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字典常用词典成语词典我的字典
    

蝮蛇螫手,壮解腕 [fù shé shì shǒu,zhuàng shì jiě wàn]
释义: 手腕被腹蛇咬伤,便立即截断,以免毒液延及全身,危及生命。比喻事到紧要关头,必须下决心当机立断。也比喻牺牲局部,照顾全局。
出处: 《三国志·魏书·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螯手,壮士解其腕。”
示例: 蝮蛇螫手,壮士解腕,英雄作事不顾小名小义,今贪能容之虚名,受诛夷之实祸,还恐噬脐无及。(《隋唐演义》第四十六回)

解腕 [zhuàng shì jiě wàn]
释义: 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
出处: 《三国志·魏志·陈泰传》:“古人有言:‘蝮蛇螫手,壮士解腕。’”

爱人好 [ài rén hào shì]
释义: 爱护、重视人才。
出处: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圣姿硕茂,神武在躬,仁覆积德,爱人好士,是以四方归心焉。”

傲贤慢 [ào xián màn shì]
释义: 贤:有才德的人;士:读书人和有才干的人。用傲慢的态度对待有德有才的人。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

白屋之 [bái wū zhī shì]
释义: 指贫寒的士人。
出处: 汉·王充《论衡·语增》:“周公执贽下白屋之士。”
示例: 是所工也多,故传书甚少;其转徙也艰,故受毁甚易;其为费也不资,故白屋之士不能得书者甚众。 【严复《论八股存亡之关系》】

白衣秀 [bái yī xiù shì]
释义: 指未曾获得功名的书生。
出处: 元·马致远《岳阳楼》第二折:“至如吕岩,当初是个白衣秀士、未遇书生,上朝求官。”

饱学之 [bǎo xué zhī shì]
释义: 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公等皆饱学之士,登此高台,可不进佳章以纪一时胜事乎?”
示例: 那位老先生也许是个饱学之士,一笔字也写得挺好。 【张天冀《新生》】

买驴 [bó shì mǎi lǘ]
释义: 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邺下谚曰: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

不栉进 [bù zhì jìn shì]
释义: 栉:梳头。不绾髻插簪的进士。旧指有文采的女人。
出处: 唐·刘讷言《谐喙录·不栉进士》:“关图有妹能文,每语人曰:‘有一进士,所恨不栉耳。’”

练兵 [cái shì liàn bīng]
释义: 犹言勇士精兵。
出处: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问》:“击此者,必将三分我兵,练我死士,二者延阵张翼,一者材士练兵,期其中极。”

通人 [dá shì tōng rén]
释义: 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
出处: 宋·陆游《雍煕请机老疏》:“伏望尊官长者,达士通人,共燃续慧命灯,不惜判虚空笔,起难遭想,结果胜缘。”

斗方名 [dǒu fāng míng shì]
释义: 斗方:一二尺见方的诗幅或书画页;名士:知名而未出仕的人。好在斗方上写诗或作画以标榜的“名士”。旧指冒充风雅的人。
出处: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那一班斗方名士,结识了两个报馆主笔,天天弄些诗去登报,要借此博个诗翁的名色。”

斗酒学 [dǒu jiǔ xué shì]
释义: 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出处: 《新唐书·王绩传》:“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端人正 [duān rén zhèng shì]
释义: 指端庄正直的人。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80卷:“他好放肆,见端人正士以礼自持,却恐他来检点。”
示例: 盖亦替‘天朝’扫除端人正士,使更易于长驱而入者。 【鲁迅《书信集·指杨霁云》】

二桃杀三 [èr táo shā sān shì]
释义: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出处: 《宴子春秋·谏下二十四》
示例: 二桃杀三士,讵假剑如霜。 【唐·李白《惧谗》诗】

法家拂 [fǎ jiā bì shì]
释义: 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
出处: 《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高人雅 [gāo rén yǎ shì]
释义: 高人:志趣、行为高尚的人,多指隐士;雅:风雅,儒雅。志行高尚、风格儒雅的人。

高人逸 [gāo rén yì shì]
释义: 逸:隐逸。指人品清高脱俗,不贪慕虚名利禄的人。
出处: 宋·陆九渊《黄氏墓志铭》:“梁君去年尝游庐阜,其谈山水之胜,诵高人逸士之文。”
示例: 高人逸士之流风余韵,可以廉顽而立懦者。 【清·方宗诚《<古文简要>序》】

高斋学 [gāo zhāi xué shì]
释义: 南朝梁庾肩吾等十人的别号。

躬先 [gōng xiān shì zú]
释义: 犹身先士卒。现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出处: 唐·张说《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誓将首冒锋刀,躬先士卒,上假神兵之威,下定鬼方之罪。”

