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陈书资治通鉴我的字典
《陈书》唐·姚思廉等撰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卷三十四 列传二十八 文学 杜之伟 颜晃 江德藻 庾持 许亨 褚玠 岑之敬 陆琰(陆瑜 陆玠 陆琛) 何之元 徐伯阳 张正见 蔡凝 阮卓(阴铿)

杜之伟传

  杜之伟字子大,吴郡钱塘人。其家世代研习儒学,专门修治《三礼》。父亲杜规,为梁奉朝请,与光禄大夫济阳江革、都官尚书会稽孔休源友情深厚。

  之伟幼时精明敏捷,才智出众。七岁时,学习《尚书》,稍习《诗》、《礼》,粗通其学。十五岁时,通览文史典籍及仪礼掌故,当时的名流之辈称他少年早成。仆射徐勉曾览其文章,推重他文笔甚工。中大通元年(529),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敕令徐勉制定礼仪,徐勉认为朝内先无此礼,命之伟草拟仪礼。便启请补为东宫学士,与学士刘陟等人誊写编撰书典,分门别类。所撰《富教》、《政道》二篇,皆是之伟作序。到了湘阴侯萧昂为江州刺史,让之伟掌管记室。萧昂死,庐陵王续代其位,又亲自下书召请他,之伟坚决推辞不应命,护送萧昂丧柩回京都。接着侍临城公读书。不久任扬州议曹从事,南康嗣王墨曹参军,兼太学限内博士。大同七年(541),梁皇太子于国学举释奠之祀,当时乐府没有孔子、颜子登哥词,尚书参议令之传制述其文,乐人们传习,以为是原词。转补为安前邵陵王田曹参军,又调任刑狱参军。之伟资历浅薄,只因他博闻强记才智出众,在当时颇有名气,吏部尚书张缵很了解他,认为他有大臣的才能。

  侯景谋反,之伟避乱山林。高祖为丞相后,久闻其名,召补他为记室参军。迁任中书侍郎,领大著作。高祖受禅,任命他为鸿庐卿,其他官职如故。之伟启奏请求解除著作一职,说:“臣绍泰元年以来,愧居中书侍郎,掌国史,至今已达四年。臣本贫庸浅陋之人,承蒙您不弃提拔我,思量回报恩德,不敢懈怠。已是改朝换代了,回过头来补写前朝帝王纪传记言记事之官,未易其人,著作之人才,更应该从众人中加以选拔。御史中丞沈炯、尚书左丞徐陵、梁前兼大著作虞荔、梁前黄门侍郎孔奂,有的文字清丽笔力过人,有的博闻强记精通典籍,司马迁、董狐之任,确实应属于有才能的人,臣无颜再留官场,妨碍选用贤士之路。尧时有谦让之风,实在难以远追,因才施用,陈书希望免职。”宽旨不许。不久调任大匠卿,迁任太中大夫,又敕令撰梁史。永定三年(559)离世,时年五十二岁。高祖十分哀痛惋惜,诏令追赠通直散骑常侍,赐给钱五万、布五十匹、棺一具以办丧事,择日举哀。

  之伟写文章,不崇尚辞藻华丽,而主张文雅不俗旁征博引。所著大多遗失,只保存了十七卷。


许亨传

  许亨字亨道,高阳新城人,晋征士许询的六世孙。曾祖父许皀,任给事中、桂阳太守,志操高尚,居住在永兴的究山,即许询隐居之所。祖父许勇慧,齐太子家令、冗从仆射。父亲许懋,梁始平、天门二郡守、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以博学多艺著称,撰写《毛诗风雅比兴义类》十五卷,《述行记》四卷。

  许亨少时承继家业,方正耿直节操高尚。他博览群书,深知前代旧事,名流之辈都推重他,尤其为南阳刘之遴所敬重,每次见面都称许他。初任梁安东王行参军,兼太学博士,不久授职为平西府记室参军。太清初年,任征西中记室,兼太常卿。

