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晋书资治通鉴我的字典
《晋书》唐·房玄龄等撰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卷八十二 列传五十二 陈寿 王长文 虞溥 司马彪 王隐 虞预 孙盛(孙潜 孙放) 干宝 邓粲 谢沉 习凿齿 徐广

陈寿传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郡人。自幼刻苦好学,拜同郡人谯周为师,在蜀汉任观阁令史。当时蜀汉朝中宦官黄皓专横弄权,蜀汉大臣都极力逢迎黄皓,而陈寿独不愿依附他,因此多次被贬谪。逢父去世,守丧期间,因病让婢女伺侯服药,被来客看见,乡党因此对他有些议论指责。后来,蜀汉亡国,陈寿因此多年不被荐举。司空张华欣赏其才华,认为他虽然有行为不检点的嫌疑,但照情理不应贬废。于是推举为孝廉,授官佐著作郎,出任阳平县令。撰写《蜀相诸葛亮集》,上报朝廷。授职著作郎,兼任本郡中正官。撰写魏、蜀、吴《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人们盛赞陈寿善于叙写史事,具有良史的才干。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见陈寿《三国志》,便销毁自己的《魏书》而作罢。张华倍加赞赏,对陈寿说:“应该把《晋书》委托给你撰写。”陈寿就是如此受时人器重。有传闻说,丁仪、丁訥在曹魏时负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们说:“送我千斛米,我就为令尊大人写好传记。”丁氏不答应,陈寿果真不为他们立传。陈寿父亲曾做过马谡参军,马谡兵败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父亲也被牵连受罚,诸葛瞻又轻视陈寿。因而陈寿为诸葛亮立传,说诸葛亮军事谋略非其长处,又无临敌应变之才;说诸葛瞻只工于书法,名过其实。论者因此而轻视陈寿的为人。

  张华将荐举陈寿为中书郎,荀勖因忌恨张华而讨厌陈寿,便示意吏部改任陈寿为长广太守。陈寿以养老母为由不就职。杜预离京镇守边镇之前,又将陈寿举荐给朝廷,建议授予他黄门侍郎或散骑常侍之职。陈寿因此被授职为御史治书。因母亲丧事离职。其母临终遗言将她埋葬在洛阳,陈寿恭行母亲遗志。但又因不将老母归葬故里而遭到非议贬官。当初,谯周曾对陈寿说:“你必定会凭才学扬名天下,但常会遭到诋毁伤害,这未必是不幸。应谨慎从事。”陈寿至此,再次招致贬废的羞辱,应了谯周之言。过了几年,被拜为太子中庶子,不就。元康七年(297),陈寿病逝,时年六十五岁。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君页等上书说:“从前汉武帝下诏令说:‘司马相如病危,可派人去取回他的著作。’使者得到了司马相如遗留的书籍,内中谈到帝王祭拜天地一事,汉天子大为惊奇。臣等认为,已故治书侍御史陈寿所著《三国志》,书中多劝诫之言,阐述前人是非得失,对今世的教化大有裨益,虽然文辞不及司马相如,但质朴实在,恳请陛下采录其书。”于是诏令河南尹、洛阳令,派人去陈寿家抄写其书。陈寿还著有《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其文也流传于世。


