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汉书资治通鉴我的字典
《汉书》班固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卷八十一 列传五十一 匡衡 张禹 孔光 马宫

匡衡传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人。

  父一生为农夫。

  匡衡少时好学,家贫,自己打工赚钱供学用,精力超过一般人。

  当时众儒给匡衡的赞语说:“不要讲诗,匡衡来了;匡衡讲诗,开颜欢笑。”匡衡参加射策考试,因为所答内容不合甲科,只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后选补为平原文学。

  很多学者推荐说匡衡通晓经术,当世无双,应当让他在京师做文学;后学都想跟他到平原,匡衡不宜在远方。

  此事交给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去查问。

  匡衡回答《诗经》大义,十分奥妙。

  望之奏衡经学精通,学说有师传,值得重视。

  宣帝不大用儒生,仍遣匡衡回平原做文学。

  宣帝崩,元帝初即位,乐陵侯史高因外家关系做大司马车骑将军,统领尚书事,前将军萧望之为副。

  望之是名儒,天子与他有师傅旧恩,很重视他,他推荐了不少的人。

  史高充数职位而已,与望之有隔阂。

  长安令杨兴游说史高道:“将军凭亲戚关系辅政,在天下贵盛无二,但众庶评议而好的名声不专在将军的原因,是什么?因为不能推荐贤人啦。

  凭将军的府第,海内没有人不仰望的,而推荐的人不过私门宾客,乳母子弟,轻忽此事还不自知其非,然而有一人私议,其语流传天下。

  富贵在身而列士却不称誉,这好比有狐白之裘而反穿着,则其美不现。

  古人忌讳这样,总是尽心尽力,以求贤为要务。

  经传说‘:因为贤才难得的原故便说事不等待贤人作,因为食物难得便说饱不等待食物吃,还有更超过此的。’平原文学匡衡才智有余,经学无与伦比,但因不能升到朝廷,所以只好随授官的恒牒留在远方。

  将军果真能名致幕府,学士一定会归附于您,参谋政事,视其材艺,贡献朝廷,一定成为国家的重器,以此来使众庶显耀,将军之芳名也会流传于世。”史高认为杨兴的话是对的,征召匡衡为议曹史,推荐给皇上,皇上用做郎中,升为博士、给事中。

  此时,有日蚀地震之灾变,皇上拿政治得失问匡衡,衡上疏说:“臣闻五帝不同礼,三王各异教,百姓习俗特别好,是因为遇到时代不同。

  陛下亲行圣德,开太平之路,哀怜吏民犯法触禁,连年大赦,让百姓能改过自新,天下人幸运极了。

  但臣私下看到大赦之后,奸邪不因此减少停止,今天大赦,明天犯法,相随入狱,这可能是引导不得其事理。

  真正爱护百姓,用道德礼仪来教育他们,让其好坏分明,观察他们的失误,规定他适宜的作法,让他们行动而使之和洽,安抚他们而使之安份。

  现在天下习俗贪财贱义,爱好声色,崇尚奢侈浪费,忽视廉耻节操,放纵荒淫邪僻,纲纪失去秩序,妻妾之家超越同姓骨肉,父子兄弟之恩淡薄,婚姻之私情隆重,苟合侥幸,按自身施利。

  不改变根本,即使每年赦免他,刑法难得设而不用。

  “臣以为应该大变那些习俗。

  孔子说‘:能用礼让治国,那么把国家治理好有何困难?’朝廷是天下的根本。

  公卿大夫彼此顺礼恭让,那么百姓就不争夺;爱好仁慈乐于施舍,那么下面的人就不会凶暴残毒;上讲义节操守高尚,那么百姓也会感动起来;上宽让柔和,那么众人相爱。

  四者,是开明国君不威严而完成教化的途径。

  朝廷有变(脸)色之言,则下有争斗之患;上有独断专行之士,则下有不谦让之人;上有忌克求胜的辅佐之臣,则下有伤害他人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则下有盗窃之民,这大概是根本。

