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隋书资治通鉴我的字典
《隋书》唐·魏徵等撰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卷七十七 列传四十二 隐逸 李士谦 崔廓(崔赜) 徐则 张文诩

李士谦传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

  童年丧父,以侍奉母亲有孝心而闻名。

  母亲曾经呕吐,他怀疑是中毒所致,便跪下去尝呕吐之物。

  在北魏岐州担任刺史的伯父李王易,对他特别赞赏,经常说:“士谦这孩子是我们李家的颜渊。”十二岁时,魏广平王提拔他做了开府参军事。

  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辞官,守丧时伤心得形销骨立。

  嫁到宋家里的姐姐,也因过度哀痛而病逝。

  李士谦等服丧的日子一结束,就将自己的房子作了佛寺,独自到学舍里精研学业去了,他博览群书,孜孜不倦,很快就熟练地掌握了天文、星相占卜等各方面的知识。

  齐国的吏部尚书辛术欲召纳他为员外郎,赵郡王要以德行科举荐他,李士谦都称自己有病而不去。

  后来,和士开也看重他的才识,便劝导朝廷将他提升为国子监祭酒,士谦坚决推辞,才得以免除。

  隋文帝夺取天下,李士谦矢志终身不做官。

  士谦在少年时,父亡,未曾吃肉喝酒,从不说杀生之言。

  每遇亲朋好友来访,总是盛情款待,热情奉陪,整日也不知疲倦。

  李氏家族庞大,每到春秋祭神之日,必相聚狂欢,无不沉醉在一片喧闹声中。

  他们曾聚集在士谦家里,士谦将丰盛的饭食亲自送到客人面前,但他先呈上黍米,并对来客说:“孔子称赞黍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饭应称吃黍米,古人所推崇的东西,能容许我们违背吗?”来客老老少少都肃然起敬,不敢随便,回去后相互议论说:“见到了真正的君子,才知道我们这些人的浅薄啊!”士谦知道后,却责备自己说:“被人疏远的程度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士谦家里十分富有,但自己却处处节俭,常常把救济别人作为自己的义务。

  在同乡,有人家里有丧事而无财力办理的,士谦总是及时赶到,尽力相助。

  有兄弟俩因财产分配不均,而相互争吵、诉讼,士谦知道后,便拿出自己的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使他与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俩都惭愧不已,于是相互推让,最后他们都变成了很有修养的人。

  有一次,别家的一头牛跑到他家的农田里,士谦将牛牵到阴凉处,并给它备足草料,照顾之周胜过了牛的主人。

  每当看见有人偷割他的庄稼,就默默走开,有意回避。

  他家里的仆人曾抓住偷他家粮食的,士谦知道后,反而安慰小偷说:“你们这样做,都因家里太贫困的缘故,本来就不应受到指责。”马上叫仆人放了他们。

  他的一个家仆因喝醉酒后与同乡人董震比力气的大小,董震扼住其家仆的咽喉,因用力过猛,家仆被掐死了。

  董震于是惶恐不安,胆颤心惊地来向李士谦请罪,士谦却对他说:“你本来就没有杀害他的想法,为什么要请罪呢?不过你要远离这个地方,以免被官吏拘捕。”士谦性情宽厚,都像这样的。

  有一年,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的人,碰上这年歉收,债家无力偿还,都来向士谦道歉,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以丰盛的酒席相款待,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借债的契约,说:“你们的债全勾销了,以后再不要为此挂念了。”让债家们各自回去。

  第二年,大丰收,债家都争相来给他还债,士谦一点都没有接受。

  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

  士谦还将那些饿死人的尸骨收集起来埋葬好,没有漏掉一个。

  到了春天,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乏的人家。

  赵郡的农民都非常感激他,抚着自己的子孙说:“你们都是托的李参军的福啊!”有的人对士谦说:“你一定积累了不少阴德。”士谦说:“所说的阴德是什么,所谓阴德就像耳朵里的声音,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

  而现在我所做的一切,你我都知道,哪会有什么阴德哟!”士谦还善于谈论玄理,曾经有一客人在座,说他不相信佛家的因果报应,认为其他典籍都没有记载,士谦对他解释说:“积善以后就会带来福气,积恶太多就会招来灾祸。

