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字典常用词典成语词典我的字典
    

不用 [bèi ér bù yòng]
释义: 准备好了,以备急用,眼下暂存不用。
出处: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虽说备而不用,到得那时候,听凭兵丁造一句谣言,开上几排枪,那人可就死了不少。”
示例: 凡是零星物件,本地买不出,一定要用,或是备而不用的,也都齐全。(清·颐琐《黄绣球》第十七回)

不期 [bù qī ér rán]
释义: 期:希望;然:如此。不希望这样,而竟然这样。表示出乎意外。
出处: 宋·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盖磁石取铁,以气相合,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示例: 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不期而然。(清·吴研人《糊涂世界·序》)

不期然 [bù qī rán ér rán]
释义: 没有想到是这样而竟然是这样。
出处: 宋·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盖磁石取铁,以气相合,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示例: 大家有了这样的一个安心,所以不期然而然的便全部响应了。

不一 [bù yī ér zú]
释义: 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出处: 《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示例: 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不一而足。(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侧目 [cè mù ér shì]
释义: 侧:斜着。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
出处: 《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示例: 诸君记得当年常肃剥皮做衮州府的时候,何尝不是这样?总是做得人人侧目而视就完了。(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

夺门 [duó mén ér chū]
释义: 夺门:破门,奋力冲开门。猛然奋力冲开门出去。形容迫不及待。
示例: 轻轻拨开门闩,拿在手中,预备当作兵器,可以夺门而出。(清·李嘉宝《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为一 [hé ér wéi yī]
释义: 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出处: 《史记·春申君列传》:“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
示例: 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和,则为全味矣。(明·谢榛《四溟诗话》第三卷)

言之 [jí ér yán zhī]
释义: 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说。指把话说到头。
出处: 明·袁宏道《与仙人论性书》:“极而言之,亦是心形炼极所现之象。”
示例: 说这个话是极而言之,把问题讲透。 【毛泽东《坚定地相信群众的大多数》】

见机 [jiàn jī ér xíng]
释义: 见机:看时机,看情况。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出处: 《周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示例: 大家灵活些,到时候见机而行。

竭泽 [jié zé ér yú]
释义: 泽:池、湖。掏干了水塘捉鱼。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也形容反动派对人民的残酷剥削。
出处: 《吕氏春秋·义赏》:“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列鼎 [liè dǐng ér shí]
释义: 列:陈列;食:吃。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出处: 汉·刘向《说苑·建本》:“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示例: 今日个列鼎而食,煞强如淡饭黄齑。(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

不返 [mí ér bù fǎn]
释义: 迷失了道路,不知道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道改正。
出处: 汉·王粲《为刘表与袁尚书》:“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

明察秋毫之末,不见舆薪 [míng chá qiū háo zhī mò,ér bù jiàn yú xīn]
释义: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沐猴 [mù hóu ér guàn]
释义: 沐猴:猕猴;冠:戴帽子。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不缁 [niè ér bù zī]
释义: 涅:矿物名,古代用作黑色染料;缁:黑色。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出处: 《论语·阳货》:“不曰紧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示例: 臣自信是精白一心,涅而不缁之人。(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五回)

倾耳 [qīng ěr ér tīng]
释义: 倾:歪,侧着。侧着耳朵仔细听。
出处: 《礼记·孔子闲居》:“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示例: 民皆引领而望,倾耳而听,悲号仰天,叩心而怨上,故陈胜大呼,天下响应。(《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识二五不知十 [shí èr wǔ ér bù zhī shí]
释义: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出处: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投传 [tóu zhuàn ér qù]
释义: 传:符信。指弃官而去。
出处: 《后汉书·陈蕃传》:“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
示例: 毅曰:“既能攫兽,又能杀鼠,何损于犬!”投传而去。(《晋书·刘毅传》)

王顾左右言他 [wáng 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
释义: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

不发 [yǐn ér bù fā]
释义: 引:拉弓;发:射箭。拉开弓却不把箭射出去。比喻善于启发引导。也比喻做好准备暂不行动,以待时机。
出处: 《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示例: 共产党对于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鱼贯 [yú guàn ér xíng]
释义: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
出处: 晋·范汪《请严诏谕庾翼还镇疏》:“而玄冬之月,沔汉乾涸,皆当鱼贯而行,排推而进。”
示例: 提点使又将五色旗旛总来一展,那些将官又一一鱼贯而行,序立在坛边,向军师总行了礼。 【明·郭勋《英烈传》第三十八回】

择肥 [zé féi ér shì]
释义: 择:挑选;噬:咬。比喻选择富裕的人进行敲诈勒索。
出处: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上头限了首县三天限,首县限了差役一天半限。这些差役个个摩拳擦掌,择肥而噬。到得次日一早,果然捉了七八个人来。”

不伤 [āi ér bù shāng]
释义: 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处: 《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示例: 她喜欢打扮,愿意有朋友,可是这都不过是一些小小的、哀而不伤的、青春的游戏。【老舍《四世同堂》四十三】

爱博情不专 [ài bó ér qíng bù zhuān]
释义: 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出处: 唐·韩愈《与陈给事书》:“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
示例: 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惭愧自己是个‘爱博而情不专’的人;虽者想着只选定一条路,却总丢不下别的。 【朱自清《那里走》】

安枕 [ān zhěn ér wò]
释义: 放好枕头睡大觉。比喻太平无事,不必担忧。
出处: 《史记·黥英列传》:“使布出于上计,山东非汉之有也;出于中计,胜败之数未可知也;出于下计,陛下安枕而卧矣。”
示例: 孔子见疏,必弃鲁国而适他国,君可安枕而卧矣。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九回】

白头 [bái tóu ér xīn]
释义: 指相交虽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样。同“白头如新”。
出处: 明·杨慎《白头而新》:“《汉书》:‘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说苑》作‘白头而新,倾盖而故’。‘而’、‘如’,古字通用。白头而新,虽至老而交犹新。”

百足之虫,断不蹶 [bǎi zú zhī chóng,duàn ér bù jué]
释义: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出处: 唐·马总《意林》卷一:“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百足之虫,死不僵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
释义: 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出处: 三国·魏·曹冏《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示例: 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败兴 [bài xìng ér guī]
释义: 败兴:遇到和想象不一致的事而情绪低落。扫兴地归来。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各军士未及领赏,草草而散。正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半涂 [bàn tú ér bà]
释义: 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同“半涂而废”。
出处: 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

半涂 [bàn tú ér fèi]
释义: 半路上终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
出处: 参见“半途而废”。
示例: 臣等查该三厂开采,虽尚未见成效,然总须该地方官激励厂民,奋勉从事,不可任其半涂而废。 【清·林则徐《查勘矿厂情形试行开采折》】

半途 [bàn tú ér fèi]
释义: 废:停止。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
出处: 《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
示例: 如果就此请假回国,这里的事半途而废,将来保举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

背道 [bèi dào ér chí]
释义: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
出处: 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示例: 道学先生于是乎从而禁之,虽然很象背道而驰,其实倒是心心相印。 【鲁迅《坟·从胡须说到牙齿》】

倍道 [bèi dào ér jìn]
释义: 倍:加倍;道:行程。形容加快速度前进。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曹兵闻失兖州,必然倍道而进,待其过半,一击可擒也。”

倍道 [bèi dào ér xíng]
释义: 加快速度,一天走两天的行程。
出处: 《失街亭》:“司马懿背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

比肩 [bǐ jiān ér lì]
释义: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
示例: 虽使间世而生,何异比肩而立! 【宋·陈亮《贺周丞相启》】

比屋 [bǐ wū ér fēng]
释义: 指上古之世教化遍及四海,家家都有德行,堪受旌表。后泛称风俗淳美。
出处: 《尚书大传》卷五:“周人可比屋而封。”汉·陆贾《新语·无为》:“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者,教化使然也。”
示例: 臣推此以广其义,舜弹五弦之琴,咏《南风》之诗,而天下自理,由尧人可比屋而封也。 【《晋书·段灼传》】

后已 [bì ér hòu yǐ]
释义: 指努力工作或为某一目的奋斗终生,至死才罢休。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示例: 公尔忘私,毙而后已,是岂寻常所可及哉! 【明·田汝成《阿寄传》】

不谈 [bì ér bù tán]
释义: 躲避开而不肯说。指有意回避事实。
出处: 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兵在精不在多 [bīng zài jīng ér bù zài duō]
释义: 兵士在于精壮而不在乎众多。也比喻要求质量而不能只讲数量。
出处: 《五代史平话·周史》:“凡兵在乎精,不在乎多。”

并日 [bìng rì ér shí]
释义: 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形容生活穷困。
出处: 《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示例: 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不精 [bó ér bù jīng]
释义: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出处: 《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

寡要 [bó ér guǎ yào]
释义: 学识丰富,但不得要领。
出处: 《史记·太史公自序》:“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不辞 [bù cí ér bié]
释义: 辞:告辞;别:离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或悄悄溜走了。
出处: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示例: 于是,大家想不辞而别。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不得 [bù dé ér zhī]
释义: 得:能够。没有办法知道。
出处: 《后汉书·桓谭传》:“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唐·韩愈《争臣论》:“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示例: 从未到过广西,所以谁做了广西政府的“高等顾问”等等,我不得而知。 【邹韬奋《经历·贫民窟里的报馆》】

不得已为之 [bù dé yǐ ér wéi zhī]
释义: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出处: 《老子》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示例: 岁币郊祀之费,是不得已而为之者。 【宋·辛弃疾《九议》】

不得已用之 [bù dé yǐ ér yòng zhī]
释义: 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出处: 《六韬·文韬·兵道》:“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示例: 且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宋·孔平仲《续世说·直谏》】

不恶 [bù è ér yán]
释义: 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使人知敬畏。
出处: 《周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不寒 [bù hán ér lì]
释义: 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示例: 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不寒而栗。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

不欢 [bù huān ér sàn]
释义: 散:离开,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通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众客咸不欢而散。”
示例: 公子大惭,不欢而散。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

不教 [bù jiào ér shā]
释义: 教:教育;杀: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 《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示例: 对待犯错误的人应当采取治病救人的方针,而不应该不教而杀。

不教 [bù jiào ér zhū]
释义: 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出处: 《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示例: 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不教而诛。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

不胫 [bù jìng ér zǒu]
释义: 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出处: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示例: 袁伯珍慌忙把家里所有的东西,检点一番;别的一样不缺,只有金银首饰和钞票洋钱,却一概不胫而走。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

不可同日 [bù kě tóng rì ér yǔ]
释义: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示例: 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改革开放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不劳 [bù láo ér chéng]
释义: 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因事之理则不劳而成,故兹郑之踞辕而歌以上高梁也。”
示例: 任骨鲠正直,与之修复故事,以兴大化,可以不劳而成也。 【《新唐书·李翱传》】

不劳 [bù láo ér huò]
释义: 获:获取,得到。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出处: 《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示例: 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是为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不劳而获。 【鲁迅《两地书》三十】

不了 [bù liǎo ér liǎo]
释义: 犹不了了之。
出处: 茅盾《子夜》二:“我们这次赌赛,就此不了而了。”

不谋 [bù móu ér hé]
释义: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处: 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示例: 如磁石铁,不谋而合。 【宋·苏轼《朱寿昌梁武忏赞偈》】

不谋 [bù móu ér tóng]
释义: 谋:商量;同:相同。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出处: 《三国志·魏书·张既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今诸将不谋而同,似有天数。”

不期 [bù qī ér huì]
释义: ①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②未经约定而自动聚集。
出处: 语出《榖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
示例: 晚上九点钟光景,吴公馆里不期而会的来了些至亲好友,慰问吴荪甫在厂所受的惊吓。 【茅盾《子夜》十四】

不期 [bù qī ér tóng]
释义: 指不约而同。
出处: 郭沫若《文艺论集整理国故的评价》:“仿吾教人要注重科学,他的论调与吴稚晖的虽若不期而同,但是吴稚晖所注眼的是功利问题。”

不期 [bù qī ér yù]
释义: 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出处: 《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
示例: 前在公主府内,也是我们姐妹三十三个先会面;今日不期而遇,又是如此。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九回】

不勤 [bù qín ér huò]
释义: 指不劳而获。
出处: 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三》:“吾闻不勤而获犹谓之灾,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之。”

不幸言中 [bù xìng ér yán zhòng]
释义: 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
出处: 《孔子家语·辨物》:“赐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不言 [bù yán ér xìn]
释义: 旧指君子不用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形容有崇高的威望。
出处: 《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示例: 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言而信,不怒而威。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

不言 [bù yán ér yù]
释义: 谕:旧时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 宋·苏轼《却鼠刀铭》:“呜呼嗟夫,吾苟有之,不言而谕,是亦何劳。”