  今庸俗官吏的治理,都不以礼让为根本,而崇尚苛急凶暴,有的坚持陷害好人于罪,贪财而羡慕权势,所以犯法的人多,奸邪不止,虽然严刑峻法,还是不能改变。

  这不是天性自恶,而是由于上面失于教化。”皇上喜欢他说的话,升匡衡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当时,皇上爱好儒术之辞,改变了宣帝的一些政治,进言的人多起来,人人自以为能合皇上之意。

  又傅昭仪及儿子定陶王被皇上宠幸,比皇后太子还要受宠。

  匡衡又上疏:劝皇上常思祖业,遵守先祖之制,修家室之道,慎后妃之际,别嫡长之位以安定群下,从而正家以定天下。

  匡衡做少傅数年,多次上疏陈述于国家有利的意见,以及朝廷有政议,依据《经》义回答,说的话都符合法规礼义。

  皇上认为衡堪为公卿,因此做了光禄勋、御史大夫。

  建昭三年(前36),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

  元帝崩,成帝即位,衡上疏告诫妃嫔:选有德的,戒声色,接近严敬的,远离无德独有技艺的;勉励皇上学经术:六经是圣人用来统天地之心,著善恶之归,明吉凶之分,通人道之正,使不违反本性的学问,宜尽知其意;学威仪;留神动静之节,使群下能看到盛德美好形象,以立根基。

  成帝恭敬地采纳他的言论。

  不久,匡衡又上奏纠正南北交祭,废除众多的祭祀,语在《郊祀志》。

  起初,元帝时,中书令石显当权,前相韦玄成及匡衡都怕石显,不敢得罪他。

  至成帝初即位,衡便与御史大夫甄谭共奏石显,追奏他过去的过错,并连及相好的人。

  于是司隶校尉王尊弹劾上奏说:“衡、谭居大臣位,知石显等专权势,作威作福,成为海内祸害,不及时禀报处罚,却阿谀屈从,附和下人欺骗皇上,没有大臣辅政的道义。

  现在已经弹劾上奏石显等,却不陈述自己不忠之罪,而反宣扬先帝任用了倾覆社稷之臣,罪至不道。”皇上虽然诏令不弹劾,匡衡却惭愧恐惧,上疏谢罪,便称病请求退职,上交丞相乐安侯印绶。

