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宋史资治通鉴我的字典
《宋史》元·脱脱等撰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卷四百六十一 列传二百二十〇 方技(上) 赵修己 王处讷(王熙元) 苗训(苗守信) 马韶 楚芝兰 韩显符 史序 周克明(周杰) 刘翰 王怀隐 赵自化 冯文智 沙门洪蕴(法坚) 苏澄隐 丁少微 赵自然(郑荣 赵抱一)

韩显符传

  韩显符,不知何许人。从小学习雷公、太乙、六壬三式,善于观察天象,被补为司天监生,升为灵台郎,连续升官为司天冬官正。韩显符专门研究浑天之学,淳化(990~994)初,上表请求造铜浑仪、候仪。皇上下诏拨给钱、物,让韩显符设计,选工匠铸造。至道元年(995)浑仪造成,在司天监建台安放它,皇上赐给韩显符杂彩五十匹。韩显符又上浑仪《法要》十卷,《法要》序云:

  伏羲氏设立浑仪,用它测北极的高下,量日影的短长,确定南北东西的方向,观察星宿间的远近。尧帝即位,羲氏、和氏设立浑仪,测定历象日月星辰的变化,钦授民时,使百姓知道农时的缓急。到虞舜时,则用璇玑玉衡来测量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通占》又说:“用浑仪,观天道,万象都不能认为是多。”由此可知,浑仪,实是天地造化的准则,阴阳历数的本原,自古圣帝明王没有不用浑仪来深入了解天象,预知差错的。或用铜铸成,或用玉装饰,安放在宫中,派日官近臣一起观测。

  从伏羲甲寅年到皇朝大中祥符三年(1010),共三千八百九十七年。五帝之后至今,明白历象的本原,了解浑天的奥妙的,将近有十多朝了,经过考察比较认为,达到最好的不过四五朝;其余只不过是炫耀于一时,不图长久,致使天象无准确的观测,历算也渐渐有误差,占候出现不同,日月星辰的变化难以确定。陛下讲求得失,于是造浑仪,计时和观看星宿的位置和序次,晓然易辨。如果用眼睛在下面看浑仪,则铜窥管在上面运行,日、月、金、木、水、火、土星的进退盈亏,各星的位置和距离的远近,占卜逆顺,明白吉凶,然后修福顺应它们的法度,减少劳作消灭灾害,全由浑仪来验证。

  从前汉代洛下闳修浑仪,测定《太初历》,说:“五百年后必会重造浑仪。”到唐代时的李淳风,果然重修浑仪。贞观(627~649)初,李淳风言及前代浑仪得失,于是诏命用铜铸造。七年(633),唐太宗在宫中修凝晖阁放浑仪,让侍臣观天象,卜吉凶。因在宫中,外人看不见,后来不知去向。唐玄宗命僧一行修《大衍历》,大概是用浑仪验证的。还有梁令瓒用木造成浑仪模型,僧一行认为它很精密,巧思超出古人,于是用铜铸造。现在文德殿鼓楼下有一仿古铜浑仪,造的很粗陋,不能使用。再说做历象,不用浑仪无法考察真伪;计算和制作的人,不验证不能究明得失。浑仪成后,则司天监每年可上细行历,更可使历法详尽周密。

  浑天仪的规制有九,见《天文志》。从此韩显符专门测验浑仪,连续升为春官正,又调为太子洗马。

  大中祥符三年(1010),诏命韩显符选司天监官员或子孙中可传授浑仪法的人。韩显符说长子司天监生韩承矩善察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次,次子保章正韩承规懂算造,还有主簿杜贻范、保章正杨惟德都可传授。诏命韩显符和杜贻范等参验浑仪。后来韩显符升为殿中丞兼翰林天文。六年(1013)去世,终年七十四岁。又下诏司天监丞丁文泰接替他的职事。