  侯景之乱,许亨避难寄居郢州,恰逢梁邵陵王自东道至郢州,召引他为谘议参军。王僧辩袭击郢州,久闻其名,召他为仪同从事中郎。迁任太尉从事中郎,与吴兴沈炯并掌书记,府内政务,一概委任他办理。晋安王接受制令,任命他为给事黄门侍郎,许亨奉上笺书辞府,僧辩回答说:“览告辞,你承接朝廷的授任,实在是以德举用。卿节操高尚,博学多才,以博学而任官,靠自己的能力才官至高位。况且卿乃千里马而长期困居我这里,将要振辔而去,你匡辅过我浅薄愚昧之人,我对你的希望很高。我与你一起游处的日子,不知疲倦,然而像你这样的宛鸟鸟栖息于艰难险恶的环境,我常因此而感叹。黄门侍郎之职,虽然清显,以才居官位,理当无愧。且你刚刚到知命之年,正该驰骋于康庄之道,再没有值勤之疲累,将频添许多阴行其德的感慨,你到任以后望早来信,不要让我感到失望。古人相思,千里赶去相会,我们俩心心相印,岂能为城曲之重门所隔断,长时间蒙你眷念照顾,抱惭之心无边无已。”

  高祖受禅,任命他为中散大夫,领羽林监。迁任太中大夫,领大著作,主持梁史事。当初,僧辩被杀,有司收殓僧辩和他儿子頠的尸首,于方山同坑埋葬,自此无人再敢提及此事。许亨以他曾为僧辩属官,上表直言请求改葬,便与故人徐陵、张种、孔奂等人,相继捐财营造葬具,共造七棺都下葬。

  光大初年,高宗辅佐朝政,认为许亨有古人贞正之风,深加钦重,常以师生之礼相待。等到到仲举谋划逐除高宗,毛喜知道其中有诈,高宗问许亨,许亨劝他不要奉诏。高宗即位,授职为卫尉卿。太建二年(570)离世,时年五十四岁。

  起初撰有《齐书》和《志》五十卷,遭乱亡失,后撰有《梁史》,成书五十八卷。梁太清之后制述文笔六卷。

  子许善心,少年出名,官至尚书度支侍郎。


何之元传

  何之元,庐江飅人。祖父何僧达,齐南台治书侍御史。父何法胜,以行业闻名。

  之元幼时好学,颇有才思,因居丧过于毁顿,为梁司空袁昂所看重。天监末年(519),袁昂上表举荐他,因而得蒙召见。初仕为梁太尉临川王扬州议曹从事史,不久转为主簿。及至袁昂为丹阳尹,征辟之元为丹阳五官掾,总领户曹事务。不久任信义县令。何之元的族人何敬容,位高势重,多次造访,之元始终不曾回访。有人问其故,之元说:“当年楚国观起受宠于令尹,禄位低而有马数十乘,因而遭诛,此后,像观起这样无其禄而有其马的得宠之人便都逃亡了。德薄而受重用,必然已到了败亡之边缘。我怕的是未能从中得利而先已招致祸患。”有识之士因此而称道他。

  适逢安西武陵王为益州刺史,以何之元为安西刑狱参军。侯景之乱发,武陵王以太尉之位而继位,授之元为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武陵王自成都举兵东下,之元与蜀中百姓均进言请求武陵王不要东下,王认为他败坏军心,囚之于舰中。及至武陵王兵败,之元随邵陵太守刘恭到郡。不久江陵陷落,刘恭卒,王琳召何之元为记室参军。梁敬帝册封王琳为司空,之元授职为司空府谘议参军,领记室。

  王琳立萧庄时,任之元为中书侍郎。适逢齐文宣帝薨,令之元前往吊唁。还至寿春,而王琳败,齐主以之元为扬州别驾,治所即寿春。及至众军北伐,取得淮南地,湘州刺史始兴王陈叔陵遣功曹史柳咸赍书招徕之元。之元因先前与朝廷有误会,等到书信到,十分惶恐,读信至“孔璋无罪,见用为左车”,之元仰天叹息说:“词意如此,怎会是欺诳我呢?”便随柳咸到了湘州。太建八年(576),任中卫府功曹参军事,不久升任谘议参军。

