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陈书资治通鉴我的字典
《陈书》唐·姚思廉等撰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卷十六 列传十〇 赵知礼 蔡景历 刘师知 谢岐

赵知礼传

  赵知礼字齐旦,天水陇西人。其父赵孝穆,为梁候官县令。

  知礼广泛涉猎典籍,擅长隶书。高祖征讨元景仲时,有人向高祖推荐知礼,便招引任记室参军。知礼写文章才思敏捷,每次口授军书,他下笔成文,全都令人满意。于是知礼常侍奉高祖身边,很受器重,如果筹谋大事,他都参与,且时有诤言讲谏。高祖平定侯景,行军至白茅湾,上表给梁元帝的奏章以及与王僧辩论述军事的文章,全由他撰写。

  侯景之乱平定,授任为中书侍郎,封为始平县子,食邑三百户。高祖任司空时,让赵知礼担任从事中郎。高祖辅佐朝政后,迁任给事黄门侍郎,兼卫尉卿。高祖即位,迁任通直散骑常侍,辖管殿省。不久升任散骑常侍,管理太府卿,暂且知领军事。天嘉元年(560),晋子爵为伯爵,食邑增加至七百户。王琳之乱平定,授任为持节、督吴州诸军事、明威将军、吴州刺史。

  赵知礼生性沉静,足智多谋,每有军政大事,世祖便命送玺封的文书向他请教,服官任满后,任明威将军、太子右卫率。升任右卫将军,兼前军将军。天嘉六年(565),死时年四十七岁。诏命追赠为侍中,谥号忠。其子赵允恭嗣爵。


蔡景历传

  蔡景历字茂世,济阳考城人。其祖父蔡点,为梁尚书左民侍郎。父亲蔡大同,轻车岳阳王记室参军,掌管京师行选。

  景历年少时英姿俊爽,特别孝敬父母。他家贫好学,善于写文章,长于写草隶。景历初任诸王府佐,出任海阳县令,治政贤能。侯景之乱时,梁简文帝被侯景幽禁,蔡景历与南康嗣王萧会理商量,想挟带简文帝出逃,事情被发觉后被捉,后因得到贼党王伟的保护,才得以免祸。以后寓居京口。侯景之乱平,高祖镇守朱方,素闻其名,便写信请他。景历给使者答信,一气呵成,不曾有涂改。曰:

  承蒙寄来书信,屈意垂爱引进,伏案反复阅读,深感欣慰。我以为世上广求名马,必求能一日行千里者,时人喜爱奇珍异宝,必求能光照车辆前后之宝物。既然奏起《云》、《咸》之舞乐,《巴渝》舞乐就废止了,既然有杞梓般可以造就的优秀人才,何必冀望我这种樗枥般的庸才。

  仰惟明将军使君侯节下,才能卓越秀异杰出,超凡脱俗英秀出众,命逢时世艰辛,志在匡正时乱,振拔衡岳,抚平五岭,涂荡氵赣源,澄清九派,有十万甲士,数千轻弩,盟誓勤王之师,集结勇夫之力,未经一个时辰的战役,就翦除了凶逆之人,兵不血刃就澄清妖氛邪雾。尽管汉代诛灭吕禄、吕产,朝廷上下实际上仰赖的只是绛侯周勃,晋朝讨伐祖约、苏峻,内外全靠的是刺史陶侃,依事论功,他们哪里算得上是君侯一流的人物?加以与齐国分庭抗礼,使者车乘得以顺利通行北方,出兵征伐徐方,歌舞之声遍布东道,能使边境偃旗息鼓,行旅之人可以露宿于外,在路巷中不拾他人的遗失之物,市场上没有不同的价格,真是功德无量,教化广远,旷古无双,想必不是我肤浅之人所能说的。所以天下之人,向往您的风范,仰慕您的大义,接踵而至诚心归附者,络绎不绝。其中有出身帝室的英贤之才,名门望族的在野之人,有齐国、楚国的优异人才,荆地、吴地的聪颖少年。武夫往往是富有威猛之气,雄心勃勃仿佛要笼盖天下,在陆上力拔山岳,在水中斩断蛟龙,六钧之弩,左右开弓,万人莫敌之剑,可当作短兵器交战,像文鸯那样善于攻垒,像黄盖那样火烧敌军战舰,百战百胜,胜似群聚的貔貅一样勇猛善战。文人往往是通晓古今博学多识,才能卓越气宇非凡,金雕玉琢文采涣然,洋洋洒洒绚丽无比,扬子云的文采不能与之匹敌,元瑜的文章也不比之更高妙,一封书信寄到就让聊城不攻自破,鲁仲连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使秦军退回。又有三河善辩之客,须臾之间就更定了哀乐,像陈平那样六出奇计,瞬息之间就判断出谋反之人。像子贱那样治理天下百姓,让老百姓都获得好收成,像子路那样判案,三言两语便道出其中内情。像毛遂那样直言自荐,能宣扬主人之威德,像蔺相如那样奉命出使,做到不辱使命。怀抱忠义,感恩戴德以至于以身相殉,至诚所至能使黄金自断,精气所凝使白虹贯日,海内雄杰,全为君所笼络。明将军礼贤下士,同甘共苦,加官晋爵让他们得到荣显,建筑馆舍让他们安居,陈书轻钱财重义气,卑躬屈节厚待士子,真是盛德无比啊!