  皇上回答说:“君因道德美好,位在三公,先帝把国政委托你,一直到朕身。

  君遵循修明法度,勤劳为公,朕赞美与君同心合意,希望有所成就。

  今司隶校尉王尊妄自诋毁,加罪于君,朕很痛心。

  正下达给有司审问情况,君怎么疑惑而上书归还侯印请求退职,这是表明朕之不明。

  经传不是说过吗?‘礼仪上没有过失,为什么担心别人说的话!’君还是细心地考虑,专注精神,遵医吃药,自己保重。”于是赏赐上等酒、活羊。

  匡衡起来治事。

  皇上因刚即位,褒奖优待大臣,但群下很多人认为王尊是对的。

  匡衡沉默不安,每有水旱,风雨不调,连忙请求退职让位。

  皇上总是用诏书慰问安抚,不答应他的请求。

  很久以后,匡衡的儿子匡昌任越骑校尉,醉酒杀了人,关进了奉诏令关押犯人的牢狱。

  越骑下属官吏与匡昌弟谋划夺取匡昌。

  事被发觉,匡衡脱下帽赤着脚等待处罪,天子派谒者诏令匡衡戴上帽子穿上鞋。

  但有司上奏匡衡侵占公家土地,匡衡终于坐罪免官。

  开始,匡衡封僮之乐安乡,乡内本有田三千一百顷,南以闽北为界。

  初元元年(前48),郡图误以闽佰是平陵佰。

  积于今十余年,匡衡封临淮郡时,便封真平陵佰为界,多四顷。

  匡衡知错而仍收其谷。

  司隶校卫王骏等弹劾上奏,认为衡明知故错,附和下人欺骗国君,罪至不道。

  皇上同意了王骏的奏章,但不处治,只免去丞相职位,罚做庶人,结果老死在家中。

  子匡咸也通晓经术,历任九卿之职。

  匡家世世代代有很多做博士的人。


张禹传

  张禹字子文,河内轵县人。

  到禹父迁到莲勺。

  张禹还是小孩时,屡次随家里人至市上,总喜欢在占卜、看相摊前观看。

  久之,很知一些分别蓍草布列卦意,不时从旁参言。

  占卜者喜欢他,又认为他相貌不凡,对张禹父亲说:“这个孩子聪明,可以让他学习经术。”等禹长大,到长安学习,从沛郡施仇学习《易经》,从琅笽王阳、胶东庸生问《论语》,不久都通晓熟悉,有了徒弟,被推荐为郡文学。