  及至叔陵遭诛,之元便断绝与陈书人交往,潜心于著述。认为梁朝起自武皇,终于敬帝,其兴亡之运数,盛衰之踪迹,足以垂示后代以鉴戒,确定史书褒贬之准则。考究其始终,起自齐永元元年(499),迄于王琳被擒(太建五年即公元573年),七十五年大事,起稿为三十卷,名之曰《梁典》。序文曰:

  记事之史,其流派非止一种,编年之作,没有早于《春秋》的,它是鲁国之史书,并非帝王之典籍。案三皇之简为《三坟》,五帝之册为《五典》,典之义由此而生。至于《尚书》叙述唐帝部分为《尧典》,虞帝部分为《舜典》,这又有经文为明确之据。所以典之涵义的产生已是很久远了。至于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述帝王称纪,自此以后,史家均沿用此名。至陈寿所撰,名之曰志,综合三国,使各分其道而扬其镳。只有何法盛《晋书》变帝纪为帝典,既声称以古为师,于理也顺当。所以我这里所作,称为《梁典》。

  梁拥有天下,自中大同以前,海内安宁晏静,太清以后,寇盗交相侵扰,综其首尾而言,算不上完美,所以此书开篇,分为六意。以高祖创立基业,承袭齐末,追根溯源,起自永元,今以永元前若干卷为《追述》。高祖出生于布衣,成长于风俗败坏之社会,知晓风俗教化的善恶,了解人性之真伪。及至统御天下,大展政治方略,四十八年下来,实在也称得上天下富足。今以若干卷为《太平》。世道没有长久的平安,时代也没有永远的治世,不信自我之后,仍属动乱频仍,今以若干卷为《叙乱》。及至高祖崩驾之年,而太宗蒙辱之岁,歌颂之声、狱讼之事,均是向着西都江陵而去不是向着东都建康,对叛逆之人的处理,对流散之士的招徕,征伐及礼乐制度均归于世祖绎而非归于太宗纲。治理混乱的局面,恢复正常秩序,其功勋有在,政治安定,大功告成,其勋业实属世祖。今以若干卷为《世祖》。到了天下艰难窘迫,几乎要改朝换代之时,则有敬皇继立,最终禅位于陈,今以若干卷为《敬帝》。骠骑将军王琳,扶立萧梁后嗣,尽管不得天命之助,然而是其忠贞之节操,今以若干卷为《后嗣王》。对于太宗,虽然加给美谥,然而大宝之年号,世人不曾遵循,大抵因为受制于贼人侯景的缘故罢。承圣纪年,自应上接太清,皇上亲笔诏书,不应擅加更改,这一点列于后论中详述,应该来说是顺理成章的。

  大凡事件均有始终,而人有其行业,对于本与末之界限,要加以品评叙说。案臧荣绪称作史如无剪裁和论断,就好比起居注了。由此而言,对于本末之分实在应该加以详尽地了解。

  又编年而列其岁次,大抵是取其线索分明而易于查找之优点。至于夷族气焰嚣张,盘踞危害我中原,初中只有拓跋氏一国,后分为东西二君,其事迹互有相关,容易造成编纂上的杂乱。今以未分裂之前为北魏,分裂之后高氏所辅佐者为东魏,宇文氏所辅佐者为西魏,以此来加以区分。又因隐笔与显笔不同体,繁文与省文文法不同,其中有所损益之处,有凡例加以说明。

  祯明三年(589),京城陷,于是移居于常州之晋陵县。隋开皇十三年(593),卒于家中。


徐伯阳传

  徐伯阳字隐忍,东海人。祖父徐度之,是齐南徐州议曹从事史。父亲徐僧权,是梁东宫通事舍人,兼秘书,以擅长书写知名。

  徐伯阳聪明好学,听父母的话,能一直温言善语地侍奉父母,进退举止有礼节。十五岁时,以文笔优美扬名。学习《春秋左氏》。家中藏有史书,他读了大约三千多卷。赴试成绩很好,尚书征补他为梁河东王国右常侍、东宫学士、临川嗣王府墨曹参军。大同年间,出任侯官令,很得民心。侯景之乱时,徐伯阳从海上向南去到广州,依附于萧勃。萧勃被平定后回到朝廷,又携带家属去到吴郡。