  又曾听说,战国将相,全都推荐引进贤士与他们作宾客之游,汉晋仕宦,都是广泛接纳幕僚好友,人才济济,所以能成就公卿之贵显。只是考量其才能,因才施用,各施所长,各尽其宜,受委任就要有所成就,谁能不尽心尽力。至于托大之人,只不过是狂妄无知而已。寒窗苦读,终究还是比有专长之人稍逊一筹,长时间为刀笔吏,终竟未能特异出众。出身于寒门微族,不曾名声远扬,职位低下家产微薄,怎能想望远大前程?自从劫乱发生,国远艰难,我跟显贵子弟一样,陷溺于贼寇之手,身处危险之境,如履薄冰。现下王室中兴,多乱兴邦,我得以保存微芥之性命,实在是幸运之至,正该珍惜现在美好的日子,好比得到重生的喜悦一般。然而皇上未能返都,京师之地荒芜,宫墙四壁已是战后余灰,漫漫长夏颗粒无收,奔走于故人之间,暂且以借贷度日,身临如此乐土,乐而忘返。我钦服您的高尚德义,权且投靠门下,明将军对我另眼相待,诸位朋友言词中也有褒美之意,像我这种微贱之人蒙您不弃,赐信挽留,将要以鸡鹜之身置于鸳鸿成群的池沼之中,将要以瓦砾之才分沾琉璃之身价。从前张仪屈身游说秦国,忽然间就被重用了,虞卿蹑睞檐笠游说赵孝成王,也被留用了,我今日虽是寄居在外,与他们不能相提并论,我已是人到中年,哪里还堪重任。只是细小之纤萝,凭借高大乔松以出人头地,以我这样微小之蚊蚋,依托骖驾之尾而得以四处奔驰。我自不量力,愿效犬马之劳,且为您身边的小卒,权且滥竽充数,这已使我平添荣耀身价倍增,已是够幸运了。大海不满足自己的深度,高山不谦让自己的高度,斗胆说出我心里的话,请将军展读。

  高祖得信,大为叹赏。旋即又赐信酬答,当日以板授任征北府中记室参军,不久总领记室。

  衡阳献王陈昌当时治吴兴郡,昌年纪尚小,吴兴为高祖之故里,父老乡亲亲戚朋友,尊卑高下有序,高祖担心昌年纪轻,接人待物悖礼,便派景历辅佐昌。承圣年间,授官通直散骑侍郎,还掌府记室。高祖打算征讨王僧辩,只同侯安都等数人谋划,景历不知道。待部分准备完毕,高祖诏令景历草拟声讨檄文,景历一挥而就,文辞情真意切甚为感人,当事者都很满意。僧辩被杀,高祖辅佐朝政,任景历为从事中郎,掌记室职务不变。绍泰元年(555),升任给事黄门侍郎,兼掌相府记室。高祖受禅称帝,蔡景历升任秘书监,中书通事舍人,掌管诏诰。永定二年(558),蔡景历因妻弟刘淹骗取周宝安馈赠的马匹一事受牵连,被御史中丞沈炯弹劾,降为中书侍郎,中书通事舍人职务不变。