不言 [bù yán ér yù]
释义: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出处: 《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示例: 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不言而喻了。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不药 [bù yào ér yù]
释义: 生病不用吃药而自行痊愈。
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7回:“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大约可以不药而愈。”
示例: 刚才着了凉的不爽快,也就不药而愈了。 【叶圣陶《马铃瓜》】

不壹 [bù yī ér sān]
释义: 指再三;多次。
出处: 《孔子家语·弟子行》:“子贡既与卫将军文子言。适鲁,见孔子曰:‘卫将军文子问二三子之于赐,不壹而三焉。赐也辞,不获命;以所见者对矣。’”

不壹 [bù yī ér zú]
释义: 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同“不一而足”。
出处: 《汉书·陈汤传》:“御使大夫财禹、博士匡衡以为《春秋》之义‘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还。”颜师古注:“言节制之,不皆称其所求也。”

不翼 [bù yì ér fēi]
释义: 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
出处: 《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示例: 足足的一百六十块钱就那样便不翼而飞了。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

不约 [bù yuē ér tóng]
释义: 约:相约。事先没有约定而相互一致。
出处: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应对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
示例: 中军元帅栾书,不约而同,亦至朝门,正遇胥童引兵到来。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

侧足 [cè zú ér lì]
释义: 形容有所畏惧,不敢正立。
出处: 《后汉书·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

察察 [chá chá ér míng]
释义: 谓在细枝末节上用心,而自以为明察。
出处: 《晋书·皇甫谧传》:“若乃圣帝之创化也,参德乎二皇,齐风乎虞夏,欲温温而和畅,不欲察察而明切也。”
示例: 勿浑浑而浊,勿皎皎而清,勿没没而闇,勿察察而明。 【《旧唐书·文苑传上·张蕴古》】

冁然 [chǎn rán ér xiào]
释义: 冁然:笑的样子。高兴地笑起来。
出处: 《庄子·达生》:“桓公……冁然而笑。”
示例: 桓公冁然而笑,不觉起立曰:“此正寡人之报见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一回】

不和 [chàng ér bù hè]
释义: 倡:同“唱”。和:响应。领唱无人应和。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
出处: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称柴 [chēng chái ér cuàn]
释义: 称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饭。比喻斤斤于细节而不识大体。同“称薪而爨”。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

称薪 [chēng xīn ér cuàn]
释义: 薪:柴;爨:烧火煮饭。称了柴草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
出处: 《淮南子·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示例: 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

趁虚 [chèn xū ér rù]
释义: 趁:乘着;虚:空虚。趁力量虚弱时侵入。
出处: 《去笈七签》卷一二0:“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
示例: 如今百病趁虚而入。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四十回】

瞠目 [chēng mù ér shì]
释义: 瞪大眼睛看着。
出处: 宋·洪迈《夷坚丁志》:“西边房门又开,一妇人衫裙俱青,抱婴儿以出,亦瞠目而视。”

乘隙 [chéng xì ér rù]
释义: 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
出处: 《去笈七签》卷一二0:“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

乘兴 [chéng xìng ér lái]
释义: 乘:趁,因;兴:兴致,兴趣。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的回去。
出处: 《晋书·王徽之传》:“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心见安道邪?’”
示例: 正是: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

乘兴来,败兴 [chéng xìng ér lái,bài xìng ér guī]
释义: 兴:兴致,兴趣。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的回去。
出处: 《晋书·王徽之传》:“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必见安道邪?’”
示例: 张怀芝偕冯同至济南,中途告别,冯总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自回北京去了。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十一回】

乘虚 [chéng xū ér rù]
释义: 乘:趁。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
出处: 宋·张君房《去笈七签》卷一二0:“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
示例: 若各存意见,不能和睦,是自己先孤了,别人安得不乘虚而入。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

秤薪 [chēng xīn ér cuàn]
释义: 薪:柴;爨:烧火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
出处: 《淮南子·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示例: 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

冲口 [chōng kǒu ér chū]
释义: 冲口:脱口,一下子说出。形容不加思索地说出来。
出处: 宋·苏轼《跋欧阳公书》:“此数十纸,皆文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
示例: 无如他此时是满怀的遂心快意,满面的吐气扬眉,话挤话不由得冲口而出。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

出污泥不染 [chū wū ní ér bù rǎn]
释义: 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
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淤泥不染 [chū yū ní ér bù rǎn]
释义: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淤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
出处: 宋·朱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

础泣 [chǔ qì ér yǔ]
释义: 柱子的基石泣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
出处: 宋·苏洵《辨奸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础润 [chǔ rùn ér yǔ]
释义: 柱子的基石润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方向。
出处: 《淮南子·说林训》:“山云蒸,柱础润。”宋·苏洵《辨奸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触类 [chù lèi ér cháng]
释义: 意指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
出处: 语出《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
示例: 其余触类而长,所致非一,同归殊途,或文或质。 【三国·魏·嵇康《琴赋》】

触类 [chù lèi ér tōng]
释义: 指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识或规律。
出处: 《说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彦《东谷所见·寿福德》:“人之念虑一正,则万善可触类而通;行一善,则万善皆萌蘖于此。”
示例: 而夫子作大象,多于卦爻之辞之外,别起一义以示学者,使之触类而通,此即举隅之说也。 【清·顾炎武《与友人论<易>书》之一】

传檄 [chuán xí ér dìng]
释义: 檄:讨敌文书;定:平定。比喻不待出兵,只要用一纸文书,就可以降服敌方,安定局势。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
示例: 获操则威震天下,中原虽广,可传檄而定。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

垂拱 [chuí gǒng ér zhì]
释义: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出处: 《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垂手 [chuí shǒu ér dé]
释义: 垂:垂下。手不动就能得到。形容毫不费力。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三十八回:“那个姿性,读不上三二年,功名是可以垂手而得的。”
示例: 如果说过去日寇差不多不费一点气力垂手而得东四省,现在就非经过血战不能占领中国的土地了。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可忍,孰不可忍 [cǐ ér kě rěn ,shú bù kě rěn]
释义: 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出处: 《晋书·解系传》:“[司马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解系)兄弟轻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从风 [cóng fēng ér fú]
释义: 从:顺从;服:服从。象顺风倒下一样就迅速服从了。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山东之国,从风而服。”

从风 [cóng fēng ér mí]
释义: 指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①比喻强弱悬殊,弱者不堪一击,即告瓦解。②比喻仿效、风行之迅速。
出处: 《汉书·韩信传》:“于是用广武君策,发使燕,燕从风而靡。”
示例: 上意所向,从风而靡,士大夫欲追逐时好,从非其学,亦将矫入此门。 【宋·俞文豹《吹剑四录》】

从天 [cóng tiān ér jiàng]
释义: 降:下落。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现。
出处: 《汉书·周亚夫传》:“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示例: 哥哥,你真是从天而降也!万乞救我一救。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

从天 [cóng tiān ér xià]
释义: 比喻出于意外,突然出现。
出处: 《汉书·周亚夫传》:“直入武库,击鸣鼓。诸侯闻之,以为将军从天而下也。”
示例: 哥哥,你真是从天而降也!万望救我一救!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一回】

从一 [cóng yī ér zhōng]
释义: 丈夫死了不再嫁人,这时旧时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出处: 《周易·恒》:“曰妇人贞洁,从一而终也。”
示例: 同一个人,怎的女子就该从一而终,男子便许大妻大妾?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

不坚 [cuì ér bù jiān]
释义: 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出处: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不论 [cún ér bù lùn]
释义: 存:保留。指把问题保留下来,暂不讨论。
出处: 《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
示例: 其源虽出于《洪范》,然既为术数之学,则治经者存而不论可矣。 【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尚书》】

化之 [dà ér huà zhī]
释义: 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出处: 《孟子·尽心下》:“大而化之之谓圣。”
示例: 这些新的又未免太无边际,大而化之了。 【朱自清《文心序》】

无当 [dà ér wú dàng]
释义: 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
出处: 《庄子·逍遥游》:“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示例: 要而言之,《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实在的是大而无当的书,可供陈列而不适于实用的。 【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

待贾 [dài jiǎ ér gū]
释义: 等待善价出售,也比喻怀才待用或待时而行。亦作“待价而沽”。
出处: 语本《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待价 [dài jià ér gū]
释义: 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出处: 《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示例: 象中世纪骑士那样站在虹的桥上,高揭着什么怪好听的旗号,而实在只是出风头,或竟是待价而沽。 【茅盾《虹》一】

待时 [dài shí ér dòng]
释义: 时:时机。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出处: 《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示例: 昭王深自韬晦,养兵恤民,待时而动。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九十五回】

旦旦 [dàn dàn ér fá]
释义: 多比喻天天损害或斫丧。
出处: 《孟子·告子上》:“亦犹斧斤之于森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不厌 [dàn ér bù yàn]
释义: 比喻既不热心也不厌弃。
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二十:“他不像先前那样火着心拉买卖了,可也不故意的偷懒,就那么淡而不厌的一天天的混。”

无味 [dàn ér wú wèi]
释义: 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庶民因其淡而无味,不及米谷之香,吃者甚少。”

当刑 [dāng xíng ér wáng]
释义: 谓先经受磨难而后飞腾黄达。
出处: 《汉书·黥布传》:“少时客相之,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
示例: 我爹爹是个大儒,指望立身行道;今遭此患难,那有出头之日。这时节难道是当刑而王? 【明·沈鲸《双珠记·僧榻传音》】

复失 [dé ér fù shī]
释义: 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

上之 [děng ér shàng zhī]
释义: 按某一等级,由此再往上。
出处: 宋·朱燮《絜斋集·高鞅论》:“古者五家置一比长,等而上之,为闾,为旅,为党,皆置官焉。”

下之 [děng ér xià zhī]
释义: 由这一等逐级往下。指跟某一事物比较起来更差。
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五:“等而下之,如医技养生家之说,皆不离阴阳二者。”

不径 [dào ér bù jìng]
释义: 道:走路。径: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险。
出处: 《吕氏春秋·孝行览》:“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抵掌 [dǐ zhǎng ér tán]
释义: 指谈得很融洽。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一》:“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
示例: 善言论者抵掌而谈,问地球一切事。 【鲁迅《月界旅行》第十三回】

抵足 [dǐ zú ér mián]
释义: 脚对着脚,同榻而睡。形容关系亲密,情意深厚。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周瑜)曰:‘久不与子翼(将干)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鼎足 [dǐng zú ér jū]
释义: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鼎足 [dǐng zú ér lì]
释义: 象鼎的三只脚一样,三者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鼎足 [dǐng zú ér sān]
释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示例: 老头儿在席上,看着安老夫妻的这个佳儿,这双佳妇,鼎足而三,未免因羡生感,因感生叹。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

铸兵 [dòu ér zhù bīng]
释义: 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比喻行动不及时。同“斗而铸锥”。
出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一本作“斗而铸兵”。

铸锥 [dòu ér zhù zhuī]
释义: 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比喻行动不及时。
出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

东向望,不见西墙 [dōng xiàng ér wàng ,bù jiàn xī qiáng]
释义: 比喻主观片面,顾此失彼。
出处: 《吕氏春秋·去尤》:“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论之 [dǔ ér lùn zhī]
释义: 笃:切实。确切地论述。
出处: 晋·裴启《语林》:“林公云:‘文度著腻颜,挟《左传》,逐郑康成,自为高足弟子;笃而论之,不离尘垢囊也!’”