刘翰传

  刘翰,沧州临津人。世代为医,开始为护国军节度巡官。周显德(954~959)初,到朝中献上《经用方书》三十卷、《论候》十卷、《今体治世集》二十卷。周世宗嘉奖他,命他为翰林医官,他献的书交到史馆,又加官为卫尉寺主簿。

  宋太祖北征,命他随行。建隆(960~963)初,被加封为朝散大夫、鸿胪寺丞。此时太祖讲求治道,事事都要核实,所以方技之士定要精通本职。乾德(963~968)初,太祖命太常寺考核翰林医官的技艺,以刘翰为优秀,贬退医术不精的二十六人。此后,太祖又诏命各州查访到有医术优秀者登记他们的姓名,并衡量距离远近赐给他们路费,在他们所过之处命官府供给食物,送他们到朝廷。开宝五年(972),太宗在王府患病,太祖命刘翰和马志诊视。太宗病愈后,刘翰升调为尚药奉御,并得到银器、缗钱、马及鞍勒的赏赐。

  刘翰曾受命详定《唐本草》,刘翰与道士马志,医官翟煦、张素、吴复王圭、王光佑、陈昭遇共同议定,详定后的《唐本草》包括的药物有:《神农本经》三百六十种,《名医录》一百八十二种,唐本先附的一百一十四种,有名无用的一百九十四种。新书编成后,皇上命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李日方、户部员外郎知制诰王佑、左司员外郎知制诰扈蒙详细审察后把它献上。李日方等人为新定本草一书做序说:

  《三坟》一书,神农写了一部分。各种药物得到辨别,《本草》在序中记录下来。《本草》旧经三卷,在世上流传。《名医别录》,是总结各医家之说编纂成的。到梁时的陶弘景才以《名医别录》参验《本经》,用红字和黑字交替写成一书,当时人认为很明白。他又考核各种药的功用,进行注释,排列为七卷,在南方流行。到唐代,又另外加以比较考核,增加八百多种药,增加注释,成为二十卷。《本经》漏缺的就补上,陶氏误说的就改正。然而年复一年,又过了四百年,红字黑字,没一本相同;旧注新注,文字也互相缺漏。若不是圣主继承统一大业,使天下太平,怎么能改正它呢!

  于是皇上诏命详细考察流传过程中的失误,刊为定本。分类不当的,由此得以纠正。如笔头灰,是兔毫,而在草部,今移附在兔头骨之下;半天河、地浆,都是水,也在草部,今移附在土石类之间;败鼓皮,移附于兽名;胡桐泪,改在木类;紫矿,也是木,从玉石品下改在木类;伏翼实为禽,由虫鱼部而改移到禽部;橘柚,改附于果实部;食盐,改附于光盐部;生姜、干姜,同归一类;至于鸡肠、蘩蒌、陆英、蒴鑋,因类别相似,也附在一起。新书还选用陈藏器的《拾遗》、李含光的《音义》,或者寻求别的版本的来源,或者向医家请教,互相参考比较,辨明正误。如突屈白,旧说是灰类,今为木根;天麻根,解释为似赤箭,今又完全不同。去掉错的,保留对的,单独设立新条目。刊正的其他条目,不可尽数。

  采纳众人意见,确定印刷版本。于是以白字为神农所说,黑字为名医所传,唐代增加的药种和宋代增加的药种,都分别加上明显的标志,详细解释,弄清它们的形态和药性。辨证谬误的,作为今注;考察文意而记述的,作为今按。药的功效确定了,道理也就详明。今以新旧药共九百八十三种,加上目录二十一卷,颁行天下,广泛流传。

  刘翰后来加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太平兴国四年(979),被任命为翰林医官使,再加官为检校户部郎中。雍熙二年(985),滑州刘遇患病,皇上命刘翰去诊治。刘翰从滑州回来,说刘遇必会病愈,不久,刘遇就死了,刘翰因此获罪,被贬责为和州团练副使。端拱(988~989)初,又被起用为尚药奉御。淳化元年(990),再为医官使。逝世时七十二岁。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

页面标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