  甘露中(前53~50),诸儒推荐张禹,有诏令太子太傅萧望之察问,张禹回答《易经》及《论语》大义,望之很满意,奏张禹经学精通,有师法,可以试职事。

  奏章未下,只好回去做原来的郡文学。

  很久以后,试做博士。

  初元中(前48~44),立皇太子,博士郑宽中用《尚书》教太子,推荐说张禹善于《论语》。

  诏令张禹授太子《论语》,因此,升做光禄大夫。

  几年后,出任东平内史。

  元帝崩,成帝即位,征召张禹、郑宽中,都因是皇上的师傅,赐爵关内侯,宽中食邑八百户,禹食邑六百户。

  封为诸吏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加官给事中,统领尚书事。

  此时,成帝舅父阳平侯王凤为大将军,辅政专权,而皇上正年富力强,谦让,正向经学,敬重师傅。

  而张禹与王凤并领尚书事,内心不安,屡以病上书请求退职,想退避王凤。

  皇上回答说:“朕于幼年执政,万机怕不适中,君因道德好而为师,所以委以国政。

  君怎么怀疑而多次请求退职,忽视师傅故旧之恩,想回避流言?朕未闻有毁短之言。

  君还是安心专意。”加赐黄金百斤、活牛、上等贵酒,让太官送餐,侍医看病,使者到家问候。

  张禹惶恐,又起来治事,河平四年(前25)代王商做丞相,封安昌侯。

  做丞相六年,鸿嘉元年(前20)因老病退职,皇上加优再三,才准许退职。

  赐安车驷马、黄金百斤,免职住在京师的府第,按列侯于每月初一、十五朝见,位特进于前,朝见礼节和丞相一样,设从事史三人,增加封邑四百户。

  天子屡加赏赐,前后数千万。

  张禹为人谨慎厚道,但仍然谋求发家致富,家里以种田为业,买田多至四百顷,都属泾水、渭水灌溉极肥腴的上价田。

  别的财物也应有尽有。

  张禹资性通声律,内部奢侈过分,身居大府第,后堂演习音乐。

  张禹的成就突出的弟子,有淮阳彭宣,官至大司空;有沛郡戴崇,官至少府九卿。

  彭宣为人恭顺俭朴有法度,而戴崇性和乐多智,二人品行不同。

  张禹心里喜欢戴崇,敬重彭宣而疏远他。

  戴崇每次侍候张禹,常责老师应置酒设乐同弟子一起快乐。

  禹扶着崇入后堂饮酒,妇女相陪,优令奏乐铿锵,极尽欢乐,深夜乃止。

  而彭宣来的时候,张禹于便处接待,谈论经义,白天请他吃饭,不过是一碗肉一杯酒相待。

  彭宣未能到后堂。

  两人都知道这些,但各自以为得宜。

  张禹年老,为自己修冢茔,起祠室,认为平陵肥牛亭部处地好,又与延陵近,奏请求取此地,皇上把它赐给张禹;下诏令平陵迁亭它所。

  曲阳侯王根听说后就争这块地:“此地正当平陵寝庙衣冠出游的通道,张禹身为师傅,不遵谦让之道,倒求取衣冠出游之通道,又迁坏旧亭,双重的不适宜。

  孔子称‘赐可惜那只羊,我可惜那种礼’。

  应改赐张禹别的地方。”王根虽然是舅父,皇上敬重他不如张禹,王言虽然急切,还是不被采纳,到底还是把肥牛亭地赐予张禹。

  王根由此妒嫉张禹的被宠幸,多次说他的过恶。

  天子更加敬重厚待张禹。

  禹每病,往往因饮食寝卧之增损得知,皇上亲临问候。

  皇上亲自到张禹床前拜问,张禹顿首谢恩,依靠投顺,张禹向皇上说:“老臣有四男一女,爱女甚于男,但远嫁为张掖太守萧咸妻,受不住父子私情,想与她近一些。”皇上即时调萧咸为弘农太守。

  又张禹的小儿子没有官,皇上亲临问候张禹时,禹多次看着自己的小儿子,皇上就在禹床前封为黄门郎,加给事中。

  张禹虽家居,因为特进为天子师,国家每有大政,必定参与定议。

  永始、元延(前16~9)之间,日蚀地震特别多,很多吏民上书谈灾异报应,讥切王氏专政所致。

  皇上怕变异屡现,思想里很以为然,没有明见,便车驾到张禹府第,摒开左右,亲自拿自然变异问张禹,顺便把吏民说的王氏事讲给张禹听。

  禹自见年老,子孙弱,又与曲阳侯不和,恐被所恨。

  禹则对皇上说:“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间,日蚀三十余次,地震五十六次,有时候诸侯互相残杀,有时候夷狄入侵中国。

  灾变之异深远难见,所以圣人很少谈天命,也不谈怪异鬼神。

  天性和天道,从子贡以下之属没听孔子说过,何况浅见鄙儒说的!陛下应修理政事用善行来回答他,与下面的人同福同喜,这才是经义的意思。

  新学晚生,误入乱道,应该不相信,用经术判断他。”皇上平素相信喜欢张禹,因此不怀疑王氏。

  后曲阳侯王根及众多王氏子知道张禹说的话,都喜悦,便亲近张禹。

  张禹见时有灾异或皇上身体不适,选择日期斋戒在星宿下占卜,端衣冠立卜,得吉卦就把占卜进献皇上,如有不吉,张禹为此忧虑而形于色。

  成帝崩,张禹赶上奉侍哀帝,建平二年(前5)去世,谥号节侯。

  禹有四子,长子张宏继承侯爵,官至太常,位列九卿。

  其余三子都做校尉散骑诸曹。

  起初,张禹为师,因皇上几次向禹问经术难题,张禹作《论语章句》献给皇上。

  开始鲁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都说《论语》篇章顺序有的不同。

  张禹先向王阳学习,后从庸生学习,采众家之长,后出转精。

  众儒给他赞语:“欲为《论》,念张文。”从此学者很多随从张氏,其余各家渐渐衰微。


孔光传

  孔光字子夏,孔子十四世孙。

  孔子生孔鲤,字伯鱼;鲤生孔伋,字子思;伋生孔帛,字子上;帛生孔求,字子家;求生孔箕,字子真;箕生孔穿,字子高;穿生孔顺,顺做过魏相;顺生孔鲋,鲋做陈涉博士,死于陈下;鲋弟子襄为孝惠帝博士、长沙太傅;襄生孔忠,忠生孔武及孔安国;武生孔延年;延年生孔霸,字次儒;霸生孔光。

