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汉书资治通鉴我的字典
《汉书》班固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卷五十八 列传二十八 公孙弘 卜式 倪宽

公孙弘传

  公孙弘,..川薛地人。

  年轻时当狱吏,有过错,被免职。

  家里贫穷,在海岛上放猪。

  四十多岁后,才开始学习《春秋》各家学说。

  武帝刚继位,征召贤良、文学之士,这年公孙弘六十岁,因贤良被征为博士。

  出使匈奴,回国后汇报情况,不合武帝心意,皇上发怒,认为他没有才能,公孙弘只好上书称病,免职回家。

  元光五年(前130),又征召贤良、文学士,..川国又推荐公孙弘。

  公孙弘推辞说:“以前曾经西行上京,因为没有才能被免了职,希望改送别人。”..川城中人坚持推荐他。

  公孙弘分配在太常。

  皇上向儒生们发布诏书,诏书说:听说上古天下大治,犯了法的人,在他的衣帽上画上标志,改换服装,以示惩罚,可是老百姓不犯法;那时阴阳调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甘露普降,风雨适时,嘉禾出现,朱草萌生,山上有草木,沼泽不干枯;麒麟凤凰在郊野,龟龙在沼泽游弋,黄河出图,洛水出书;父亲不会失去儿子,兄长不会为弟弟哭泣;北部能征调渠搜国,南部绥抚交阯国,凡是舟车能到达的地方,人类足迹踏及的地方,所有有脚走路、有口呼吸的生物,都各得所宜。

  朕很赞许。

  现在通过什么途径,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各位大夫研究先圣学说,明晓君臣之义,讲学立论,博洽多闻,在当代闻名,请问各位大夫:天道与人事之间的规律,根据什么?吉与凶的效验,怎么预测?大禹、商汤时,有水灾旱灾,那是因为什么过错?仁义礼智四者的合适位置,应当怎么安排?祖祖辈辈传下功业,随着时间推移,事物变化,天命显现的符瑞,其兴衰情况如何?天文、地理、人事之间的规律,各位大夫都很熟悉。

  请尽心尽意认真论述,详尽地写在各自的对策文章中,朕将亲自阅览,不要有所隐瞒。

  公孙弘在对策中说:臣听说上古尧舜时代,不崇尚爵位和赏赐,但是百姓努力向善;不重视刑法,但是百姓不犯法。

  尧舜亲自率领百姓走正道,同时用诚信对待百姓。

  末世崇尚爵位,加重赏赐,可是百姓不努力向善;加重刑罚,可是妖邪的事不能禁止,原因是那些君王自身不正,对待百姓不真诚。

  厚赏重刑不能鼓励百姓向善,从而禁止邪恶,这是确信无疑的了。

  所以根据才能任命官职,就会分职治理;去掉没有用处的废话,就会抓到事物的关键;不制造没有用处的器具,就会减少赋税;不耽误百姓的农事季节,不妨害百姓生产,百姓就会富裕;有德行的人做官,无德行的人免官,朝廷就会至高无上;有功劳的人升官,无功劳的人降职,群臣就会退让;惩罚符合罪行,妖邪就会被制止;赏赐符合才能,臣子就会努力。

  这八条,是治理百姓的根本。

  所以使百姓各有产业就不会争斗,各自申诉道理就不会怨恨,有礼节就不会强暴,爱护他们,就会亲近君上,这是保有天下的当务之急。

  所以法令不远离道义,百姓就会服从法令,不背离道义;和谐不远离礼节,百姓就会彼此亲近而不强暴。

  所以法律惩罚的事情,正是道义鄙弃的;和谐鼓励的事情,正是礼节选取的。

  礼义是百姓服从景仰的,如果赏赐刑罚也遵循礼义,那么百姓就不会违犯禁令了。

  所以古时候在犯人衣帽上画上标志,改换服装,以示惩罚,可是百姓不犯法的原因,就是因为一贯实行道义。

  我听说,气息相同就会跟随,声音相类就会应和。

  现在君主在上实行道德,百姓在下遵循教化,所以内心和谐就会气息和谐,气息和谐就会形体和谐,形体和谐就会声音和谐,声音和谐就会与天地自然相和谐呼应。

  所以阴阳调和,风雨适时,甘露普降,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嘉禾出现,朱草萌生,山上有草木,沼泽不干枯,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