无双 [guó shì wú shuāng]
释义: 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示例: 似臣呵,常人有数;论此人,国士无双。 【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四折】

鹤鸣之 [hè míng zhī shì]
释义: 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
出处: 《周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示例: 惟陛下慎经典之诫,图变复之道。斥远佞巧之臣,速征鹤鸣之士。 【《后汉书·杨赐传》】

绩学之 [jì xué zhī shì]
释义: 指学问渊博的人;学者。
出处: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阳博议下》:“古今绩学之士,磨弗以勤政者。”
示例: 绩学之士,读书必有札记,以记所得著所疑。 【徐特立《国文教授之研究》第一章】

嫉贤傲 [jí xián ào shì]
释义: 嫉妒和轻慢有才德的人。

金闺国 [jīn guī guó shì]
释义: 指朝廷的杰出才士。
出处: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二六○:“勉求玉体长生诀,留报金闺国士知。”
示例: 金闺国士知多少,寂寞鱼龙江海秋。 【高旭《自题花前说剑图》诗】

解甲休 [jiě jiǎ xiū shì]
释义: 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指不再战斗。

敬贤礼 [jìng xián lǐ shì]
释义: 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出处: 《晋书·张轨传》:“实子安逊,学尚明察,敬贤爱士,以秀才为郎中。”
示例: 玄德公纳谏如流,敬贤礼士。 【明·无名氏《庞掠四郡》第四折】

敬贤下 [jìng xián xià shì]
释义: 尊敬贤者,屈身交接士人。旧时谓封建帝王或官员重视人才。

敬贤重 [jìng xián zhòng shì]
释义: 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同“敬贤爱士”。

敬贤爱 [jìng xián ài shì]
释义: 尊重和爱护有才德的人。

狷介之 [juàn jiě zhī shì]
释义: 狷介:孤僻高傲,洁身自好。指孤僻高傲,不肯同流合污之人。
出处: 《晋书·向秀传》:“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

开科取 [kāi kē qǔ shì]
释义: 科:科举考试。指旧举行科举考试以选取优异的士人。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你只想朝廷开科取士,为国求贤,这是何等大典。”

礼贤下 [lǐ xián xià shì]
释义: 对有才有德的人以礼相待,对一般有才能的人不计自己的身分去结交。
出处: 《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新唐书·李勉传》:“其在朝廷,鲠亮廉介,这宗臣表,礼贤下士有始终,尝引李巡、张参在幕府。”
示例: 我今天看见了一位礼贤下士的大人先生,在今世只怕是要算绝少的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回】

暮年,壮心不已 [liè shì mù nián,zhuàng xīn bù yǐ]
释义: 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已:停止,衰减。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出处: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徇名 [liè shì xùn míng]
释义: 忠贞义烈之士为保全名誉而献出生命。

绿林豪 [lù lín háo shì]
释义: 指绿林中本领出众的人物。
出处: 陶成章《浙案纪略》上卷第四章第二节:“其同乡许振鹏……去之宁波,由王金发介绍,因得入大岚山,连结绿林豪士。”

风流 [míng shì fēng liú]
释义: 名士:指恃才放达不拘小节的人。名士的风度和习气。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出处: 《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这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示例: 好好!咱们名士风流,下该洒脱些才是。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一回】

南郭处 [nán guō chǔ shì]
释义: 比喻无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的人。同“滥竽充数”。
出处: 《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招贤 [nà shì zhāo xián]
释义: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示例: 贤士有如此博学广文,高才大德,见如今圣人纳士招贤,何不进取功名。 【明·无名氏《薛苞认母》第四折】

千夫诺诺,不如一谔谔 [qiān fū nuò nuò,bù rú yī shì è è]
释义: 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同“千人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出处: 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韩城田益,字迁之。黄庭坚以谓不足以配名,更之曰友直……何独取诸此?某曰:夫直者,刚者之长也。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千里餽粮,有饥色 [qiān lǐ kuì liáng,shì yǒu jī sè]
释义: 指远粮不解近饥。

千人诺诺,不如一谔谔 [qiān rén nuò nuò,bù rú yī shì è è]
释义: 指众多唯唯诺诺之人,不如一名诤谏之士可贵。
出处: 《史记·商君列传》:“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谦恭下 [qiān gōng xià shì]
释义: 旧时指达官贵人对地位不高但有才德的人谦虚而有礼貌。
出处: 《汉书·韦玄成传》:“少好学,修父业,尤谦逊下士。”
示例: 他亲自送至车旁,亲自代关车门,行一深鞠躬礼而别,颇能谦恭下士。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流亡》】

谦躬下 [qiān gōng xià shì]
释义: 犹言谦恭下士。谦虚恭敬地对待地位比自己低的士人。
出处: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四一章:“听说李闯王谦躬下士,对读书人十分珍重。”

