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旧唐书资治通鉴我的字典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卷一百八十九(二〇) 列传一百三十九(二) 儒学(下) 邢文伟 高子贡 郎余令 路敬淳 王元感 王绍宗 韦叔夏 祝钦明 郭山惲 柳冲 卢粲 尹知章(孙季良) 徐岱 苏弁(苏衮 苏冕) 陆质 冯伉 韦表微 许康佐

邢文伟传

  邢文伟,滁州全椒县人。年轻时与和州高子贡、寿州裴怀贵都以学问广博闻名于江淮之间。咸亨年间,升任太子典膳丞。当时皇太子李弘在东宫,很少接见东宫大臣,文伟就减少肴馔,上书道:“臣下见《礼·戴记》中记载:‘太子受冠礼成人后,免去保傅官员的严格辅导,就有主管过失的史官、撤减膳食的宰臣。史官的意义,在于不能不掌管过失;宰臣的意义,在于不得不撤减膳食,不撤膳就应当处死。’如今皇帝效法前朝法典,善于挑选才智英杰之士,担任自庶子以下,到司议、舍人及学士、侍读等官职,让他们帮助辅佐殿下,以成就圣明的德行。近日以来,殿下没怎么接待臣僚,谈话议事也不密切,谒见也稀少,三朝以后,就只与后宫妻妾独处,这怎么发挥超凡的智慧,以使殿下圣明而文德辉耀呢?而今史官虽缺,宰丞当奉行职责,我愧居所任职位,却不敢逃避死罪,当谨守仪礼经典,特明示减少膳食。”太子答书写道:“回顾自身平庸空虚,早年尊崇坟典,每每想精心研究施政办法,恣意纵情于书林之中。只是往日年幼,不懂得调养保护身体,尽心竭力沉湎于诵读,便损害了身心健康。近日以来,更染上了风虚之症,奉父皇旨意,不许过于劳累。加上到含元殿上朝侍奉,冬温夏凉晨昏定省的侍候双亲,以有利于王室不擅权的做法顺承至亲旨意,而遵循礼仪以孝养侍奉父母为先;所以我屡次有缺于坐朝,时而中断了学业。您婉申勉励劝戒之意,进奉忠诚恳切的规谏,郑重地予以请求,很符合我的宿愿。若不是明晓情理、礼仪周全辅佐协和的人,哪能进奉这种治病良药之言,形诸于函简笔墨!扪心自问三省吾身,感慨愧疚很深。”文伟从此更加知名。

  此后右史官职缺人,高宗对侍中常侍的臣子说:“邢文伟侍奉我的儿子,能够减少膳食直言极谏,这是个正直的人。”于是予以提拔授官右史。武则天临朝执政,升任凤阁侍郎,兼弘文馆学士。载初元年(689),转任内史。天授初年,内史宗秦客以奸诈贪赃获罪,文伟则以依附秦客而获罪,贬官珍州刺史。后来有持诏令的使臣到珍州境内,文伟以为要杀自己,于是自缢身亡。


郎余令传

  郎余令,定州新乐县人。祖父郎楚之,年轻时与哥哥郎蔚之,都很有名望。隋朝大业年间,蔚之任左丞,楚之为尚书民曹郎,隋炀帝很看重他们兄弟,称为二郎。楚之,唐高祖武德初年为大理卿,与太子少保李纲、侍中陈叔达编撰制定法令。后来受诏到山东招降起义军,被窦建德捕获,以杀头相威胁,又以厚利相利诱,楚之竟不为之屈服。等他返回京城后,就以年老而辞官。贞观初年去世,当时八十岁。余令的父亲知运,为贝州刺史;哥哥余庆,高宗时任万年县令,治理地方很有声威,京城一带路不拾遗,后来逝世于交州都督任上。

  余令年轻时以学问广博知名,考中进士。最初授官霍王元轨府参军,屡次奉上自己所做的词赋文章,元轨对他很尊重。在此之前,余令的叔父郎知年是霍王的朋友,也被推许仰慕。元轨对人说:“郎姓两位贤才,是众人所仰望的。他们相继进入我府中,想不到我这小山丘居然松柏成林。”转任幽州录事参军。当时有外来僧人聚众想要自焚,长史裴照率领官吏僚属想前去观看。余令说:“喜欢生而厌恶死,这是人的天性。这件事违背教义、不近人情。明公辅佐守卫真镇,必须查明其中的奸诈情形,岂能轻举妄动,去观看这种妖邪荒诞的事情。”裴照听从了他的话,便拘捕那僧人审查讯问,果然得到奸诈的实情供词。孝敬在太子宫时,余令续梁元帝的《孝德传》,撰成《孝子后传》三十卷献给孝敬,很被赞赏推重。后升任著作佐郎。撰写《隋书》而未能完成,因不幸患病而去世,当时人为此感到痛惜。