司马彪传

  司马彪,字绍统,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过继给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敏。年少勤奋好学,孜孜不倦,但轻薄好色,常遭到司马睦的责备,因此不得做继承人,虽然名义上是过继于人,实际上是废除他的继承权。司马彪也因此不问人情世故,而致力于学业,所以能够博览群书,完成著书立说的大事。最初拜官骑都尉。泰始年间(265~274),任秘书郎,转任丞史。注释《庄子》,撰写《九州春秋》。司马彪认为“先王设立史官记述时事,阐明善恶规劝诱导,统摄了教化世人的要领。因此,《春秋》杂乱无章,孔子加以整理;《关睢》残缺不全,师挚进行修补。难道先哲们喜欢麻烦?是因为不得已而已。东汉中兴,终止于建安,忠臣义士功德昭著,而当时缺乏优秀史官,记述繁琐杂乱,谯周虽然做了删改修整,但仍不完善,自汉安帝、顺帝以后,多有残缺遗漏之处。”于是司马彪研究百家史书,参照世俗传闻,上自东汉世祖光武帝刘秀,下至汉末献帝刘协,共二百年,十二代王朝,前后贯通,广泛汇集诸多史事,作纪、志、传共八十篇,定名为《续汉书》。泰始初年(265),晋武帝司马炎到南郊举行祭祀大典,司马彪上书议定其事,语见《郊祀志》。后拜官散骑侍郎。晋惠帝末年(306)去世,时年六十余岁。

  当初,谯周认为司马迁《史记》记述秦朝、周朝以前的事,有时采录世俗传说和百家之言,不专一依据正统经史,因此作《古史考》二十五篇,都依据旧时典籍,用来纠正马迁的错误。司马彪又认为谯周所著不够完善,列出《古史考》中一百二十二件史事,认为不妥,大多依据《汲冢纪年》中的说法,也流行于世。


孙盛传

  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县人。祖父孙楚,做过冯翊太守。父孙恂,做过颍川太守。孙恂在任职期间,遇贼被害。孙盛十岁就因避乱而渡江南来。年长后,博学多闻,善于分析名理。当时殷浩名噪一时,与殷浩争辩不相上下的,惟有孙盛而已。孙盛曾到殷浩家争论问题,边争边对坐就餐,激动时将拂尘奋力抛起,拂尘上的羽毛飘落到饭里,饭凉后再热,反复四次,到天黑竟忘记吃饭,而争论仍无结果。孙盛又写了治病占卜方面的论著及《易象妙于见形论》,殷浩等人竟无法反驳,孙盛因此显名。

  孙盛开始出仕任佐著作郎,以家庭贫困及侍奉老人为由,请求到小县任职。于是被授予浏阳县令。太守陶侃请做参军。后庾亮代替陶侃,召为征西主簿,转任参军。当时丞相王导执掌朝政。庾亮以国舅身份镇守州郡,南蛮校尉陶称以谗言离间二人,使王导、庾亮彼此猜疑忌恨。孙盛私下劝谏庾亮说:“王公心怀宽阔,爽朗豁达,常怀避世之心,哪能像庸俗的人一样干那种事呢?这一定是邪恶小人想离间朝廷内外大臣而已。”庾亮接受劝谏。庾翼接替庾亮后,任命孙盛为安西谘议参军,不久迁职为廷尉正。后桓温代替庾翼,留孙盛为参军,与孙盛一同伐蜀。驻兵彭模,桓温自率精兵先行入蜀。孙盛领老弱及辎重在后,敌军数千人马忽然到来,众人大惊。孙盛指挥众将全力抵抗,贼兵败逃。蜀地平定后,赐封孙盛为安怀县侯,后迁为桓温从事中郎。随桓温入关中平定洛阳,因功而晋封为吴昌县侯,出任长沙太守。因为家庭贫穷,曾经营家产财货,部从事到长沙郡察知此事,但敬佩他的高名而不弹劾他。孙盛却写信给桓温,言辞十分狂放,称州派从事视察风教,一无凤鸟威严的仪态,二无鹰鹞搏击的勇猛,徘徊于湘川,成为百无一用的怪鸟。桓温接到来信,又派从事重新审察,在孙盛家查出大批赃物,于是孙盛被囚车押送到州府,免于治罪。后迁为秘书监,加给事中。七十二岁病逝。