  天嘉二年(561),诏令他侍太子读书。不久任司空侯安都府记室参军事。侯安都久闻其名,看见他,设大席为礼。甘露降在乐游苑,诏赐侯安都,侯安都吩咐徐伯阳写答谢奏章,世祖看后称奇。太建初年,中记室李爽、记室张正见、左民郎贺彻、学士阮卓、黄门郎萧诠、三公郎王由礼、处士马枢、记室祖孙登、比部贺循、长史刘删等为文会之友,后来又有蔡凝、刘助、陈暄、孔范也参加进来,他们都是那时的文人士子。游宴赋诗,编成书籍,徐伯阳为之作序,颇为流行。

  新安王任南徐州刺史后,徐伯阳任镇北新安王府中记室参军,兼南徐州别驾,代理东海郡丞。鄱阳王任江州刺史,徐伯阳曾奉命出使到那里,鄱阳王率领府中幕僚和徐伯阳登上匡岭,设宴,酒酣时,鄱阳王命他们写剧韵二十,徐伯阳和祖孙登率先完成,鄱阳王赐给他们奴婢和杂物。新安王回京后,徐伯阳任临海嗣王府限外咨议参军。十一年春,皇太子驾临太学,诏新安王在辟雍发布《论语》试题,又命徐伯阳作《辟雍颂》,其文很被欣赏。任镇右新安王府咨议参军事。十三年,听到姐姐去世的消息,生病而死,时年六十六岁。


张正见传

  张正见字见赜,清河东武城人。祖父张盖之,是魏散骑常侍、渤海与长乐二郡太守。父亲张修礼,是魏散骑侍郎,归顺梁朝后,仍授予原来职务,升任怀方太守。

  张正见幼年时好学,有优秀的才能。梁简文帝为皇太子时,张正见十三岁,献上颂一篇,简文帝非常赞赏他。简文帝爱好崇尚学业,常常自己升座讲经,张正见曾参加过讲座,请求决断疑问不通之处,他谈论和顺,进退详雅,四座都注视他。太清初年,赴试成绩很好,任邵陵王国左常侍。

  梁元帝即位,任命他为通直散骑侍郎,迁任彭泽令。适值梁代丧乱,张正见避进匡俗山,当时焦僧度拥兵自保,派使者前来请求交好,张正见害怕他,以谦逊之辞接纳,然而以礼法自持而不失操守,焦僧度也奈何不得他。

  高祖受禅称帝,诏令张正见回都,任镇东鄱阳王府墨曹行参军,兼衡阳王府长史。历任宜都王限外记室、撰史著士,代理浔阳郡丞。连续升任尚书度支郎、通直散骑侍郎,著士不变。太建年间去世,时年四十九岁。有集十四卷,其五言诗尤其优美,大多流传于世。


蔡凝传

  蔡凝字子居,济阳考城人。祖父蔡撙,是梁吏部尚书、金紫光禄大夫。父亲蔡彦高,是梁给事黄门侍郎。

  蔡凝年少聪明有悟性,容貌俊美,举止优雅。长大后,广泛涉猎经传,文辞优美,尤其擅长草书、隶书。天嘉四年(563),初任秘书郎,调任庐陵王文学。光大元年(567),任太子洗马、司徒主簿。太建元年(569),升任太子中舍人。以知名公子选婿,娶信义公主为妻,封为驸马都尉、中书侍郎。升任晋陵太守。等到快要前去郡中任职,竟令身边的人整治中书官舍,对宾客朋友说:“希望后来的人没有烦劳,不也可以吗?”不久任宁远将军、尚书吏部侍郎。

  蔡凝年纪不大,地位不显,而才学却在当时被推重,常常端坐于西斋,自己虽不是尊贵名流,却很少与他人往来,趋炎附势者多讥笑他。高宗常常对蔡凝说:“我想用义兴主的夫婿钱肃任黄门郎,卿意以为如何?”蔡凝正色回答说:“帝的同乡与旧戚,若恩惠依从圣旨,那么就没有可以再问的了。若以大家的意见为标准,黄散之职,本来必须人品与出身都美,请陛下决断。”高宗默然而止。钱肃听说后心怀不满,吩咐义兴主经常向高宗说蔡凝的坏话,不久蔡凝被免职,调到交阯。很快追他还朝。