  安国、延年都凭研究《尚书》而做武帝博士。

  安国做官至临淮太守。

  霸也研习《尚书》,为太傅夏侯胜做事,昭帝末年做博士,宣帝时做太中大夫,因选授皇太子经术,升任詹事,任高密相。

  此时,诸侯王之相位在郡守上。

  元帝即位,征召孔霸,因为师傅关系赐爵关内侯,食邑八百户,号褒成君,加给事中,加赐黄金二百斤,房屋一处,迁户籍进长安。

  霸为人谦虚退让,不好权势,常称爵位太过,何德堪受此!皇上想孔霸至相位,自御史大夫贡禹去世,到薛广德被免官,总想拜霸为相。

  霸让位,自己陈述再三,皇上深知他的诚心,便不用他。

  因此敬重他,赏赐很厚。

  等到孔霸去世。

  皇上素服亲临吊唁两次,到赐东园祕器(棺材)钱帛,策赠以列侯,谥号烈君。

  孔霸四个儿子,长子孔福继承关内侯。

  次子孔捷,捷弟孔嘉都位列校尉诸曹。

  孔光是最小的儿子,经学很精通,年未二十,推举为议郎。

  光禄勋匡衡推荐孔光方正,做谏大夫,因为不合天子意,降职为虹长,自己免职做教授。

  成帝初即位,推举博士,屡次派他审查冤狱,传布风俗,救济流民,奉行使令宣称旨意,因此知名。

  此时,博士选拔三科,成绩优秀任尚书,次等任刺史。

  那些不通事的,因为久未任职就补任诸侯太傅。

  孔光成绩优秀任尚书,观察旧的典章制度和品式,几年就通晓汉制及法令。

  皇上很信任他,先转做仆射,后为尚书令。

  有诏令说孔光周密谨慎,未曾有过,加封诸吏官,用他的儿子孔放为侍郎,加给事黄门。

  数年后,孔光调任诸吏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加给事中,赐黄金百斤,统领尚书事。

  后为光禄勋,又领尚书,诸吏给事中照常。

  掌管朝廷机要部门十几年,严守法度,遵循旧日的典章制度。

  皇上有问,孔光根据经法以心里认为合适的回答,不随便附和;皇上如有不从,不敢强劝硬阻,因此久安。

  假日归家,兄弟妻子宴饮谈话,始终不涉朝省政事。

  有人问孔光:“温室省中树都是什么树?”孔光沉默不语,或回答别的话,不泄露朝政事。

  孔光是皇帝师傅的儿子,少年时因经术通达有名,做官的品质早成。

  不结党友,本性自守,也是势所必然。

  孔光由光禄勋调任御史大夫。

  绥和初年(前8~7),皇上即位二十五年,没有继承人,至亲有同胞弟中山孝王及胞弟之子定陶王在。

  定陶王好学多才,在帝子行中,而定陶王祖母傅太后暗中替定陶王求取汉的继承人,暗里奉侍赵皇后、昭仪及帝舅大司马骠骑将军王根,所以都劝皇上。

  皇上于是召见丞相翟方进、御史大夫孔光、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都接进宫中,评议中山、定陶王谁适宜为继承人。