  孙盛勤奋好学,孜孜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还作了几十篇辩论诘难的诗、赋。《晋阳秋》文辞直朴,论理公允,人们都称赞孙盛是位优秀史官。后来桓温翻阅此书,发怒对孙盛的儿子说:“枋头一战失败是事实,但何至于像令尊大人所讲的那样?若让此书流行,将会关系到你们孙家的安危。”孙盛的儿子赶紧向桓温谢罪,连说定请孙盛删改。其时,孙盛虽年老居家,但性情严厉,治家有规矩,虽然子孙们已头发斑白,但家教照常严厉。至此,子孙们跪拜跟前磕头号哭,请求为百口之家的安危着想。孙盛大怒,坚决不肯删改此书。子孙们便自己动手删改。孙盛抄写了两个原本,寄存在慕容俊处。太元年间(376~396),孝武帝司马昌明广泛搜集异闻奇书,便在辽东找到了《晋阳秋》原本,拿原本与流行本比较,多有不同,于是《晋阳秋》以两种本子都流传于世。孙盛之子孙潜、孙放。

  孙潜,字齐田,做过豫章太守。殷仲堪讨伐王国宝时,孙潜在豫章郡,殷仲堪强迫他做谘议参军,坚决推辞不就,忧愤而死。

  孙放,字齐庄,自幼聪慧美善。年七八岁时住荆州,与父孙盛随庾亮围猎,庾亮对他说:“你也能来?”孙放应声答道:“不分老小,随公而去。”庾亮又问:“想齐哪个庄?”孙放答道:“想齐庄周。”庾亮说:“不仰慕孔子吗?”孙放答道:“孔子生下来就知万事,这非我所能企及。”庾亮大为惊奇,说:“王辅嗣也不及此儿。”庾翼之子庾爰客曾等候孙盛,见孙放便戏弄地问道:“孙安国在哪里?”孙放回道:“在庾稚恭家。”庾爰客大笑道:“孙家要昌盛,有如此小儿!”孙放又回道:“比不上庾家翼翼兴旺。”接着对人说:“我乘机多叫了一声这小子父亲的名字。”死时为长沙相。


干宝传

  干宝,字令升,新蔡县人。祖父干统,是三国东吴的奋武将军、都亭侯。父干莹,做过丹杨县丞。干宝从小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凭才气被征召为佐著作郎。因平定杜弢有功,赐给关内侯的爵位。

  东晋建立初期,没有设置史官,中书监王导上书说:“大凡帝王的事迹,必定要记载下来,写成典籍,永远流传后世。宣皇帝平定四海,武皇帝顺应天命,接受曹魏的禅让,大功大德,足以同古代圣君贤王相比,但他们的传纪不见于朝廷府库,他们的恩德未被谱写成乐歌。陛下圣明,为一代中兴之君,应着手建立国史,撰写帝王本纪,上陈祖宗的伟绩,下记将相辅佐之功,务必照实记述,为后代树立准则,满足举国的愿望,使人神欢愉,这无疑是天下长治久安的根本。因此应设置史官,诏令佐著作郎干宝等逐步撰写集录。”晋元帝采纳了此建议。于是,干宝开始负责国史的撰写。因家庭贫困,请求出任山阴县令,后改任始安太守。王导请做司徒右长史,迁职散骑常侍。著写《晋纪》,自晋宣帝至晋愍帝前后五十三年,共二十卷,进献朝廷。该书简略明了,直书史实,又能做到语气委婉,人们都称赞干宝是位好史官。

  干宝酷爱阴阳五行占卜星命,注意研究京房、夏侯胜等人的传记。干宝的父亲生前有位宠妾,为干宝的母亲所妒忌,干宝的父亲死时,其母将侍妾活埋在父亲的坟墓里。那时干宝兄弟年幼无知,不清楚长辈的事。过了十几年,干宝母亲病逝,打开父亲的坟墓准备合葬,却发现侍妾伏在棺材上,容貌与活人一样,用车载回家,过了一天,竟然苏醒过来。叙说干宝的父亲常给她饮食,恩情如故。有关家中十几年来所发生的一切,侍妾都能一一说出,而且准确无误,生活在坟墓里也不觉得难受。过不久,将侍妾改嫁他人,还生了儿子。另外,干宝的兄长曾重病气绝,但许多天尸体不凉,后来又醒过来,说自己见到了天地间鬼神的许多事,如同做梦醒来一样,并不知道自己死过。干宝因此撰写汇集古今神灵怪异人物变化,题名《搜神记》,共三十卷。干宝将该书送给刘惔过目,刘惔赞道:“您真是鬼神的好史官啊!”干宝广泛搜集各种见闻,虚虚实实,混杂揉合,因此在《搜神记》一书前作序陈述志趣说:

  “从书籍中考察前人的事迹,当时民间收集异闻轶事,大概并非一人的耳目所闻所见,所以怎敢说没有失真之处呢!卫朔亡国,两种书传有不同的记载;姜太公辅佐周天子,司马迁保留了两种说法,像这类情况,到处存在。以此看来,见闻难以一致,由来已久。记录亲口相告的言辞,依据国家保存的典籍,尚且说法如此矛盾,更何况是记述千年之前的事迹,采集不同风俗现象,从残编断简中搜罗片言只语,从遗老故人口里询问前人的经历,使事实毫无差异,言论没有二说,然后成为确信无疑的史书,这本来就是从前所有史官所无法做到的。然而,国家并不因此废除注记的史官,文人学士也不因此而中止读书诵经的功业,不就是因为这些书籍得大于失,真多于假吗?现在我编写的这本书,如果其中有承继前人典籍中的讹误,那不是我的罪过。如果是我所采访的近代的事存有虚假错误之处,那我愿意与古代文人学士一同分担世人的指责。这本书的著述,足以说明神鬼不是虚妄的。

  “百家著作之言无法看完,耳闻目睹之事也无法全部记下,今粗略选取其事,足以阐发八略旨意,成为小说之类的书罢了。希望将来追奇逐异的人们,抄录其中的主要部分,留心观赏,也就使我心满意足了。”

  干宝还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注释《周易》、《周官》共几十篇,以及杂文集等都流传于世。


习凿齿传

  习凿齿,字彦威,襄阳人氏。家族殷富兴旺。世代为乡里豪绅。习凿齿年轻时就颇有志气,博学多闻,以文章著称。荆州刺史桓温召为从事,江夏相袁乔十分器重他,多次在桓温面前夸奖他的才干,桓温便升迁他为西曹主簿,关系亲密,待遇优厚。

  当时桓温有野心异志。将蜀地一位通晓天文术数的星人请来,夜里握住他的手询问国家命运气数的长短。星人回答说:“国势正兴旺,国运也很长久。”桓温疑心星人难于直说,便粉饰言辞道:“如果足下所说是实,这岂止是我的福分,而且是苍生的万幸。只是今日话语尽可说明白。国家必有小小的厄运,也应该说出来听听。”星人道:“太微、紫微、文昌三星之气象显示如此。绝无忧患。到五十年以后就难以预测了。”桓温不高兴,便不再追问。过了一天,桓温送给星人绢一匹,钱五千文。星人便急忙奔告习凿齿说:“家住益州,受命远道而来,今奉桓公旨意自裁,无法使尸骨返乡。因为足下仁厚慈爱,请为小人备棺立碑安葬于黄土。”习凿齿问其缘故,星人说:“桓公赐绢一匹,是让小人自缢,给钱五千,是置办棺材之费。”习凿齿说:“足下差一点因误会而死!足下曾听说过干知星宿有不杀之义吗?桓公这是用丝绢跟足下开个玩笑,赐钱是供路途费用。这是让足下离开回乡而已。”星人大喜,第二天天一亮就去辞别桓温。桓温询问离去的本意,星人以习凿齿之言作答。桓温笑道:“习凿齿担心足下因误解而死,足下倒是因误解而得生。然而这真是三十年白读儒书,不如一问习主簿。”