夺眶 [duó kuàng ér chū]
释义: 眶:眼眶。眼泪一下子从眼眶中涌出。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极度欢喜而落泪。
出处: 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五:“那忍住了半天的酸泪夺眶而出,再也止不住了。”

[ér jīn ér hòu]
释义: 而:语助词。从今以后。
出处: 《吕氏春秋·恃君览·长利》:“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旧唐书·卢藏用传》:“而今而后,焚蓍龟,毁律历,废六合,斥五行,浩然清虑,则将奚若?”
示例: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宋·文天祥《衣带赞》诗】

立之年 [ér lì zhī nián]
释义: 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后为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反其道行之 [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
释义: 其:他的;道:方法,办法。采取同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
示例: 只是宗兄劝你去做教习,你却去做学生,未免反其道而行之。 【清·吴趼人《痛史》】

不校 [fàn ér bù jiào]
释义: 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出处: 《论语·泰伯》:“以能问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示例: 惠养民道:“犯而不校,何以罚为?”大家微笑,各自散去。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五回】

勿校 [fàn ér wù xiào]
释义: 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同“犯而不校”。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

泛泛 [fàn fàn ér tán]
释义: 泛泛:平常,不深入。一般地浮泛地谈谈。
出处: 茅盾《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也由于时间关系,不能把《青春之歌》重读一遍然后执笔,故而只能泛泛而谈,不能引证原文作具体的分析。”

放之四海皆准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释义: 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称全国为“四海”;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
出处: 《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示例: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放诸四海皆准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释义: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
出处: 《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示例: 使人增长其幸福者,谓之善;使人减障其幸福者,谓之恶。此主义放诸四海而皆准,俟诸百世而不惑。 【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伦理说》】

废然 [fèi rán ér fǎn]
释义: 废然:沮丧失望的样子。反:返回。怀着失望的心情而归来。形容因消极失望而中途退缩。同“废然思返”、“废然而返”。

废然 [fèi rán ér fǎn]
释义: 本指怒气消失,恢复常态,现在形容失望回来。
出处: 《庄子·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示例: 要他包饭,而馆中只有面,问以饭,曰无有,废然而返。 【鲁迅《两地书·八一》】

废书 [fèi shū ér tàn]
释义: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
出处: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治之 [fēn ér zhì zhī]
释义: 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
出处: 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
示例: 维护国与国之间友爱关系,互利与和平事业,反对民族奴役,反对分而治之的策略。 【宋庆龄《人民团结起来是不可战胜的》】

焚林 [fén lín ér liè]
释义: 焚烧树木林,猎取禽兽。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久打算。
出处: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后必无兽。”《淮南子·主术训》:“故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焚林 [fén lín ér shòu]
释义: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出处: 南朝·宋·袁淑《防御索虏议》:“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焚林 [fén lín ér tián]
释义: 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出处: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示例: 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淮南子·本经训》】

焚林田,竭泽 [fén lín ér tián,jié zé ér yú]
释义: 竭:使……干涸;渔:打鱼。烧毁森林捕捉野兽,排干湖水去捕捉鱼。比喻只顾眼前的利益,无止境地索取而不留余地。
出处: 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焚林 [fén lín ér tián]
释义: 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出处: 宋·秦观《李训论》:“焚林而畋,明年无兽;竭泽而鱼,明年无鱼。”

焚薮 [fén sǒu ér tián]
释义: 薮,林薮。比喻取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出处: 《吕氏春秋·义赏》:“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奋袂 [fèn mèi ér qǐ]
释义: 奋袂:挥袖。袖子一挥站起来。形容奋然而起。
出处: 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辍食弃餐,奋袂攘祍,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

蜂拥 [fēng yōng ér lái]
释义: 象蜂群似的拥挤着过来。形容许多人一起过来。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示例: 又等了一会子,方见胡统领打着灯笼火把,一路蜂拥而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蜂拥 [fēng yōng ér shàng]
释义: 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来。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墨雨遂掇起一根门闩,扫红、锄药手中都是马鞭子,蜂拥而上。”

蜂拥 [fēng yōng ér zhì]
释义: 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六回:“徐承志等他去远,刚要回船,前面尘头滚滚,喊声渐近,又来许多草寇。个个头戴浩然巾,手机器械,蜂拥而至。”
示例: 该处七哨匪徒,不下数十万人,每聚众时,用牛角一吹,无不蜂拥而至。 【清·林则徐《筹办永昌哨匪起程日期折》】

肤寸 [fū cùn ér hé]
释义: 指(云气)逐渐集合。

咶天 [fú ér shì tiān]
释义: 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与所求不一致,无法达到目的。
出处: 《荀子·仲尼》:“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拂袖 [fú xiù ér guī]
释义: 拂袖:甩袖子,表示意志已决。指毫无留恋,回到家乡归隐。
出处: 元·周文质《斗鹌鹑·自悟》套曲:“您都待重裀而卧,列鼎而食,不如我拂袖而归。”
示例: 厌红尘,拂袖而归,为丘壑情浓,名利心灰。 【元·汪元亨《折桂令·归隐》】

拂袖 [fú xiù ér qù]
释义: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王子敬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蒲,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袖而去。”
示例: 我是愿意人对我反抗,不合则拂袖而去。 【鲁迅《两地书·一三五》】

不实 [fú ér bù shí]
释义: 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示例: 他办事总是浮而不实的。

更张 [gǎi ér gèng zhāng]
释义: 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同“改弦更张”。
出处: 《北史·崔鸿传》:“琴瑟不调,改而更张,虽明旨已行,犹宜消息。”

敢怒不敢言 [gǎn nù ér bù gǎn yán]
释义: 心里愤怒而嘴上不敢说。指慑于威胁,胸中愤怒不敢吐露。
出处: 唐·杜牧《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示例: 李忠见鲁达凶猛,敢怒而不敢言,只得陪笑道,好性急的人。 【明·施耐庵《水浒》第三回】

敢怨不敢言 [gǎn yuàn ér bù gǎn yán]
释义: 内心怨恨但不敢说出来。
出处: 宋·邓牧《伯牙琴·吏道》:“吏无避忌,白昼肆行,使天下敢怨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诛。”

不危 [gāo ér bù wēi]
释义: 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高枕 [gāo zhěn ér wò]
释义: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
出处: 《战国策·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示例: 有贤于此,朝廷之上始可高枕而卧,岂可遽以和好自安妥也? 【明·李贽《续焚书·杂著汇》】

忘私 [gōng ér wàng sī]
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
出处: 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像他这样不折不扣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人,泱泱的中国中,究竟能有几个?”
示例: 这两位同学的破釜沉舟,公而忘私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有礼 [gōng ér yǒu lǐ]
释义: 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处: 《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示例: 而且庶士人等……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一回】

拱手 [gǒng shòu ér xiáng]
释义: 拱手:两手在胸前合抱表示恭敬。恭恭敬敬地俯首投降。
出处: 元·无名氏《聚兽牌》第一折:“斩汉将汤浇瑞雪,放心杀敌兵拱手而降。”

股战 [gǔ zhàn ér lì]
释义: 战:怕;栗:发抖。两腿发抖,不停地哆嗦。形容恐惧异常。
出处: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魏勃)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它语。”

言他 [gù ér yán tā]
释义: 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同“顾左右而言他”。
出处: 《扫迷帚》第二一回:“那三人见话不投机,便顾而言他。”

顾左右言他 [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
释义: 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示例: 耿尔除了苦笑,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了。 【陈若曦《耿尔在北京》】

观机 [guān jī ér dòng]
释义: 时:时机。等待时机然后行动。
出处: 《周易·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观机 [guān jī ér zuò]
释义: 等待时机然后行动。同“观机而动”。
出处: 《隋书·贺娄子幹传》:“今臣在此,观机而作,不得准诏行事。”

贱目 [guì ér jiàn mù]
释义: 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出处: 汉·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忘家 [guó ér wàng jiā]
释义: 指为国事而忘其家。
出处: 《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你我为朝廷办事,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于心无愧。”

能改 [guò ér néng gǎi]
释义: 有了错误就能改正。
出处: 《左传·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过屠门大嚼 [guò tú mén ér dà jiáo]
释义: 屠门:肉店。比喻心里想而得不到手,只好用不切实际的办法来安慰自己。
出处: 汉·桓谭《新论》:“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而向西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三国魏·曹植《与吴质书》:“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
示例: 她做母亲的至少也该让孩子们到马路上睁大了惊异的眼睛,聊且“过屠门而大嚼”。 【茅盾《过年》】

罕譬 [hǎn pì ér yù]
释义: 说话用不着多比方,都能听懂。形容话说得非常明白。
出处: 《礼记·学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何乐不为 [hé lè ér bù wéi]
释义: 有什么不乐于去做的呢?表示愿意去做。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此地河道,为患已久,居民被害已深,闻贵人修治河道,虽士商人等,亦必乐于从事;况又发给工钱饭食,那些小民,何乐不为?”
示例: 这件事对国家对个人都有益处,何乐而不为?

不唱 [hé ér bù chàng]
释义: 赞同别人的意见,不坚持自己的说法。
出处: 《庄子·德充符》:“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城。”

不同 [hé ér bù tóng]
释义: 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
出处: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衣 [hé yī ér wò]
释义: 和:连着;卧:躺下。穿着衣服躺下睡觉。
出处: 明·明教中人《好俅传》第六回:“因挣扎走了几步,身体愈觉困倦,坐不得一刻,就和衣而睡。”
示例: 老程师爷是喝得当面退席,和衣而卧。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八回】

涸泽 [hé zé ér yú]
释义: 抽干池水捉鱼。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处: 《文子·七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示例: 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宋书·袁淑传》】

涸泽渔,焚林 [hé zé ér yú,fén lín ér liè]
释义: 涸:使水干枯;泽:聚水的洼地;焚:烧毁。把池水戽干来捕鱼,将林地烧毁来打猎。比喻只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出处: 《文子·上仁》:“先王之法,……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

赫然 [hè rán ér nù]
释义: 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出处: 《汉书·枚乘传》:“汉知吴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后汉书·张皓传》:“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
示例: 监戎者以闻。上赫然大怒,命大将职正其罪。 【唐·皮日休《白门表》】

[hǔ ér guàn]
释义: 冠:把帽子戴在头上。比喻生性残虐的人。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其爪牙吏,虎而冠。”

画地 [huà dì ér qū]
释义: 趋:疾走。只在规定的范围内行动。比喻不知变通。
出处: 《庄子·人世间》:“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不实 [huá ér bù shí]
释义: 华:开花。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内容空虚。
出处: 《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者》:“东海之中,有水而赤,其中有枣,华而不实,何也。”《左传·文公五年》:“且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示例: 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不费 [huì ér bù fèi]
释义: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处: 《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示例: 谁知庄大老爷这笔款项情愿报效,只代子弟们求几个保举,更是惠而不费的事。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五回】

不售 [huo er bu shou]
释义: 想卖却卖不出去。货:卖。

霍然 [huò rán ér yù]
释义: 霍然:很快的样子。很快病就好了。
出处: 鲁迅《父亲的病》:“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鸡鸣 [jī míng ér qǐ]
释义: 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出处: 《孟子·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示例: 鸡鸣而起,孜孜焉,亦不为利。 【唐·韩愈《上宰相书》】

赍志 [jī zhì ér mò]
释义: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出处: 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示例: 林文忠公经世之才,可惜鞠躬尽瘁,赍志而没。 【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赍志 [jī zhì ér mò]
释义: 赍:怀抱着,带着;殁:死。指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出处: 南朝·梁·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示例: 岂意阳运告终,赍志而殁。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9回】

及锋 [jí fēng ér shì]
释义: 及:乘;锋:锋利,比喻士气高昂;试:试用。趁锋利的时候用它。原指乘士气高涨的时候使用军队,后比喻乘有利的时机行动。
出处: 《汉书·高帝纪上》:“吏卒皆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及其锋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示例: 此后自当避免些无须必践的荆棘,养精蓄锐,以待及锋而试。 【鲁迅《两地书·五》】

及瓜 [jí guā ér dài]
释义: 及:到。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出处: 《左传·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
示例: 及瓜而代,主公所亲许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四回】

计日 [jì rì ér dài]
释义: 计:计算;待:等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示例: 高考的日子已经可以计日而待了,大家要认真复习。

计日 [jì rì ér sì]
释义: 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同“计日而待”。

戛然 [jiá rán ér zhǐ]
释义: 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出处: 清·章学诚《文史统义·古文十弊》:“夫文章变化,侔于鬼神,斗然而来,戛然而止,何尝无此景象?”
示例: 就这一句,戛然而止,听来格外令人注意。 【高阳《玉座珠帘》下册】

有之 [jiān ér yǒu zhī]
释义: 指同时占有或具有几种事物。
出处: 《墨子·法仪》:“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示例: 在科学研究方面,基础科学知识和应用科学知识应该兼而有之。

简能 [jiǎn néng ér rèn]
释义: 简:选择;任:作用。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出处: 《旧唐书·魏征传》:“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见机 [jiàn jī ér zuò]
释义: 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
出处: 《周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示例: 富春子见似道举动非常,惧祸而逃,可谓见机而作者矣,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二卷】

见几 [jiàn jī ér zuò]
释义: 几:苗头;作:行动。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
出处: 《周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示例: 富春子见似道举动非常,惧祸而逃,可谓见几而作者矣,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二】

见幾 [jiàn jī ér zuò]
释义: 幾:通“机”,时机;作:行动。指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采取行动。
出处: 《周易·系辞下》:“君子见幾而作,不俟终日。”
示例: 知其后来必不可支持,故亦须见幾而作可也。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44卷】

见可 [jiàn kě ér jìn]
释义: 见到形势有利就进军。后指有把握就行动。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见可进,知难退 [jiàn kě ér jìn,zhī nán ér tuì]
释义: 根据实际情况决定进攻和退却。
出处: 汉·荀悦《汉纪·高帝纪》:“赵兵出国迎战,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怀内顾之心,无必死之计。”
示例: 臣又闻圣人不凝滞于物,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理有变通,情无拘执。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六