王元感传

  王元感,濮州鄄城县人。年轻时应明经科考试中选,后补官博城县丞。兖州都督、纪王李慎很敬重他,让自己的儿子东平王李续向元感从师求学。则天帝天授年间,转任左卫率府录事,兼弘文馆官职。此后武则天亲自到南郊祭祀及在明堂举行祭祀大典,到嵩岳封禅祭天,元感都受诏与众儒生一道撰写拟定礼仪制度,凡他所提出的意见,众人都很推许佩服。转任四门博士,仍在弘文馆任职,元感当时虽已年老,还能在灯下看书,通宵不寐。长安三年(703),上表进奉他所撰写的《尚书纠谬》十卷、《春秋振滞》二十卷、《礼记绳愆》三十卷等书,将他为《孝经》、《史记》作注的书稿,请求官府供给纸笔予以抄录,一并奉上秘书阁。诏命弘文、崇贤两馆的学士以及成均博士详审这些著述议其可否。学士祝钦明、郭山恽、李宪等人专门恪守前辈儒家的章句,对元感指摘陈旧的义理大为讥讽,元感随木板所示问题对答如流,竟未被他们挫败。凤阁舍人魏知古、司封郎中徐坚、左史刘知几、右史张思敬,极爱新奇的言论学说,常为元感申述阐发书中义理,接连上表举荐他。不久颁下诏书道:“王元感禀性温和聪慧,博闻强记,手不释卷,年虽老而治学热情弥笃。指正前辈贤达的失误之处,深究古代圣人学说的主要意旨,可以称作儒学的宗师,人才不可多得。可以担任太子司议郎,兼崇贤馆学士。”魏知古曾经称赞元感所撰写的书说:“的确可以称作《五经》的指南。”中宗即位,因元感曾为东宫旧臣,提拔晋升他为朝散大夫,拜官崇贤馆学士。不久去世。


王绍宗传

  王绍宗,扬州江都县人,梁朝左民尚书王铨的曾孙,先祖从琅笽郡迁居此地。绍宗年少勤于学业,遍览经书史籍,尤其擅长草书隶书。家境贫寒,常受雇为人抄写佛经以自给,而每月自己所需费用挣够了就不再抄写,即使出高价至翻倍,也予以拒绝。绍宗寄居在寺庙中,以清净自守,将近三十年。睿宗文明年间(684),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叛,听说绍宗有高尚的德行,派遣使臣前去征召,绍宗称病坚决推辞不就。徐敬业又命唐之奇亲自到他所住的地方去逼他就任,他竟高卧不起。敬业非常气愤,准备杀了绍宗,之奇说:“绍宗是众人所敬仰的人,杀了他恐怕会伤害士人百姓的心。”绍宗因此才免遭杀头之罪。等到叛军被讨平后,行军大总管李孝逸把绍宗的情况报告给皇上,武则天派驿使召他赶赴东都,把他迎进宫中,亲自进行抚慰,提拔他担任太子文学,后升任秘书少监,仍侍奉太子读书。绍宗性情淡泊高雅,以儒者的学问品德一向被人称道,当时朝廷的达官士人,都很敬慕他。张易之兄弟也以厚礼相赠。后来易之受死刑,绍宗因与易之兄弟有交往而获罪罢官,逝世于乡间。