  习凿齿累迁别驾。桓温出兵征战,习凿齿有时行军有时留守,所任职务,常常处在机要之位,任职理事颇有功绩,擅长写书信论议,桓温十分器重信任他。当时著名的清谈文章之士韩伯、伏滔等皆与习凿齿交情深厚。后来习凿齿奉桓温之命出使至京师,当时做丞相的简文帝也十分敬重他。返回荆州后,桓温问:“丞相会稽王是怎样的人?”习凿齿答道:“生平所未见。”与桓温旨意大为不合。因此被降职为户曹参军。当时有个僧人释道安俊逸善辩有高才,从北方到荆州,与习凿齿初次会见。释道安道:“弥天释道安。”习凿齿应声道:“四海习凿齿。”当时人认为这是绝妙对句。

  当初,习凿齿与两位舅舅罗崇、罗友皆为州从事。及至习凿齿迁职为别驾,其职位在二位舅舅之上,习凿齿多次为舅舅向桓温陈请升职。桓温到后来被习凿齿激怒后,便提拔他的两位舅舅相继为襄阳都督,却任命习凿齿为荥阳太守。

  桓温之弟桓秘也颇有才气,素来与习凿齿相好。习凿齿免去郡守之职后返回襄阳,给桓秘写信说:

  我离郡后于五月三日这一天抵达襄阳,两眼所见满是凄伤悲凉,全无欢乐之情,痛苦之事,本非书信言语所能表述得完的。每次省问家舅,从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孔明之吟咏;东眺白沙,思庞统之清音;北临樊墟,仰慕邓攸高尚的节操;南顾城邑,追怀羊祜爱民的风范;放眼遥望檀溪,深念崔州平与徐元直的友善;极目远眺鱼梁,遥想司马德操指教刘玄德的往事,未曾不徘徊多时,心中涌起无限伤感。抚摸车辕犹豫不前,感慨叹息而至哭泣。至于像魏武帝曹操在此置酒高会,孙坚在此身亡,裴秀杜预的故居,繁钦王粲的旧宅,这些往事遗迹如同星星一样呈现在眼前。那些猥琐寻常之辈,碌碌平庸之士,怎可以感动他们的心呢!

  芬香来源于椒兰,清音发自琳琅玉石。怀抱治世之才而做王佐者,必将流传其博大的余风;心胸高尚而勉行其德者定会有光明美好的遗事。像前面所提及的八君子,千载之下犹使人想见其为人,何况他们同今天相距不远呢!此一时彼一时也,怎知今日之才不如从前,百年以后,我与足下不会被后人视为平庸的刘景升吧!

  习凿齿的风度就是如此豪迈出众。

  当时桓温图谋篡位,习凿齿闲居襄阳郡里,著写《汉晋春秋》裁定正逆来节制桓温。书起于汉光武帝,终止于晋愍帝。写三国鼎立之事,西蜀作为汉朝宗室为正统,魏武帝虽然接过了汉皇位后又禅让于晋,仍为篡逆。至晋文帝平定西蜀,才算汉朝覆亡而晋朝兴起。引证晋世祖司马炎有炎兴之义,后主刘禅有禅让之兆,宣明天帝旨意不容许以势力强夺皇位。一共五十四卷。后因患脚病,便成为里巷残废之人。

  及至襄阳被前秦苻坚占领,苻坚平素多闻习凿齿的大名,便用轿子将习凿齿与释道安一起送到长安。相见后,与他交谈,十分欣赏他。赐赠礼物非常丰厚。又因为习凿齿跛足,苻坚给各镇的文书中说:“从前晋朝司马氏平定吴国,利在获得陆机、陆云二位才士;今日我平定汉南,所获得仅仅是一个半人而已。”不久习凿齿因病返回襄阳。又过不久襄阳邓州回归东晋。朝廷打算征召习凿齿,让他主管撰写国史。适逢习凿齿病死,此事便告中止。

  习凿齿之子习辟强,其才能学识具有其父的风貌,官至骠骑从事中郎。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

页面标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