接踵 [jiē zhǒng ér lái]
释义: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出处: 《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示例: 整个的“新饭碗”一时虽未找到,零碎的小事却接踵而来。 【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

接踵 [jiē zhǒng ér zhì]
释义: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示例: 台湾之割,青岛之割,威海之割,接踵而至。 【章炳麟《箴新党论》】

揭竿 [jiē gān ér qǐ]
释义: 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示例: 一时各路人马,揭竿而起,不分昼夜,兼水路纷纷入鄂。 【白先勇《梁父吟》】

结绳 [jié shéng ér zhì]
释义: 原指上古没有文字,用结绳记事的方法治理天下。后也指社会清平,不用法律治国的空想。
出处: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示例: 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人皆如此,便可结绳而治。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

尽欢 [jìn huān ér sàn]
释义: 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出处: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别征酒器,尽欢而散。”
示例: 他还吃了封顶大杯,才尽欢而散。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二回】

尽力 [jìn lì ér wéi]
释义: 尽:全部用出。用全部的力量去做。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示例: 但我看得目下决难挽回,丞相可去尽力而为。 【清·吴趼人《痛史》第八回】

久之 [jiǔ ér jiǔ zhī]
释义: 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出处: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三回:“因置大缸一口,内中贮水,日日伏其中,习其水性,久而久之,竟能在水一日之久。”
示例: 久而久之,凡在上海来来往往的人开口便讲应酬,闭口也讲应酬。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远之 [jìng ér yuǎn zhī]
释义: 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出处: 《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示例: 若遇此等人,敬而远之,以免杀身之祸。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鞠躬尽力,死后已 [jú gōng jìn lì,sǐ ér hòu yǐ]
释义: 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鞠躬尽瘁,死后已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
释义: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示例: 臣兄荷皇上知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敢言病。 【清·黄宗羲《巡抚天津右佥都御史留仙冯公神道碑铭》】

具体 [jù tǐ ér wēi]
释义: 具体:各部分已大体具备;微:微小。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
出处: 《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示例: 所居有池五六亩,竹数千竿,乔木数十株,台榭舟桥,具体而微。 【唐·白居易《醉吟先生传》】

卷席 [juàn xí ér jū]
释义: 极言生活之不安定,随时准备逃难。
出处: 唐·沈亚之《万胜岗新城录》:“冬,纵兵临寿春,屠马塘,走其守令狐通,焚霍丘,淮南郡邑大骇,民人卷席而居。”

卷席 [juǎn xí ér zàng]
释义: 指用苇席裹尸而埋葬。极言葬礼之薄。
出处: 《后汉书·逸民传·梁鸿》:“父让王莽时为城门校尉,封修远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鸿时尚幼,以遭乱世,因卷席而葬。”

绝裾 [jué jū ér qù]
释义: 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温公初受刘司空使劝进。母崔氏固驻之,峤绝裾而去。”
示例: 至于荆轲,力不足以谋无道秦,遂使绝裾而去,自取灭亡。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聂政》】

绝裙 [jué jū ér qù]
释义: 绝裾:扯断衣襟。形容离去的态度十分坚决。

崛地 [jué dì ér qǐ]
释义: 崛:高起,突起。从平地上突起。形容某种新兴事物出现极为迅速。

不正 [jué ér bù zhèng]
释义: 谲:欺诈。诡诈而不正派。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侃侃 [kǎn kǎn ér tán]
释义: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出处: 《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示例: 却从来不曾见过象这位蛮子般的那末侃侃而谈,旁若无人的气概。 【郑振铎《桂公塘·三》】

侃侃 [kǎn kǎn ér yán]
释义: 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
出处: 《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示例: 是以老夫侃侃而言,使足下怏怏而别。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

可望不可及 [kě wàng ér bù kě jí]
释义: 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
出处: 郭沫若《月蚀》:“可望而不可及的古之人,你们的鼓声透过了几千万重的黑幕,传达到我耳里来了!”

可望不可即 [kě wàng ér bù kě jí]
释义: 即:接近。能望见,但达不到或不能接近。常比喻目前还不能实现的事物。
出处: 唐·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明·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示例: 视吾贞昉,则若威风之翔千仞,可望而不可即,得与失又为何如哉。 【明·宋濂《危孝子传》】

可想 [kě xiǎng ér zhī]
释义: 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
出处: 宋·王楙《野客丛书》:“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壮,可想而知。”
示例: 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可想而知。 【清·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口惠实不至 [kǒu huì ér shí bù zhì]
释义: 惠:恩惠。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得不到别人身上。
出处: 《礼记·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
示例: 河间冯树柟,粗通笔札,落拓京师十余年,每遇机缘,辄无成就,干祈于人,率口惠而实不至。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

穿井 [kě ér chuān jǐng]
释义: 比喻事先没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出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示例: 寡人所谓饥而求黍稷,渴而穿井者,未尝能以欢喜见子。 【西汉·刘向《说苑·奉使》】

掘井 [kě ér jué jǐng]
释义: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出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叩马 [kòu mǎ ér jiàn]
释义: 勒住马头进行规劝。形容竭力进行劝谏。
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之。太公曰:‘此义人者。’扶而去之。”

夸夸 [kuā kuā ér tán]
释义: 形容说话浮夸不切实际。
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进了书房门,听见杨执中在内咶咶而谈,知道是他已来了,进去作揖同,同坐下。”
示例: 吴蒸甫先不发表意见,任听唐云山在那里夸夸而谈。 【茅盾《子夜》三】

款款 [kuǎn kuǎn ér tán]
释义: 款:诚恳。诚恳而从容的谈话。
出处: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又兼看着九公有个师徒分际,褚大娘子有个姐妹情肠,才得这样款款而谈。”

不学 [kùn ér bù xué]
释义: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出处: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示例: 困而不学,终于不知,斯为下尔。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七卷】

学之 [kùn ér xué zhī]
释义: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出处: 《论语·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不往非礼也 [lái ér bù wǎng fēi lǐ yě]
释义: 表示对别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动将作出反应。
出处: 《礼记·曲礼上》:“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无功 [láo ér wú gōng]
释义: 花费了力气,却没有收到成效。
出处: 《管子·形势篇》:“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示例: 不注意科学,一味地蛮干,结果必定是劳而无功。

不死 [lǎo ér bù sǐ]
释义: 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不死是为贼 [lǎo ér bù sǐ shì wéi zéi]
释义: 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出处: 《论语·宪问》:“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示例: 常言道:老而不死是为贼。正是你这样人! 【 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

不荒 [lè ér bù huāng]
释义: 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同“乐而不淫”。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乐而不荒。”又《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宜。”杜预注:“节之以礼。”

不厌 [lè ér bù yàn]
释义: 喜爱而不厌倦。

不淫 [lè ér bù yín]
释义: 快乐而不过分。指表现的情感有节制。
出处: 《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忘返 [lè ér wàng fǎn]
释义: 非常快乐,竟忘记回家。形容沉迷于某种场合,舍不得离开。
出处: 《史记·秦本纪》第五卷:“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西巡狩,乐而忘归。”
示例: 但凡有可以消遣处,不是十天,就是半月,乐而忘返。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八十九回】

忘死 [lè ér wàng sǐ]
释义: 形容胸襟旷达,忘怀一切。

联袂 [lián mèi ér zhì]
释义: 比喻一同来到。

联翩 [lián piān ér zhì]
释义: 联翩:鸟联着翅膀疾飞的样子。形容人接连来到。
出处: 晋·陆机《文赋》:“滔藻联翩。”

不刿 [lián ér bù guì]
释义: 廉:廉洁;刿:割伤,刺伤。有棱边而不至于割伤别人。比喻为人廉正宽厚。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聘义》:“廉而不刿,义也。”

临事 [lín shì ér jù]
释义: 临:遭遇,碰到;惧:戒惧。遇事谨慎戒惧。
出处: 《论语·述而》:“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示例: 夫庙算而后出军,犹临事而惧,况今庙算有阙而欲用之,臣诚未见其利也。 【《三国志·魏志·辛毗传》】

量才 [liàng cái ér wéi]
释义: 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量力 [liàng lì ér wéi]
释义: 量:估量。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出处: 《左传·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示例: 法物所须,各以差降,士民之类,可量力而为之。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卷】

量力 [liàng lì ér xíng]
释义: 量:估量;行:行事。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出处: 《左传·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示例: 各位同学呢,大家量力而行,能捐多少就捐多少。 【叶圣陶《英文教授》】

落荒 [luò huāng ér táo]
释义: 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出处: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你自慢慢的从大路上行,我便落慌而走。”

落荒 [luò huāng ér zǒu]
释义: 指离开战场,向荒野逃命。形容战败逃命。
出处: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三折:“你自慢慢的从大路上行,我便落慌而走。”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三十一回:“玄德见势危,落荒而走。”
示例: 兽马争持,剑戟并举。未及数合,子牙便走,不进城,落荒而逃。殷洪见子牙落荒而走,急忙赶来。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六十一回】

不溢 [mǎn ér bù yì]
释义: 器物已满盈但不溢出。比喻有资财而不浪用,有才能而不自炫,善于节制守度。

满载 [mǎn zài ér guī]
释义: 载:装载;归:回来。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很大。
出处: 明·李贽《焚书·又焦弱侯》:“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
示例: 将卫国府库,及民间存留金粟之类,劫掠一空,堕其城郭,满载而归。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三回】

不朽 [méi ér bù xiǔ]
释义: 没:同“殁”,死。指人的身体虽死,但其精神、业绩、文章永存人间。

扪虱 [mén shī ér tán]
释义: 扪:按。一面捺着虱子,一面谈着。形容谈吐从容,无所畏忌。
出处: 《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示例: 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扪虱 [mén shī ér yán]
释义: 扪:摸。一面用手捉虱子,一面谈话。形容不拘细节,随便谈话。亦作“扪虱而谈”、“扪虱倾谈”。

不反 [mí ér bù fǎn]
释义: 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
示例: 主客倒置,迷而不反,惑而不解。 【宋·陆九渊《与曾宅之书》】

知反 [mí ér zhī fǎn]
释义: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袁术传》:“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知返 [mí ér zhī fǎn]
释义: 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出处: 《宋书·二凶传·元凶劭》:“所以淹霆缓电者,犹冀弟迷而知返耳。”

不露 [mì ér bù lù]
释义: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出处: 晋·陈寿《三国志·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不宣 [mì ér bù xuān]
释义: 宣:公开说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
出处: 《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示例: 泛音既有如此妙论,如何谱上都无此说?他却秘而不宣,是个甚么意思。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三回】

不言 [mì ér bù yán]
释义: 严守秘密,不肯吐露。同“秘而不露”。

面墙 [miàn qiáng ér lì]
释义: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出处: 《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示例: 古今成败,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观典籍,面墙而立,不成人也。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好学 [mǐn ér hào xué]
释义: 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处: 《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不秀 [miáo ér bù xiù]
释义: 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处: 《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示例: 如果把我们栽种在阴暗偏陬,那就染上官气暮气,苗而不秀。 【郭沫若《玉簪花》】

不磷,涅不缁 [mó ér bù lín,niè ér bù zī]
释义: 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出处: 《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明鼓攻之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释义: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识之 [mò ér shí zhī]
释义: 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鸣鼓 [míng gǔ ér gōng]
释义: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示例: 不惜鸣鼓而攻,这倒不仅是一种曲解,简直是一种诬蔑! 【郭沫若《沸羹集·新文艺的使命》】

鸣鼓攻之 [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释义: 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处: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鸣琴 [míng qín ér zhì]
释义: 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出处: 《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慕名 [mù míng ér lái]
释义: 指仰慕名声而来。
出处: 《人民日报》1982.3.14:“不少中外旅游者纷纷慕名而来,西安更成了世人瞩目的地方。”

目逆 [mù nì ér sòng]
释义: 逆:迎。目逆:眼睛迎着当面走过来的人。眼睛注视着迎来,注视着送走。形容对所见的人十分关注或敬佩。

不滓 [niè ér bù zǐ]
释义: 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出处: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示例: 泥而不滓,蝉蜕污浊之外者,诗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一】

怒目 [nù mù ér shì]
释义: 睁圆了眼睛瞪视着。形容正要大发脾气的神情。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

拍案 [pāi àn ér qǐ]
释义: 一拍桌子猛地站起来。形容非常愤慨。
出处: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不淄 [niè ér bù zī]
释义: 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同“涅而不缁”。
出处: 明·张居正《七贤咏》序:“蝉蜕于粪溷之中,皭然涅而不淄者也。”

乐道 [pín ér lè dào]
释义: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出处: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无谄 [pín ér wú chǎn]
释义: 指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