  形体和谐就没有疾病,没有疾病就不会夭折,所以父亲不会失去儿子,兄长不会失去弟弟。

  德行与天地相配,光明与日月等同,就会有麒麟凤凰来到,龟龙在郊野,黄河出图,洛水出书,远方的君主没有谁不喜爱道义,奉上财货前来朝贡,这是和谐的顶点。

  我听说,仁就是爱人,义就是合宜,礼就是履行,智就是方法措施的源泉。

  兴利除害,兼爱无私,就称作“仁”;明辨是非,树立行为准则,就叫做“义”;进退有法度,尊卑有分别,就叫做“礼”;独揽生杀大权,把持士人仕进之途,权衡利害轻重关系,论述得失之道,让远近真伪都显现在君主面前,这就叫做“术”。

  仁义礼术四者,是治国的根本方针,是大道的实际运用,都应当安排施行,不可废弃。

  掌握其中的要领,天下就会安乐,虽然制定了法令,但不需用。

  不掌握这个道术,君主在上就会被蒙蔽,官吏在下就会作乱犯法。

  这是事物的内情,是继承祖先功业并流传百世的根本。

  我听说尧时遭遇洪水,派大禹治水,没有听说大禹时有水灾。

  至于商汤时的旱灾,那是夏桀残暴的后果。

  桀纣施行暴虐,受到了上天的惩罚;禹汤积累道行,因此统治天下。

  从这点看来,上天的恩德没有偏爱,顺应它就会产生和谐,违背它就会产生灾害,这是天文、地理、人事的大纲。

  我很愚蠢,不能圆满地回答皇上的策问。

  当时对策的有一百多人,太常上奏,公孙弘只是列在下等。

  对策奏上,天子把公孙弘的对策提到第一名。

  召他入宫接见,公孙弘容貌很美,拜为博士,在金马门侍应召对。

  公孙弘又上疏说:“陛下有古代圣王的地位而无古代圣王的名气,有古代圣王的名气而无古代圣王的官吏,所以形势相同而国家的治理情况不同。

  古时候的官吏正直,所以那时的百姓厚道;现代的官吏邪僻,所以百姓不厚道。

  政治疲弊不能施行,法令无力而臣民不听。

  用邪吏来施行疲弊的政治,用软弱的法令治理不厚道的百姓,百姓是不可能被教化的,这就是治理情况与古代不同的原因。

  我听说周公旦治理天下,一年就转变,三年就驯化,五年就天下大定。

  只看陛下的志向是什么。”书奏上,天子用册书答复说:“问:公孙弘称道周公之治,公孙弘的才能,凭你自己看,与周公相比,谁更强?”公孙弘在对策中说:“我很愚蠢浅薄,哪敢与周公比才能!虽然这样,但我内心很清楚治国之道是可以实现的。

