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魏书资治通鉴我的字典
《魏书》北齐·魏收等撰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卷三十二 列传二十〇 高湖(高谧 高树生 高翻 高真 高䐗儿 高昋 高徽 高归义 高雍 高恒 高道 高干) 崔逞(崔赜 崔隆宗) 封懿(封玄之 封磨奴 封回 封兴之 封琳 封恺 封灵佑 封轨 封伟伯)

崔逞传

  崔逞,字叔祖,清河东武城人,是曹魏中尉崔琰的六世孙。他的曾祖父崔亮,是晋朝的中书令。祖父崔遇,曾在石虎政权做官,任特进。父亲崔瑜,任黄门郎。

  崔逞年轻时喜欢读书,颇有文才。由于遭逢战乱,孤身一人十分贫穷,靠耕种务农维持生计,但从未荒废学业。慕容日韦称制时,郡中人举荐他当了上计掾,被委任为著作郎,撰写《燕记》。后升任黄门侍郎。及至苻坚兼并了慕容日韦,授任他为齐郡太守。苻坚失败之后,司马昌明任他为清河、平原二郡太守。后来崔逞被翟辽所虏获,被授以中书令之职。慕容垂消灭翟钊,任用他为秘书监。慕容宝逃到东边的和龙,崔逞任留台吏部尚书。到慕容駘即位时,崔逞携带妻子儿女逃归太祖。张衮原先在太祖面前极力称美崔逞,太祖见到他之后,对他礼遇十分厚重。太祖授予他尚书之职,把政事委任给他,让他总领三十六曹,另外给予官属,居门下省。不久授任为御史中丞。

  太祖攻打中山未能取胜,六军缺乏粮食,百姓大多把谷物藏匿起来,太祖向群臣征询取得粮食的办法。崔逞说道:“采摘桑椹可以用来代替粮食。古时传说猫头鹰吃了桑椹而改变了叫声,《诗经》中就说到这种事。”太祖虽然怨恨他的话过于轻慢,但由于兵士急需食物充饥,就听从他的意见以桑椹代替粮食征收地租。崔逞又说:“可以让士兵自己及时去采摘,过了季节桑椹全都会坠落。”太祖大怒说:“贼人尚未平定,士兵怎么能放下盔甲武器去山林里采收桑椹呢?你这是说的什么话!”由于中山还没有攻陷,所以没有治崔逞的罪。天兴初年(398),姚兴发兵侵犯司马德宗所属的襄阳戍,戍将郗恢派使者骑马驰往常山王拓跋遵那里请求援兵,拓跋遵将此事报告给太祖。太祖令崔逞和张衮替拓跋遵起草书信予以回答。当初,郗恢在给拓跋遵的信里说“贤兄虎步中原”,太祖认为这句话有悖于君臣的体统,就令崔逞、张衮在回信中也贬低对东晋君主的称呼,以此作为报复。崔逞、张兖在信中竟称“贵主”。太祖大怒道:“叫你贬称他的国主来回敬他,竟然称呼贵主,如何比得上人家称贤兄呢!”于是赐崔逞死。后来,司马德宗的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等数十人被桓玄所驱逐,都打算前来投奔,他们到达陈留南边,就把人分成两起,一起投奔长安,一起归附广固。太祖起初听说司马休之等人来降,心中大喜,后来因他没有到来而感到奇怪,就令兖州刺史四处寻访,找到了几个随从司马休之的人,问其不来的缘故,都说:“魏国声势远播四方,所以司马休之等人都想要归附朝廷,及至听说崔逞被杀,因此而投奔了那两处。”太祖听了后深深悔恨自己的做法。从此以后,凡是官员中有过失的,多受到太祖原谅和宽容。

  崔逞有七个儿子,两个早已亡故,第三子崔义,崔义之弟崔醓,崔醓之弟崔祎,崔祎之弟崔严,崔严之弟崔赜。崔逞早年迁徙到国内,始终担心不免于祸,就让他的妻子与四个儿子留居冀州,令他们归附于慕容德,于是他们投奔到了广固。崔逞独与其幼子崔赜居于平城。到崔逞被赐死时,这件事也成为他的罪过。


