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周书资治通鉴我的字典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卷三十八 列传三十〇 苏亮(苏湛 苏让) 柳虬 吕思礼(崔腾 董绍) 薛憕 薛置 李昶(檀翥) 元伟

苏亮传

  苏亮字景顺,武功人。

  祖父苏权,任魏国中书侍郎、玉门郡守。

  父亲苏祐,任泰山郡守。

  苏亮自幼通达机敏,知识广博,好写文章,善于起草奏章。

  最初被举荐为秀才,到洛阳,遇见河内人常景。

  常景很器重他,回头对人说:“秦中才学能够与太行山以东抗衡的,恐怕就是这个人了。”魏国齐王萧宝夤引荐他担任参军。

  后来萧宝夤建立府署,又担任府署主簿。

  跟随萧宝夤西征,转任记室参军。

  萧宝夤升任大将军后,仍然担任他的属官。

  萧宝夤十分了解苏亮,凡是文告及有所商谋,都委托给他去办。

  不久,代理武功郡事,很有政绩声望。

  萧宝夤作乱,任命苏亮为黄门侍郎。

  苏亮善于与众人相处,对别人无所违碍。

  萧宝夤失败后,跟随他的人都遭到祸患,只有苏亮得以保全。

  长孙稚、尔朱天光等人西征时,都让苏亮担任郎中,专门掌管文书。

  先后升任镇军将军、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岐州大中正。

  贺拔岳担任关西行台时,引荐苏亮担任左丞,掌管机密。

  魏孝武帝西迁后,授吏部郎中,加卫将军、右光禄大夫衔。

  大统二年(536),授给事黄门侍郎,兼任中书舍人。

  魏文帝之子宜都王元式任秦州刺史,让苏亮担任司马。

  皇帝对苏亮说:“黄门侍郎怎能委屈当秦州司马?只是因为我的爱子离开领地赴任,所以以心腹相委托,希望你不要介意。”临别时,赏赐御马。

  七年,又任黄门郎,加骠骑将军衔。

  八年,升任都官尚书、使持节、代理北华州刺史,封临泾县子,食邑三百户。

  授中书监,兼任著作,修撰国史。

  苏亮机敏善辩,善于说笑。

  太祖十分看重他。

  有什么筹划商议,大多能领会旨意。

  他总是记住别人的善行,忘掉别人的过失。

  推荐称许后辈,常感未尽全力。

  当时人因此而对他敬重仰慕。

  十四年,授秘书监、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随即又被任命为大行台尚书,出任岐州刺史。