第之 [pǐn ér dì zhī]
释义: 品:品评,区分;第:等第,等级。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
出处: 《晋书·苻坚载记上》:“坚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

平心 [píng xīn ér lùn]
释义: 平心:心情平和,不动感情;论:评论。平心静气地给予客观评价。
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平心而论,王弻始变旧说,为宋学之萌芽。”
示例: 当前踧落,固是数之不偶,平心而论,文亦未便登峰。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司文郎》】

破门 [pò mén ér chū]
释义: 把门砸破冲出来。形容坏人迫不及待地跳出来做坏事。也比喻摆脱束缚或限制。
出处: 廖沫沙《史和戏》:“而你却开始‘破门而出’了,历史家,却来写戏。”

破门 [pò mén ér rù]
释义: 砸开门进去。多指盗贼行为。
出处: 章炳麟《驳革命驳议》:“迨至群盗破门而入,即更不复能抵御。”

起死人肉白骨 [qǐ sǐ rén ér ròu bái gǔ]
释义: 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比喻给人以再造之恩。也比喻言词委婉动听,将死的也说活了。
出处: 《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示例: 真正的好比作‘吹泥絮上青云,起死人而肉白骨。’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

牵一发动全身 [qiān yī fà ér dòng quán shēn]
释义: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
出处: 清·龚自珍《自春徂秋偶有所感触》诗:“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

谦尊 [qiān zūn ér guāng]
释义: 尊者谦虚而显示其美德。
出处: 《易·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后可 [qiǎng ér hòu kě]
释义: 强:硬要,迫使。经强求后才答应。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墙面 [qiáng miàn ér lì]
释义: 指面对墙壁。目无所见。比喻不学无术。亦作“面墙而立”。
出处: 《书·周官》:“不学墙面”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示例: 若使墙面而立,沐猴而冠,吾所不取。 【南朝·梁·简文帝《诫当阳公大心书》】

跷足 [qiāo zú ér dài]
释义: 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
出处: 语出《汉书·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翘足 [qiáo zú ér dài]
释义: 踮起脚等待。比喻很快就能实现。
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
示例: 政出圣主,天下太平,可翘足而待也。 【《后汉书·陈球传》】

不舍 [qiè ér bù shě]
释义: 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示例: 夫固谓一人锲而不舍,则行美于本性矣。 【章炳麟《菌说》】

青出于蓝胜于蓝 [qīng chū yú lán ér shèng yú lán]
释义: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出处: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36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林,老江何必派我来帮助你?”
示例: 你们年轻人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易举 [qīng ér yì jǔ]
释义: 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气。
出处: 《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示例: 事情并不象宋福想的那样轻而易举。 【杨朔《渔笛》】

后工 [qióng ér hòu gōng]
释义: 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出处: 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倾巢 [qīng cháo ér chū]
释义: 倾:倒出;巢:巢穴。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
出处: 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由是倾巢举落,望德如归。”
示例: 平日不大出门的人,这两天也都倾巢而出。(端木蕻良《曹雪芹》第十二章)

曲肱 [qǔ gōng ér zhěn]
释义: 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着。枕着弯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无忧无虑。

代之 [qǔ é dài zhī]
释义: 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示例: 清帝方今玩于彼股掌之上,及其时则取而代之耳。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六回】

不党 [qún ér bù dǎng]
释义: 群:合群。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出处: 《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群起攻之 [qún qǐ ér gōng zhī]
释义: 大家都起来攻击它,反对它。
出处: 《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示例: 他品行恶劣,难怪大家会群起而攻之,他这是咎由自取。

无信,不知其可 [rén ér wú xìn,bù zhī qí kě]
释义: 信:信用;其:那;可:可以,行。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指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出处: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示例: 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

人人得诛之 [rén rén dé ér zhū zhī]
释义: 得:可以,能够;诛:杀死。所有的人都可以杀死他。极言某人罪大恶极。
出处: 《庄子·庚桑楚》:“为不善乎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

日出作,日入 [rì chū ér zuò,rì rù ér xī]
释义: 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出处: 《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示例: 席匠铺的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按节令耕种收打,按政策交售爱国粮,过着平平静静的生活。 【《花城》1981年第6期】

不犯 [róu ér bù fàn]
释义: 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出处: 《后汉书·胡广传》:“柔而不犯,文而有礼,忠贞之性,忧公如家。”

如此 [rú cǐ ér yǐ]
释义: 如此:象这样;而已:罢了。就是这样罢了。
出处: 《孟子·尽心上》:“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如丘 [rú qiū ér zhǐ]
释义: 如:到达;丘:丘陵;止:止步。指遇到困难则停下来,不求上进。
出处: 《荀子·宥坐》:“如垤而进,吾与之;如丘而止,吾已矣。”

入宝山空回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huí]
释义: 宝山:聚藏宝物的山。进入满藏宝物的山间却空着手而回来。比喻虽遇到了很好的机会,却一无所得。
出处: 《先拨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宝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三过其门不入 [sān guò qí mén ér bù rù]
释义: 原是夏禹治水的故事,后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出处: 《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三命 [sān mìng ér fǔ]
释义: 旧是指官职步步上升,态度也愈加谦虚。
出处: 《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

三十 [sān shí ér lì]
释义: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出处: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三思后行 [sān sī ér hòu xíng]
释义: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 《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示例: 他非常细心,办事总是三思而后行。

三思 [sān sī ér xíng]
释义: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 《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示例: 终身大事也应该三思而行。 【欧阳山《三家巷》三0】

铩羽 [shā yǔ ér guī]
释义: 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
出处: 南朝宋·鲍照《拜侍郎上疏》:“铩羽暴鳞,复见翻跃。”
示例: 这一批被斩了魔爪,“铩羽而归”,另一批又破门出来。 【秦牧《手莫伸》】

善刀 [shàn dāo ér cáng]
释义: 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出处: 《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示例: 交流空涌波,言诸名士之交接,各处炫奇而争胜也。然则此时少陵之真意,早已善刀而藏。 【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一】

善贾 [shàn jià ér gū]
释义: 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处: 《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明之 [shén ér míng zhī]
释义: 指表面玄妙的事理。
出处: 《周易·系辞上》:“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示例: 虽曰神而明之,匪可言喻,亦由勉强而臻自然。 【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

明之,存乎其人 [shén ér míng zhī,cún hū qí rén]
释义: 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
出处: 《易·系辞上》:“纪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知之 [shēng ér zhī zhī]
释义: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示例: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唐·韩愈《师说》】

不费 [shī ér bù fèi]
释义: 施: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处: 《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史记·吴太伯世家》:“广而不宣,施而不费。”

施施 [shī shī ér xíng]
释义: 形容走路缓慢。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
出处: 《诗经·王风·丘中有麻》

什袭 [shí xī ér cáng]
释义: 什:形容多;袭:量词,套,层。将物品层层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
出处: 《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引《阚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

不化 [shí ér bù huà]
释义: 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示例: 死啃书本,不结合实际,就会食而不化,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食言 [shí yán ér féi]
释义: 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示例: 你们食言而肥,不承认这个原来答应承认的区域。 【毛泽东《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议会》】

不见 [shì ér bù jiàn]
释义: 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也指不理睬,看见了当作没看见。
出处: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不见,听不闻 [shì ér bù jiàn,tīng ér bù wén]
释义: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拭目 [shì mù ér dài]
释义: 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出处: 汉·杨修《答临淄侯笺》:“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竦耳。”
示例: 朝廷旧臣,册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适可 [shì kě ér zhǐ]
释义: 适可:恰好可以。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出处: 《论语·乡党》:“不多食”宋·朱熹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示例: 从来没有暴风雨能够持久的。果然持久了,我们也吃不消,所以我们要它适可而止。 【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不漏 [shū ér bù lòu]
释义: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出处: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示例: 你可记得三年前蔡指挥的事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今日有何理说。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不作 [shù ér bù zuò]
释义: 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处: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树欲静风不宁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níng]
释义: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风不停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tíng]
释义: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风不止 [shù yù jìng ér fēng bù zhǐ]
释义: 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着。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出处: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

树欲息风不停 [shù yù xī ér fēng bù tíng]
释义: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数米 [shǔ mǐ ér chuī]
释义: 炊:烧火做饭。数着米粒做饭。比喻计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难。
出处: 《庄子·庚桑楚》:“简发而栉,数米而炊。”
示例: 积财聚谷,日不暇给,真个是数米而炊,称柴而爨。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五】

不朽 [sǐ ér bù xiǔ]
释义: 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复生 [sǐ ér fù shēng]
释义: 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出处: 三国·魏·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
示例: 经过死而复生的挣扎,他才在风雪中摸下了祁连山。 【碧野《山高水长》】

后已 [sǐ ér hòu yǐ]
释义: 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处: 《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示例: 臣披肝沥胆,尚不能补报皇上之恩。今奉诏命,敢不竭力尽忠,死而后已。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三回】

无悔 [sǐ ér wú huǐ]
释义: 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出处: 《论语·述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无怨 [sǐ ér wú yuàn]
释义: 即使死了,也毫不怨恨。形容心甘情愿。
出处: 元·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不是我闲淘气,便死呵死而无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示例: 求大人请臬台大人升一升冠,露一露头部,倘没有受伤痕迹,小人死而无怨。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七回】

顺非 [shùn fēi ér zé]
释义: 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

顺时 [shùn shí ér dòng]
释义: 顺应时势而行动。
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随风 [suí fēng ér mǐ]
释义: 靡:倒下。顺风倒下。比喻没有主见。
出处: 南朝·梁·萧统《文选·杨恽〈报孙会宗书〉》:“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

随寓 [suí yù ér ān]
释义: 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同“随遇而安”。

随遇 [suí yù ér ān]
释义: 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出处: 清·刘献廷《广阳杂记》一:“随寓而安,斯真隐矣。”
示例: 不过能够随遇而安——即有船坐船云云——则比起幻想太多的人们来,可以稍为安稳,能够敷衍下去而已。 【鲁迅《两地书》六】

随踵 [suí zhǒng ér zhì]
释义: 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
出处: 《战国策·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顺风 [shǔn fēng ér hū]
释义: 顺着风向呼喊,声音传得远,使人听得清。比喻凭借外力可有较好效果。
出处: 《荀子·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泰极 [tài jí ér pǐ]
释义: 泰、否:《周易》卦名,泰吉否凶。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好事会变成坏事。
出处: 唐·刘禹锡《史公神道碑》:“侍中以帐下生变闻,泰极而否,当歌而哭。”

无信 [tān ér wú xìn]
释义: 贪婪而又不守信用。
出处: 汉·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

似是 [sì shì ér fēi]
释义: 似:象;是:对;非:不对。好象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出处: 《庄子·山木》:“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孟子·尽心下》:“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

探口 [tàn kǒu ér chū]
释义: 犹言脱口而出。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皇之 [táng ér huáng zhī]
释义: 堂皇:官署的大堂,引申为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端正庄严或雄伟有气派。也指表面上庄严正大,堂堂正正,实际却不然。
示例: 坐在一排一排的矮椅上,和跪下的样子也差不多,大家便实行马虎主义,还是堂而皇之地坐着。(邹韬奋《经历·踏进了约翰》)

腾空 [téng kōng ér qǐ]
释义: 腾空:向天空飞升。向高空升起。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三回:“李靖正欲挽留,只见那女子拨转马头,那马即腾空而起,倏忽不见。”

天网恢恢,疏不漏 [tiān wǎng huī huī,shū ér bù lòu]
释义: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出处: 《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示例: 你可记得三年前蔡指挥的事么?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今日有何理说。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不闻 [tīng ér bú wén]
释义: 闻:听。听了跟没听到一样。形容不关心,不在意。
出处: 《老子》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示例: 就只再芳芳姐姐一心只想学课,只怕是听而不闻。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回】

听其言观其行 [tīng qí yán ér guān qí xíng]
释义: 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出处: 《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走险 [tǐng ér zǒu xiǎn]
释义: 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示例: 不要把他逼上绝路,否则他会挺而走险的。

挺身 [tǐng shēn ér chū]
释义: 挺身:撑直身体。挺直身体站出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
出处: 《旧五代史·周·唐景思传》:“后数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
示例: 有的挺身而出,被关在拘押所里。 【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走险 [tǐng ér zǒu xiǎn]
释义: 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
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示例: 碰了荒年,也少不了这班人,不然,闹出那铤而走险的,更是不得了了。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五回】

同年 [tóng nián ér xiào]
释义: 犹言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同年 [tóng nián ér yǔ]
释义: 犹言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同盘 [tóng pán ér shí]
释义: 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
出处: 《魏书·杨椿传》:“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

同日 [tóng rì ér dào]
释义: 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同“同日而论”。

同日 [tóng rì ér lùn]
释义: 犹言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同日 [tóng rì ér yán]
释义: 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同“同日而论”。
出处: 《晋书·郗鉴传》:“及愍怀太子之废,可谓柔而有正。武秋失节之士,何可同日而言!”