  方进、王根以为定陶王是皇帝的弟弟的儿子,《礼记》说:“昆弟之子犹如己子,”“做他的后人的就是他的儿子,”定陶王宜为嗣。

  褒、博都像方进、根的评议一样。

  孔光独以为按礼立嗣以亲,中山王是先帝之子,当今皇帝之亲弟,用《尚书·盘庚》殷王无嗣,其弟继承为比,中山王宜为嗣。

  皇上以《礼记》说兄弟不相入祖庙,又皇后、昭仪要立定陶王,所以便立为太子。

  孔光因议不中皇上意,降职为廷尉。

  孔光久掌尚书,熟悉法令,号称周密公平。

  当时定陵侯淳于长犯大逆不道的死罪,淳于长之小妻..始等六人皆于淳于长事未发觉时被休弃,有的改了嫁。

  等到淳于长事暴发,丞相翟方进、大司空何武议论,以为“法令规定,犯法者各按犯法之时律令事论之,明有所止。

  淳于长犯罪时,..始等正为长妻,已有应坐之罪,与自身犯法无异。

  后来才休弃,在法方面无所免,请判罪。”孔光议论以为“大逆不道,父母妻子兄弟姊妹无论年龄大小都应斩首示众,以警戒后犯法的人。

  夫妇之道,合于义就共同生活,否则就离开。

  淳于长不知当判大逆不道之罪,而休弃..始等,有的改了嫁,恩义已绝,而要作为长妻判死罪,名不正,不当坐罪。”有诏令说孔光议论正确。

  这一年,右将军廉褒、后将军朱博因定陵、红阳侯犯法而连累判罪,都贬做庶人。

  以孔光为左将军,居右将军官职,执金吾王咸为右将军,居后将军官职。

  免去后将军官位。

  数月后,丞相翟方进去世,召左将军孔光,正准备封,已刻好侯印,皇上突然驾崩,就那一夜在皇上大行前拜受博山侯印绶。

  哀帝即位,亲自厉行节俭,减省众多用度,政事由己出,朝廷安定一致,有希望达到最佳政治局面了。

  皇上褒奖大臣,增加孔光封邑千户。

  当时成帝母太皇太后居长乐宫,而帝祖母定陶傅太后在封国住所,有诏问丞相、大司空:“定陶共王太后应当住何处?”孔光一向听说傅太后为人刚暴,长于权谋,从帝在小儿时养长教导到成人,帝之立又有力。