  朝廷由于他在本州担任刺史,特地赏给他车辆、乐队,让他先回到宅第,又派给骑兵三千人。

  陈列仪仗,游历故里,经过老朋友家时,欢宴十日,然后才进入州城。

  世人认为他十分荣耀。

  十七年,调任侍中。

  在任上去世。

  追赠原任官职。

  苏亮少年时与堂弟苏绰都有名望。

  只是苏绰的文章早年不如苏亮,至于筹划谋略及建立功业,苏亮又不如苏绰。

  所以世人称为二苏。

  苏亮从大统年间以来,没有一年不升官,有时一年中竟连升三级。

  人们都说他的才能到了这一步,对他升迁之快不感到惊奇。

  著有文章数十篇,在世上相当流行。

  儿子苏师承袭爵位。

  由于苏亮在当时名望很高,所以苏师一入仕途就担任黄门侍郎。


柳虬传

  柳虬字仲蟠,是司会柳庆的兄长。

  十三岁时,就专心好学。

  当时贵族子弟中上学的,其车辆服饰都很华美,只有柳虬不愿修饰。

  学完《五经》,大概知道主要内容,又博览诸子著作和史学典籍,很爱写文章。

  孝昌年间,扬州刺史李宪举荐他为秀才,兖州刺史冯㑺引荐他担任府主簿。

  不久,樊子鹄担任吏部尚书,其兄樊义任扬州刺史,让柳虬担任扬州中从事,加镇远将军衔,柳虬不喜欢这样,就丢下官职,返回洛阳。

  适逢天下动乱,于是在阳城隐居耕田,打算这样过一辈子。

  大统三年(537),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信镇守洛阳。

  当时旧京荒废,有才能的人极少,只有柳虬住在阳城,裴诹住在颍川。

  独孤信等人把他们征召过来,让柳虬担任行台郎中,裴诹担任都督府属,共同掌管文书。

  当时人说:“北府裴诹,南省柳虬。”当时军务繁忙,柳虬勤勉办事,有时通夜不睡。

  元季海曾说:“柳郎中处理过的事,我不用再看。”四年(538)入朝,太祖想授他官职,柳虬推辞,请求侍奉老母。

  太祖允许。

  又过了很久,任独孤信府署的从事中郎。

  独孤信镇守陇山以西,任秦州刺史,让柳虬担任二府司马。

  柳虬虽然是属官之首,但他并不总管府中事务,只是在独孤信身边谈论。

  后来被派为使者,拜见太祖,被留下来担任丞相府记室。

  追论归附本朝之功,封美阳县男爵,食邑二百户。

  柳虬认为史官秘密记录善行坏事,不足以惩戒勉励,就上疏说:古代君王设立史官,不仅让他们记录事情,本意在于监督劝戒。

  左史记录行动,右史记录言论,表彰善行,揭发坏事,用来树立正气。

  所以南史不屈,实录崔杼弑君之罪;董狐刚直,明书赵盾弑君之恶。

  由此可知,如实记载史实,在朝中公开,由来已经很久。

  但是汉、魏以来,史官秘密记录,只流传于后世,而无益于当时,无法顺应美德,匡正恶者。

  况且著述之人,秘密记录史实,即便能够如实记载,人们也不知道。

  不仅人们乱发议论,还会导致出现各种邪说。

  以致相传班固曾经受贿,陈寿曾经求米。

  著汉、魏史书的,不止一人;著晋代史书的,多至数家。

  后代议论纷纷,不知道哪一部史书符合史实。

  诚恳希望陛下以天为法,考察古事,劳动心智,处理各种政务。

  开辟揭发之路,采纳忠直之言。

  众史官中有记事的,请他们都在朝堂上公布所写史实,然后交付史阁。

  这样才能使是非分明,得失无隐。

  使听到善行的人不断加强修养,有过失的人知道害怕。

  微臣冒昧以一得之见,轻易上奏。

  乞求把我这无知妄言,交给朝臣讨论。

  于是下令推行这项建议。

  十四年,授秘书丞。

  从前,秘书虽然兼任著作,但不参与史官之事,从柳虬担任秘书丞以后,才命令他主管史事。

  十六年,升任中书侍郎,修撰起居注,仍兼任秘书丞。

  当时人讨论文体,认为有古今的差别。

  柳虬却认为时代有今古,而不是文体有今古,于是写了《文质论》,多有新意。

  魏废帝初年,升任秘书监,加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衔。

  柳虬超脱世俗,不拘小节,破衣粗食,不曾改变操守。

  有人讥笑他。

  柳虬说:“衣服不过适合身体,食物不过充饥。

  一味追求衣食,不过是白白耗费精力罢了。”魏恭帝元年(554)冬天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追赠兖州刺史。