同日 [tóng rì ér yǔ]
释义: 指相提并论。
出处: 《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投袂 [tóu mèi ér qǐ]
释义: 投袂:挥动袖子。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起来的神态。
出处: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
示例: 犹谓人心思顺,必有投袂而起者。 【章炳麟《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

广之 [tuī ér guǎng zhī]
释义: 广:宽,大。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
出处: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示例: 推而广之,弥纶万有而非有;统而会之,究竟寂灭而非灭。 【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十】

脱口 [tuō kǒu ér chū]
释义: 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出处: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八回:“虽然不至于通部滚瓜烂熟,大约一部之中,至少亦有一半看熟在肚里,不然怎么能够脱口而出呢?”

脱颖 [tuō yǐng ér chū]
释义: 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示例: 经过艰苦努力,他的学习成绩终于在全班脱颖而出。

莞尔 [wǎn ěr ér xiào]
释义: 形容微笑的样子。
出处: 《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泄而去。”

妄尘 [wàng chén ér bài]
释义: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望尘 [wàng chén ér bài]
释义: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出处: 《晋书·潘岳传》:“与石崇等诌事贾谧,每侯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

却步 [wàng ér què bù]
释义: 却步:不敢前进,向后退。形容事物可怕或讨厌,使人一看就往后退缩。
出处: 秦牧《象和蚁的童话》:“凡这一切,都很可能使某一部分有条件从事这种工作的人望而却步。”

生畏 [wàng ér shēng wèi]
释义: 畏:恐惧,害怕。看见了就害怕。
出处: 《论语·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示例: 加上他那黑而峻厉的面孔,颇使我望而生畏。 【孙犁《远的怀念》】

望风 [wàng fēng ér dùn]
释义: 远远望见敌人的踪影或强大气势,即行遁逃。

望风 [wàng fēng ér jiàng]
释义: 风:踪影。降:投降。看见敌人的影子便缴械投降。形容军队毫无士气。

望风 [wàng fēng ér mí]
释义: ①见对方的威势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惧之状。②望见对方就为之折服倾倒。形容钦敬之状。③形容军无斗志。同“望风披靡”。
出处: 《汉书·杜周传》:“天下莫不望风而靡,自尚书近臣皆结舌杜口,骨肉亲属莫不股栗。”唐·陈子昂《堂弟孜墓志铭》:“是以乡里长幼,望风而靡;邦国贤豪,闻名而悦服。”
示例: 将士望风而靡,三四十万军马不剩得一二。 【明·邵璨《香囊记·败兀》】

望风 [wàng fēng ér táo]
释义: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形容十分怯敌。
出处: 《资治通鉴·梁记·武帝天监四年》:“渊藻是萧衍骨肉至亲,必死无理,若克涪城,渊藻安肯城中坐而受困,必将望风而去。”
示例: 汝、颖、光、黄等处,有土寇王善作乱,聚兵五十万,抢掠子女玉帛,杀人放火,甚是猖獗,官兵望风而逃。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九回】

望屋 [wàng wū ér shí]
释义: 指军行不带粮草,随处就食。

望洋 [wàng yáng ér tàn]
释义: 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同“望洋而叹”。

娓娓 [wěi wěi ér tán]
释义: 连续不倦地谈论着。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然而他并不“拙笨”,却也不矫揉造作,只如熟人相对,娓娓而谈。”

未可同日 [wèi kě tóng rì ér yǔ]
释义: 指两者相差很大,不能相提并论。

畏影 [wèi yǐng ér zǒu]
释义: 比喻庸人自扰。亦作“畏影恶迹”。

温润 [wēn rùn ér zé]
释义: 比喻人的态度、言语温和柔顺。
出处: 《礼记·聘义》:“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

闻风 [wén fēng ér dòng]
释义: 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出处: 宋·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示例: 这时,“石一歌”也闻风而动了。 【王西彦《骗子和打手》】

闻风 [wén fēng ér qǐ]
释义: 闻:听到;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出处: 宋·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示例: 别处的人一定也有闻风而起的,这便是救中国的独一无二法门了。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

闻风 [wén fēng ér táo]
释义: 风:风声。听到风声,立即逃跑。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只要望见土匪的影子,早已闻风而逃。”

闻风 [wén fēng ér xīng]
释义: 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同“闻风而起”。

闻风 [wén fēng ér zhì]
释义: 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

无德 [wú dé ér chēng]
释义: ①无何恩德可以称道。②指德高不可言状。

无根 [wú gēn ér gù]
释义: 固:牢固。没有根柢却能牢固。比喻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作基础。
出处: 《管子·戒》:“管仲复于桓公曰:‘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无功 [wú gōng ér lù]
释义: 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同“无功受禄”。

无胫 [wú jìng ér lái]
释义: 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同“无胫而至”。

无胫 [wú jìng ér xíng]
释义: 胫:小腿。没有腿而能行走。比喻事物用不着推行,能迅速传播。
出处: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无胫 [wú jìng ér zhì]
释义: 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

无胫 [wú jìng ér zǒu]
释义: 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同“无胫而行”。

无为 [wú wéi ér chéng]
释义: 指不倚外力而自然有所成就。

无为 [wú wéi ér zhì]
释义: 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处: 《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无翼 [wú yì ér fēi]
释义: 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事物很快地传播开来。
出处: 《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
示例: 足足的一百六十块钱就那样无翼而飞了。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

毋翼 [wú yì ér fēi]
释义: 比喻传播之迅速。
出处: 《战国策·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故曰,不如赐军吏而礼之。”

析骨 [xī gǔ ér chuī]
释义: 同“析骸以爨”。指被围日久,粮尽柴绝的困境。亦以形容战乱或灾荒时期百姓的悲惨生活。
出处: 《史记·宋微子世家》:“王问:‘城中何如?’曰:‘析骨而炊,易子而食。’”

膝行 [xī xíng ér qián]
释义: 跪着用膝盖向前移动。形容敬畏恭谨之极。
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
示例: “大人是今天回京的?”一位大胆的属员,膝行而前了一点,恭敬的问。 【鲁迅《理水》】

席地 [xí dì ér zuò]
释义: 泛指在地上坐。
出处: 《旧五代史·李茂贞传》:“但御军整众,都无纪律,当食造庖厨,往往席地而坐。”

席卷 [xí juǎn ér táo]
释义: 指偷了全部贵重衣物逃跑。

易见 [xiǎn ér yì jiàn]
释义: 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
出处: 清·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此显而易见之事,从无一人辩之。”
示例: 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讨伐派的失望,已显而易见。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相机 [xiàng jī ér dòng]
释义: 观察时机,看到适当机会立即行动。
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相时 [xiàng shí ér dòng]
释义: 观察时机,针对具体情况采取行动。
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相辅 [xiāng fǔ ér xíng]
释义: 互相协助进行或互相配合使用。
出处: 明·张岱《历书眼序》:“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而后两者之说始得无蔽。”

相视 [xiāng shì ér xiào]
释义: 双方互相看着,发出会心的微笑。形容二者情合意洽的情态。

相视笑,莫逆于心 [xiāng shì ér xiào,mò nì yú xīn]
释义: 莫逆: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形容彼此间友谊深厚,无所违逆于心。
出处: 《庄子·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生死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示例: 只要摊出我的杂感来,便可以做他们的“蓝谱”,“相视而笑,莫逆于心”了。 【鲁迅《而已集·“意表之外”》】

向若 [xiàng ruò ér tàn]
释义: 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
出处: 《庄子·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向天 [xiàng tiān ér tuò]
释义: 仰头向着天吐唾沫,唾沫还是落在自己的脸上。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受害的还是自己。

向隅 [xiàng yú ér qì]
释义: 向:对着;隅:墙角;泣:小声地哭。一个人面对墙脚哭泣。形容没有人理睬,非常孤立,只能绝望地哭泣。
出处: 汉·刘向《说苑·贵德》:“今有满堂饭酒者,有一人独索然向隅而泣,则一堂之人皆不乐矣。”

不答 [xiào ér bù dá]
释义: 只是微笑着,不作正面回答。
出处: 唐·李白《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心有余力不足 [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
释义: 心里非常想做,但是力量不够。
出处: 《论语·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示例: 我手里但凡从容些,也时常来上供,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信步 [xìn bù ér xíng]
释义: 信:随意。无目的地随意行走。
出处: 宋·陆游《龟堂杂兴》诗:“曳杖东冈信步行,夕阳偏向竹间明。”

好古 [xìn ér hào gǔ]
释义: 信:相信;好:爱好。相信并爱好古代的东西。
出处: 《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示例: 这样,我们的信而好古的态度,便发生了新意义。 【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读<伊索寓言>》】

有征 [xìn ér yǒu zhēng]
释义: 信:确实;征:征验,证据。可靠而且有证据。
出处: 《左传·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示例: 称多则吾岂敢,言拙信而有征。 【晋·潘岳《闲居赋》】

有证 [xìn ér yǒu zhèng]
释义: 真实而有根据。

不实 [xiù ér bù shí]
释义: 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出处: 《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示例: 便道是秀才每秀而不实有矣夫,想皇天既与他十分才,也注还他一分绿。 【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

未决 [xuán ér wèi jué]
释义: 一直拖在那里,没有得到解决。

悬悬 [xuán xuán ér wàng]
释义: 形容一心一意地期待、盼望。
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五:“吾怜君而相赠,岂望报乎?君可速归,恐尊嫂悬悬而望也。”
示例: 每次出门,妈妈都在家悬悬而望,等我归来。

不厌 [xué ér bù yàn]
释义: 厌:满足。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好学。
出处: 《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示例: 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时习之 [xué ér shí xí zhī]
释义: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出处: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示例: 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 【宋《二程全书·外书七》】

优则仕 [xué ér yōu zé shì]
释义: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处: 《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示例: 我有力量释放了你,叫你达到学而优则仕的愿望。 【老舍《四世同堂·三十四》】

不虐 [xuè ér bù nüè]
释义: 谑:开玩笑。开玩笑而不使人难堪。
出处: 《诗经·卫风·淇奥》:“善戏谑兮,不为虐矣。”

循次 [xún cì ér jìn]
释义: 循:依照,顺着。依照一定的步聚或次序逐步推进或提高。亦作“循次渐进”、“循序渐进”。

不信 [yán ér bù xìn]
释义: 说话不讲信用。
出处: 《淮南子·泰族训》:“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

无文,行之不远 [yán ér wú wén,xíng zhī bù yuǎn]
释义: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同“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出处: 北周·庚信《燕射歌辞·角调曲》:“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义而无立,勤则无成。”

无信 [yán ér wú xìn]
释义: 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
出处: 《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示例: 老孙若不与你,恐人说我言而无信。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一回】

有信 [yán ér yǒu xìn]
释义: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处: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示例: 则要你言而有信,休担阁了少年人。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

言有尽意无穷 [yán yǒu jìn ér yì wú qióng]
释义: 指诗文含义深刻,令人品味不尽。
出处: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言之无文,行不远 [yán zhī wú wén,xíng ér bù yuǎn]
释义: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掩鼻 [yǎn bí ér guò]
释义: 捂着鼻子走过去。形容对腥臭肮脏的东西的嫌恶。
出处: 《孟子·离娄下》:“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掩口 [yǎn kǒu ér xiào]
释义: 掩:捂。笑时捂住口,以防出声失礼。
出处: 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亮以麈尾掩口而笑。”
示例: 左右皆掩口而笑曰:“此天下强颜之女子也。”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九回】

扬长 [yáng cháng ér qù]
释义: 大模大样地径自走了。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二回:“(道士)道:‘……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背面,要紧,要紧!三日后我来收取,管叫你病好。’说毕,徉长而去。”
示例: 说罢,深深一揖,扬长而去。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论之 [yào ér lùn zhī]
释义: 犹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出处: 《天讨·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要而论之,满人之人中国也,据其土地山河,窃棋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谓倒行逆施者矣。”
示例: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

言之 [yào ér yán zhī]
释义: 要:简要。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出处: 晋·陆机《五等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郡县之长为利图物。”
示例: 要而言之,《全上古文》实在是大而无当的书,可供陈列而不适于实用的。(鲁迅《书信集·致章廷谦》)

一蹴 [yī cù ér chéng]
释义: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同“一蹴而就”。
出处: 邹韬奋《什么事不可能》:“赖奥维一九○三年的飞机也还不是一蹴而成的。”

一蹴 [yī cù ér dé]
释义: 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同“一蹴而就”。
出处: 茅盾《路》十二:“现在,他们认为胜利不能一蹴而得,必须用持久战。”