  虎豹马牛,是不可制伏的禽兽,等到被制伏驯化惯了,竟可以牵引驾驭,听从命令。

  我听说,矫正弯曲的树木,不需很多天;熔化金石,不需几月。

  人对于利害好恶,难道能与禽兽木石之类相比吗?一年就可以转变,我还私下认为慢了。”皇上认为他的言辞奇异。

  当时正与西南夷族沟通联系,巴郡、蜀郡叫苦不迭,皇上下令派公孙弘去巡视那里。

  公孙弘返回后汇报情况,大肆宣扬西南夷对汉朝没有用,皇上不听。

  每次朝会商议,公孙弘就公开陈述缘由,让君主自己抉择,不肯当着君主的面在朝廷上争辩。

  因此,皇上细察他的行为谨慎敦厚,擅长辩论,熟习公文法令官府事务,又很会援引儒家学说作装饰,皇上很喜欢他,一年中升到左内史。

  公孙弘上奏事情,皇上有不同意的,他不肯在朝廷上争辩。

  常与主爵都尉汲黯寻求皇上空闲时,再去见皇上,总是汲黯先提出来,公孙弘在后推论,皇上常常很高兴,他们说的都采用,因此,公孙弘日益显贵。

  他曾与公卿商议约定,到了皇上面前,他却违背原先的约定,而顺从皇上旨意。

  汲黯在朝廷上责问公孙弘说:“齐国人大多狡诈无情,开始是你与我们一同提出这个建议的,现在都违背了,这是不忠。”皇上问公孙弘,他告罪说:“了解我的人认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皇上认为他的话有道理。

  皇上身边的宠臣常常说公孙弘的坏话,可是皇上越发待他好。

  公孙弘为人善于谈笑,见闻广博,常说,他认为君主就怕不能广博宏大,臣子就怕不能俭朴节约。

  奉养后母孝顺谨慎,后母死,他守丧三年。

  担任内史几年后,升为御史大夫。

  当时汉朝又在东部设置苍海郡,北部修筑朔方郡。

  公孙弘屡次进谏,认为使中原疲弊来供给无用之地,希望废止二郡。

  因此,皇上就让朱买臣等人问难公孙弘,陈述设置朔方郡的好处。

  共谈十条利害关系,公孙弘不能反驳一条。

  公孙弘只好告罪说:“我这个见识浅陋的山东人,不知道设置朔方郡的好处像这样多,希望废除西南夷和苍海,专门供给朔方。”皇上才同意。

  汲黯说:“公孙弘职位列于三公,俸禄很多,但是盖布被,这是骗人的。”皇上问公孙弘,他告罪说:“有这回事。

  九卿与我交情好的,没有人超过汲黯,但是今天在朝廷上责问我,确实正说中我的毛病。

  有三公的职位却盖布被,的确想用欺骗手段钓取美名。

  再说我听说,管仲做齐国的相,娶有三个女子,奢侈与国君相似,桓公靠他成就霸业,也上僭越周天子。

  晏婴辅佐齐景公,每餐没有两盘肉,妻妾不穿丝织品,齐国也治理得很好,他的俭朴与平民相同。

  现在我的职位是御史大夫,盖布被,从九卿到小吏没有差别,的确像汲黯所说。

  况且要是没有汲黯,陛下哪里听得到这样的话呢?”皇上认为他有谦让的美德,越发认为他贤德。

  元朔年间,公孙弘替代薛泽担任丞相。

  在此之前,汉朝常以列侯担任丞相,只有公孙弘没有爵位,皇上于是下诏说:“朕崇尚古代圣王之道,广开门路,公开招纳四方人士,古时按照贤德,排列职位,根据才能,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他的俸禄丰厚,德行高的得到爵位和高官,所以武将凭战功获得显赫贵重地位,而文官按德行加以褒奖。

  将高成县平津乡的六百五十户封丞相公孙弘为平津侯。”此后作为惯例,位至丞相封侯,就是从公孙弘开始的。

  当时皇上正建树功业,屡次命天下推举贤良。

  公孙弘看见自己是被推举的士人中官做得最高的,从平民中推举出来,几年就官至宰相而封侯,于是兴建宾馆,开东阁门来迎接贤人,与他们商讨国家大事。

  他自己每餐只有一盘肉,糙米饭,旧交、宾客都靠他来供给衣食,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里没有一点剩余的。