  谥号为“孝”。

  有文章数十篇流传世上。

  儿子柳鸿渐承袭爵位。


吕思礼传

  吕思礼,东平寿张人。

  为人温和,不妄结交。

  十四岁时,跟随徐遵明学习。

  擅长辩论诘难。

  同学们这样评价他:“讲论《尚书》、《易经》,其锋芒不可抵挡。”十九岁时,被举荐为秀才,考试对策,成绩优秀。

  授相州功曹参军。

  葛荣围攻邺城时,吕思礼守御有功,赐平陆县伯,授栾城令。

  普泰年间,仆射司马子如推荐他担任尚书郎中,俸禄二千石。

  不久,因地方寒冷而离开,兼任国子博士。

  又请求担任关西大行台郎中,与姚幼瑜、茹文就一块入函谷关,被行台贺拔岳所器重。

  专门掌管机密,当时很有声誉。

  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以后,赵贵等人商量派赫连达迎接太祖,吕思礼参与商议。

  太祖担任关西大都督后,让吕思礼担任府长史,随即授行台右丞。

  由于迎接魏孝武帝有功,封汝阳县子,食邑四百户,加冠军将军衔,授黄门侍郎。

  魏文帝登基,兼任著作郎,授安东将军、都官尚书,兼任七兵、殿中二曹事。

  参与活捉窦泰,晋封侯爵,食邑八百户。

  大统四年(538),由于诋毁朝政,被赐自尽。

  吕思礼喜好学习,有文学才能。

  虽然兼任军国事务,而手中依然放不下书本。

  白天处理政事,夜里读书。

  令仆人手执蜡烛照明,每夜烛灰有数升之多。

  沙苑之战取胜后,命令他起草捷报,只用一顿饭功夫就写成了。

  太祖赞叹他的精巧迅速。

  所写的碑诔表颂,都在世上流传。

  七年,追赠车骑大将军、定州刺史。

  儿子吕亶
承袭爵位。

  大象末年,官至驾部下大夫。

  当时有博陵人崔腾、新蔡人董绍也都早有声誉,历任清贵之职。

  崔腾任丞相府长史,董绍任御史中丞。

  后来都因为写信诽谤朝政,被赐自尽。


李昶传

  李昶,顿丘临黄人,小名那。

  祖父李彪,在魏朝很有名气,任御史中丞。

  父亲李游,也有才能德行,被当时人所称赞。

  李游之兄李志,任南荆州刺史,李游随他到那里。

  适逢尔朱氏作乱,与李志都逃往长江以东。

  李昶性情严厉急躁,不乱交游,幼年时已经懂得写文章,在洛阳有些名声。

  当时洛阳刚刚设置明堂,李昶才十几岁,写了一篇《明堂赋》。

  虽然雄厚不足,但才气谋篇已经可观。

  读过这篇赋的人都说他“有家族的传统风尚”。

  首次拜见太祖时,太祖深表惊奇,多给资助,命令他进入太学。

  太祖每次见到太学生,必定问及李昶的才学行为。

  李昶神色清爽,生性颖悟,应答明白清晰,太祖常常对此赞叹。

  绥德公陆通大选僚属,请求让李昶担任司马,太祖允许。

  李昶虽然年轻,但陆通对他特别礼遇,公私之事,都让他决断。

  又兼任俸禄二千石的郎中,主管礼节制度。

  先后升任都官郎中、相州大中正、丞相府东阁祭酒、中军将军、银青光禄大夫,太祖又授他丞相府记室参军、著作郎等职,修撰国史。

  转任大行台郎中、中书侍郎。

  不久,又转任黄门侍郎,封临黄县伯,食邑五百户。

  太祖曾对李昶说:“君的祖父从前在朝中,担任御史中尉。

  君操守高洁,理应不失家风。

  只是我认为中尉主管检举官员过失,爱憎集于一身,所以没有马上授给你这个职务。

  不过这一职务空了很久,没有人比你更合适了。”于是上奏,推荐李昶担任御史中尉。

  一年多后,加使持节、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衔,赐姓宇文氏。

  六官建立后,授内史下大夫,晋封侯爵,食邑增加五百户,升内史中大夫。

  世宗初年,代理御伯中大夫。

  武成元年(559),授中外府司录。

  保定初年,升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二年(562),转任御正中大夫。

  当时认为近侍之职清贵显要,大选国内精华,让李昶及安昌公元则、中都公陆逞、临淄公唐瑾等人都担任纳言。

  随即晋封公爵,食邑增至一千三百户。

  五年,出任昌州刺史。

  在昌州患病,请求入朝,诏命允许。

  还没有回到京师,就在半路去世。

  当时五十岁。

  追赠相、瀛二州刺史。

  李昶在太祖活着时已在中央机要部门任职,兵马调动之事,专门委托给他;诏命文告,都是李昶所写。

  晋公宇文护执政后,对他依然信任。