青藜学 [qīng lí xué shì]
释义: 指博学之士。
出处: 《三辅黄图·阁》:“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直青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父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授《五行洪范》之文。至曙而来,请问姓名,云:我是太乙之精,天帝闻卯金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
示例: 尔昔为青藜学士,今为白头老监,岂非馆阁之嘉话,朝廷之盛举欤! 【宋·刘克庄《徐复除秘书少监制》】

青钱学 [qīng qián xué shì]
释义: 以之誉称才学之士。
出处: 《新唐书·张荐传》:“员外郎员半千数为公卿称‘鷟(张鷟)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时号鷟‘青钱学士’。”
示例: 青钱学士妙文章,便合含毫侍帝旁。 【宋·刘子翚《有怀·张巨山》诗】

轻财好 [qīng cái hǎo shì]
释义: 指轻视钱财,重视士人。同“轻财重士”。

轻财敬 [qīng cái jìng shì]
释义: 指轻视钱财,重视士人。同“轻财重士”。

轻财重 [qīng cái zhòng shì]
释义: 指轻视钱财,重视士人。

求贤下 [qiú xián xià shì]
释义: 访求贤士且礼遇之。

仁人义 [rén rén yì shì]
释义: 有德行并信守节义的人。
出处: 明·方孝孺《云敝赞》:“古之仁人义士,视刀锯如饮食。”
示例: 然而我们从古典里,听熟了仁人义士,来解倒悬的胡说了。 【鲁迅《花边文学·倒提》】

仁人志 [rén rén zhì shì]
释义: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示例: 大批仁人志士,满腔悲愤,万种辛酸,想有所为而不能为,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骚人墨 [sāo rén mò shì]
释义: 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骚人雅 [sāo rén yǎ shì]
释义: 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同“骚人墨客”。

身先 [shēn xiān shì zhòng]
释义: 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同“身先士卒”。

身先 [shēn xiān shì zú]
释义: 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出处: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资治通鉴·隋纪炀帝大业九年》:“玄感每战,身先士卒,所向摧陷。”
示例: 披坚执锐,临难不顾,身先士卒。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

饱马腾 [shì bǎo mǎ téng]
释义: 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出处: 唐·韩愈《平淮西碑》:“士饱而歌,马腾于槽。”

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shì bié sān rì,dāng guā mù xiāng dài]
释义: 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出处: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示例: (蔡元培)对于鲁迅始终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 【郭沫若《鲁迅与王国维》】

别三日,刮目相待 [shì bié sān rì,guā mù xiāng dài]
释义: 指别人已有进步,当另眼相看。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宋·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可杀不可辱 [shì kě shā bù kě rǔ]
释义: 指士子宁可死,也不愿受污辱。
出处: 语出《礼记·儒行》:“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示例: 鏊谓谨曰:‘士可杀不可辱。今辱且杀之,吾尚何颜居此。’ 【《明史·王鏊传》】

农工商 [shì nóng gōng shāng]
释义: 古代所谓四民,指读书的、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
出处: 《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淮南子·齐俗训》:“是以人不兼官, 官不兼事,士农工商,乡别州异,是故农与农言力,士与士言行,工与工言巧, 商与商言数。”
示例: 下面密密层层,有亿万人来来往往,都想争夺此物。细细看去,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一不有。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九回】

死知己 [shì sǐ zhī jǐ]
释义: 士:有才识的人。为了报答知己,不惜牺牲生命。亦作“士为知己者死”。

为知己者死 [shì wèi zhī jǐ zhě sǐ]
释义: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人献身。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瘦羊博 [shòu yáng bó shì]
释义: 指能克己让人的人。
出处: 《后汉书甄宇传》:“建武中,[甄宇]为州从事,征拜博士。”李贤注引《东观汉记》:“建武中每腊,诏书赐博士一羊。羊有大小肥瘦。时博士祭酒议,欲杀羊分肉,……宇因先自取其最瘦者,由是不复有争讼。”
示例: 多少长安苦吟客,瘦羊博士擅风流。 【清王士禛《渔洋诗话》卷上】

通儒达 [tōng rú dá shì]
释义: 指知识渊博、明智达理的学者。

文房四 [wén fáng sì shì]
释义: 俗指笔、墨、纸、砚。同“文房四宝”。
出处: 宋·陆游《闲居无客所与度日笔砚纸墨而已戏作长句》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

文人墨 [wén rén mò shì]
释义: 泛指文人、文士。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百回:“那知百花仙子忽然命他把那泣红亭的碑记付给文人墨士去做稗官野史;他捧了这碑记日日寻访,何能凑巧?”
示例: 一来使情人见了,也好当面招魂,二来使文人墨士闻之,也好做几首诗文,留个不朽! 【清·李渔《比目鱼》第七回】