  地位高的人等待封官,扫墓的人希望多出丧事,这难道不是吉凶的报应吗?佛经上说,法轮几转,天道轮回,周而复始,永无止尽,这就是贾谊所说的,宇宙间万事万物,千变万化,没有终结,而当佛道还没有向东传来之时,那些圣明的人就已领悟它的全部真谛了。

  这就像鲧变为黄熊,杜宇变为是鸟夫鸟,褒君变为蛟龙,牛哀变为野兽,君子变为鹄,小人变为猿,彭生变为猪,如意变为狗,黄母变为龟,宣武变为敝黾,邓艾变为牛,徐伯变为鱼,护卫的士兵变为鸟,写字的书生变为蛇,羊祜的前身是李氏的儿子,这些,难道不都是佛家所说的因果报应吗?”客人又说:“邢子才曾说:‘难道有松柏变为樗栎的吗?’我认为他说得对。”士谦答道:“这不是同一类事物,凡属于因果报应的都是心使他这样,难道木头也有心吗?”客人又问三种教义的优劣,士谦说:“佛像太阳,道教如月亮,儒教似星星。”客人知道不能难住士谦,就没有再往下问。

  士谦平生常写些咏怀诗,但每次写好后,都将其烧毁,从不把它给别人看。

  他又曾论述刑罚,遗留下来的文章已不全面,其大意是说:君主制定法令制度,应随着时代的更替进行删减增补,但不要在短时间内随便改变。

  现在对那些罪大恶极的盗贼处死刑,这种刑罚虽残酷,但却达不到惩治的目的,《论语》上说:“对那些不怕死的人就不能用死去恐吓他。”我认为,这样的罪应处于肉刑,对初犯者,砍掉他的一个脚趾,对重犯者,就砍下他的右腕。

  对那些该流放的砍去他右手的三个手指,再重犯者,就砍下他的手腕。

  对小偷应该在他脸上刻记号,再重犯者,就砍掉他起作用的三个手指,再不收敛的,砍下他的手腕,这样,是没有不能制止的。

  把那些无赖流放到边远地方这是自找暴乱,他们正好可以召来胡人,这不是惩治他们的好办法。

  赌博、浪游是盗贼萌生的原因,若屡禁不止,也在他们脸上刻记号,就可以了。”有才识的人都认为这是治理国家的好办法。

  开皇八年(588),李士谦老死于家中,享年六十六岁。

  赵郡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后,无不痛哭流涕地说:“为什么不让我们去死,而让李参军去死啊!”参加送葬的有万余人。

  同乡的李景伯等人认为,李士谦道德高尚闻名于田园乡间,就将其一身的言行整理成文书,请求尚书省给李士谦一个谥号,事情最后没有办成,他们于是给李士谦立了一块碑在墓前。

  李士谦的妻子是范阳人,姓卢,也很有妇德。

  在她丈夫死后,没有接受一点别人给她的赠品,对父老乡亲说:“士谦一生喜欢施恩予人,现在,他虽人已去世,但我怎能违背他的志向呢?”于是又拿出五百石粮食赈救贫穷的人。


徐则传

  徐则,东海郯县人。

  小时候沉着稳重,没有不良的嗜好。

  跟从周弘正学习,喜欢《周易》、《老子》、《庄子》,擅长于议论,名声远播都城。

  徐则叹息说:“名声不过是实质的外表,我怎么能舍去本质而去追求外表呢?”于是怀有栖隐山林的念头,拄着拐杖到缙云山中隐居。

  后辈学子几百人,苦苦请求徐则教授,徐则推辞不干,而打发他们走。

  不娶妻,常穿着粗布衣巾。

  陈太建年间(569~582),应召到至真观小憩。

  过了一月,又辞观到天台上,绝食五谷以修身养性,每日所用不过松涧之水罢了。

  即使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也不穿棉衣。

  太傅徐陵为徐则书写颂文并刻在山上。

  他刚到缙云山时,太极真人徐君对徐则说:“你年过八十,会做帝王的老师,然后才能得道。”晋王杨广镇守扬州,知徐则之名,亲笔写信召徐则说:“道得源于万物的玄妙变化,法来源于大自然,包涵阴阳的变化,混然而成万物,人们能够弘扬道,道则存在于人们的言行之中。