  孔光心恐傅太后参与政事,不想让她与帝旦夕相近,就议以为定陶太后宜改筑宫,大司空何武说:“可居北宫。”皇上听从何武言。

  北宫有紫房夹层道通未央宫,傅太后果然从复道朝夕至帝所,求取尊号,贵宠她的亲属,使皇上不能走直道。

  不久,傅太后堂弟的儿子傅迁在左右尤为歪邪不正,皇上免去他的官送回故郡。

  傅太后怒,皇上不得已又留下傅迁。

  孔光与大司空师丹上奏说:“诏书‘侍中驸马都尉傅迁巧言佞色无义,漏泄机密不忠,这是国家的祸害,免官送回故郡’。

  又有诏留下。

  天下人疑惑,没有信实,亏损圣德,实在不是小的过失。

  陛下因变异连现,避开正殿,接见群臣,想寻求原因,至今没有改变。

  臣请使傅迁回故郡,以消奸党,适应天戒。”终于不能遣归,又做侍中。

  被傅太后所胁迫的都是这一类事。

  又傅太后欲与成帝母一样称太皇太后,多数臣下顺其旨意,说母以子贵,应立尊号以重孝道。

  只有师丹与孔光认为不可。

  皇上难违大臣正议,又内为主后所迫,迟疑不决连岁。

  师丹因罪免官。

  而朱博代任大司空。

  孔光从先帝时议立嗣就有持异之嫌了,又重违傅太后旨意,因此,傅氏在位者与朱博勾结,共毁谤孔光。

  后数月,皇上就用策书免去孔光丞相之职,策书说:“丞相是朕之股肱,参与共同继承宗庙大事,统理海内,辅佐朕不足地方来治理天下。

  朕已不明,灾异频仍,日月无光,山崩河缺口,五星失去正常运行,这显示着朕不德与股肱不良。

  君前为御史大夫,辅佐先帝,出入八年,始终无忠言佳谋,现在辅佐朕,出入三年,忧国的作风也听不到。

  阴阳错谬,年成频仍无收,天下空虚,百姓饥饿,父子分散,流离失所,数以十万计。

  而百官群职空废,为非作歹的人放纵,盗贼并起,有的攻官府,杀长吏。

  多次问君,君无恐惧忧虑之意,回答无能为力。

  因此群卿大夫都懈惰不以为意,过失皆由君生。

  君执掌社稷重任,总领百官之任,对上没有匡正朕的缺失,对下不能安托百姓。

  《尚书》不是说吗?‘不要虚设百官,上天命定的工作人应当代替完成。’呜呼!君还是快交上丞相博山侯印绶,免去相职归田里吧。”孔光退居闾里,闭门自守。

  而朱博代为丞相,数月,因秉傅太后旨意妄奏的事判罪,结果自杀。

  平当代为丞相,数月去世。

  王嘉又做丞相,多次直言规劝违逆皇上旨意。

  一年间历三相,评论的人以为不及孔光,皇上因此思念他。

  恰巧元寿元年(前2)正月初一有日蚀,后十余日傅太后死。

  此月征召孔光到公车,问日蚀事。

  孔光回答:“臣听说日是众阳之本,人君之标志,至尊之肖像。

  国君德行衰微,阴道就盛强,侵犯掩蔽阳明,那么就日蚀应和。

  《尚书》曰:‘认真做好五事,’‘建事使用皇报。’如容貌、言论、观察、听闻、思考失误,恰如其分的原则不立,那么灾祸应验频至,六神凶恶的事(凶短折、疾、忧、贫、恶、弱)屡降。

  君王建立政事没有法则,这是恰如其分的原则未立,经传说:‘时则有日月乱运行。’时疾时缓,甚至迫蚀。

  又曰‘六种恶气升起’,一年的第一天叫做三朝(年朝、月朝、日朝),他的应和至重。

  正月辛丑朔日出现日蚀,灾变现于三朝之会。

  上天聪明,如果无事,灾变不会虚生。

  《尚书》上说:‘要先宽解君王的心,然后纠正他祭祀的事。’说异变之来,起于事有不正。

  臣听老师说,天佐与王,所以灾异屡现,用来警告他,要他改变,如不畏惧,又以困厄,如轻忽简傲欺诬,那么凶罚加之,其罚必到。

  《诗经》说:‘警惕呀,警惕呀!老天他很高明啦!命真不易保有呀!’又说:‘怕老天爷的威严,珍惜他对我的好意。’都说不惧就凶;惧之则吉。

  陛下圣德聪明兢兢业业,承顺天诫,敬畏变异,劳心虚己,迎见群臣,想寻求原故,然后告戒自己的约束,总正万事,放逐、远离谗言之党,接纳耿介之士,斥退贫贱之徒,进用贤良之吏,减刑罚,薄赋敛,恩泽加于百姓,实在是为政的根本,应变以主要事务。

  天下幸运极了。

  《尚书》说‘:上天已经发出命令纠正他们不好的品德。’是说纠正不好的品德来顺应天。

  又说‘天帝用诚信的话帮助我们’,是说有诚心,天是辅佐他的。

  说明承顺天道在于崇尚好的品德,广博施恩于民,加精心致诚,孜孜不倦而已。

  世俗祈祷小技,终无益于应天杜异、消祸兴福,非常明白,不用疑惑。”书献上去,皇上高兴,赐光一捆帛,拜为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加给事中,位仅次于丞相。