封回传

  封回的生父封鉴,是慕容日韦的太尉封弈的后人。封回,皇兴初年为中书学生。承袭养父的爵位为富城子,后被授任为太子家令。世宗即位以后,任命封回执掌华州政务。封回在华州鞭打了中散大夫党智的孙子,被尚书左丞韦缵上奏纠劾,被免职。不久授任为镇远将军、安州刺史。这个地方的山民善良朴实,父母子女、宾客旅人,同在一间屋里睡觉。封回到任之后,勒令当地分室而宿,当地的风俗就有了改变。后来朝廷征召封回为太尉长史,接连授任为定州、徐州刺史,不久授为后将军、汾州刺史。

  肃宗即位之初,封回转任凉州刺史,被授为右将军,但他坚决辞让不肯接受,于是授任为平北将军、瀛州刺史。当时正是大乱之后,加之遇上水灾,百姓十分贫困。封回上表请求朝廷进行赈恤,免去百姓的兵役,州内之人对他十分信赖。封回又被授任为度支尚书。不久转任都官尚书、冀州大中正。荥阳人郑云谄媚讨好长秋卿刘腾,用紫缬四百匹贿赂刘腾,得到安州刺史的职位。他早上接到授官的文书,晚上就赶到封回家中,还没有坐定,他就对封回说:“我被授任为安州刺史,你知道这件事吗?在那个地方经营家业,干什么事情最为恰当?”封回回答说:“你蒙受国家的恩宠,位至一州之长,虽然不能做到拔葵去织不与民争利,也应当想方设法去帮助百姓,为什么来到我家询问经营家业的事?我封回不是商贾,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郑云听了羞惭失色。

  灵太后临朝执政,召集朝中百官征询施政的得失,群臣没有人敢于说话。封回回答说:“昔日孔丘任司寇,上任十天就诛杀了少正卯,鲁国因此而得以整肃,欺诈奸巧之事自然止息。周公对有罪的人实行诛戮,不回避自己的兄弟,周朝的王道因此而得以隆盛。徐偃王一味实行仁义之政,他的徐国竟至于灭亡。从古到今,没有不厉行威刑而能够治理好国家的。近来由于各级官吏宽容懈怠,欺负剥夺百姓,以致盗贼群起。请求朝廷整肃刑典,用以告戒没有犯罪的人。”灵太后在内心接受了他的意见,但并没有实行。封回转任七兵尚书,兼御史中尉。尚书右仆射元钦与他党兄元丽之妻崔氏通奸,封回竟敢于向朝廷奏请弹劾,当时人们都称赞他。后来封回官拜镇东将军、冀州刺史。

  肃宗在位末年,征召封回任殿中尚书,封回频频上表辞让这个职位,就授任他为右光禄大夫。庄帝即位之初,封回在河阴遇害,时年七十七岁。朝廷追赠他为侍中、车骑大将军、司空公、定州刺史,谥号为孝宣。


封轨传

  封回的族叔封轨,字广度。封轨为人朴实稳重,勤奋好学,博通经传。他同光禄大夫武邑人孙惠蔚志趣相投交情很好,孙惠蔚屡次推举封轨说:“封生对于经书的义理,不但在章节句读上有不同的分析,而且他能标明其纲要和格式,概括其旨意和要领,我不如他的地方太多了。”封轨十分注重修饰自己,仪态容貌甚为伟岸。有人说:“学士从来都不注重修饰,这位贤者为何独独这样呢?”封轨听到此话,笑着说:“君子应当整饰自己的衣冠,尊重自己的形象,何必要蓬头垢面,然后才称为贤者呢。”说那番话的人听了之后觉得很惭愧。