  先生履行德教修身辟谷,以玄为本整齐万物,深明其趣味,通晓于法门。

  悦性怡神,从虚空玄妙的人体感应中体会道的玄妙,餐松饵术(zhu,植物名,可入药),在烟霞中栖息,望赤城以等待风起云升,游玉堂而驾龙凤之车,虽然在天台山隐居,名声却仍然远播于江淮之地。

  我想借重你的良谋,有劳你早晚辛苦。

  一向钦佩你的道术,长久地存于我胸臆,侧席以待隐居之人,作梦都想你。

  霜风变冷,海气即将变寒,隐居在茂林之中,精神与道体均吉庆安宁。

  当初商山四位老隐士,举荐于汉庭,淮南八公,来藩王之宫朝仪,过去和现在虽有不同,山谷却没有变化。

  隐居市井和朝廷,前贤已作出表率。

  导引凡人阐述圣理,除了先生还有谁呢?故特地遣使到山谷相请,想先生不辞劳苦,欣然而来,不再待在蒲轮上面,离开你隐居的山谷。

  望先生能委屈自己,我伫立等候你披云而来。”徐则对门人说:“我今年八十一岁,晋王来召我,徐君的话果然灵验。”于是到了扬州,晋王请徐则讲授道法,徐则以时日不便推辞。

  到了半夜,命侍者取来香火,好像平常朝圣的礼仪一样,到五更而死,而肢体柔软如同活着一样,停放了几十天,颜色没有变化。

  晋王下书说:“天台山隐士东海徐先生,表里俱为人所敬仰,以谦和玄默为德,视万物于身外,约束以安身,着粗布蒲衣,餐松饵术,栖隐于天台山上,五十余年。

  卓越的仙才啊,飘然腾气升天,千寻峻岭,万倾碧涛,都不能窥其踪迹。

  寡人我景仰先生道家风度,久闻先生道德质朴,频频派遣使者,到远方请来先生,希望能虔诚地接受高深的道法,以结良缘。

  现在先生刚到这里,还不到十天,就厌弃尘世羽化升天,返朴归真于灵府。

  身体柔软,颜色不变,这是经方家所谓“尸解地仙”之术。

  诚感延师的礼仪没有举行,而延师之心早在,即使忘掉忧愁,仍然怆然于怀。

  丧事所需费用,随时按需求供给。

  霓裳羽盖,既然已经腾云而去,空棺连同余下的衣服,怎能葬在坟中。

  但拐杖和鞋子仍在,就按照俗法,应派遣使者送还天台山定葬。”当时从江都到天台山,沿道多看见徐则徒步行走,说得以放还。

  到了旧居,徐则取出经书道法分送给弟子,仍叫打扫一间房子,说:“如有客来,宜把他们请到这里。”然后跨过石梁,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

  过了一会儿,尸柩到了,弟子们才知道徐则已灵化,时年八十二岁。

  晋王听说这件事,更加惊奇,特赐锦缎千匹,派画工画出徐则的相貌,命柳巧言作讚说:“能用语言表达的道,不是永恒不变的道,永恒存在的道是无可名状的;上上之德不是凡俗的德,至上之德是没有界限的。

  玄风扇起来,才有先生。

  夙昔炼金液,怡神于天地之上,玉石刚软化,云丹又将炼成。

  就去追慕葛洪,将与茅嬴为伴。

  我王遥嘱,乃感到先生的真诚。

  柱下史暂启如上,河水沉静无声,留此符以告信,如化杖飞声腾龙。

  永远思念先生灵踪,向哪里发抒思念之情?现在披上素绢之衣作吊,如同来到天台一样。”当时还有建安人宋玉泉、会稽人孔道茂、丹阳人王知远等,也行辟谷之术,以松涧之水自给,都受到炀帝的器重。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

页面标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