  永定三年(559),高祖崩,当时外敌压境,世祖镇守南皖,朝内无重臣,宣后召见景历、江大权和杜棱商定,密不发丧,速召世祖回京,景历亲自与宦官宫女一起,密制殓服。当时天气酷热,必须制梓棺,又担心斧凿之声被人听见,便以蜡制棺材。文书诏诰,依旧颁行。世祖即位,景历再任秘书监,舍人职务不变。因景历拥立世祖有功,封为新封县子,食邑四百户。多次迁任散骑常侍,世祖诛杀侯安都,蔡景历促成此事。天嘉三年(562),因杀侯安都有功升任太子左卫率,晋子爵为侯爵,增加食邑一百户,常侍、舍人职务不变。六年,景历妻兄刘洽倚仗他的权势,多次奸诈,并接受欧阳武威贿赂的一百匹绢,蔡景历因受牵连免官。

  废帝即位,起用蔡景历任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兼太舟卿。华皎谋反,以景历为武胜将军、吴明彻军司。华皎之乱平,吴明彻在军中擅自戮杀安成内史杨文通,又受降人马兵器数目不清,景历又因不能扶正,被收治罪,过了很久,他才获得宽恕,起用为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

  高宗即位,升任宣惠豫章王长史、兼会稽太守,代理东扬州府事务。服官任满后,升任戎昭将军、宣毅长沙王长史、寻阳太守,代理江州府事务,因病推辞,便没成行。入京任通直散骑常侍、中书通事舍人,掌管诏诰,接着恢复封爵食邑。升任太子左卫率,常侍、舍人职称不变。

  太建五年(573),都督吴明彻北伐,所向披靡,与北周将领梁士彦战于吕梁,大破之,斩杀俘获人数以万计,正想进攻彭城。那时高宗一心一意收复黄河以南的土地,认为进攻彭城可行,蔡景历劝谏高宗,说士气低落将帅骄慢,不宜过急图求远征之略。高宗不喜欢他瓦解众心,大怒,因他是朝廷旧臣,未深究罪责,诏令他出京任宣远将军、豫章内史。还未成行,蔡景历被急报的奏章弹劾,称他在朝廷期间,受贿贪污行为不检,高宗诏令主管部门审理,蔡景历只承认一部分。于是御史中丞宗元饶上奏说:“臣知道做官者所作所为,以侍奉上司忠心耿耿为准则,要求自己廉洁奉公,如果违背此道,治罪不赦。慎查宣远将军、豫章内史新丰县开国侯蔡景历,因得皇上恩宠,参与兴奉王业,王朝基业初创时,他多参与权谋。天嘉之时,他贪污受贿行为不检,圣上施恩起用他,他许诺改过自新,便封土赐邑,加官晋爵,没过多久又重犯。蔡景历不能陈书改过自勉,以回报大家,仍然独断专行贪污受贿,影响很大,犯一次已够严重,怎么能一犯再犯呢?应该按刑律处理,以昭明国法。臣等商议,按现存的事实免除蔡景历所有的官职,下诏鸿胪削除爵位和封土。谨承奉弹劾简相告。”诏曰:“照办。”于是蔡景历迁居会稽,吴明彻败北,皇上想起景历以前的劝谏之言,当日诏命返京,起用他为征南鄱阳王谘议参军。数日后,升任员外散骑常侍,兼御史中丞,恢复原封爵,兼任度支尚书。按旧礼授官在午后,景历拜官之日,恰逢皇上亲临玄武观,在位文武百官一律陪宴,皇上担心景历不能参加,特诏令上午拜官,可见景历多么受器重。

  同年,蔡景历病死于任上,时年六十岁。追赠为太常卿,谥号敬。十三年,迁葬,又追赠为中领军。祯明元年,配祀高祖庙庭。二年,皇上亲临其故宅,又追赠景历为侍中、中抚将军,谥号忠敬,赐给鼓吹一部,并在墓地立碑。