  李昶常常说:“文章之类,不足以流传后世,治理国家,达到清明安定,这才差不多赶得上古人。”所以他写的文章,都没有留下草稿,而只留心政事。

  又因为父亲在长江以南,自己寓居函谷关以西,所以从少年时起,一生不饮酒,不听音乐。

  当时的舆论因此而称赞他。

  儿子李丹承袭爵位。


元伟传

  元伟字猷道,河南洛阳人。

  是魏国昭成帝的后代。

  曾祖父元忠,任尚书左仆射,封城阳王。

  祖父元盛,任通直散骑常侍,封城阳公。

  父亲元顺,任左卫将军,跟随魏孝武帝西迁,授中书监、雍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封濮阳王。

  元伟自幼好学,风度文雅。

  二十岁时,授员外散骑侍郎。

  侍从有功,赐爵高阳县伯。

  大统初年,授伏波将军、度支郎中,兼任太子舍人。

  十一年(545),升任太子庶子,兼任兵部郎中。

  随即被任命为东南道行台右丞。

  十六年,任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

  由于是魏氏宗室,晋封南安郡王,食邑五百户。

  十七年,授幽州都督府长史。

  尉迟迥讨伐蜀地时,让元伟担任司录。

  书奏文告,都出于元伟之手。

  蜀地平定后,由于有功,食邑增加五百户。

  设置六官后,授师氏下大夫,爵位按成例降低,改封淮南县公。

  孝闵帝登基,授晋公宇文护府司录。

  世宗初年,授师氏中大夫。

  诏命在麟趾殿校勘经籍。

  随即授陇右总管府长史,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衔。

  保定二年(562),升任成州刺史。

  元伟施政清静,百姓心悦诚服,有三千多名流亡百姓恢复生业。

  天和元年(566),入朝任匠师中大夫,转任司宗中大夫。

  六年,任命他为随州刺史。

  元伟以母亲年老推辞,没有接受任命,仍任司宗。

  不久,因母亲去世而离职。

  建德二年(573),恢复司宗职务,转任司会中大夫,兼任民部中大夫,升小司寇。

  四年,任使团团长,出使齐国。

  当年秋天,高祖亲自东征,元伟被齐人囚禁。

  六年,齐国平定后,元伟才获得自由。

  高祖由于他久被囚禁,加授上开府。

  大象二年(580),授襄州刺史,升大将军。

  元伟性格温柔,喜欢空灵清静。

  在家不经营产业。

  十分喜好文学,政务余暇,手不释卷。

  谨慎小心,不得罪人。

  当时人因此而称赞他。

  最初从邺城回来时,庾信赠诗道:“虢国亡而美玉返,齐国平而宝鼎归。”文人对他如此推重。

  后来因病去世。

  太祖天性宽和仁厚,极少猜忌。

  元氏的宗室亲戚,全部保全,委任内外,遍布各种职务。

  孝闵帝登基,这种状况并没有改变。

  明帝、武帝继承帝位,也恪遵先帝的遗志。

  虽然上天厌弃魏室,朝代已改,但元氏枝叶荣茂,足可超越前代。

  由于典籍散逸,史实大多湮没无闻。

  如今记录其姓名官职可以查知的,附在后面。

  柱国大将军、太傅、大司徒、广陵王元欣;柱国大将军、特进、尚书令、少师、义阳王元子孝;尚书仆射、冯翊王元季海;七兵尚书、陈郡王元玄;大将军、淮安王元育;大将军、梁王元俭;大将军、尚书令、少保、小司徒、广平郡公元赞;大将军、纳言、小司空、荆州总管、安昌郡公元则;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少师、韩国公元罗;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鲁郡公元正;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中书监、洵州刺史、宜都郡公元颜子;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鄯州刺史、安乐县公元寿;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武卫将军、遂州刺史、房陵县公元审。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

页面标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