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我的字典
《新五代史》北宋·欧阳修等撰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卷三十一 列传十九 周臣传 王朴 郑仁诲 扈载

王朴传

  王朴字文伯,东平人。年轻时考中进士,为校书郎,依附后汉枢密使杨邠为宾客。杨邠与王章、史弘肇等人有矛盾,王朴看到后汉刚建不久,隐帝年龄小,又懦弱无能,任用小人,杨邠身为大臣,和将相的关系恶劣,王朴预感到必然发生内乱,于是离开后汉朝廷,东归故乡。后来李业等人教唆汉隐帝诛杀权臣,邠与章、弘肇都被杀掉,三家的宾客多数被杀,王朴因早已离开而幸免。

  周世宗镇守澶州,朴为节度掌书记。世宗为开封尹,升任王朴为右拾遗,为推官。世宗即帝位,升朴为比部郎中,献《平边策》,说:“唐失道而失吴、蜀,晋失道而失幽、并。分析他们失误的原因,可以懂得收复这些地区的办法。当失去的时候,皇帝昏庸,政治黑暗,将士骄惰,人民贫困,近侍奸于内,藩镇叛于外,小事不制止往往引起潜夺,大事制止不住引起大乱,天下离心,臣民不听命令,吴、蜀乘乱而窃称帝号,幽、并乘其间而据其地。要想收回这些地方,只要一反唐、晋的失误就行了。必须首先选择贤才,辞退小人,以清除当时那种君昏臣暗的现象;任用能人而去庸人,主要是审查他的才干;讲恩惠信用,号令严明,就能够得到文武大臣们的心;赏功罚罪,就能够获得将士臣民们尽力;恭俭节用,就能使国家财源丰足;派徭役要在农闲的时候,不误农时,人民富足。等到仓库丰实,武器用具都有了,人心可用时然后进兵。对方的百姓,知道我们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兵强财足,人民安定,将相和睦,有攻而必取的形势,那些知道敌情的人愿意为我们当间谍,知道对方山川道路的人愿意给我们的军队带路。我们的民众与对方民众的心情是一致的,是与天意相同,而与天意相同,就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攻取的战略,应当从容易取胜的地方开始。从现在看,只有吴容易夺取,东边到海,南边到江,可以攻占的地方足有二千里。从对方无准备的地方先进攻,东边有准备攻西边,西边有准备攻东边,对方必然把军队调来调去以便救援守备不足的地方,对方兵力调动之时,我们就可以知道对方的兵力的虚实和强弱,攻打对方的虚弱之处,就能够所向无敌了。不必大举进攻,只用少数军队扰乱他们即可。对方胆小软弱,知道我军攻入,就必然发大军来应战,数次大规模发兵就会造成国库空虚人民贫困,一旦不大规模发兵,就会给我们造成节节胜利的机会。对方败而我军胜利,那么江北各州就成为我国所有了。既然攻占了江北,就可用当地的百姓,壮大我们的兵力,江南就很容易平定了。这样用的兵力少而收效大。灭吴,桂、广都会归附称臣,岷、蜀只要写封信去就可召他们来归顺。倘若他们不肯来,就四面进兵,席卷而蜀平。吴、蜀平定后幽州就会望风归降。只有并州是决心死守,不能用恩信去说服他们,必须用强大兵力去攻打,使他们力竭气丧,不足以为边患,然后再消灭他们。现在我们兵精粮足,群臣知道法度,将士听从命令,等丰收之后,就可以平定边地了。

  “我是一个书生,不懂得国家大事,说得不达大度,不合机变,请陛下宽恕!”

  升任左谏议大夫,知开封府事。夏秋之交,升任左散骑常侍,授端明殿学士。当时,世宗新即帝位,决心统一中国,已经不听群臣的意见,亲自率兵在高平打败刘旻,回来后加紧充实军队,显然有了统一中国的大志。世宗多次向大臣求问治理天下的办法,选文学之士徐台符等二十人,要他们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及《平边策》,王朴也在被选者之中。那时文士都不主张世宗急于用武,认为平定战乱,统一中国,应以文治为先。只有翰林学士陶谷、窦仪,御史中丞杨昭俭与朴都讲用兵之策,朴认为应先取江淮。世宗早已知道王朴的为人,见到王朴的议论宏阔了然,更加感到惊奇,就经常和他商量天下大事,感到很满意,于是下决心重用王朴。显德三年(956),进兵淮南,任命王朴为东京副留守。回来后,升任王朴为户部侍郎、枢密副使,很快升为枢密使。四年,再次进兵淮南,以朴为东京留守。