  景历写文章,不喜欢堆砌华丽的文辞,而擅长于叙述事物,他才思敏捷,为当时的人们称道,撰有文集三十卷。


刘师知传

  刘师知,沛国相人。其家世代为寒族,祖父刘奚之,为齐晋安王谘议参军、淮南太守,刘奚之善于治政,齐武帝亲手写诏多次褒赏他。父亲刘景彦,为梁尚书左丞、司农卿。

  刘师知好学,有当世之才。他博览典籍,工于写文章,通晓仪礼,朝廷掌故,大多详悉,在梁朝刘师知任王府参军。绍泰初年,高祖辅佐朝政,任刘师知为中书舍人,掌管诏诰。那时战乱之后,礼仪大多散失,高祖任丞相以及加九锡连同受禅,所有的礼节制度都由刘师知制定。高祖受天命即位,刘师知仍任舍人。师知天性随便,与周围的人多不合,虽职位不曾升迁,然而委任甚重,他的诤言劝谏,皆大有裨益。

  高祖崩,六日后着成服,朝臣共商议大行皇帝守灵人所穿衣服的吉凶之制,博士沈文阿建议,应穿吉服,刘师知建议说:“既然称成服,本是为丧礼准备,灵位服饰,一概为白色的。今虽然没有大行皇帝守灵官,据梁昭明太子薨,着成服的侍灵官,全都穿縗斩,只是所穿铠甲一样,此即可效仿。愚认为六日成服,守灵人需穿縗绖。”中书舍人蔡景历也说:“虽然不完全准确,按葬埋山陵之礼有吉凶羽仪,而成服只有凶无吉,文武侍官,不允许只身佩带鸣玉珥貂,考虑到礼仪,理应着丧服。”中书舍人江德藻、谢岐等人都赞同刘师知的建议。文阿又建议说:“查晋、宋《山陵仪》:‘灵车梓棺放置殿内,各侍中书省处理。’又《成服仪》称:‘灵车梓棺需要设卫士官和陈放香几。’又查《灵舆梓宫进止仪》称:‘守灵位着吉服,在吉卤簿中。’又说:‘守梓棺着衰服,在凶卤簿中。’所以在殿内有着吉凶二服的侠御官。”当时因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便启报左丞徐陵决断。徐陵说:“梓棺祔葬山陵,灵座祔葬宗庙,有这种分别,便可以验证有吉凶之差别。按《山陵卤簿》吉部伍中,公卿以下导路者,以及虎贲、鼓吹、执盖、奉车,都着吉服,岂能容允侠御独着丧服呢?这是很清楚的。如果说公卿小吏都穿縗苴,这与梓棺队例有何差别呢?如果说车服旌旗仪仗类人着吉服,主管官吏穿凶服,岂能容允着绖衣而持华盖,着縗衣而乘坐玉辂呢?赞同博士的建议。”刘师知又建议说:“左丞导引梓棺祔葬山陵,灵位祔葬宗庙,必有吉凶二部,成服不允许有吉凶之别,博士还持前断,最终还是说葬礼。若龙柩起驾,銮舆兼备,吉凶之仪,历来具备,只是以成服为准,愚觉得不够妥。丧礼之制,由天子颁布。接王文宪《丧服明记》说:‘官品第三,侍灵人二十。官品第四,下至士礼,侍灵人数,都为十人。一律着白布袴褶,戴白绢帽。内丧女侍人数与外丧同,而且都着齐縗。有人问内外丧侍灵人数同,何以会在着縗服上有差别?回答道,如若按君臣之礼,则地方官着斩服,京官着齐服。近年来多变故,礼制随之有所删省。诸侯以下,所属官吏很少,至于侍奉,多出于义附,君臣之礼不健全,制丧服丧帽的费用实在匮乏,所以着便服,只是变帽而已。妇人侍者,皆为卑隶,主与妾之界线很鲜明,服饰等级因而完备。’本朝之礼,还是不一样,以此类推,服斩很明确了。侍灵与侠御大同小异,既然戴了白帽,理应不服彤服。并且梁昭明《仪注》,现还保存,二文相印证,几乎就成了标准。况且礼出自人情,能够增减。普通人有丧,如果设灵位、灵帐及灵屏,就与常礼不同,用芦席竹帘住草庐,就成凶礼。厅堂之内,亲人朋友都来,穿着齐斩麻缌,轮流哭丧,着戴玄冠不让吊丧,除非着白色丧服。怎么能见役吏属官,身着薄纱而来,左边姬妾右边美女,红紫相杂其间呢?况且皇帝崩驾,普天之下同哀,三军缟素,着服之制要统一。遂使千门万户早上开门,不是在红门上涂白色,百官临哭,不是变朱韨为凶服,而金革玉带、鸣玉还在,扪心自问,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拿礼经考察,绝无前例。岂能拿成服之仪,来与山陵之礼相比?丧葬既然有始有终,陈书所以有吉凶之礼,所谓成服,本来是为丧礼而成,朝廷内外百官,一概更变吉容,如果侠御独独不改,怎能称成服呢?若说不用守灵之侠御就罢了,若有则必当着縗服。”谢岐建议说:“灵位祔葬宗庙,梓棺祔葬山陵,实如左丞议,只是山陵卤簿,吉凶兼备,随灵车者仪服不变,随梓棺者都着苴縗。延及士礼,都同此制,只是山陵之仪礼,与成服无关。今谓梓棺灵位,同在西室,论到成服,亦无卤簿之载,只是上至王公,直至小吏,普天之下,必备縗绖。考察梁昭明太子薨,差不多算是先例,怎么能允许凡夫俗子,一概服丧服,而侍中武卫,尤其是皇上身边侍官,反倒佩带鸣玉纡青,与平常吉服无差别呢?左丞既以山陵之事加以推断,我想也许与成服有差别。像近日所说的侠御,文武无别,只是侍灵之人,主书、宣传、齐干、应来力,一概不变。”蔡景历又说:“侠御之官,数量五百,近来准备丧服住进灵庐,仍居本省,导引皇上之灵柩登殿,岂能着丧服佩带貂玉呢?如果另外再辅助其他官吏,用来充实显贵,则近日就有不着成服者。山陵之礼自古就有吉凶二议,成服有凶无吉,还是同意前议,赞同刘舍人。”德藻又说:“我认为奠祭送葬之时,有始有终,达官贵人有追赠,必需显现受皇帝恩宠的荣耀,有吉卤簿,恐怕由此义衍生而来,私家仿效,因而成俗,变吉服为凶服,按理不应再穿纨绮。刘舍人引王卫军《丧仪》以及考察梁昭明旧例,此乃明证已很清楚,博士、左丞已各自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既然没有结果,需要再行商讨,咨问八座、詹事、太常、中丞及中庶诸通袁枢、张种、周弘正、弘让、沈炯、孔奂。”当时八座以下,一同请示:“按照群臣的意见,再考虑旧仪,梁昭明太子《丧成服仪注》,明确的文字记载现还保存,足以为准。成服之日,侍官按理不允许还从吉礼。其葬礼有吉制,自是山陵之时,并不是成服之日。我认为刘舍人的意见,按实情来说最为公正。”徐陵又回答说:“我年老病重,不能多说,古人争议太多,多积怨恨,傅玄见责于晋代,王商受诬于汉朝,这里最好少说为佳,恭请地服从上边的旨命。若万一不死,还会陈述,希望与朝中众贤再加以商榷。”文阿坚持己见,众议不能决断,便备录二议上奏,同意刘师知的意见。