  后主继位,任命他为晋安王谘议参军,调任给事黄门侍郎。后主曾设酒会,群臣非常高兴,打算移宴席于弘范宫,众人都跟去,只有蔡凝与袁宪不动。后主说:“卿这是为什么?”蔡凝回答说:“长乐尊严无比,不是酒后去的地方,臣不敢奉诏。”众人都失色。后主说:“卿醉了。”随即吩咐人把他带出去。又一天,后主对吏部尚书蔡征说:“蔡凝自负门第,夸耀才学,没有什么用处。”不久迁任信威晋熙王府长史。蔡凝郁郁不得志,于是喟然叹息说:“天道有废有兴,夫子说‘乐天知命’,这道理差不多可以明白了。”于是作《小室赋》以表现其志向,很有文采和道理。陈亡后入隋,在途中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七岁。其子蔡君知很有名气。


阮卓传

  阮卓,陈留尉氏人。祖父阮诠,是梁散骑侍郎。父亲阮问道,是梁宁远岳阳王府记室参军。

  阮卓年少聪明,立志研读经书史籍,擅长谈论,尤其擅长五言诗。性情至孝,其父随岳阳王出镇江州,染病去世,阮卓那年才十五岁,亲自从都城奔赴江州,水汤不入口有好几天。适值侯景叛乱,道路隔断,阮卓历经艰难险阻,把父亲的灵柩运回都城。途中遇到敌贼,阮卓因悲伤而面容憔悴,号哭陈述,敌贼同情他就没有杀他,并护送他出境。等到渡彭泽湖,在中流忽然遇到大风,船四次险些覆没,阮卓仰天悲哭,不一会儿风停,人人都认为是阮卓的孝道感动了上天。

  世祖即位,任阮卓为轻车鄱阳王府外兵参军。天康元年(566),调任云麾新安王府记室参军,并随新安王府调任翊右记室,兼撰史著士。后升任鄱阳王中卫府录事,调任晋安王府记室,著士之职不变。等到平定欧阳纥时,交阯、夷獠往往相聚寇掠,阮卓奉命出使招安抚慰。交阯连接日南、象郡,多金翠珠贝珍怪之物产,前后去的使者都得到了这些宝物,只有阮卓挺身还朝,衣物装束中没有他物,当时舆论都佩服他清廉。后升任衡阳王府中录事参军。入朝任尚书祠部郎。升任始兴王中卫府记室参军。

  叔陵被翦除,后主对朝臣说:“阮卓一向不与逆党同流合污,应予以嘉奖。”至德元年(583),入朝任德教殿学士。不久兼通直散骑常侍,辅佐王话访问隋。隋主早闻阮卓之名,就派河东薛道衡、琅邪颜之推等,与阮卓在酒席上谈论赋陈书诗,赏赐丰盛,盛礼款待。回朝后任招远将军、南海王府谘议参军。因眼病不去就职,退居乡里,改建亭宇,修山池,植花卉草木,招来宾客朋友,以诗文酒宴自娱。祯明三年(589),入隋,行到江州,追忆感怀父亲的死,于是染疾而死,时年五十九岁。

  当时武威有一位名叫阴铿的人,字子坚,是梁左卫将军阴子春的儿子。年幼聪慧,五岁就能背诵诗赋,每日可背诵千言。长大后,广泛涉猎经史纪传,尤其擅长五言诗,在当时颇被推重。初任梁湘东王法曹参军。天气寒冷时,阴铿曾与宾客朋友宴饮,看见送酒器的人,就拿酒炙热后交给他,同他一起坐着的人都笑他,阴铿说:“我等终日畅饮,但拿酒器的人却不知道酒的味道,这没有人情味儿。”侯景之乱时,阴铿曾被反贼擒获,有人救了他,他问其中缘故,就是上次送酒器的人。天嘉年间,任始兴王府中录事参军。世祖曾和群臣聚饮赋诗,徐陵把那件事告诉了世祖,当日召阴铿参加聚饮,让他赋新成安乐宫,阴铿拿起笔一挥而就,世祖非常喜欢欣赏。连续迁任招远将军、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不久去世。有集三卷流传于世。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

页面标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