  世宗时,对外进行统一战争,对内进行法制建设。王朴为人聪明敏锐,多才智,不仅对当时的政治,甚至对阴阳律历之法都很精通。显德二年(955),下诏要王朴校定历法,于是把符咒流俗不科学的内容都去掉,设立通、经、统三法,以岁轨离交朔望周变率策之数,步日月五星,制定《钦天历》。六年(959),又下诏要王朴考证雅乐,王朴认为是用十二律管互吹,难以得到实物验证它的真实性,于是根据京房为律准,以九齿之弦十三,依照管的长短寸分设柱,用七声为均,乐成而和。

  王朴的性格刚强果断,世宗又很相信他,凡是他所做的,当时没有人敢反对,然而人们也没有比他强的地方。世宗进兵淮南,王朴留守京城,扩建新城,修筑道路,壮伟宏阔,现在京城的规模,大多是他规划修建的。他作的乐曲,到今天仍然被人们采用而没有改变。他上书讲的用兵策略,并不是一时的策略。谈到对各国先后消灭的次第时,他说:“并州的敌人是决心要抵抗的,最后才去灭亡它。”后来宋朝兴起,平定四方,只有并州是最后平定的,都验证了王朴的预言。

  第六年(959)春,世宗派王朴到汴口去巡视,作斗门,王朴回来时路过以前的宰相李谷的家,病倒在座位上,用车送归后即死了,享年五十四岁。

  世宗亲临他的丧事,用玉钺叩地,大哭了四次。赐封他侍中。


扈载传

  扈载字仲熙,北燕人。年少好学,擅长文学。广顺初(951),高中进士名列前茅,授校书郎,主持史馆工作,又升任监察御史。他写文章,以写的内容多自喜。常常到历代王朝废兴治乱的古迹处参观,写成《运源赋》,很详尽。又因为游览相国寺,看见庭园中的翠竹很可爱,作《碧鲜赋》,题在他的墙壁上。世宗听说了,派小黄门到他家依着墙壁抄录下来,看了以后连连说好,因此提升他为水部员外郎、知制诰。又升他为翰林学士,赐给红色朝服,然而扈载已经病重,不能到朝堂致谢。过了一百多天,才勉强带病到学士院去议事。世宗很同情他,赐他回家养病,并派太医给他治病。

  起初,扈载以文章知名一时,枢密使王朴特别看重他的才干,将他推荐给宰相李谷,他很久没有被任用,王朴因此问李谷说:“你为什么不用扈载当舍人呢?”李谷说:“我不是不知道他的才华,然而扈载的命薄,恐怕他不能胜任。”王朴说:“你当宰相,进贤才退不肖应该是你的职责,谈什么命薄呢?”过了不久就升载为知制诰。后又授学士,到当年年中病死,享年三十六岁。人们议论说李谷善于知人,而王朴能推荐人才。

  当时,天子英明威武,非常重视选拔天下人才,而对文士更加优厚,扈载与张昭、窦俨、陶谷、徐台符等都被重用。李谷与这几人相比,文章最差,品行不好。昭、俨多次和他谈论,他的文章很可笑,然而李谷事先能猜到君主的心意,用进行阿谀奉迎来讨好君主,事情不管大小,他都称颂赞美,至于扩建京城,为木偶耕人、紫芝白兔之类,都进行歌颂,其文辞大体上与演唱词相类似。然而扈载不幸早死,议论虽然不及昭、俨,但是绝不像李谷那样去搞阿谀奉迎的事。

  唉!做器具的人,没有良材但是有良匠;治国的人,没有能臣但定有能君。良材要有良匠才能成器具,能臣有了能君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说,治国好比下棋,知道它的用途而放置在恰当的去处就能取胜,不懂得它的用处而放在不适当的地方就会失败。败者临到下棋很注意,终日操心,倘若有善于下棋的人看了指点,帮他换个放棋子的位置他就胜了。胜者所用的就是败者的棋;兴国者所用的是亡国的臣子啊。王朴的才华,可以算得上能人了。如果遇不到世宗,到哪里去施展呢?世宗的时候,对外用兵,攻取战胜,内修制度,制刑法,定律历,讲求礼乐文章,他所用的都是五代的知识分子,为什么在后晋后汉时期都愚昧胆怯,到了后周就变得聪明有才智了呢?是因为周世宗知人善任而发挥了这些知识分子的作用。

  那些乱国的昏君,常常把愚昧不肖的人安排在大臣位置上,暴露出他们的无能和丑恶,把贤能的人安排当他们的部下,泯灭了这些人的才华,使君子和小人都安排在不适当的位置上,因而身陷绝境。善于治国的君主,能近贤臣而远小人,使君子小人各有适当的安排,因而身享安乐。一治一乱好像差距很大,然而造成治乱的原因都是差不多的,采取相反的安排去治理国家就是了。可惜呀!从古到今,治国之君少而乱国之君多,何况在五代呢?知识分子不能遇到明君,真是令人叹息啊!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

页面标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