  但是他性情忌恨,外表宽厚,内心刻薄。

  那些曾与他有矛盾的,无论关系远近,虽然表面上与他们友善,后来终于都一一报复。

  杀主父偃,调遣董仲舒到胶西,都是公孙弘的主张。

  后来淮南王衡山王谋反,审讯党羽正急,公孙弘病得很厉害,自认为没有功劳,却封为侯,居宰相职位,应该辅佐明主镇抚国家,使人遵循臣子之道。

  现在诸侯有背叛谋反的计划,这是大臣的失职。

  恐怕病死,没有办法承担责任,就上书说:“我听说,天下的顺道有五条,用来实行顺道的方法有三条。

  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交往,这五条是天下的顺道;仁、智、勇三条,是实行顺道的方法。

  古语说,好问近似智,努力实行近似仁,知道耻辱近似勇。

  懂得这三条,就懂得治理自身;懂得治理自身,然后才懂得治理众人的方法。

  没有不能治理自身却能治理众人的人。

  陛下躬行孝悌,以三王作榜样,树立周朝王道,兼具文王、武王功业,招揽四方人士,按照贤德排列职位;根据才能授予官职,是为了勉励百姓,鼓励贤才。

  而我愚蠢无知,没有汗马之劳,陛下从众人中特意提拔我,封为列侯,给我三公职位。

  我的行为才能无法称职,加上身体有病,恐怕一旦死去,最终不能回报陛下恩德,承担责任。

  希望归还侯爵,请求退休,为贤者让路。”皇上回复说:“古时奖赏有战功的,表扬有德行的,天下太平时崇尚文德,天下祸乱时崇尚武功,没有哪个君主改变过这条规律。

  朕日夜所思,就是害怕做了皇帝却不能建立功业,以至不能安宁,只想与你们一同治理国家,您应该知道我的心思。

  大凡君主褒奖善德要施及他的后代,至于这条,常在我心中。

  您不幸偶染小病,哪用担心病不会好,竟然上书归还侯爵,请求退休,这是宣扬朕的过错。

  而今政务稍有闲暇,您应该保养精神,不要多忧虑,辅助医药,自我修养。”于是赐给牛酒及杂色绢帛。

  过了几月,公孙弘病好了,又处理政务。

  担任丞相、御史共六年,八十岁时,在丞相职位上去世。

  他之后的李蔡、严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一个接一个地做丞相。

  从李蔡到石庆,丞相府的宾馆如同空山废墟一样,不能引进贤人。

  到公孙贺、刘屈..时,宾馆因残破而成了马厩车库、奴婢住房了。

  只有石庆,因淳厚谨慎,又在相位去世,其他几人都因犯法而被诛杀。

  公孙弘的儿子公孙度继承侯爵,担任山阳太守十多年,皇上下令征调钜野县令史成到公车府,公孙度留住不派遣,因此犯罪被判处为城旦。

  元始年间,复兴功臣的后代,下诏说:“汉朝建立以来,栋梁大臣在位,亲自奉行节俭,轻财重义,没有人能像公孙弘的。

  职位是宰相,又封侯,但是盖布被吃糙米饭,俸禄用来供给故旧宾客,没有剩余,可以说是比制度更减少,堪称是率领臣下笃厚风俗的榜样,与府内富盈而外表装假骗人来钓取虚名的人根本不同。

  表彰德义,是为了引导社会风气向好的方面转变,这是圣王的制度。

  赐公孙弘后世子孙现在为嫡的,关内侯爵位,食邑三百户。”


卜式传

  卜式是河南人,以种田放牧为业。

  有小弟,弟弟长大,卜式离家外出,只要了一百多头羊,田地、房产及其他财物全部给他弟弟。

  卜式进山放牧,十多年后,羊群发展到一千多头,买了田地、住宅。

  他弟弟把家产全败了,卜式又几次分给弟弟家产。

  当时汉朝正在对付匈奴,卜式上书,希望把家财的一半献出援助边防。

  皇上派使者问卜式:“想当官吗?”卜式说:“从小放羊,不习惯做官,不愿意。”使者说:“你家难道有冤屈,想说事情吗?”卜式说:“我一生与人无争斗,同乡人如果贫穷,就借给他们;不会经营的,教他们。