韦叔夏传

  韦叔夏,尚书左仆射韦安石的哥哥。年轻时就精通《三礼》,他的叔父太子詹事韦琨曾对他说:“你能够这样,定可以继承丞相的事业。”以明经科中举。高宗调露年间,升任太常博士。后来遇到高宗去世,帝王殡葬祭礼等旧时礼仪多废弃残缺,叔夏与中书舍人贾太隐、太常博士裴守贞等人,重新修撰制定礼仪,因此被授予春官员外郎。武则天准备拜祭洛水以及在明堂进行祭祀大典时,他都另外接受过诏命,与当时的大儒祝钦明、郭山恽一同修撰制定礼仪制度。凡是他所提出的意见,大家都很推许佩服。后转任成均司业。则天久视元年(700),特颁诏命道:“有关吉凶的礼仪,是国家所重视的,司礼博士不怎么详悉明了。成均司业韦叔夏,太子率更令祝钦明等人,广博地涉猎仪礼经典,多能该览详熟,特委任参与执掌礼仪之事,以期弘大法典。自今日起司礼部门所修订的礼节制度,一并委托叔夏等人订正成为定本,然后进奉奏呈。”长安四年(704),叔夏被提拔为春官侍郎。神龙初年,转官太常少卿,担任建立庙社使。以功绩晋升银青光禄大夫。神龙三年(707),拜官国子祭酒。后封爵沛国郡公。去世时七十多岁。撰写《五礼要记》三十卷,流传于当时。追赠兖州都督、修文馆学士,谥号为文。儿子韦縚,为太常卿。


郭山恽传

  郭山恽,蒲州河东县人。年轻时就精通《三礼》。景龙年间,升任国子司业。当时中宗屡次召引近臣以及修文馆学士,与他们一道宴饮聚会,曾经命与会者各仿效伎工艺人,表演以取乐。工部尚书张锡表演《谈容娘舞》,将作大匠宗晋卿跳《浑脱》舞,左卫将军张洽跳《黄鮪》舞,左金吾卫将军杜元琰吟诵《婆罗门口兄》,给事中李行言唱《驾车西河》,中书舍人卢藏用仿效道士上奏章。只有山恽一人禀奏道:“臣下我不会别的伎艺,请让我吟诵两首古诗。”中宗应允了他,他便吟诵起《鹿鸣》、《蟋蟀》这两首诗来。吟诗未完,中书令李峤因为那诗中有“好乐无荒”的词语,很涉及规谏讽刺,怒责他忤逆了皇上旨意,当即制止吟诵。第二天,中宗称赞山恽诵诗的用意,特下诏书道:“郭山恽学问尤擅长于经史,见识广包古今,《八索》、《九丘》等古代书籍,从来遍加览阅;过去的一切言行,也实在都是十分完满为人了解的。昨天因为娱乐游宴,大聚朝中贤俊名流,欢乐和睦之中,让大家都来吟咏歌唱;他便能志在匡济时政,委婉申明规劝讽谏之意,忠贞的诚意更加恳切,正直的操守更为彰明。理应予以褒奖赞扬,以赞美这种鲠直的情操。”赐给一套时新服装。不久与祝钦明一同上奏关于皇后帮助于郊外祭祀天地事的意见。景云年间,被贬谪为括州长史。开元初年,又重入京城任国子司业。在任上去世。


卢粲传

  卢粲,幽州范阳县人,北魏侍中卢阳乌的五代孙。祖父卢彦卿,撰有《后魏纪》二十卷,流传于当时,官做到合肥县令。叔父卢行嘉,也有学识修养,高宗时任雍王记室。卢粲广泛阅览经书史籍,二十岁时考中进士。景龙二年(708),升任给事中。当时节愍太子刚刚被立为太子,韦庶人因他不是自己生的,非常忌恨,便劝中宗下诏命太子回头取卫府封地上的东西,以供每年使用。卢粲辩驳进言道:“皇太子处在继承大统、主持宗庙祭祀的崇高重要的地位,一年四季的用度,自可由百官供给准备。又据《周官》所载,各种应用财物,年终时都要总计,只有君王及太子应用的物品,都不用记账。这样说来便是储君的费用,都与君王相同。如今太子与各诸侯国诸侯一样纳入分封,岂是所谓昔日的典章制度,可以留传于将来呢!如果说东宫初开太子刚立,一应物品所需,自当从库藏之物中广为支取,不可长期保存藩国分封形式。”皇帝诏令采纳了他的意见。

  后来安乐公主的丈夫武崇训被节愍太子所杀,特追封为鲁王,而命司农少卿赵履温监护殡葬事宜。履温暗示公主上书请求按永泰公主的先例,为崇训建造陵墓。皇上诏命依从了公主的请求。卢粲上奏辩驳道:

  “寻绎陵的名称,本来只属于帝王以及太子。自有帝王家族以来,诸王及公主的墓,没有称为陵的。只有永泰公主承蒙皇恩特别殡葬,事情超出了常规,不应引以作为行事的名义。《春秋左氏传》上记载:‘卫国的孙桓子与齐国军队作战。卫国的新筑大夫仲叔于奚前去援救孙桓子,桓子因此幸免于难。卫国人要赏赐城邑给于奚,于奚谢绝了,而请求享用诸侯才能使用的乐器及马服带饰,以诸侯资格朝见君王,结果答应了他的要求。孔子听说后,叹道:“可惜,还不如多给他城邑。只有表示等级的称号与车服仪制,不能够给人。如果拿来送人,就是送给人政权,政权丧失了,则国家也就会随之而灭亡。”’圣人能够由隐微而知昭彰,由小而见大,此事不可不慎重。鲁王殡葬追悼的隆重礼仪,诚然特别承蒙恩宠,然而国家的表示等级的称号及车服仪制,岂可随便送人!再者坟茔墓地的称呼,不应该借永泰公主为名,请比照贞观以来诸王的旧例办理,足可获得丰厚的待遇。”

  皇帝手书答道:“安乐公主与永泰公主没有什么不同。夫妇死后同葬一个墓穴的意义,古今一样。鲁王事援用特为建陵的礼仪制度,不必烦劳坚持己见。”卢粲又上书谈道:

  “臣下听说陵的名称,用于至尊的人,不属于王公以下的人。况且若就亲疏等级次序而论,鲁王不比雍王亲。雍王的墓,尚且不称作陵,鲁王自不能因为娶公主为妻而提高名号。而且君王的所作所为,都记载在典籍上,有的可以从以往的典章制度中得到考证,有的可以考查前代史籍记载。臣下遍检贞观以来的典籍,驸马的墓没有称陵的。况且为人君王的礼义准则,是使一旁期待的人们服膺已极,那就要不只是亲近他的亲人,不只是爱护他的子女。陛下把对女儿的恩爱之情,移加到她的丈夫身上,赠送财物资助祭品,殡葬追悼的礼仪隆重完备,怎么能够让上下尊卑无法分辨,君王臣子完全一样呢!安乐公主承蒙天地的恩泽,在享有福禄的基础上,指比南山以赐年寿,仰似北辰而永获庇护。鲁王的殡葬、车服有法规;提高等级的礼仪,具有一定的制度。墓地的称呼,不应借永泰公主的特例为名,那不是所谓传法于将来,为诸侯卿士树立榜样的做法。”

  皇帝最后依允了卢粲上奏的意见。公主大为愤怒,卢粲因忤逆皇帝旨意被贬为陈州刺史。后转任秘书少监。开元初年去世。


尹知章传

  尹知章,绛州翼城县人。年轻时勤于学业。曾经梦见一位神仙用大凿子凿开他的心,把一些药放了进去,从此以后他心胸日益开朗明亮,通晓各种经书的精微要义,不久众师友都拜他为师研修学业。则天长安年间,驸马都尉武攸暨看重他的经学,奏请授官做他府中的定王文学。神龙初年,转任太常博士。中宗初即位时,建立宗庙,有人议论要以凉武昭王为始祖,以具备七代的数目。知章认为武昭为远代祖先,并非帝王之业从他那儿开始的,特上奏陈述认为不当。当时竟听从了知章的意见。不久授官陆浑县令,因公众的玷辱而辞官。当时散骑常侍解琬亦罢职回归田园,与知章一同住在汝水、洛水一带,以研习学业为事。

  睿宗刚即位时,中书令张说举荐知章有古人的风范,足可坐镇雅俗之人,拜官礼部员外郎。不久转任国子博士。后来秘书监马怀素上书引荐知章就任于秘书省,与学者订正经书史籍以为定本。知章虽身居官职,回家却没有停止讲授经学,尤其通晓《易经》及庄子、老子精微玄妙的学说,远近的人都来跟他从师受业。其中有些贫困的人,知章就倾尽家财供给他们吃穿。性情温和厚道,喜怒不形于颜色,不曾谈到家人产业的事。他的儿子曾经请求他一起到市场上去卖柴卖米,以准备四时年节的费用,知章说:“如你所说的那样做,那老百姓还怎么获取生活所需资财?我幸而享有俸禄,不应该去争夺他们的利益。”竟不听从儿子的意见。开元六年(718)去世,当时五十余岁。他所注释的《孝经》、《老子》、《庄子》、《韩子》、《管子》、《鬼谷子》,颇流传于当时。门生孙季良等人在东都国子监门外为他立碑,以颂扬他的德行。

  孙季良,是河南偃师县人,别名翌。开元年间,任左拾遗、集贤院直学士。撰有《正声诗集》三卷,流传于当时。


苏弁传(附苏衮、苏冕传)