文人学 [wén rén xué shì]
释义: 泛指文人、文士。

熊罴之 [xióng pí zhī shì]
释义: 比喻勇士。

雅人韵 [yǎ rén yùn shì]
释义: 高雅而有风致的文人。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科诨》:“文字佳,情节佳,而科诨不佳,非特俗人怕看,即雅人韵士,亦有瞌睡之时。”又《声容·治服》:“若果如是,则亦艳妆村妇而已矣,乌足动雅人韵士之心哉。”

岩穴之 [yán xué zhī shì]
释义: 指隐士。古时隐士多山居,故称。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其君见好岩穴之士,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
示例: 圣祖皇帝诏求岩穴之士,九卿公举九人。 【清方苞《张朴村墓志铭》】

养贤纳 [yǎng xián nà shì]
释义: 招养收容有才德的人。

一介之 [yī jiè zhī shì]
释义: 一个微末的士人。指忠心正直的人。
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示例: 自湖南军兴,一介之士,长官倒屣。 【清·王闿运《长沙攸县庆都龙君行状》】

一目之 [yī mù zhī shì]
释义: 指见解片面,不能看到事物整体的人。
出处: 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志雅堂杂抄》:“此书成于元代,道学之风甚盛,而能为是言,此是非之公也。近世一目之士,动以诋斥宋儒为莫逭之罪,亦愚甚矣。”

有识之 [yǒu shí zhī shì]
释义: 具有才能和远见卓识的人。
出处: 汉·刘向《说苑·善说》:“天下有识之士,无不为足下寒心酸鼻者,千秋万岁之后,庙堂必不血食矣。”
示例: 有识之士皆谓陛下厌闻人言,意轻边事,其兆见于此矣。 【宋·苏轼《朝辞赴定州状》】

有志之 [yǒu zhì zhī shì]
释义: 士:对人的尊称。指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出处: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惟其生于后世,学绝道丧,异端邪说充塞弥满,遂使有志之士罹此患害,乃与世间凡庸恣情纵欲之人均其陷溺,此岂非以学术杀天下哉。”
示例: 此洪君是广东有志之士,与弟莫逆交,都不用客气。 【清·黄小配《洪秀全演义》第五回】

招贤纳 [zhāo xián nà shì]
释义: 招:招收;贤:有德有才的人;纳:接受;士:指读书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
出处: 《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示例: 这里有个招贤纳士好汉柴大官人。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回】

折节待 [zhé jié dài shì]
释义: 指屈己待人。
出处: 《周书·邵广传》:“时晋公护诸子及广弟杞国公亮等,服玩侈靡,逾越制度,广独率由礼则,又折节待士,朝野以是称焉。”

折节下 [zhé jié xià shì]
释义: 折节:屈己下人。屈己下人,尊重有见识有能力的人。
出处: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

知人下 [zhī rén xià shì]
释义: 知:识别。下士:屈己尊人。能识别人才并礼贤下士。

仁人 [zhì shì rén rén]
释义: 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
出处: 《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众人国 [zhòng rén guó shì]
释义: 众人:普通人;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指一般人和国中杰出的人才。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示例: 岂不闻豫让“众人国士”之论乎?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

断腕 [zhuàng shì duàn wàn]
释义: 指勇士手腕被蝮蛇咬伤,就立即截断,以免毒性扩散全身。比喻作事要当机立断,不可迟疑、姑息。
出处: 唐·窦皐《述书赋下》:“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

椎牛飨 [chuí niú xiǎng shì]
释义: 椎牛:杀牛;飨士:犒劳军士。指慰劳作战的官兵。
出处: 《后汉书·吴汉传》:“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伤而起,椎牛飨士……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
示例: 如今西凉平定,军中旧例,合该椎牛飨士,做出庆赏的筵席。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四折】

筑台募 [zhù tái mù shì]
释义: 燕昭王厚礼招贤,筑宫师事郭隗,而贤士归之。事见《战国策·燕策一》。后因以“筑台募士”为招贤之典。

爱才好 [ài cái hào shì]
释义: 爱护、看重人才。
出处: 《晋书•殷仲文传》:“刘毅爱才好士,深相礼接,临当之郡。”
示例: 平原君爱才好士,门客很多。

二桃三 [èr táo sān shì]
释义: 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示例: 潘飞声《秋感》诗:迟暮仍为《梁甫吟》,二桃三士费沉吟。

方外之 [fāng wài zhī shì]
释义: 方外:世外。原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
出处: 《庄子•大宗师》:“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

方正之 [fāng zhèng zhī shì]
释义: 方正:品行端正。品行端正不阿的读书人。
出处: 《汉书•晁错传》:“言行若此,可谓方正之士。”

方闻之 [fāng wén zhī sh]
释义: 有道而博闻的人。
出处: 《汉书•武帝纪》:“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