  住在哪里,哪里的人都听从我,我怎么会被冤屈!”使者说:“既然这样,您想要什么?”卜式说:“天子征讨匈奴,我认为贤者应该为气节献身,有钱财的应该献出钱财,这样,匈奴就可以消灭了。”使者汇报给皇上,皇上告诉丞相公孙弘。

  公孙弘说:“这不合人情。

  不法之臣不可以改变而扰乱法度,希望陛下不要允许。”皇上没有同意卜式的请求,几年后才放了卜式。

  卜式回家,仍旧种田、放牧。

  一年多后,正遇上浑欲等投降,政府耗费很多,国库空虚,贫民大迁移,都靠政府供给,不能全部满足。

  卜式又携带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来供给迁移的贫民。

  河南郡奏上救助贫民的富人名单,皇上记得卜式姓名,说:“这本是先前想献其一半家财援助边防的那个人。”于是赐卜式在免除他自身的徭役之外能够再免除四百个人的徭役,卜式又全部还给了官府。

  这时富豪都争着藏匿财产,只有卜式特别想资助国家费用。

  皇上因此认为卜式到底是德行很高的长者,于是召卜式到京,拜为中郎,赐给左庶长的爵位,十顷田,布告天下,让他尊贵显耀,来教化百姓。

  起初卜式不愿当郎官,皇上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您去牧羊。”卜式当了郎官以后,仍然穿着布衣草鞋去牧羊。