  苏弁,字元容,京兆武功县人。曾叔祖苏良嗣,为则天朝宰相,国史有传。苏弁从小富有文才,考中进士,授官秘书省正字,转任奉天县主簿。朱泚作乱,德宗仓促出巡逃难。县令杜正元上京兆府商量事情去了,听说皇帝大驾到了,官吏们惶恐不安,都想往山谷中逃窜。苏弁告诫大家说:“皇上避敌,臣下应当赴难殉节。从前肃宗巡幸灵武,到新平、安定郡时,两个太守都偷偷地逃跑了,肃宗命令将他们斩首以示众,诸位知道那件事吗?”众人的心才安定下来。到皇帝车驾来临,迎接扈从物资储备诸事妥当,毫不缺乱,德宗称赞他,就地晋升加官大理司直。叛贼被铲平后,拜官监察御史,历任御史台三院官职,后转任仓部郎中,兼度支案。

  裴延龄去世后,德宗知道了苏弁的才能,特地开启延英殿,当面赐给他金印紫绶,授官度支郎中,副知度支事,还命让他站在正郎官员的前面。副知的称号,从苏弁开始。苏弁继延龄之后,以宽简之政代替烦琐苛虐,人们都很称赞他。转任户部侍郎,依旧兼度支,改任太子詹事。苏弁刚入朝时,所站班位打乱了次序,殿中侍御史邹儒立对着仪仗朝班弹劾他。苏弁在金吾处等待被治罪呆了几刻钟,皇帝特别释放了他。旧时制度:太子詹事的班次在太常、宗正卿以下。贞元三年(787),御史中丞窦参重新排定班次,把詹事移到河南、太原尹之下。苏弁便引用旧班次制度站立,御史台官员诘询,他就欺骗道:“自己禀报宰相,请求依旧制站立。”所以被邹儒立所弹劾。随即因供给长武城军粮腐烂变质,被贬为汀州司户参军。当时德宗朝,朝廷大臣受到谪降的,很少蒙恩而被录用提拔的,到德宗晚年更是如此。只有苏弁与韩皋得以起用为刺史。弁后授官滁州刺史,转为杭州刺史。苏弁与哥哥苏冕、苏兖,都以兄弟亲爱善长儒学著称。

  苏冕聚集本朝的政事,撰成《九朝会要》四十卷,流传于当时。苏弁收集的书籍达到二万卷,他都亲手予以刊定校对,至今都说苏氏的藏书,仅次于集贤院秘书省的书籍。贞元二十一年(805),逝世于家中。苏兖从赞善大夫任上贬为永州司户参军,随后所下诏敕上写道:“苏兖贬官,本因弟弟牵连获罪。怜悯他年事已高,加上疾患病痛,应让他从所到达的地方勒马返回,任他回归私宅。”苏兖年龄已近七十,双目失明已经一年,因为苏弁的缘故,竟没有停止任职。及至被贬官,皇上听说了他的情况予以哀怜,所以允许他回家。不久去世。当初,苏冕已经因苏弁牵累而贬官后,有人谈到苏冕的才华学问,皇上后悔没有能早点知道,人已经被贬出了京城,又追回了苏兖,难于再去追苏冕,便作罢。


陆质传

  陆质,吴郡人,本名为淳,避宪宗的名讳而改。陆质善长经学,尤其《春秋》的研究造诣极深,年轻时师事赵匡,赵匡则是从师于啖助,助与匡都是优异的儒学家,陆质继承了他们的学问,因此而知名。陈少游镇守扬州时,喜爱他的才学,征召邀请为从事。后来把他推荐给朝廷,授官左拾遗。转任太常博士,后升任左司郎中,因小事获罪,改任国子博士,历官信州、台州刺史。顺宗即位,陆质一向与韦执谊交好,因此征召为给事中、皇太子侍读,便改为所赐的名字质。当时韦执谊深得宠信,顺帝卧病,与王叔文等人窃用国家权柄。宪宗那时还在太子宫,执谊很害怕,陆质当时已管事,执谊便让陆质进春宫侍奉,而暗中窥伺宪宗的意思,趁便加以调解。等到陆质开口说话时,宪宗果然发怒说:“皇上让先生为我讲解经文义理,你怎么能谈其他的事。”陆质惶恐不安仓皇而出。没多久他就病逝了。陆质撰有《集注春秋》二十卷、《类礼》二十卷、《君臣图翼》二十五卷,一并流传于当世。贞元二十一年(805)去世。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

页面标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