一蹴 [yī cù ér jiù]
释义: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出处: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示例: 从前所受,皆为大略,一蹴而就于繁赜,毋乃不可! 【清·吴趼人《痛史·原叙》】

二,二 [yī ér èr,èr ér sān]
释义: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便可解释这段悲伤。”

二,二 [yī ér èr,èr ér yī]
释义: 两件事看似不同,实际上却相同。
出处: 明·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九回:“天子神仙,一而二,二而一,岂有三茅祖师之印,陛下用不得之理?”
示例: 纸,钱也,即古之所为寓钱也;以寓钱喻制钱, 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yī ér guāng]
释义: 比喻彻底清除。同“一扫而空”。

再,再 [yī ér zài,zài ér sān]
释义: 再:第二次。一次又一次。
出处: 《尚书·多方》:“至于再,至于三。”《荡寇志》一○九回:“那厮必然再用此法,一而再,再而三,我其危矣。”
示例: 我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你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

一概 [yī gài ér lùn]
释义: 一概:同一标准,一律。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
出处: 《楚辞·九章·怀沙》:“同糅玉石兮,一而相量。”唐·刘知几《史通·叙事》:“而作者安可以方古,一概而论得失?”
示例: 我们对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决不能一概而论。

一呵 [yī hē ér jiù]
释义: 一口气完成。
出处: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十四:“感兴不来,也不能勉强去酝酿。当它来的时候,酝酿成熟,故能提起锐笔,一呵而就。”

一哄 [yī hōng ér qǐ]
释义: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
出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
示例: 然而也有并不一哄而起的人,当时好像落后,但因为也不一哄而散,后来成为中坚。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一哄 [yī hōng ér sàn]
释义: 哄:吵闹。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出处: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壬戌科罢选吉士》第十卷:“御笔硃书四大字,曰:‘今年且罢。’于是一哄而散。”
示例: 白凤、阿男早收拾好钱文,向众人道谢,看的就一哄而散了。 【清·吴趼人《情变》第六回】

一哄 [yī hǒng ér shàng]
释义: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同“一哄而起”。
出处: 《人民日报》1983.10.31:“在发展新‘三大件’和其他有前途的轻工行业时,决不能再像发展老‘三大件’那样,一见有利可图,便一哄而上。”

一褱 [yī huái ér lùn]
释义: 指处理事情或问题不分性质,不加区别,用同一标准来对待或处理。同“一概而论”。

一挥 [yī huī ér chéng]
释义: 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出处: 宋·蔡□《铁围山丛谈》:“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子:‘欲何字耶?’恶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
示例: 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 【《宋史·文天祥传》】

一挥 [yī huī ér jiù]
释义: 挥:挥笔;就: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出处: 宋·孙觌《鸿庆居士文集·翰林莫公内外制序》第三十卷:“一昔召公独草六制,宰相吴敏因是以危公,公解衣据案,一挥而就。”
示例: 度尚令邯郸淳作文镌碑以记其事。时邯郸淳年方十三岁,文不加点,一挥而就,立石墓侧,时人奇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

一扫 [yī sǎo ér guāng]
释义: 一下子就扫除干净。
出处: 宋·苏轼《题王逸少帖》诗:“出林飞鸟一扫空。”
示例: 吴荪甫微笑地回答,脸上的阴沉气色又一扫而光了。 【茅盾《子夜》】

一扫 [yī sǎo ér kōng]
释义: 一下子便扫除干净。比喻彻底清除。
出处: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首选,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

一身二任 [yī shēn ér èr rèn]
释义: 一个人承担两种任务。
出处: 《汉书·王吉传》:“诸侯骨肉莫亲大王,大王于属则子也,于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
示例: 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得也。 【唐·韩愈《圬者王承福传》】

一往 [yī wǎng ér shēn]
释义: 指对人或对事物顷注了很深的感情,向往而不能克制。同“一往情深”。
出处: 明·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示例: 与知己交,绸缪缱绻,一往而深,不以贫富易其念。 【清·珠泉居士《雪鸿小记·补遗》】

一望 [yī wàng ér zhī]
释义: 一看就明白。
出处: 清·李绿园《歧路灯》:“又说了一回话,大约言语甜俗,意味粗浅,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
示例: 而且一望而知情商也没用,因为客堂里都搭起床铺。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一拥 [yī yōng ér rù]
释义: 拥:拥挤。一下子全都拥了进去,挤了进去。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五:“众人一拥而入,迎头就把了缘拿住,押进里面搜捉,不曾走了一个。”

一拥 [yī yōng ér shàng]
释义: 一下子全都围上去。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七回:“吕蒙亲自擂鼓,士卒皆一拥而上,乱刀砍死朱光。”

易地 [yì dì ér chǔ]
释义: 换一换所处的地位。比喻为对方想一想。
出处: 唐·刘知几《通史·杂说上》:“若使(司)马迁易地而处 ,撰成《汉书》,将恐多言费辞,有逾班氏。”

易子 [yì zǐ ér jiào]
释义: 易:交换。交换孩子进行教育。

易子 [yì zǐ ér shí]
释义: 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出处: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示例: 有的是报告灾荒的严重情形,充满了“赤地千里”、“人烟断绝”和“易子而食”等触目惊心的字句。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因人 [yīn rén ér yì]
释义: 因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出处: 鲁迅《准风月谈·难得糊涂》:“然而风格和情绪、倾向之类,不但因人而异,而且因事而异,因时而异。”

引领 [yǐn lǐng ér wàng]
释义: 引领:伸长脖子。伸长脖子远望。形容殷切盼望。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饮恨 [yǐn hèn ér zhōng]
释义: 饮恨:心里怀着怨恨和冤屈。内心满怀着怨恨或冤屈死去。
出处: 唐·蒋防《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如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示例: 小女兴娘薄命,为思念郎君成病,于两月前饮恨而终,已殡在郊外了。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

应刃 [yìng rèn ér jiě]
释义: 犹言迎刃而解。比喻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应弦 [yìng xián ér dǎo]
释义: 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

应运 [yìng yùn ér shēng]
释义: 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出处: 汉·荀悦《汉纪·后序》:“实天生德,应运建主。”
示例: 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若大仁者则应运而生,大恶者则应劫而生,运生世治,劫生世危。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迎刃 [yíng rèn ér jiě]
释义: 原意是说,劈竹子时,头上几节一破开,下面的顺着刀口自己就裂开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出处: 《晋书·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示例: 只要这位教士到场,任你事情如何棘手,亦无不迎刃而解的。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迎刃 [yíng rèn ér lǐ]
释义: 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同“迎刃而解”。
出处: 清·周在浚《行述》:“潍,剧邑也,事繁丛弊,先大夫以书生受事,迎刃而理。”

蝇附骥尾致千里 [yíng fù jì wěi ér zhì qiān lǐ]
释义: 苍蝇因附在千里马的尾巴上而跑了千里的路程。普通人因沾了贤人的光而名声大振。
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颖脱 [yǐng tuō ér chū]
释义: 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
出处: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示例: 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有毛遂,使自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唐·李白《与韩荆州书》】

无谋 [yǒng ér wú móu]
释义: 谋:计谋。虽然勇敢,但没有智谋。
出处: 唐·陆贽《论两河及淮西利害状》:“(王)武俊蕃种,有勇无谋。”
示例: 吕布,豺狼也,勇而无谋,轻于去就,宜早图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效之 [yóu ér xiào zhī]
释义: 指明知其为错误而有意仿效之。

油然 [yóu rán ér shēng]
释义: 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出处: 宋朝苏洵《族谱引》:“观吾之谱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有过之无不及 [yǒu guò zhī ér wú bù jí]
释义: 过:超过;及:赶上。相比之下,只有超过而不会不如。
出处: 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七章:“自古以来,做官越做越富,教书越教越穷。到了中华民国,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鱼贯 [yú guàn ér chū]
释义: 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出处: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回:“三人急不暇择,从窦中鱼贯而出,外面正是一条逼狭的胡同,还静悄悄的没人阻住。”

鱼贯 [yú guàn ér rù]
释义: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序进入。
出处: 《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示例: 众才女除卞、孟两家姊妹在后,其余都是按名鱼贯而入。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七回】

鱼烂 [yú làn ér wáng]
释义: 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国家因内部祸乱而灭亡。
出处: 《公羊传·僖公十九年》:“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

欲得甘心 [yù dé ér gān xīn]
释义: 想要弄到手才称心满意(多用于对人的报复或打击)。
出处: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第三章第二节:“敌人早就视定远、镇远为眼中钉,‘其所欲得而甘心者,亦惟定、镇二船’。”
示例: 且即使陈炯明之对于文积不能平,至于倒戈,则所欲得而甘心者,文一人之生命而已,而人民何与? 【蔡东藩《民国演义》第一百三十八回】

欲盖 [yù gài ér zhāng]
释义: 犹欲盖弥彰。
出处: 《隋书·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传序》:“昔孔子修《春秋》,而乱臣贼子知惧,抑使之求名不得,欲盖而彰者也。”
示例: 世人欲盖而彰,欲抑而扬。 【明·刘基《郁离子·玄豹》】

源源 [yuán yuán ér lái]
释义: 原指诸侯相继朝觐一辈子。后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出处: 《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示例: 果然有了此好,方士源源而来,零零星星,也弄去了好些银子,受过了好些丹客的哄骗。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月晕 [yuè yùn ér fēng]
释义: 月晕:月亮周围出现的光环。月亮出现光环,就是要刮风的征候。比喻见到一点迹象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
出处: 宋·苏洵《辨奸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月晕风,础润 [yuè yūn ér fēng,chǔ rùn ér yǔ]
释义: 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出处: 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示例: 燥湿为天地自然之气,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以此测于几先者,固古今一致也。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上】

韫椟 [yùn dú ér cáng]
释义: 旧时比喻怀才隐退。
出处: 《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

凿坏 [záo pī ér dùn]
释义: 坏:没有烧过的砖瓦、陶器等。遁:逃避。谓隐居不仕。
出处: 《淮南子·齐俗训》:“颜阖,鲁君欲相之而不肎,使人以币先焉,凿培而遁之。”
示例: 宫保一定要先生出来做宫,先生却半夜里跑了,一定要出来摇串铃。试问,与那凿坏而遁,洗耳不听的,有何分别呢?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六回】

凿坯 [záo pī ér dùn]
释义: 指隐居不仕。同“凿坏以遁”。

择地 [zé dì ér dǎo]
释义: 选择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谨慎。
出处: 《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
示例: 学生定要择地而蹈,宁可失之严,不可失之纵也!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五十八回】

择邻 [zé lín ér jū]
释义: 挑选邻居好的地方居住。

择善 [zé shàn ér cóng]
释义: 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处: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示例: 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老舍《张自忠·剧中重要人物说明》】

择善 [zé shàn ér xíng]
释义: 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
出处: 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择主 [zé zhǔ ér shì]
释义: 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族之 [zhe er zu zi]
释义: 推翻他,而且杀他的家族。

枕善 [zhěn shàn ér jū]
释义: 指守善不移。
出处: 北齐·刘昼《新论·慎独》:“故蘧瑷不以昏行变节,颜回不以夜浴改容……斯皆慎乎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也。”

知难 [zhī nán ér jìn]
释义: 迎着困难上。
示例: 我们在学习中要知难而进,绝不可知难而退。

知难退 [zhī nán ér tuì]
释义: 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二年》:“见可而行,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
示例: 尤其是因为在那一级里有三、四个“吵客”,弄得那位英文教员不得不知难而退。 【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

知其不可为之 [zhī qí bù kě ér wéi zhī]
释义: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出处: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示例: 吾辈固知其不可而为之耳。 【章炳麟《致伯中书十四》】

不化 [zhí ér bù huà]
释义: 指固执己见,不知变通。
出处: 《庄子·人世间》:“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示例: 若是处处忘不了古人,便是守旧之见,执而不化,那是一辈子做不出事业,不能自立的。 【《晚清文学丛钞·中国现在记》第三回】

直道 [zhí dào ér xíng]
释义: 比喻办事公正。
出处: 《论语·卫灵公》:“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指日 [zhǐ rì ér dài]
释义: 指不久即可实现。同“指日可待”。
出处: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一回:“将来执掌昭阳,可指日而待,为何夫人双眉反蹙起来?”