  诏令孔光推荐可任尚书令者。

  孔光谢曰:“臣以朽材曾任要职掌大权,但终无尺寸之功,幸免死罪,今又提拔,备内朝臣,预闻政事。

  臣光智谋浅短,犬马齿老,诚恐一旦颠仆,无以报答。

  窃见国家旧事,尚书因久经调换,不是有卓绝的能力,是不能胜任的。

  尚书仆射成公敞,公正尽职,对政事精通,可任尚书令。

  谨封上。”敞因推荐原因,做了东平太守。

  敞姓成公,东海人。

  孔光任大夫月余,丞相王嘉下狱死,御史大夫贾延被免职。

  孔光又做御史大夫,二月后又任丞相,恢复原来封爵博山侯。

  皇上才知孔光否定前被免去丞相时加给他的罪名,来追究毁谤孔光的近臣的过失,又免去傅嘉侍中官职,说:“前为侍中,毁谤仁贤,诬告大臣,使德高望重的人久失其位。

  傅嘉使坏奸诈虚伪,挟奸欺上,结党遮盖朝廷,任意伤害人。

  《诗》不说过吗?‘造谣的不止,惑乱则四方。’免去傅嘉官职废为庶人,回到故郡。”第二年,定三公官,孔光为司徒。

  哀帝崩,太皇太后以新都侯王莽为大司马,征立中山王,即平帝。

  帝年幼,太后行使皇帝权力,把国政委任给王莽。

  当初,哀帝罢黜王氏,所以太后与王莽恨丁、傅、董贤集团。

  王莽因孔光是旧相名儒,天下信任的人,太后敬重他,侍奉孔光的礼节俱全。

  想要打击的对象,都写成草稿,用太后旨意暗示孔光让他上奏,小怨小急没有不被伤害的。

  王莽权力一天天大起来,孔光忧惧不知所措,上书请求退职。

  王莽禀报太后说:“帝幼小,宜设师傅。”孔光为帝太傅,位于四辅(王莽托古改制,置四辅以配三公),加封给事中,统领护卫供养,宫禁中安排门户,省察皇帝衣食。

  第二年,调任太师职,而王莽任太傅。

  孔光常称病,不敢与王莽并列。

  有诏令孔光只初一、十五朝见,统领城门兵。

  王莽又暗示群臣上奏自己的功德,称呼宰衡(殷汤时伊尹为阿衡),位在诸侯王之上,是百官的统领。

  孔光更恐惧,坚决称病辞位。

  太后下诏说:“太师孔光,圣人之后,先帝师傅之子,德行纯淑,道术通明,居四辅职,辅导于帝。

  今年老有病,德高望重,是国家的重器,应当是不可缺少的。

  《尚书》说‘:没有多余的老成人,’国家将兴,尊师而重傅。

  令太师不上朝,十日一赐餐,赐太师灵寿杖,黄门令替太师在宫禁之内设坐几,太师进宫禁中用杖,赐餐吃十七种东西,他日则常在家自养,官属依常各行职务。”孔光做御史大夫,丞相各二次,一任大司徒、太傅、太师,经历三代皇帝,居三公四辅位置前后十七年。

  为卿时,会聚门下诸生讲问疑难,提示大义等。

  他的弟子很多成为博士大夫,看到老师居大位,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孔光始终没有推荐谁,以致有人恨这件事。

  他的公正如此。

  孔光七十岁,元始五年(1)去世。

  王莽禀报太后,使九卿用策书赐太师博山侯印绶,赐乘车棺材,金钱杂帛。

  少府供给张俱,谏大夫持节与谒者二人统领丧事,博士统率行礼。

  太后也派中谒者持节视丧。

  公卿百官聚会吊丧送葬。

  用碨车京丧车及副车各一乘载棺,羽林军及诸生合计四百人牵引丧车送葬,车万余辆,丧到之处,行道之人高声哭,丧过才止。

  掘穴盖土,约甲卒五百人,起坟如大将军王凤一样。

  谥号简烈侯。

  起初,孔光因任丞相而封爵邑,后来增加封邑总共达一万一千户。

  光病时,上书让还七千户,并让还住宅一处。

  孔光子孔放继承。

  王莽篡位后,用光兄子孔永为司马,封侯。

  昆弟子官至卿大夫四五人。

  开始时孔光父亲孔霸于初元元年(前48)作为关内侯。

  霸上书求供给孔子祭祀,元帝下诏说:“准许师傅褒成君关内侯孔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祭祀孔子。”所以孔霸使长子孔福的户籍回到鲁,供奉孔子祭祀。

  孔霸死,子福继承爵位,子福死,子孔房继承。

  孔房死,子孔莽继承。

  元始元年,封周公、孔子后人为列侯,食邑各二千户。

  孔莽改封为褒成侯。

  后避王莽讳,改名为孔均。

  班固评论:自武帝兴儒学,公孙弘以儒术为相以来,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平当子平晏都以儒者的宗师身份居宰相位,穿儒服戴儒帽,传述先王的话,他们的宽容含蓄还可以,但都拿俸禄保地位,遭阿谀之讥讽。

  他们被古人的事迹所限制,怎么能胜任他们的重任呢?
目录首卷上一卷下一卷末卷
简体版 繁体版 译文(节选) 图版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手机版 微信公众号
爱古瓷 粤ICP备17015389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796号

本软件的研发和运营为非盈利行为。如果您认为本软件对您有所帮助,可以自愿提供赞助:

页面标注 回到顶部