  太和年间,封轨任著作佐郎,不久升任尚书仪曹郎中,又兼任员外散骑常侍,受命出使高丽。高丽王高云自恃其地处偏远,声称有病不亲自接受皇帝诏命。封轨严肃地诘问他,对他晓喻大义,高丽王云才肯北面受诏。先前,契丹人掳掠魏国边民六十余人,这些人又被高丽抢掠带回东边。封轨听说这个情况,就写信给高丽王征索,高丽王发给这些边民物资将其全部遣还。有关部门启奏说封轨远使边域,不辱朝命,随机应变地晓慰藩国之主,并将被掳的边民全数救回,应当予以封赏。世宗下诏说:“封轨随机应变,征还人口,都是使者应做的事情,但他光扬国威受到称赞,应该赏升一级。”于是封轨转任考功郎中,任本郡中正。渤海太守崔休被调入朝中任吏部郎,为他哥哥政绩考核之事有求于封轨。封轨对他说:“朝廷的法规,对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均等的,不能为了亲朋故旧而毁坏法规。”崔休感叹他能笃守正道。封轨在台省中,号称为儒雅之士。封轨奏请朝廷派遣四门博士中通晓经学的人,检查考试国内各州的学生。皇帝下诏命照他的意见办。不久,封轨被授任为国子博士,加封扬武将军。他又代理通直散骑常侍,慰劳汾州的山胡。

  司空、清河王元怿表奏修建明堂和太学,皇帝令朝中百官集会议论此事。封轨议论说:“明堂,是帝王宣明政教的殿堂,应当建在京都之南,用来祭祀天地祖先,设教施化,它的建筑构造的体式,由来已经非常久远。所以《周官·匠人职》说:‘夏后氏的世室,殷代的重屋,周朝的明堂,都是五室、九阶、四户、八窗。’郑玄说:‘或者兴建宗庙,或者兴建王寝,或者兴建明堂,互相之间看出是相同的体制。’然而夏商周三代的明堂,其体制是相同的。按周朝与夏、殷两代相比,体制增减稍有不同,至于明堂,则因袭前制而不作改变,阐明五室的意义,是得自于天数。所以郑玄又说:‘五室,是象征五行的意义。那么九阶,就是效法九土;四户,就是表达四季;八窗,是相通于八风。实在是不变的大范,国家的恒式。比如它上圆下方以效法天地,通水环宫以节制观者,用茅柴盖顶、白粉涂墙为它作质朴的装饰,用赤色和白色的涂料来装饰门窗,这些都在典籍中有详细的记载,在制度中有明白的规定。在秦代,焚灭五典,毁黜三代,变更先圣之制,不依古代之法。所以吕氏的《月令》揭示了九室之义,大戴的《礼记》明确十二堂之论。汉代承袭秦法,也未能改变,东西两座都城,都是建成九室。因此《黄图》、《白虎通》,蔡邕、应勋等,都称九室用来象征九州,十二堂用来象征十二辰。室用以祭天,堂用以布政。依天而祭,所以室不超过五;依时布政,所以堂不超过四。州与辰,不是可以效法,九与十二,它的作用在哪里?现在圣朝想要遵崇道义训导百姓,完备礼制教化人民,最好是只要五室,以之作为永久的体制。至于像太庙、太学与明堂相接近,楼台池沼相杂其间,袁准这些人已经论证过了,前人的议论都还存在,不需我再来述说。”

  不久,封轨以本官兼任东郡太守,又升任前军将军、行夏州事。封轨喜爱撰立解释经术的条文,在这方面颇有功绩。后转任太子仆,迁任廷尉少卿,加授征虏将军。去世之后,追赠为右将军、济州刺史。

  当初,封轨深为郭祚所赏识,郭祚经常对他的儿子郭景尚说:“封轨、高绰二人,都是治国的人才,必定会成大器。我一生不随意进举人才,但多次向朝廷举荐这两个人,不只是为国进贤,也是为你们将来的前程铺设桥梁啊。”封轨被郭祚所看重由此可见一斑。封轨既以方正刚直而自成功业,高绰也以风度气概而立名于世。尚书令高肇任司徒的时候,高绰前去送往迎来,封轨竟然不去。高绰四处一看不见封轨,就连忙回家去了,他说:“我一生自认为没有违背规矩,今天这般举措,远不如封生啊。”封轨认为注重德行谨慎言谈,是一个人修身处世之本,奸邪谗佞,是世间极大的祸害,于是就撰写了《务德》、《慎言》、《远佞》、《防奸》四戒,其文字多没有流传下来。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

页面标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