治丝 [zhì sī ér fén]
释义: 指理丝不找头绪,就会越理越乱。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正确,使问题更加复杂。
出处: 语出《左传·隐公四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
示例: 夫政出多门,非国家之福也。既有下院以代表民意,而复以上院掣肘之,是治丝而棼也。 【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边沁之政法论》】

不俚 [zhì ér bù lǐ]
释义: 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
出处: 《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示例: 《孔雀东南飞》质而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

不野 [zhì ér bù yě]
释义: 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出处: 《后汉书·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置之死地后快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kuài]
释义: 快:痛快。恨不得把人弄死才痛快。形容心肠狠毒。
出处: 宋·苏舜钦《答韩持国书》:“被废之后,喧然未已,更欲置之死地然后为快。”
示例: 且以朕为难儿,遇事掣肘,故在朝如黄道周之忠纯,何楷之梗直,莫不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清·浴日生《海国英雄记》卷下)

置之死地后生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释义: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出处: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中道 [zhōng dào ér fèi]
释义: 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示例: 他绝对自信他不是中道而废的软背脊的人儿。 【茅盾《创造》三】

复始 [zhōng ér fù shǐ]
释义: 不断地循环往复。
出处: 《淮南子·说山训》:“通于学者若车轴,转毂之中,不运于己,与之致千里,终而复始,转无穷之源。”

重足 [chóng zú ér lì]
释义: 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出处: 西汉·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示例: 胁持荐绅,开告讦之门,兴罗织之狱,士大夫重足而立。 【宋·王明清《玉照新志》第四卷】

重足立,侧目 [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
释义: 重足:双脚并拢;侧目:斜着眼睛。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
出处: 《史记·汲郑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示例: 使通国之人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者,无过于此辈穷凶极恶之特务人员。 【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

不比 [zhōu ér bù bǐ]
释义: 周:亲和、调合;比:勾结。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出处: 《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示例: 那里肯周而不比。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

复始 [zhōu ér fù shǐ]
释义: 周:环绕一圈;复:又,再。转了一圈又一圈,不断循环。
出处: 《汉书·礼乐志》:“精健日月,星辰度理,阴阳五行,周而复始。”
示例: 季节的春夏秋冬,植物的生长荣枯,周而复始,年年如此。

自郐 [zì kuài ér xià]
释义: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出处: 郭沫若《雄鸡集·关于大规模搜集民歌问题》:“太史公的观点是反统治者的,所以《史记》所提供的史料,比《汉书》可贵,后来的史官更是自郐而下了。”

自然 [zì rán ér rán]
释义: 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
出处: 《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
示例: 不知怎的自然而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

自崖 [zì yá ér fǎn]
释义: 崖:崖岸;反:通“返”,回。旧时送行辞。
出处: 《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言之 [zǒng ér yán zhī]
释义: 总的说起来。
出处: 《容斋随笔·卷六·洗儿金钱》:“若总而言之,殆不可胜算。”
示例: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千结束。 【《毛泽东选集·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

不失 [zūn ér bù shī]
释义: 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
出处: 《隋书·炀帝纪上》:“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

勿失 [zūn ér wù shī]
释义: 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
出处: 《史记·曹相国世家》:“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待毙 [zuò ér dài bì]
释义: 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坐着等死措施。
出处: 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示例: 今城守虽有馀,然外无援兵,粮食将尽,岂可坐而待毙。 【《元史·王义传》】

待弊 [zuò ér dài bì]
释义: 坐着等死。比喻遭遇危难而不采取积极的措施。
出处: 语出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示例: 然坐而待弊,曷若伏而俟命。 【《新五代史·唐臣传·任圜》】

待旦 [zuò ér dài dàn]
释义: 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
出处: 《尚书·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示例: 天下至广,万机至猥,诚不可不矜矜业业,坐而待旦也。 【《三国志·魏志·王基传》】

论道 [zuò ér lùn dào]
释义: 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出处: 《抱朴子·用刑》:“通人扬子云亦以为肉刑宜复也,但废之来久矣,坐而论道者,未以为急耳。”
示例: 有些人只会坐而论道,而不办实事。

迎难 [yíng nán ér shàng]
释义: 迎:面对;难:困难;而:就,所以;上:克服。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形容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敢地挑战。
出处: 车胤,生于晋朝,本是富家子弟,后来家道中落,变得一贫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却能自强不息。
  车胤年轻时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劳。他因为白天要帮家人干活,就想利用漫漫长夜多读些书,好好充实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贫,根本没有闲钱买油点灯,有甚么办法可以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间背诵书本内容,直到一个夏天的晚上,他看见几只萤火虫在飞舞,点点萤光在黑夜中闪动。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捉来许多萤火虫,把它们放在一个用白夏布缝制的小袋子里,因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萤火虫的光,他把这个布袋子吊起来,就成了一盏“照明灯”。
  车胤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那时候,每逢举行甚么集会或庆祝活动,如果车胤没有到场,大家就觉得扫兴。

不察 [xí yān bù chá]
释义: 见“习焉不察”。

言之 [jiū ér yán zhī]
释义: 犹总而言之。

相提 [xiāng tí ér lùn]
释义: 把不同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来谈。

统之 [lóng ér tǒng zhī]
释义: 混合不分。

半济 [bàn jì ér jī]
释义: 半济:渡河渡过一半。当敌人渡河渡过一半的时候再去攻击。指善于捕捉有利时机攻击敌人。
出处: 《孙子•行军篇》:“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

不党 [bǐ ér bù dǎng]
释义: 比:亲近;党:偏私。亲近而不偏私。
出处: 《国语•晋语》:“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

比肩 [bǐ jiān ér shì]
释义: 比:并。肩并肩做事。指共事、同事。
示例: 宋·苏轼《范增论》:“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伯仁由我 [bó rén yóu wǒ ér sǐ]
释义: 伯仁:晋周颙的字。表示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
出处: 《晋书•周颙传》:“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示例: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倘伯仁由我而死,尚不免罪有所归。

不可同年 [bù kě tóng nián ér yǔ]
释义: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同“不可同日而语”。
出处: 汉·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示例: 清·魏源《默觚下·治篇十五》:故摘果于未熟,视已熟不可同年而语。

不得其门 [bù dé qí mén ér rù]
释义: 找不到大门走不进去。比喻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
出处: 《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不得已求其次 [bù dé yǐ ér qiú qí cì]
释义: 不得已:无奈何;求:寻求;次:稍差的。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只得以差一等的将就。
出处: 曹靖华《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鸿沟’上没有‘桥梁’,只好‘绕道东京’了。”
示例: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仁厚宽大,体恤部属,不得已而求其次,倒宁愿在黄抚台手下。”

不德 [bù dé ér gōng]
释义: 不:无;德:德行,才能。没有才能却受到奖赏。
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不德而有功。”

不患寡患不均 [bù huàn guǎ ér huàn bù jūn]
释义: 患:忧虑;寡:少,贫穷;均:平均。不忧虑贫穷而忧患不平均。
出处: 《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矜 [bù jīn ér zhuāng]
释义: 矜:自尊自大;庄:庄重。不自养自大而显得庄重。
出处: 《礼记•表记》:“子言之:‘归乎!君子隐而显,不矜而庄,不厉而威,不言而信。’”

不耕食,不织 [bù gēng ér shí,bù zhī ér yī]
释义: 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不种田却有饭吃,不织布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
示例: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9卷:“又想起做和尚的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住下高堂清舍,烧香吃茶。”

不耕食,不蚕 [bù gēng ér shí,bù cán ér yī]
释义: 耕:翻松田土以备播种;蚕:养蚕。不种田却有饭吃,不养蚕却能穿丝绸。形容不劳而获。
示例: 汉·桓宽《盐铁论•相刺》:“而无益于理,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操券 [cāo quàn ér qǔ]
释义: 执持契券,凭证在手。比喻事成有把握。
示例: 清·李调元《制义科琐记·元可操券》:“明朝制艺,确有分两,作文与阅者皆可操券而取。”

乘兴来,兴尽 [chéng xìng ér lái,xìng jìn ér fǎn]
释义: 兴:兴致,高兴。趁着当时的兴致而来,兴致满足了就返回。指兴致融景而产生,又随兴致被破坏而改变最初的想法。
出处: 晋·裴启《裴子语林》卷二:“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乘兴来,败兴 [chéng xìng ér lái,bài xìng ér fǎn]
释义: 兴:兴致,兴趣。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地回去。
示例: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9回:“霁云乘兴而来,败兴而返,怏怏的带马出城。”

称薪爨,数米 [chēng xīn ér cuàn,shǔ mǐ ér chuī]
释义: 薪:柴;爨:烧火煮饭。称柴草,数米粒做饭。比喻只注意小事,不从大处着眼。
出处: 《淮南子•泰族训》:“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

称薪爨,数粒乃炊 [chēng xīn ér cuàn,shǔ lì nǎi chuī]
释义: 称:衡量;薪:柴;爨:烧火煮饭。称了柴草数着米粒煮饭。比喻只注意小事,斤斤计较,形容吝啬或贫穷。
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接疏》:“明者举大略细,不忮不求,故能取威定功,成天平地,岂肯称薪而爨,数粒乃炊,并瑕弃璧。”

可忍,孰不可容 [cǐ ér kě rěn,shú bù kě róng]
释义: 此:这;孰:哪个;容:容忍。如果这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
出处: 《南齐书•张敬儿传》:“履霜于开运之辰,坚冰于嗣业之世,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度之,至丈必差 [cùn ér dù zhī,zhì zhàng bì chā]
释义: 度:量;至:到;差:误差。一寸一寸地量到丈,必然会有误差。
出处: 《淮南子•泰族训》:“寸而度之,至寸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

倒屣 [dào xǐ ér yíng]
释义: 屣:鞋。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争于迎客,将鞋穿倒。形容热情欢迎宾客。
出处: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闻粲在门,倒屣迎之,”
示例: 清·姬文《市声》第三十三回:我倒为他起了个早,倒屣而迎,真不上算。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登高 [dēng gāo ér zhāo]
释义: 登高:登上高处;招:挥手招呼人。登到高处招呼人,看到的远。比喻声望高的人发出号召,响应的人必然会多。
出处: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示例: 《荀子•勤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抵足 [dǐ zú ér wò]
释义: 脚对着脚,同榻而睡。形容关系亲密,情意深厚。同“抵足而眠”。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一日,众官皆散,权(孙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若静 [dòng ér ruò jìng]
释义: 动:行动;若:象。行动却象静止一样。指军队或某种事情虽已行动,由于隐蔽等原因,使人感到象没有行动一样。
出处: 清·陈光宪《历代名将事略》:“动而若静,则疑我之休兵。”

敢行 [duàn ér gǎn xíng]
释义: 断:果断。果断而敢于行动。
出处: 《史记•李斯列传》:“顾汪而忘大,后必有善;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

反其意用之 [fǎn qí yì ér yòng zhī]
释义: 其:他的;意:意义;用:使用。指按照与原来相反的意思去引用或使用词语、典故等。也用来指文艺创作等有创新或突破前人的束缚。
出处: 宋·严有翼《艺苑雌黄》:“反其意而用之者,非识学素高,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致此。”

怫然 [fèi rán ér nù]
释义: 怫然:愤怒的样子。指突然发怒。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德充符》:“我怫然而怒。”

蜂拥 [fēng yōng ér qǐ]
释义: 像蜂飞一样成群而起。形容许多人一拥而起。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赞》:“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示例: 各地群众蜂拥而起,纷纷涌入城内。

不骄 [fù ér bù jiāo]
释义: 富:富有;骄:骄傲。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
出处: 《左传•定公十三年》:“富而不骄者鲜,吾唯子之见。”

好礼 [fù ér hào lǐ]
释义: 富庶而有讲礼教。指虽很富有但不骄纵无礼。
出处: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谁知他家那等荣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

无骄 [fù ér wú jiāo]
释义: 富:富有;骄:骄傲。指很富有但不趾高气扬。
出处: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扶摇 [fú yáo ér shàng]
释义: 扶摇:迅猛盘旋而上的旋风。形容上升很快或指仕途得志。比喻仕途得志。
出处: 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示例: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6回:“须臾,渐高渐大,扶摇而上,直到九霄空里,化成个大鹏。”

拂衣 [fú yī ér qù]
释义: 形容很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示例: 《新五代史•汉高祖皇后李氏传》:太后深以为不可,帝拂衣而去,曰:‘何必谋于闺门!’

拂袖 [fú xiù ér qǐ]
释义: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形容很生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0回:“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五分不喜;又闻语言冲撞,遂拂袖而起,转入后堂。”

赴东海 [fù dōng hǎi ér sǐ]
释义: 跳进东海淹死。形容人所下的决心极大。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彼则肆然而为帝,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示例: 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

盖地 [gài dì ér lái]
释义: 多指暴风雪、大队人马、飞沙走石等奔涌而至,把大地遮盖起来。用来形容来势凶猛,声势浩大。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回:“汉军大败,后面漫山塞野,黄巾盖地而来,旗上大写‘天公将军’。”
示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玄德登高而望,但见军马盖地而来。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