  不久迁任鸿胪卿,舍人职务不变。天嘉元年(560),因事免职。当初,世祖敕令刘师知撰《起居注》,他从永定二年(558)秋到天嘉元年(560)冬,共写了十卷,又起用为中书舍人,再掌诏诰。天康元年(566)世祖病,刘师知与尚书仆射到仲举等人入侍医药。世祖崩,预先受遗诏。高宗任尚书令时,刘师知辅佐朝政,光大元年(567),刘师知和到仲举等人派舍人殷不佞伪制诏命令高宗回东府,事情泄漏,于北狱赐死。


谢岐传

  谢岐,会稽山阴人。其父谢达,为梁太学博士。

  谢岐少时机警,好学,梁世时就被称道。他任尚书金部郎、山阴县令。侯景之乱时,谢岐寄居东阳。侯景之乱平后,他投靠张彪。张彪所辖的吴郡和会稽,诸事一概委托谢岐办理。张彪每次征讨,总留下谢岐代理郡务,主持后事。张彪失败,高祖招引谢岐参与谋划机要,以他兼尚书右丞。当时战事时有发生,军需粮饷大多缺乏,谢岐所到之处办事干练果决,深被赏识。永定元年(557),任给事黄门侍郎、中书舍人,兼右丞职务不变。天嘉二年(561)去世,追赠通直散骑常侍。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

页面标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