  一年多后,羊群肥壮,数目增多。

  皇上经过他牧羊的地方,夸奖他干得好。

  卜式说:“不只是羊,治理百姓也是这样啊!按时起居,除去它们讨厌的事情,不要让羊群衰败。”皇上认为他的话很奇异,打算试一试,让他治理百姓。

  拜他为缑氏县令,缑氏百姓安适便利;调为成皋县令,负责的漕运考核最好。

  皇上认为卜式朴实忠诚,拜他为齐王太傅,后来又改为齐王的相。

  正好遇上吕嘉造反,卜式上书说:“我听说君主引以为耻,臣子就当奋不顾身。

  群臣应当尽忠效力,那些才能低下的人应该拿出家财资助军队,这样国家就能富强,不被侵犯。

  我愿意与儿子及临..会射箭的,博昌会驾船的人一道,请求随军出征,不怕牺牲,以尽做臣子的气节。”皇上认为他贤德,下诏说:“朕听说,以德报德,以怨报怨。

  现在国家不幸有战争,郡县诸侯没有人挺身而出。

  齐相行为高雅,亲自耕种,牲畜繁殖多了,就分给兄弟,另创家业,不被利惑。

  以前北部边防有战事,他上书要求资助政府;往年西河年成不好,他率领齐人献出粮食;而今又要求从军,虽然没有打仗,但可以说是充分表现了他内在的节操。

  赐给卜式关内侯爵位,黄金四十斤,十顷田,布告天下,使天下人都清楚他的事迹。”元鼎年间,征调卜式接替石庆担任御史大夫。

  卜式任职后,说郡国不适宜实行盐铁专利,而且船也有算赋,可以废除。

  皇上因此不喜欢卜式。

  第二年,要举行封禅大典,卜式又不会写文章,降职为太子太傅,用儿宽接替他。

  卜式年老,安然去世。


倪宽传

  倪宽是千乘人。

  研读《尚书》,师事欧阳大师。

  因郡国选送博士,又师事孔安国,接受学业。

  家贫无钱,曾为同门弟子们做饭。

  有时出去做短工,带着儒经锄草,一休息就诵读,他就是像这样的精勤。

  靠射策担任掌故,按工作成绩依次补入廷尉府,任文学卒史。

  倪宽为人温和善良,用廉洁智谋保护自己。

  擅长写文章,但武的方面不行,不善言辞。

  当时张汤担任廷尉,廷尉府全用懂得文史、法律的官吏,倪宽以儒生身份夹在里面,被认为不熟悉事务,没有担任诸曹头目,让他担任官员的随从,到北地为廷尉府管了几年牲畜。

  回到廷尉府,上交牲畜登记册,正巧碰上廷尉府当时有疑难奏折,已第二次被皇上退回了,没有哪个掾、史知道该怎么办。

  倪宽向他们说了自己的意思,掾、史因此让他起草奏折,奏折写成,读过奏折的人都很信服,就把这事告知廷尉张汤。

  张汤大惊,召来倪宽与他交谈,竟认为他才能奇异,让他当了掾。

  呈上倪宽写的奏折,当场就得到皇上同意。

  另一天,张汤见皇上。

  皇上问道:“上次的奏折,不是一般文吏比得上的,谁写的呢?”张汤说是倪宽。

  皇上说:“我听说他的名字本来已经很久了。”张汤从此后重视学问,以倪宽为奏谳掾,用古代的法律道义裁决疑难案件,很看重倪宽。

  等到张汤当了御史大夫,以倪宽为掾,又推举为侍御史。

  倪宽见到皇上,谈论经学,皇上很喜欢,向他请教《尚书》中的一篇。

  倪宽被提拔为中大夫,又升为左内史。

  倪宽治理百姓后,鼓励农业,放宽刑罚,整顿诉讼案件,礼贤下士,努力获取人心,选用仁厚的士人,体恤民情,不求虚名,官吏百姓很信赖爱戴他。

  倪宽上表奏请在郑国渠的上游修六条辅助渠,制定用水法令,扩大水浇地。

  收租税,时常区别贫富,对贫民实行减缓,或借贷给他们,因为这个原因,租税多收不上来。

  后来有军队出动,他因欠交租税,考核排在最后,应当免官。

  百姓听说倪宽要免官,都担心失去他,富裕的大户用牛车装载,贫民小户或挑或背,前来交纳租税的人络绎不绝,考核改为排在最前头。

  皇上因此更加觉得倪宽奇异。

  等到商议打算仿效古圣王巡狩封禅之事时,儒生们参加对策的有五十多人,还不能决定。

  在此之前,司马相如病死,有遗书,歌颂皇帝功德,谈论符瑞征兆,认为完全能够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皇上认为这篇遗书奇特,询问倪宽,宽回答说:“陛下发扬圣德,祭祀天地百神,精诚所向,天地并呈符瑞。

  封泰山,禅梁父,祭拜天地,是帝王最盛大的典礼。

  现在要举行大事,犹豫几年,假使让群臣每人都发表意见,最终什么事也做不成。

  请陛下顺从天意,垂万世基业。”皇上同意,于是亲自制定礼仪,选择儒家礼制作依据。

  礼仪制定后,将举行封禅,拜倪宽为御史大夫,跟随皇上东行,封祭泰山。

  后来太史令司马迁等人提议:“历法紊乱,汉朝建立未改正朔,应改正朔。”皇上于是诏令倪宽与司马迁等人共同制定汉朝的《太初历》。

  起初,梁国的丞相褚大通晓《五经》,为博士,当时倪宽为弟子,受业孔安国。

  等到御史大夫空缺,征调褚大,他自以为得到了御史大夫的职位。

  到了洛阳,听说倪宽当了御史大夫,褚大笑。

  等到他到了京城,与倪宽在皇上面前讨论封禅之事时,褚大比不上倪宽,退朝后心悦诚服地说:“皇上的确识人。”倪宽担任御史大夫,因为皇上满意又称职,所以很长时间没有人向皇上进谏,官员们也很轻松。

  担任御史大夫九年,在职期间去世。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

页面标注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