绝尘 [yí sú jué chén]
释义: 指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
出处: 清·戴名世《和陶诗》序:“其后苏文忠谪居海外,流离患难之际,深惩世网慨然有遗俗绝尘之志。”

移风 [yì sú yí fēng]
释义: 改变习俗,转移风气。

庸耳 [yōng ěr sú mù]
释义: 指学识浅薄的人。

约定 [yuè dìng sú chéng]
释义: 指事物的名称或社会习惯往往是由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社会实践而确定或形成的。
出处: 《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贞不绝 [zhēn bù jué sú]
释义: 谓品性高洁而不与世俗隔绝。
出处: 《后汉书·郭太传》:“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示例: 贞不绝俗,以忘机为心。 【唐独孤及《唐故河南府法曹参军张公墓表》】

贞高绝 [zhēn gāo jué sú]
释义: 高尚坚贞的节操超出普通人。

习非成 [xí fēi chéng sú]
释义: 谓习惯于不好的东西而成风尚。

移人 [xí sú yí rén]
释义: 本作“习俗移性”。谓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风移 [fēng yí sú biàn]
释义: 同“风移俗易”。

风移 [fēng yí sú gǎi]
释义: 同“风移俗易”。

风移 [fēng yí sú yì]
释义: 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相习成 [xiāng xí chéng sú]
释义: 见“相习成风”。

安居乐 [ān jū lè sú]
释义: 居住舒适安逸,习俗称心乐意。
出处: 《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至老死不相往来。”

元轻 [bái sú yuán qīng]
释义: 白:指白居易;元:指元稹。泛指文笔粗俗浅近,轻浮靡丽。
出处: 宋·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 [bǎi lǐ bù tóng fēng,qiān lǐ bù tóng sú]
释义: 形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出处: 《晏子春秋•问上》:“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

卑论侪 [bēi lùn chái sú]
释义: 侪俗:指俗人之流。降低言论的格调、情趣以混同于一般俗人。指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迁就流俗。
出处: 《史记•游侠列传》:“今拘学或抱咫尺之义,久孤于世,岂若卑论侪俗,与世沉浮而取荣名哉。”

凡胎 [fán tāi sú gǔ]
释义: 指人世间普通、平庸的人。
出处: 元·无名氏《村乐堂》第一折:“我和这等愚眉肉眼难相瞅,凡胎浊骨难相守。”
示例: 明·无名氏《蕉帕记》第三出:向来偏觅多人,皆系凡胎俗骨,无可下手。

愤时嫉 [fèn shí jí sú]
释义: 愤:愤恨,不满;嫉:憎恶,仇恨;俗:世俗。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出处: 清·朱彝尊《王礼部诗序》:“十余年来,所交之士皆幽忧失志之士,诵其歌诗,往往愤时嫉俗,多离骚变雅之体。”

人情 [fēnɡ sú rén qínɡ]
释义: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出处: 唐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三十年来王师攻击利与不利其所来由,明白如彩画,一一可以目覩。”
示例: 巴金《雾》四:“她问他关于日本的风俗人情。”

俯仰随 [fǔ yǎng suí sú]
释义: 俯仰:低头,抬头,指一举一动。举止言谈随和着社会的风俗习惯。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示例: 茅盾《追求》二:大可俯仰随俗,不事纷更。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